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7年)

农村经济(2007年)

发布时间:2010-05-25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535

农业综述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千方百计增加“三农”投入,战胜了特大暴风雪、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效防控了各种重大动物疫情,取得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好形势。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7.5%、44.7%和35%;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56.2亿元,比上年增长7.5%。


【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07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10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水稻总产量100万吨,比上年增长2%;渔业经济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26.3万吨,比上年增长9%。河蟹养殖面积达到9万公顷,产量达到3.2万吨;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达1.2万公顷,其中保护地面积0.69万公顷,蔬菜总产量95.7万吨,比上年增长1%;畜牧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现总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8%。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盘锦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盘锦河蟹”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举办“2007中国(盘锦)优质稻米交易会”和“中国北方河蟹展洽会”,“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大大提升。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4个,建成规模化棚菜种植小区95个,畜牧养殖小区51个;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户,累计达到80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户,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67万公顷,带动全市14.6万户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114个,农村各类经纪人发展到6500余人。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1元,比上年增长11.9%。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共计1.13亿元。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力2万人。


【农业基础建设加强】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共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实施土地整理、产业化经营和园区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重点建设防汛抗旱、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项工程,完成土石方220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2.9%和20.6%,芦苇收割机械化水平达到90%。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活动,累计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15项。农村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农田林网、村屯绿化和绿色通道三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新增公路绿化里程95.24公里,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67公顷。积极推广秸杆气化集中供热“四位一体”模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最后52个行政村通油路工程建设,率先在全省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6万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累计达到12万人。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民参合率达到99.8%;资助919户农村特困户土危房重建;为农村贫困户每户捐赠一台彩色电视机,率先在全省实现“户户有电视”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文化、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农民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农”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
    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仍然存在。资源环境发生变化,耕地、水等资源约束增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气候环境发生变化,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频发;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就业压力增大;城乡格局发生变化,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农业效益发生变化,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种植业

【粮食生产】
    2007年,农业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不断用新技术提升农业工作,坚持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工作,通过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粮菜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6.7公顷。其中,水稻面积1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6.7公顷;旱田面积1.83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玉米1.3万公顷,高粱400公顷,大豆4666.7公顷。粮食作物总产量预计达到109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水稻育苗

    粮食优质率达到95%,盘锦大米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含金量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稻田进行复合型调整、生态型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稻田养蟹面积4.67万公顷,埝埂种菜、种豆面积占水田埝埂面积的85%。在利用一地多收、一水多用,发展循环经济、立体、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方面积累了经验。随着利是米业、鼎翔米业、鑫叶公司、绿地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不断增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成绩显著。水稻生产中的测土配方施肥、庭院、高台、无纺布育苗、稀播稀植、病虫害综合防治、“三米”生产等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蔬菜生产中的棚型改造、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自动卷帘机等新技术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粮食、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的加大,面积增加,效益凸显。由于中央继续实行粮食综合补贴、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减免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更加舍得投入,积极购买生产资料,增施有机肥,更加珍惜土地资源。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4.67万公顷。龙头企业的大米出口销售量不断提高。9月份,全国优质稻米交易会在盘锦的成功举办,对促进订单农业及大米等农产品的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不失时机抓备耕、春耕生产为再创高产打好基础、创造条件。2007年备耕、春耕工作,由于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关心和注意弱势群体的备耕、春耕生产。抓紧春耕大忙前的有限时间,把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到所有农户,扫除科技“死角”。抓紧时间动员群众,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到沟沟见新、沟沟见深,增强灌排能力。千方百计扩大春翻面积,提高春翻质量。结合村屯整治,清理门前屋后的垃圾粪便,增加农肥进地面积。

    二、大力推广10项实用技术和新举措。即:推广水稻园田高台育苗技术,推广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技术,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三米”生产技术,推广水田“三旱”整地技术,推广水稻机播、机插技术,推广稻田养蟹技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把10项技术推广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户、地块,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三、积极抓抗旱救灾工作。针对6月份严重干旱,造成水稻部分面积无水,个别地块秧苗死亡等情况,及时组织召开专家及县区农口领导座谈会,分析灾情,积极采取补栽、抽回归水、科学管水、增施粒肥、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市包县区、县区包乡镇、乡镇报农户等形式,真正把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为大旱之年夺取水稻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四、积极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各级农业部门,转变只管种粮,不管卖粮的旧观念,帮助农民打品牌,打市场,找销路。帮助农民与龙头企业、经销商进行对接,增加订单,签订一批购货合同。

    五、完成2007年水稻良种补贴申报和发放工作。全市申报水稻良种补贴面积10.98万公顷,发放补贴资金总额为2471.4万元。

    六、完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经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审查评选,全省2007年评选出3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盘锦市西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入选。


【蔬菜生产】
    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1.20万公顷,比上年略有增长,幅度为0.5%,其中保护地面积0.69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露地菜面积0.51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总产量75.1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保护地产量56.7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0.5%,露地产量18.4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总产值10.3亿元,比上年增加5.6%,其中保护地产值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露地产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蔬菜总纯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保护地纯收入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露地纯收入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按全市农村人口68.5万计算,人均蔬菜纯收入950元,比上年增长50元。


大洼县新兴乡鑫叶种植有限公司帮助农民灾后自救

    一、3月4日,普降暴雪,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全市有29个乡镇、270个村、12624户菜农,43649口人受灾。共造成14948栋温室大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其中,保护地设施经济损失1.2亿元,棚室内作物缺失1.7亿元。导致蔬菜的种植面积、产量、效益未发生明显变化。

    二、蔬菜价格走高,拉动蔬菜产值的增加。受雪灾的影响,保护地蔬菜受损,交通运输不畅,使保护地蔬菜价格一直持续走高,黄瓜2.4元/公斤,上年2.1元/公斤,每公斤增加0.3元;香瓜3.0元/公斤,上年2.4元/公斤,每公斤增加0.6元;茄子2.6元/公斤,上年2元/公斤,增加0.6元。番茄1.8元/公斤,上年1.2元/公斤,增加0.6元。

    三、政策促进棚菜小区发展。自2002年市政府对老棚型改造给予政策扶持以后,极大地调动了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建设棚菜小区的积极性,2007年全市共完成百亩棚菜小区15个,其中盘山县11个,大洼县4个。辽宁省农委对盘锦市的棚菜小区建设及育苗中心给予政策性补贴,即每50栋棚室为一小区,每小区贴息5万元,盘锦市上报10个小区及2个育苗中心,争取资金100万元。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已初步形成一乡一品、几乡一品、一县几品的蔬菜生产格局。古城子、新开的黄瓜、沙岭茄子、高升草莓、甜水羊圈子的香瓜,新兴、高家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蔬菜专业基地。全市666.67公顷以上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3个(高升、古城子、沙岭),333.33公顷以上蔬菜生产基地1个(大洼新开)。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有近1000人参与蔬菜运销队伍,全市每年有三分之二的鲜菜靠经纪人运销到全国各地。发挥各级蔬菜专业服务组织和协会组织的作用。全市现有各类协会30个,会员2760余人,为蔬菜专业的服务组织160个。高升蔬菜协会,新兴食用菌协会可针对当前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现场解决技术、流通等问题。

    五、新技术新品种在盘锦得到应用和推广。年内,引进推广精选早冠30、西班牙印第安,金棚一号、金桃、小天使、天禧、鑫禧等优良品种番茄新品种30余;漠河一号、翠秀、日本黄瓜一号、津寒3号等黄瓜新品种近10余;永甜三号、永甜九号、航天2118、航天2008等甜瓜品种5个。同时继续推广黄板诱杀、穴盘基质育苗技术、防虫网、垄鑫土壤消毒防重茬等新技术近10余项。


(张方军)
附:石山种畜场
    一、抓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总场的经济效益,对全场的所有耕地进行了彻底普查,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对国有资产进行盘点和合理配置。

    二、抓财源,促进企业政府增收。为保证资金正常运转,加大利费收缴和清理回收应收款工作的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税源,增强经济实力。

    三、抓调整,促进职工群众增收。在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注重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7年全场耕种面积4533公顷,粮食产量3.5万吨,种植经济作物488.53公顷(其中:西瓜306.4公顷,香瓜23.06公顷,辣椒23.33公顷,花生40公顷,苏子13.33公顷,油菜0.60公顷,甜菜104.67公顷,大豆520公顷),此项职工纯收入达750万元,人均增收500元。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业。奶牛存栏由年初的4850头,发展到6322头,奶牛饲养年纯收入1200万元。生猪出栏2万头,年纯收入800万元,鸡年养殖量达25万只,年纯收入250万元。仅畜牧饲养业人均实现纯收入1575元。

    四、抓改革,转变场镇工作机制。根据发展现状,场党委及时提出了“强场、兴镇、富民”的发展思路,努力改变企业经营和社会事业资金不足的现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进行调查,摸清底数,研究农场的改革思路,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拟定改革方案,并就一些现实的情况进行改革。对教育的管理转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自主管理模式。

    五、抓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场党委十分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科学决策,坚持场内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场党委和场务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制度。通过深入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有效地解释和解决了拖欠老职工保费问题、场办教师待遇的问题,未出现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全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

    六、抓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新领导班子组建后来,通过完善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堵塞了各种漏洞,压缩不必要开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干部管理上,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七、抓党建,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场党委通过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进一步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注重支部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完成两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房屋维修和办公设备更新。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场党委组织了各村领导干部赴山东进行实地考察,使各级干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头脑,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场党委组织全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市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增强各级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场党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年内,场工会领导全场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党委领导,按照市总工会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履行工会职能,发挥了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2007年,场工会以扶贫帮困、关心职工疾苦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摸清困难职工现状,完善特困职工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市总工会与场党委支持下,筹措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大病救助、助学救助资金近7万元,分类分批救助发放,切实让困难职工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共青团、妇联认真履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场容场貌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第三产业,开发两栋综合住宅楼,完成派出所办公楼建设并交付使用。为实现村村通油路工程,建成龚屯至当铺3.5公里的黑色路面;完成常屯——孙屯的环场路修复工程;新铺设甜石线太平下路口至村委会油路;完成种畜场加油站——西网的路基建设,并对镇区的部分街道进行了维修。

    九、加快招商引资进度,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形势运转良好,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税收有所增加,积极与科尔沁乳业项目进行深层次商谈;积极筛选适合本场经济发展新项目,已与糠醛项目、呈龙鹿产品加工项目等达成合作发展意向,并正在研究制定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发展的相关政策。


(王克 王柏青)

    石山种畜场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刘 伟

   党委副书记

     乔凤连

   副场长

     李兴国

     王学达

     李贵华

   工会主席

     魏世昌

   场长助理

     朱瑞凡

 

林业

【概况】
    2007年,全市计划造林866.67公顷,植树500万株。其中,义务植300万株,四旁植树100万株。经自检自查,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080公顷,占计划的124.6%,其中:人工造林1006.67公顷,人工更新73.33公顷。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986.67公顷,占总作业面积的91.4%,全部为防护林。在成活率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中,按权属划分:国有66.67公顷,集体200公顷,个人720公顷;按树种划分:杨树933.33公顷,柳树13.33公顷,柽柳13.33公顷,其他树种26.67公顷;完成义务植树325万株,完成四旁植树100万株,分别占计划的108.3%和100%。完成重点村屯绿化63个,校园绿化17个。全市造林投入资金达2606万元。


【植树造林】
    围绕海防林体系建设,以绿色通道、社会群众和村屯绿化为重点,科学编制全市造林绿化工作方案。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驻盘各企业、社会各界以及广大适龄公民,通过植纪念林、联乡帮村等形式,以“绿化村屯、美化家园”为重点,结合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据初步统计,全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78.5万人,尽责率达89.1%。

    突出抓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社会群众造林三项市级重点工程,通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精品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带动全市造林工作的开展。(一)绿色通道工程。该项工程为2007年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分为新建、续建两个部分。其中新建绿色通道4条,即:东外环(田仙线)、盘营公路、305国道(大洼县段)、滨海公路连接线;续建绿色通道3条,即:西外环、305国道(盘山县、双台子区段)和中新线。共新增绿化里程95公里,新增造林作业面积93.33公顷,植树60余万株。(二)村屯绿化工程。结合全省开展的“美化村屯、绿化家园”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继续开展村屯绿化建设。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可视范围、城市周边、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为建设重点,坚持统筹规划、梯次推进,提升建设标准,发挥样板示范作用。全年共完成村屯绿化63个。(三)群众造林工程。继续实行每公顷750元苗木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级渠系、三级道路、空闲隙地完善农田林网,对缺苗断档的地段栽严补齐,逐步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春季造林中,全市非公有制造林达673.33公顷,占总面积的66%。个体造林者284户,其中6.67公顷以上的个体造林户8户。

    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实行承包造林。继续对列入扶持的重点工程,全部实行竞争承包的方法,造林主体包苗木、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活,市补贴资金暂不下拨,由承包者先行垫付资金进行造林,在市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并达到要求后,予以兑现资金,否则由承包者自己出相同规格苗木第二年进行补植,成功后再兑现资金。对列入计划的境内社会群众造林实行每公顷一次性补助750元苗木费的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实施专业队伍造林。在绿化过程中积极推行专业队伍施工,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技术优势。全市以盘山县林场和大洼县苗圃为代表的造林专业队伍9个。针对任务重、困难多等实际问题,结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高水平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严格检查验收。9月份市农委、各县农经局会同市财政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联合检查验收小组,深入造林地块,对市级重点绿色通道工程实行全面的检查验收,为合理兑现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严格标准,提高质量。春季,针对每个工程,提出设计要求,并改变过去手工操作,实现微机化管理,效果很好,使造林设计水平有很大提高。由于土壤条件差,造林难度很大,对苗木的要求高。为保证成活,选取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和品种,严格执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和标签制度,明确苗木的品种、来源、规格,加强对苗木调运、检疫的管理,严把苗木质量关,坚决使用Ⅰ、Ⅱ级苗造林。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创新造林技术,坚持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精心栽植、合理密度、抚育管护的六项造林基本措施,全面推行大坑、客土、泥浆造林法,部分应用土壤改良剂,有效的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加大投入,保障发展。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引进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大胆、放手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提高其在整个造林绿化建设中的比例,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匮乏的问题。各级财政资金继续向林业倾斜,列入到财政预算,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并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闲置资金注入到林业建设,动员广大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支援绿化建设,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个人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式林业投入新机制,截止目前,全市造林投资达2606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就达1500余万元,保证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开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省市政府动员,县区政府领导,乡镇政府组织,村级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市参与改革面积1333.33公顷,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0%,明确到户面积1333.33公顷,涉及盘山县的陈家乡、陆家乡、吴家乡、古城子镇、沙岭镇、高升镇等6个乡镇,73个行政村,30166户,11.37万农业人口。8月,顺利通过了省林业厅的检查验收。工作进行中,市、县、乡三级均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和监督小组,驻乡包点。市、县政府共同召开会议,具体部署,明确要求;会同盘山县先后举办3期培训班,通过学习政策性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搞好操作队伍的培训,确保每名参与和指导者成为懂政策、能指导、会操作。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按改革方案的统一要求,科学合理安排程序,保证林改工作的有序开展。改革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规范细致,严肃认真,对已经发包出去的林地及转让的林木对照原合同档案重新核实,对新改部分经现场勘查后通过评估小组评估,实行公开竞价承包、拍卖,经群众讨论通过后重签或新签合同并归档。本着速度服从质量的原则,不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做好跟踪服务,完成一块,检查一块,验收一块,确保工作质量。


【森林资源管理】
    年内,结合“绿盾二号”行动,对林地进行清理,对依法征占的也进行了全面复查,没有发现违法违规征占用林地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审核上报盘锦经济开发区占用林地(兴隆台区)项目,依法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7万元;审核上报了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征占林地项目,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42万元。认真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多项配套措施,严格控制林木消耗,未发现违法违规设计、发证、采伐现象。对生态公益林的资源数据进行转档,建立专门数据库。并按照第二次调后的面积、地块重新落实管护责任,签订管护合同。2007年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面积1266.67公顷,纳入地方公益林补偿面积4400公顷,补偿金额为32万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管护责任,配备管护人员,对管护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独立建账,及时下摆,保证资金顺利及时到达护林员和监管员手中;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加强每日巡查和定期检查。按照每年进行一次资源变档的要求,及时组织县区对资源进行更新变档,建立变化小班数据库,并标注上图,经验收按时上报省林业厅设计院。

(张方军)

 

芦苇业

【概况】
    2007年全市各苇场以抓改革促发展,以抓早春灌溉为重点,根据场情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苇田灌溉、低产田改造、苇田生态立体养殖、科技推广、防治病虫害、生产管理销售工作。芦苇长势明显好于往年。11月中旬开始进行芦苇收割,2月初收割结束。收割民工近7000人,投放收割机械500余台,芦苇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2.03亿元。“一育三养”实现产值4000万元。

    一、利用有利时机,抓早春灌溉。每年3月末至4月初为苇田第一次灌水期,灌溉期为40天。通过早春灌溉,对土壤进行洗盐排碱促进土壤的溶冻,使苇芽早生、快发,使当年芦苇在株数、株高、株粗上有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早春灌溉还能对苇田中的杂草进行灭除。全市各苇场抓住气温高芦苇发芽期提前10天的有利时机,抓早春灌溉。羊圈子苇场分别于3月20日抢灌第一茬水使苇田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4月20日利用苇田排水和绕阳河水进行海淡水混合使水的含盐量在4‰以下灌溉苇田使苇田早春灌溉达到2灌1排,东郭苇场从朝阳白石水库和盘山县水利局平价购进优质淡水对南部苇田进行灌溉,同时利用田间的南水北调工程调大辽河水灌溉北部苇田,完成灌溉苇田面积3万公顷,占苇田面积的85%;赵圈河苇场利用干鱼沟的东水西调工程调大辽河水灌溉苇田,灌溉苇田面积达到95%以上。辽滨苇场在3月中旬,利用大辽河水量大的有力条件灌溉苇田,使灌溉面积达到90%。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落实到位,全市苇田灌溉面积达到95%,截止到5月17日芦苇长势比上年同期高207毫米,高度达到770毫米左右。为稳定全市今年芦苇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苇田“四位一体”工程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全市各苇场加大对苇田生态的综合开发力度,精养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各苇场根据土质、水质以及地势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别养殖淡水鱼,优质海淡混合水鱼和成蟹,以及在水面上养殖珍禽,做到精养与粗养相结合,把苇田变成生态养殖绿色基地。“一育三养”面积达到4.63万公顷,投放蟹苗100万公斤,实现产出比1∶4,产量达到4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

    三、改变苇田生产条件加速低产田改造,逐步实现方田化。针对苇田田间工程标准低,配套设施差,田间格过大,排水不畅,严重影响芦苇产量,低产田占苇田面积仍占50%的实际,2007年共动用土方60万立方米。其中,羊圈子苇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苇田配套工程上总投资300余万元,对苇田的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和管护。在搞田间配套工程的同时,与苇田立体养殖开发相结合,实行沟、渠、池、路相互配套循环网络,达到育、养、储相结合。

    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芦苇生产发展。辽宁省芦苇科研所组织专门人员为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胡家灭草466.7公顷,杂草死亡率在80%以上。并在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辽滨苇场设立调查点,定期观察苇田害虫发生规律,并及时通过各种信息通报各苇场,以便苇场掌握害虫发生情况,安排芦苇生产。

    五、应对芦苇湿地发展的需要,芦苇科研部门应黑龙江省大庆市环保局的邀请,对该地区利用沼泽荒滩种植芦苇实行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进行考察,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交该单位。同时对辽宁自然湿地进行了考察,并撰写出《辽宁省自然湿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年内,共进行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课题研究10项,包括:优质芦苇新品种选育、辽宁滨海滩涂发展盐生经济植物的研究、辽河口自然湿地生态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发展、盘锦滨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盐生植物海篷子在盘锦滩涂引种驯化的研究、翅碱蓬抗盐高产新华品种选育研究、抗盐高产芦苇新品种选育研究、4G-2型芦苇收割机放堆装置的研究、芦苇湿地产能持续增长的研究、苇田缓释肥的研制与应用。本年度完成了3项课题的验收和鉴定工作。其中包括,“盐生植物翅碱蓬在辽河三角洲栽培技术研究”、“芦苇湿地产能持续增长的研究”、“辽宁省湿地芦苇病虫害调查及防治研究”通过盘锦市科技局组织的技术验收和鉴定,并报盘锦市科技进步奖。

    六、加强芦苇的保护和收割工作,确保稳产增收。各苇场于10月上旬开始进行苇田封塘,提早做好预防工作,同时集中人力,成立防火专门组织,实行专人负责,交通要道设卡检查,组织人员昼夜巡逻。各苇场在上年通过手扶式机械收割机收割即节省资金、降低民工数量取得成功后,羊圈子苇场投入资金购进郑州4G-2型、海拉尔9GQJ-2.1型收割机70台。使全市芦苇收割机数量达到500台以上,机割面积达到95%以上。


(王梅红)
附:羊圈子苇场
    一、注重稳定工作。从关心职工群众疾苦,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角度出发,本着轻重缓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职工解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对职工生活、生病、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都不同程度上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3年间,苇场共出资55万元,解决职工的困难。加强同职工干部的思想沟通,进行场情教育;注意正确引导,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保证了全苇场的基本稳定。

    二、关心职工利益。年内,始终把职工的利益和生活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从4月份起,全场职工在原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50元。“七一”走访离退休干部、党员和困难职工,为他们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积极筹集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争取做到不拖欠,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三、经营管理。由于多年生产经营受到市场影响造成亏损。2007年,苇场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分析情况,结合场情抓生产挖掘潜力,丰产增收向管理要效益,2005年后,苇业经营状况逐步好转。3年间,累计减亏2859万元。整顿劳动纪律,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整顿场容场貌,树立企业新形象。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和审批制度,确保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深挖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避免损失浪费。积极回收货款,保障苇场的利益不受损失。

    四、苇业生产。企业以效益为中心,效益出自良好体制、严格的管理。注重苇业生产的有利契机,向管理要效益。在淡水资源相对较足情况下,施行“三灌三排”,减轻苇田的盐碱化。主管领导亲自抓,生产科定期对芦苇长势进行调查,水情、虫情掌握及时准确,确保了芦苇良好长势,芦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在市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全部实现芦苇收割机械化,形成历史性突破。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解决芦苇收割人力不足,同时为增产增收及下年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保证为国家提供优质的造纸原料。2007年全部实现净芦苇销售比上年每吨利润增加80元,总计增加1000余万元。

    五、企业党建。年内,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研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党员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效果。各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有所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明显的改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精神面貌有明显提高和改变。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带头自检自查,做廉政自律的表率。为苇场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内,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步,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现象。


    六、面临的问题严峻。资金仍然相当困难,虽然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历史欠账过多,很难偿还。2007年职工工资仅开8个月,存在着不稳定因素。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改革方案”虽已通过并正在实施,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职工生活难、就医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


(羊圈子苇场)

羊圈子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盘山县委常委、羊圈子苇场党委书记、场长

     贾起才


党委副书记

     吕中山


第一副场长

     王德安


副场长

     王成仁

     刘 华


工会主席

     刘培良


总会计师

     郑光杰

 

新农村建设

【概况】
    2007年,以中央1号文件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号和省委办13号文件精神,结合盘锦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年完成《盘锦市民营企业与乡镇联手共建新农村》、《大洼县新兴镇着力“五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文章11篇,并全部发表在由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辽宁新农村建设》上。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农村彩电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市农村贫困户因经济困难,买不起电视,长期看不上电视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市政府筹资200万元,为全市农村无电视户购买21英寸彩电2642台,在春节前夕全部送到每一个农户家中。在3月初雪灾之后,按照市领导的意见,组织辽河油田棚膜救助活动,为受灾农户解决价值200万元的特制农用棚膜110吨,有力地支持灾民的生产自救。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的工作会议,会上对2006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2007年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积极组织全市试点拉练互检活动。《关于建立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数据库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县域经济形势运行分析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及时下发相关文件,责成县区职能部门如实上报情况,并加以总结上报到省农办。年内已上报数据库资料及县域经济季度分析3篇,县域经济运行形势月报表4篇,建立健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数据库工作。年底,盘锦市共规划县域工业园区21个。其中,大洼县7个,盘山县12个,兴隆台区1个,双台子区1个。各园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入园企业共1311个,各园区规划总产值为700.77亿元。园区规划可吸纳劳动力总人数226750人。9月,对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做充实调整,由原来的26个增加到40个,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制,落实了工作责任。促使各有关部门都自觉地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大事,纳入工作部署通盘谋划,重点考虑,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农村。

    以县域经济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县域工业发展又快又好。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重点完善了船舶修造产业园、盘山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精细化工园、晨宇工业园等专业园区的功能建设,项目集聚效应明显。截止到目前,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共吸引66个项目签约入驻,计划投资总额达189亿元,已完成投资14亿元,已有15户企业投产达效。全市县域通过改善服务环境,不间断地开展招商引资,完成单项投资在500万以上的项目达297项,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力强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接续产业项目建设势头强劲。2007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产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48%。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已经形成的水稻、水产、畜牧、蔬菜、芦苇五大主导产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优质大米、河蟹、畜禽、蔬菜、贝类等10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年新增有机水稻3333.33公顷、新建专业化种养小区42个,逐步实现农业各产业走向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215家,带动农户近11万户。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业机械化耕作力度。全年全市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耕作1.4万公顷。全国稻交会在盘锦市召开,提高了盘锦市在全国的知名度。第八届河蟹节的成功举办,调动的农民的稻田养蟹的积极性,为下年的增产增效增加了动力。以村屯绿化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继续抓好试点,推进整体工作,对试点镇村进行了强力推进。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40万元,用于试点镇村建设补贴。全市投入1100余万元,用于六条“绿色大通道”建设,全长95公里。春季农村植树500万株,共完成村屯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屯76个,其中实施重点绿化村屯57个。大洼县以绿化、环境整治、改水、改厕、修路等工程为重点,投资已突破21900万元,共动用土方317万立方米,修院墙15000延长米,硬化路面87公里,建进户桥4600座,修U型槽18000延长米,植树100万株,种花480万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井然有序,共投资2100万元,其中田家镇投资1600万元。盘山县年完成植树666.67公顷,造林240万株,完成设施蔬菜120公顷,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全县道路村村通达到100%。新农村试点村镇工作重点也由上年的村容整治转为从发展现代农业和村容整治并重,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0500万元,其中发展现代农业4800万元,村容整治5700万元、文化设施100万元、高标准住宅小区1850万元。兴隆台和双台子两区开展了村屯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注重生活区和生产区的整体布局,推进了村屯道路、水、电、院墙、厕所、垃圾处理等项建设,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效果。启动村企共建新农村行动。择优筛选辽宁中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盘锦振兴集团、辽宁天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兴隆百货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与盘山县坝墙子镇、大洼县西安镇等10个乡镇签订协议结成首批共建对子,实施了联手共建新农村行动,占到全市乡镇的34%。启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村共建行动,首批确定50家企业与50个村开展村企共建,充分利用辽河油田、华锦集团及其二级单位众多的优势,切实把共建活动落到实处,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发放各项补贴120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投资超过5000万元。推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积极推广以秸秆汽化为主适合农村特点、清洁、可再造能源,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要通过改水,确保解决6万人口饮水难问题。计划建设秸秆气化站15处,目前已完工5处,计划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现已安装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系。积极开展了农村各类保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张方军)

 

海洋与渔业

【苗种产量大幅度增长】
    河蟹育苗面积800公顷,较上年增长33%;蟹苗产量增加,达到3.05万公斤,较上年增长18%;蟹苗价格升高,平均售价440元/公斤~720元/公斤,较上年平均增长15%左右。全市13个海参育苗厂家,共启动育苗室21座,利用水体4.2万立方米,产参苗5.5万公斤。全市共启动对虾育苗室6座,1.5万立方米,共培育虾苗12亿尾。海蜇育苗水体1.2万立方米,培育海蜇苗1.5亿头,辽东湾海蜇放流总数完成8000万头。泥鳅鱼育苗3亿尾。河豚鱼育苗100万尾。黄颡鱼育苗200万尾。其他淡水鱼育苗6亿尾。水产苗种生产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总产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了自给有余。


盘锦每日集团养殖的120公顷“中国对虾”获得成功


【水产养殖规模继续扩大】
    全市海、淡水养殖总规模达到15.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5%。其中:河蟹养殖面积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6%;淡水养殖面积2.4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海蜇养殖面积533公顷,比上年增长24.6%;海参养殖面积400公顷,比上年增长5倍;对虾养殖面积0.65万公顷;滩涂管养面积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5%。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新上渔业项目16个,其中单项投资在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5个。由国家农业部综合开发投资的光合水产河蟹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46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00万元,资金已到位;盘山三道沟一级群众渔港建设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国家投资1510万元,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农业部批复,已开工建设;二界沟中心渔港二期工程已经申报,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盘锦金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3家海参养殖企业投资1亿元,开发养参池1333.33公顷,将成为全市又一新的增长点;二界沟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旭海、长发福、东字牌、每日、达洋等名牌水产品加工产品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胡家河蟹市场改扩建工程项目申报工作进展顺利,项目总投资5090万元,其中国家、省投资1780万元。封闭大厅扩建1200立方米,完善了信息系统、检测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准备新建万吨河蟹饵料加工厂。全市海洋渔业系统全年争取域外资金1700余万元,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1500万元指标。


【科技推广取得新成果】
    引进星突江鲽、黄海1号(对虾)、海参、草虾、青虾、鲭鱼、斑鲑、美洲帘蛤等10个品种,这些苗种生长速度快、广温、广盐、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符合盘锦地区生态特点。加强渔业水质检测,科技人员深入重点河蟹养殖区域,为养殖户解决重点疑难问题。坚持常年下乡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和技术讲座等,对全市渔业生产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指标全部完成。目前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203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88%.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新增10个品种,完成了省下达的指标。


【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盘山县、大洼县分别于2005年、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列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县,是辽宁省内仅有的两个示范县。年内,大力推广的“稻田种养新技术”,经国家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验收,确定为向全国首推的稻田渔业模式,即以“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为核心的稻田种养“盘山模式”,将在东北水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全市重点培育10家水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万个。光合水产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有效推动了盘锦市河蟹产业的发展。集养殖与贸易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旭海公司和达洋贸易公司出口成蟹、扣蟹、泥鳅鱼等,全年河蟹出口总量将突破1000吨,泥鳅鱼出口150余吨。每日集团、盘山贝类增殖站、长发福水产品公司、华豚产业开发公司、盘锦绿岛水产品公司等企业也对全市渔业的发展起到牵动作用。


【河蟹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3月份,盘锦河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9月上旬,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盘锦为辽宁地区输出螃蟹基地。目前全市河蟹出口定单已达2200吨。9月下旬,“金秋·盘锦河蟹展洽会”取得圆满成功,全市有32家水产企业及经纪人与外地客商签订了合资合作以及购销合同,购销数量达5600吨,合同购销额达2.8亿元。全年河蟹养殖面积9万公顷,产量3万吨,产值实现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


【水产品出口】
    水产品出口量增加,品种增多,国家和地区范围扩大。目前,全市水产品出口1800吨,比上年增长16%;出口额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出口品种4个,出口国家和地区6个。


【渔民转产与渔用柴油价格补贴】
    2007年,省下达的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计划全面完成。全市渔船报废15艘,转产转业98人,国家投入资金112万元。年内,渔业燃油价格补贴工作已圆满结束。2007年国家继续对从事近海、内陆捕捞及养殖的机动渔船燃油价格补贴,补助资金1280万元,较上年600万元又增加628万元,全市共有837艘渔船,领到国家燃油补贴款。


【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和勘界工作基本完成。积极推进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建设,规范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发放与管理工作。调整本市海洋功能区划,以确保盘锦新港工程选址。规范海域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严禁超越审批范围使用海域,依法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积极推进辽东湾北部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完成盘锦市突发海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对海域的1个重点和3个一般排污口,实施定期监测。积极开展渔业水质监测和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对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中的19个项目进行监测。加强海洋工程环境评管理工作,对辽滨经济区的龙德、中润项目用海情况进行了环保评估。


【海洋执法监察】
    扎实推进执法示范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所辖海域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开展“海盾2007”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开展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打击各类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全年市本级共进行各类执法检查95次,查处案件4起,协调海上纠纷案件2起。


【海上资源管理】
    积极开展“护渔2007”行动,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和海上渔船的管理力度,海上渔业生产秩序大为好转。伏季休渔和海蜇资源管理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完成海蜇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连续5年按省政府统一下令开捕的管理目标。全市海蜇产量6800吨,产值8000万元,较上年增加30%以上,实现了海蜇增产,渔民丰收。加大对污染事故调查、取证和处罚力度,对污染水域事故及时处理,收取资源保护费20多万元。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水产养殖户、育苗场家进行检查,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共检查生产场家81家,使全年水产苗种检疫率达到80%以上。


【渔业安全生产管理】
    积极开展渔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春季、秋季渔业安全大检查,全市先后出动检查员112人次,检查渔港三座,渔船368艘,纠正违章渔船48艘,适航率达到87%。严把渔船出港签证关,加强船员培训工作。共计培训四五等职务船员370人,培训涉外渔业船员1851人。完善渔业无线电安全网络,提高了海上灾害应急能力。强化渔业船舶检验工作,全年检验渔船653艘,提高了渔业船只生产安全率。

(高中威)

 

农机

【概况】
    2007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及《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到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较上年提高2.8%,水稻生产和芦苇收割薄弱环节农机装备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2007年全市水田耕整地、运、脱机械化水平达到99%以上,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达到12.9%,较上年提高5.7%,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0.6%,较上年提高5.8%,芦苇收割机械化水平预计可达到75%。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2007年农机经营收入实现3.74亿元,农业机械化经济、社会效益体现明显,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明显。


【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
    2007年,共争取国家、省农机专项补贴资金1600万元,较上年增加125%。盘锦市财政配套补贴农机专项资金300万元。通过补贴政策支持,拉动农机户投资1750万元,推广插秧机530台、播种、覆土机240台(套)、各类水稻收获机175台(其中半喂入收割机33台,割晒机142台),补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10台、芦苇收割机200台、棚菜生产等设施农业机械1260台(套)。争取示范区项目2个,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争取农业开发资金150万元。


【水稻机械化插秧】
    2007年全市共补贴购进插秧机530台,使插秧机的保有量达到1165台,全市共完成机械化插秧1.3万公顷,机插面积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2700万元。在推广机械插秧工作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种科普宣传、培训班、反季节现场培训、现场会等方式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及基层农民群众6400人次。5月23日,辽宁省暨盘锦市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工作会议召开,省、市领导对两年中盘锦市的农机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


【水稻机械化收割】
    在发展水稻机械化收割上,坚持“以大量外引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主,以本地购置少量收割机作业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水稻收割机械化,全年从外埠共引进收割机352台,完成机收水稻2.34万公顷,节省收割雇工20余万个,节约雇工费用1600万元以上,水稻机收可创直接经济效益1800万元以上。


【芦苇机械化收割】
    2007年以大洼兆海苇业公司1万公顷苇田芦苇收割“全化”为标志,全市芦苇收割机械化正在又好又快地发展。2007年全市计划推广200台芦苇收割机,芦苇收割机保有量达到750台,可实现机收芦苇6万公顷,降低作业成本2250万元以上,芦苇机械化收割水平达到75%以上。


【农机耕整地作业】
    2007年全市可完成机械翻旋地11.8万公顷,共检修大中型拖拉机2036台,检修各种农具2170台(套)。通过开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农机打假护农,农机安全村建设,农机安全知识宣传、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管理,保证农机生产安全,被评为省农业行政执法标兵单位,全年农机生产事故率为零。


【完善农机服务体制】
    2007年涌现了大洼县新立镇成民农机股份合作社和兴隆台区裴家农机股份合作社典型。拉动了周边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参与,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双赢”。全市共确定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商会等形式为主的8种类型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以农机股份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已发展到56家。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市农机局积极与市农业开发办合作,联合出台《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此项合作全省仅此一家。与市科协合作,共同举办“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机械化论坛”,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资深教授白人朴先生到会做报告,此论坛在辽宁省农机界为首创。2007年4月,盘锦市农机局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化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李可伟)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7年度,辽宁省批复盘锦市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包括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0项,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6个,改造水田面积4133.33公顷,改造苇田面积446.67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项目1个,面积666.67公顷;治涝项目2个,面积1533.33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1项,320公顷。发展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重点产业化龙头项目1个,参股经营项目1项,贴息项目1个。实施科技项目72项。总投资1325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863万元,贷款5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629万元。上述任务均在年内全部完成。


【全面完成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任务】
    2006年度开发项目涉及盘山县的高升、大荒、太平、胡家、甜水、陆家,大洼县的新开、田家、新立、西安、平安、荣兴、王家、二界沟、新兴以及石山种畜场等共20个场乡镇。全市共完成投资17462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财政资金6574万元(含借款972万元,参股1600万元),农行专项贷款2920万元,群众自筹796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3.98万工日。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共修建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211座,其中改造和重建排灌站7座。新挖和疏浚排灌沟渠1426.36公里。改良土壤1906.67公顷,共动用土方443.33万立方米,石方1.03万立方米,混凝土0.99万立方米。通过区域开发和综合治理,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继续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推广苇田“一育三养”模式以及稻田“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实施以秸秆气化、沃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节水工程、科技工程等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建立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等。


【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重点扶持和发展以优质大米生产、蔬菜生产、食用菌栽培、河蟹养殖、家禽养殖、毛皮动物养殖生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扶持民营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年内,以发展接续产业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共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年内财政共投资3142万元,支持盘锦军策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场、盘锦兴牧集团有限公司、盘锦格瑞康堡农牧有限公司、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富星种业、盘锦鼎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东晟园艺基地等龙头企业,吸引项目投资10062万元,带动农户2.8万户,项目区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农业综合开发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了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提高了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已形成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了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以科技进步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着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全市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广覆盖、高含量”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扶持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14个,建立科技综合示范县1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以项目为载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手段,通过双向选择,积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科研、教育部门“联姻”,借智升级。年内,有23个农业科技单位参与了科技开发工作,吸引100余名科技人员到项目区去开展科技活动。据统计,全市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共投入科技资金336.1万元,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40余项,推广优良品种15个,进行技术培训4.25万人次,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1.08万公顷,辐射面积3万公顷,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资金规范化管理】
    按照国家、省开发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为确保配套资金投入规模,市、县财政部门根据中央、省财政资金投入,确定本级配套资金数额,及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资金报账程序,规范资金报账手续。2006年度的项目资金投入,建设单位对单项工程进行工程预算和工程造价审核,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对10万元以上的单体工程和财政资金在80万元以上的整体综合性工程进行招投标。在施工期间,农发办与建设单位和监理人员到现场进行施工监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单项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提交竣工报告。建设单位自验后,申请农发办和监理验收。验收合格后,凭验收单、工程合同、原始凭证及工程造价审核和招投标的相关材料,按进度拨款。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各级农发办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在项目实施中,定期与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配合财政监督部门、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检查和审计。对在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由于规范资金管理,资金使用上无挤占挪用、以新抵旧、大额支取现金及白条子入账等违规违纪行为,提高了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开发的“四增”目标。


【机制创新促进科学管理水平】
    各开发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年度实施开发项目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科学选项,按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实施方案,严格按扩充设计或实施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开发的连续性,杜绝擅自调整计划现象的发生;完善项目库和资料库,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图表齐全上墙,力求做到图上画的、表上列的、实际干的、档案装的、财务决的完全一致;根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进行自主创新,建立项目申报审批流程、资金拨付流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流程,制定了项目和资金包片管理方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监理质量考核办法、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评选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自身建设问询制管理办法和《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分配办法等。在项目区推行和试行了“十四项管理制度”,即项目前期工作制、专家评审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竣工验收制、公示制、奖惩制、绩效考核制、财政投资工程造价审核制、农民筹资投劳制、大宗材料政府采购制,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力求用好的机制管理项目,用活的机制搞活运作,用新的机制创新局面。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定期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调度,对开发项目和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水利、科技、交通、环保等部门相互协作,形成了“共建项目、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


【科技项目对接】
    科学筛选17个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与省农科院、水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了科技项目对接,项目投资116万元。


【顺利通过省验收组考评】
    7月26~30日,省农业综合开发验收组一行3人对盘锦市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平安、新立、西安、荣兴、胡家、大荒、东郭、羊圈子及石山种畜场等12个乡镇项目落实情况,共抽验9个土地治理项目、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科技项目、1个贴息项目和1个农机补贴项目。通过对硬件、软件及资金的检查,省验收组一致认为:盘锦市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各项综合开发项目排在了全省的前列,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盘山县被评为辽宁省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优胜单位,并给予全省通报表扬。

(于兰贇)

 

农垦

【概况】
    2007年,全市农垦系统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现代农垦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农垦系统实现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加5.6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8.6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16.6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10.3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3.4%;全年实现利润0.26亿元,比上年增加0.009亿元,增长3.5%;外贸出口0.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比上年增加22.3亿元,增长84.7%;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3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增长1.7%;蔬菜生产稳步发展,总产量达到68.7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长2.4%;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总产量达到14.4万吨,比上年增加1万吨,增长7.5%;牧业生产高速发展,肉蛋奶产量达到10.9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增长12.4%。农垦人均收入实现6409元,比上年增加677元,增长11.8%。

    一、着力抓好春耕备耕生产和抗灾自救,促进种植业丰产增收。积极组织各级农垦部门和全市26个农场全力抓好抗灾自救工作,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农场进行灾后调查,并且把调查结果及时向省农垦局汇报,争取省农垦局的扶持。组织春耕备耕、良种引入、科技推广、抗旱防汛和田间管理等各项工作,使各项农事活动正常进行,将暴风雪造成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影响,实现灾年粮食丰产增收。

    二、着力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继续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3000万元的场乡镇统筹、村提留全部返还到位。16万份农工负担手册全部发放到农工手中。反复核准企业办社会负担经费,积极争取省农垦局和省财政的更多补贴。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深化国营农(苇)场改革方案。

    三、着力加强农垦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农垦共发展现代农业园区4个,年内新建棚菜标准小区15个,以棚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小区已发展到95个。水稻生产在稳定上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增有机水稻3333.33公顷,有机水稻总播种面积达到1.67万公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累计发展到80家。盘山县太平农场、大洼县新兴农场和荣兴农场,跻身全国百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列。

    四、着力加强科技兴垦,促进农垦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市各级农垦部门大力开展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培育、设施蔬菜、植树造林、芦苇增产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实施水稻园田高台育苗、水稻无纺布育苗、水稻旱育稀植、水田“三旱”整地、水稻机播、机插、稻田养蟹等10余项农业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水产、畜禽、林木新品种10个,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加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20个国有农场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五、着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健全农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六、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绿化村屯,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工程,完成村屯绿化65个。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的扶持力度,全年共投入新农村试点单位建设资金640万元,发挥了试点单位的示范、牵动作用

    七、着力加强农垦重点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建设水平。对2006年竣工的项目进行考评验收。缜密做好计划,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2007年共向国家申报并得到批复的项目有3项,批复资金402万元;向省局争取项目13项,批复资金740万元;向国家申报2008年项目2项,申报资金2400万元。


(潘和远)

 

水利

【抗旱工作】
    2007年,遭遇56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旱情发生后,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抗旱保苗,实施南水北调方案等科学抗旱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农业供水,千方百计减少旱灾损失,实现了不丢一亩田的目标,夺取了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大禹杯”竞赛】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重点建设了田间工程、抗旱蓄水工程、老灌区改造工程、生态工程等8项工程。共完成农建土石方2200万立方米,投入人工343万工日,完成投资13505万元,新建和改造桥、涵、闸、站等各类建筑物工程185座,改善灌溉面积2.39万公顷,治理涝区面积1.4万公顷。


【防汛】
    按照防大汛、抗大洪、除大涝的要求,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修订和完善了《防洪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防御台风预案》等各项预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应急机制。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确保防汛安全的原则,整治应急工程26项,整治中小河流2条。


【大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为了早日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借鉴全国试点单位的先进经验,在全省率先提出采取“民办公助、公有私营”等办法加快项目建设,年内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辽河风光带建设,完成了人工湖护砌、滩地闸等工程建设。辽河风光带北岸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了土方工程等基础工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疙瘩楼水库、荣兴水库、红旗水库被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项目,红旗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主体工程竣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加强了与省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按照受水工程的要求,积极开展替代上第三系地下水水源论证和规划等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水利改革】
    采取改革水费计收主体和计量收费、水费收缴到户等方式,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进行了中小河流堤防管养分离的改革试点,解决了堤防工程建设与养护的问题。按照市政府要求,积极推进了水利直属事业单位改革。


【落实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成立盘锦市水库移民工作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实登记、扶持方案确定、扶持项目规划编制和水库移民稳定等工作,保证了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

(付红)

 

气象

【气候概况】
    一、全年气候概述。2007年年平均气温为10.4℃,较历年9.2℃偏高1.2℃,较上年9.5℃偏高0.9℃。降水量为508.0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少143.0毫米,较上年629.5偏少121.5毫米。日照时数为2377.4小时,较历年2725.9小时偏少348.5小时,较上年2282.3小时偏多95.1小时。

    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热量条件好于常年,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春季偏多,其他季节偏少;日照时数偏少。极端气候事件较常年偏多,3月4日出现了罕见暴雪,6月份出现了195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初夏干旱,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007年度极端最高气温33.5℃,8月9日出现在盘山站;极端最低气温-21.2℃,12月12日出现在盘山站;初霜日为10月13日。大洼站大雾日数为43日,较常年平均值(14.4日)偏多2倍,盘山站较常年平均值(15.3日)偏多5.7日;大风日数较常年明显减少,大洼站全年出现6级以上大风日数仅为5日,不到常年(21.7日)的四分之一。

    二、各季气候特点。(一)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少于历年。冬季平均气温为-3.5℃,较历年平均值偏高3.0℃,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天。(二)春季总的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少。(三)夏季总的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稍少。虽然气温整体偏高,但仍然存在明显气温偏低时段,其中7月中旬气温偏低1.5℃。(四)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但分布不均,存在降水偏多时段,日照时数偏少。

【气候影响评价】
    一、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阶段性明显,3月4日罕见的大暴雪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增加了土壤墒情,第一场透雨出现较早,对大田播种有利。10月降水偏多对水稻搬运有一定影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较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干旱少雨天气,对本市北部地区大田作物有不利影响,初夏干旱严重,水、旱田均出现旱情,直接经济损失84.55万元。8月中下旬降水也明显偏少,对初秋作物的给水灌溉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秋季,9月份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发生轻度秋吊,但对本市的农作物影响不大。全年气温偏高,热量条件好于常年,温、光条件配合适宜。纵观整个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对作物影响是利大于弊。

    二、气候对交通的影响。3月4日暴雪造成全市城市公共交通中断,车辆全部停运,共损失305万元;损坏路灯、路杆100余处,经济损失111.2余万元。2007年大雾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大洼站大雾日数为43日,较常年平均值(14.4日)偏多2倍,盘山站较常年平均值(15.3日)偏多5.7日,大雾天气的能见度很差,多次造成高速公路封闭,另外,冬季降雪造成路面积雪、结冰现象严重,均给交通带来不利影响。

    三、气候对电业的影响。暴雪、雷电、大风、浓雾等灾害性天气对电业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暴雪全市有9条10千瓦民用和农用供电线路发生跳闸,部分居住小区停电,由于供电线路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

    四、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大雾天气明显增多,雾天风力较小,空气中的杂质无法快速被吹散,另外,烟幕和霾的日数也较常年增多,导致空气轻微污染天数增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全年共有29天空气污染的监测物超标,污染程度增加。


【主要气象灾害】
    2007年,盘锦域内气象灾害频发,主要灾害有雪灾、大风、干旱、暴雨、雷暴。共计造成经济损失6.9亿元,其中雪灾直接经济损失6.88亿元,其它灾害经济损失合计为207.25万元。初夏干旱严重,造成大面积缺水,大洼县水田出现旱情,盘山县旱田全部因干旱受灾;暴雨造成城市低洼地段出现不同程度内涝,对交通影响较大。全年没有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一、雪灾。2007年3月3日2时至3月4日22时,盘锦市全区出现大暴雪,并伴有9级偏北大风,瞬间极大风速达24.4米/秒,其中,盘山降雪量45毫米,大洼降雪量41.8毫米,积雪深度平均为20厘米以上,最大积雪深度2.10米,是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暴风雪给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共计6.88亿元,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根据辽宁省气象局暴雪评估办法进行评估,此次灾害属于一级暴雪灾害。


积雪

    全市有6万栋蔬菜大棚不同程度受损,3万栋大棚完全倒塌绝产,有3000户、6000间棚菜看护房倒塌,棚菜生产直接经济损失5.15亿元。因大风导致1000个粮仓盖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445万元;水产养殖业总计经济损失3595万元,其中倒塌扣蟹越冬棚160栋16万平方米损失250万元;倒塌鱼苗越冬棚7栋损失25万元;越冬海参苗损失1500公斤,损失150万元;扣蟹越冬池150公顷,损失3000万元;工厂化养鱼、蟹大棚25栋5万平方米,损失150万元;河蟹市场房盖损失3栋、6000平方米,损失20万元。冲毁码头护坡3000延长米,损失300万元;沉船1艘,网具损失5万米,直接经济损失105万元。全市倒塌养殖大棚及畜舍50栋,死亡家禽47万头(只),死亡牲畜5000头,毛皮动物5000只,共计损失2385万元。


雪灾造成的蔬菜大棚倒塌

    雪灾导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中断,车辆全部停运,共损失305万元;损坏路灯、路杆100余处,经济损失111.2余万元。

    雪灾导致企业厂房损坏,工业直接经济损失1520万元。全市因雪灾,日减少原油产量约7254吨。

    全市有9条10千瓦民用和农用供电线路发生跳闸,部分居住小区停电,全市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由于供电线路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

    公用基础设施受损。盘锦市垃圾处理厂的采暖大棚损失120万元;损坏天然气计量器表5000余块,经济损失80万元;部分自来水二次加压、供水设施损坏,折合经济损失200余万元;绿化树木折损,折合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损坏各类广告、牌匾100余处,经济损失近100万元;通讯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全市有24所中小学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全市倒塌房屋349户、960间,坏损房屋2954户、7457间,直接经济损失3909.42万元。公安部门损失219万元。全市约700余辆车辆因雪灾滞留途中,被困群众近3000人,共出动警力300人,近80辆警车、清雪车解救被困人员和车辆。全市中小学3月5日停课一天。


【基本气象要素】

【气象服务】
    2007年,盘锦市气象部门本着“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加快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多轨道业务体系建设,以为领导决策服务和为“三农”服务为主线,认真做好气象服务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行政管理、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积极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全年共向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信息》、《重要天气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天气公报》、《雨情》等重要服务材料54期1000余份。有关3月4日大风雪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在全省评比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决策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动及时提供气象服务。2007年3月4日,盘锦出现罕见的大暴雪天气,对于这次暴风雪天气过程,市气象台提前12小时做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通过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12121”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站等媒体对外发布,并以《盘锦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的形式向市领导报送《重要天气报告》,局领导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向市领导进行汇报。大风雪期间,及时发布雪灾红色预警信息,启动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对灾情信息及时收集评估报送,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在这次抗击暴风雪的过程中,由于市气象台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主动,市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了暴风雪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暴风雪降温天气,盘锦市境内未出现人员伤亡,交通整体恢复省内最快。市电视台关注民生节目,对该次暴风雪天气过程的影响、气象服务及灾害应对情况作了专题报道。

    二、2007年6月,面对初发的旱情,气象台人员认真分析天气形势,研究旱情发展趋势,成功预报出罕见的初夏阶段持续发展的干旱,是盘锦历史上50年一遇的旱灾。气象台又及时制作决策材料,并在旬末准确预报出久旱转雨的天气过程,为全市抗旱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对农作物播种、移栽等关键农事活动期,在《盘锦日报》开辟了专栏,登载水稻育苗期苗床温度预报和插秧期逐日天气预报,为全市水稻育苗插秧提供了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


【预报质量全面提升】
    4月,气象台开展水稻育苗期的苗床温度预报。5月20日水稻插秧开始,气象台及时制作水稻插秧期间的逐日天气预报,方便了全市的插秧工作。10月份又与交通电台合作,开辟交通气象栏目。现已开辟海洋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等多领域服务。2007年天气复杂多变,本着“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气象台全体预报员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认真制作天气预报,对“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等重大天气过程无一漏报,使得全年的预报质量较好,短期一般性降水质量ts值达到69%,高温预报准确率100%,大风预报准确率9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保障】
    年内,为辽宁华锦集团46万吨乙烯、500万吨油化工程及辽宁北方锦化5万吨TDI项目开工奠基、盘锦万吨巨轮首次下水、中国优质稻米(盘锦)交易会提供了成功的气象保障服务,每次活动都提前10天进入服务状态,并进行跟踪监测,为重大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制作发布节日天气预报,在媒体上发布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节日天气预报;发布中、高考期间逐日天气预报;为“两会”、“河蟹节”提供专题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成效】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本地区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象,市气象局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先后组织增雨作业两次,特别是5月15日增雨效果明显,全市普降中到大雨,本次降水对大田作物生长和水田泡田插秧十分有利,有效地缓解了旱情。进入6月份以后,再次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达到23天,无有效降水日数更是达到27天,其间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9成,创历史极值。28日和30日夜间,利用有力的天气形势,组织了两次夜间持续到白天的人工增雨作业,先后共发射增雨火箭弹46枚。取得省气象部门的支持,在市区及周边地区实施飞机增雨作业。两次增雨作业,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基本缓解了严重的旱情,为抗旱保丰收打下基础,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截至12月末全市共组织火箭增雨作业15次,出动火箭增雨作业车30余车次,发射增雨火箭弹60余枚,全年共增加降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


【业务现代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四个一流”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台站建设。为改善观测环境,盘山县气象站拟实施整体搬迁,年内土建工程已启动,庭院铺垫已基本完工。继2006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一乡一站”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任务后,充分发挥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监测作用,努力做好乡镇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服务,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和县级财政资金,进行乡镇电子显示屏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布渠道。全地区在29个乡镇共建立63个电子显示屏,可实时显示最新乡镇天气预报、天气实况、雨情、土壤墒情、气象预警信息及重要天气报告等气象信息,确保了乡镇及相关部门领导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天气情况,进行防灾减灾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气象服务,扩大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初步建成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新农村建设气象保障工程取得新进展。

    二、学术交流与技术研发。根据气象业务和服务需求,凝练科研课题,组织技术研发,确立盘锦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系统、盘锦市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盘锦气象网站、盘锦兴农网站建设等科研课题6项。年内已完成盘锦气象信息网和盘锦兴农网网站的制作、托管和维护,并将有关的气象信息在网上发布,使气象服务的手段更加多元化。

    三、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建立盘锦市湿地生态监测资料数据库,统计分析各种监测资料的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盘锦市湿地监测公报》,并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盘山县、大洼县气象局均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监测工作。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适时发布主要作物适播期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及收获期预报等预测产品;每月、季初发布农业气象月报,对月(季)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评述及展望;不定期发布了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报告,分析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对农业影响;发布了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李彦彪 曹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