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芦苇资源综合利用的提案》(第140-1号)的答复
民盟盘锦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芦苇资源综合利用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盘锦芦苇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您的提案深刻剖析了当前芦苇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产业链韧性不足、高技术赋能欠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并从传统产业升级、新材料产业培育、区域品牌创建三个维度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市芦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将相关工作进展及落实举措答复如下:
一、优化资源管理模式,完善芦苇湿地生态保护体系。
为保障全市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制定《盘锦市推动芦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主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芦苇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从规划引领、科学管理、修复工程、价值转化到科研科普,形成闭环式生态保护网络,具体如下:
(一)规划引领,筑牢生态保护根基。全力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程,通过编制《辽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游憩体验、生态保护等4项专项规划,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划定清晰路径,同步配套建立巡护管理、特许经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适度开发协调推进,为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二)科学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在苇田管理上探索科学化、精细化模式。通过建立芦苇资源化管理模式示范基地,引入先进的种植、养护技术,监测芦苇生长周期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实现芦苇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为“苇+”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资源供给。
(三)工程修复,重塑湿地生态功能。以辽河口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辽河口国家公园保护补助等项目为依托,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芦苇湿地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湿地内的水系脉络,改善水体循环,增强湿地自净能力;推进辽河口东西北岸湿地修复,完成退养还湿1027公顷,清淤疏浚250公顷,恢复盐地碱蓬364公顷、芦苇34公顷,增殖底栖生物135公顷,保育盐沼植被1073公顷,整治修复岸线7210米,全方位重塑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为候鸟栖息、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四)价值转化,探索生态经济路径。开展芦苇湿地碳资产价值评估工程,组织专业团队对湿地碳储量、碳源碳汇格局进行科学评估与潜力分析,明确碳资产价值评估体系。通过量化芦苇湿地的固碳能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探索碳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为湿地保护引入多元化资金支持,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盘锦湿地力量。
(五)科研科普,增强生态保护动能。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聚焦河口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与研究,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依托科普基地,开发湿地保护主题研学课程,举办湿地保护研讨会、高端论坛等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经验,提升盘锦湿地科研水平。同时,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
辽河口构建起一套全面且层次分明的生态保护体系,该体系通过核心工程协同推进,全方位、系统性地实现湿地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破局传统产业困局,构建循环经济全链条发展体系。
针对芦苇资源传统利用领域,我市以全产业链价值提升为核心,系统推进造纸、板材、芦苇基质菌棒产业绿色化、集群化转型。
(一)拓展造纸产业链,推动高端化升级。盘山县正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重点布局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领域,推动造纸产业向产品多元化、高值化方向升级。目前已初步构建起覆盖造纸化工、制浆、能源、原纸、纸制品、环保处理、运输等环节的全链条产业集群,通过工艺创新与产业链整合,逐步实现苇浆资源向高端功能材料的价值转化。
(二)拓展芦苇板材产业链,打造闭合产业循环。辽宁积葭生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年产能10万立方米的芦苇刨花板生产线,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我市按照《盘锦市推动芦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计划引入2家以上芦苇生态板材下游企业,同步利用板材加工剩余物发展生物质颗粒产业,对接本地新能源企业,构建“芦苇—板材—家具—新能源”的闭合产业循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拓展芦菇种植产业链,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以嘉润禾食用菌省级合作社为龙头,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加速推进芦菇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电商销售”多元营销战略,持续拓展盘锦芦菇市场渠道;与此同时,引进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加工贮运体系,打造覆盖菌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嘉润禾合作社正研发“食用菌智能恒境微菇房”,通过蘑菇主题场景设计与产业链整合,打造集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三、激活创新发展引擎,培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
确立全链条创新体系核心思路,聚焦芦苇资源高值化利用,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为核心,构建“技术引进—中试转化—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各个环节,推动芦苇资源利用向高端化、创新化方向发展,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一)推进项目对接与可行性研究。目前,已积极与中南大学、湖南钠能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农和(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开展对接。其中,大农和(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通过定向调控芦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实现高效分离转化,生产液体水溶肥、生物有机肥、纤维等产品,以创新环保技术替代传统工艺。近期,该企业计划再次赴盘锦深入对接,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进程。
(二)深化重点技术与产品考察评估。持续深化对中南大学和湖南钠能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质芦苇基制备高性能钠电硬碳负极材料”技术、湖北首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芦苇基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武汉迪因生物的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生物塑料等产品的实地考察工作。组织专业人员从技术原理、生产工艺、市场前景等方面,全面评估项目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可行性,积极推动合作洽谈,争取促成相关项目签约落地,助力构建“芦苇—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的高值化产业链条。
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致力于突破芦苇深加工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群。以此为支撑,打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传统芦苇资源利用模式向新质生产力跨越,实现产业创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
四、铸强“苇 +”品牌矩阵,打造全产业融合发展新范式。
我市高度重视芦苇文化价值挖掘与打造,依据《盘锦市推动芦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全面布局“苇+”全产业融合体系建设,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促使“苇+”产业融合发展成果丰硕。
(一)在“苇+文化”领域,全力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与文化IP塑造持续发力。2025年,盘锦市精心筹备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芦苇艺术节,活动规模与影响力均实现显著提升。大赛广邀各方高手,涵盖苇草编织技艺、芦苇画制作技艺等核心项目,为非遗传承者搭建起高端交流平台。同时,小亮沟苇艺草编依托“公司+农户”成熟模式,不断拓展产品品类,提升产品质量,相关手工编织品年产值持续攀升,在带动当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斐然,市人社局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训苇艺草编艺人1000人次。借助各类文旅盛会、线上线下宣传平台,通过实景展示、现场制作苇艺作品展演等形式,生动展现芦苇文化魅力,深度传播生态保护理念。依托“盘锦有礼”文创品牌,精心研发一系列兼具创意与实用性的苇编手办、芦苇画衍生品,借助新媒体矩阵的强大传播力,构建起线上线下紧密联动的文化消费场景,让芦苇文化触达更广泛人群。
(二)在“苇+旅游”融合维度上,从生态旅游产品迭代升级与文旅融合场景创新拓展双向突破。在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上,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鼎翔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始终将芦苇湿地作为核心景观资源,持续优化升级旅游体验项目;鼎翔生态旅游区的“苇海蟹滩”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游客可乘坐精心打造的特色游船,悠然穿梭于广袤芦苇荡,沉浸式体验钓蟹、观鸟等特色活动,该景区凭借优质的生态旅游体验,于2024年顺利被认定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成为青少年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理想之地;进入冬季,盘锦巧妙利用独特的冰凌地貌,开发出“冰凌穿越挑战赛”“冰钓蟹”等特色项目,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吸引不同时节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文旅融合场景拓展方面,盘锦创新运用“体育+旅游”模式,成功举办2025年辽宁省匹克球体验活动,活动选址风景秀丽的辽河湿地,赛事期间,同步设立非遗文化市集,集中展示苇画、苇编等精美手工艺品,吸引大量市民与游客参与,实现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盘锦文旅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
(三)在“苇+康养”拓展层面,通过康养综合体建设与康养产业链延伸稳步推进。辽河康养服务中心充分依托芦苇湿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精心打造特色“候鸟式养老”服务。中心不仅配备专业的中医康复、温泉理疗等康养配套设施,还与知名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开通绿色通道,借助湿地丰富的负氧离子环境,为老年人营造出舒适、优质的生态疗愈场景,成为众多老年人康养度假的首选之地。盘锦嘉润禾食用菌合作社则另辟蹊径,利用芦苇基质培育出独具特色的“苇小蘑”系列产品,并将菌棒生产、采摘体验与康养餐饮有机结合,年接待研学游客量突破4000人次,形成“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模式,既实现了芦苇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推动了康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我市将持续加大对“苇+”区域公共品牌的培育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以芦苇文化为核心的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将盘锦“苇+”品牌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后,我市将持续以《盘锦市推动芦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推手,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加速生物基新材料技术中试与产业化进程,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三是系统推进“苇+”品牌体系建设,深化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拓展湿地碳汇等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四是强化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推动芦苇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芦苇资源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多元转化,打造具有盘锦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标杆。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盘锦芦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切关怀和鼎力支持!恳请您继续关注芦苇产业事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刘世岩 13942736887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
2025年6月27日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2111000031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1007870号-1 辽公网安备21110002000056号
技术支持单位: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0427-22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