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2年)

农村经济(2002年)

发布时间:2010-05-21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794

农业综述

【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业增加值实现35.4亿元,比上年增长7.7%;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79元,比上年增长7.8%,打破了连续三年农民人均收入徘徊不前的局面。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以水产养殖业为突破口,加快“水上盘锦”建设步伐。实施“百万亩河蟹工程”,实现一地双收,一水双收的目标。建成百万亩大米、百万亩河蟹、百万头生猪、6.3万公顷苇田“一育三养”和1.3万公顷棚菜、30万只珍稀动物、2.7万公顷海水管养、3000万只家禽等9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水稻、水产、畜牧、蔬菜、林苇和乡镇企业”6大产业格局。在一产业不断巩固提高的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在农林牧渔业中,渔业和牧业发展明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5∶44∶11调整到41∶46∶13,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到53∶47,非农业产值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

【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初步建成8个特色生产基地和25家重点龙头企业。水稻、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增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联结和带动农户达5.7万户,占全市农户的32.6%。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修建一批以抗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村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道路铺装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到99%。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40公顷,植树1002万株,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38%和100.2%。农村综合开发投资5242.3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733公顷,完成农业结构调整项目8项、科技开发项目13项。生态农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都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文化等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有92个村与各级文明单位结成共建对子,“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参与率达到70%以上;有2个镇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1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标兵”;全市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种植业

【粮食生产】  

    2002年,严重干旱缺水,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全市上下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全市粮豆社会总产量79.99万吨,基本实现年初计划80万吨指标,比上年77.72万吨增加2.27万吨,增长2.92%。
    一、围绕抗旱增收,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针对春耕生产时期持续高温天气,年初多次组织市、县涉农部门召开形势分析、工作调度、结构调整等工作会议,全面分析、研究生产形势,落实备耕春耕生产工作措施,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落实到位,苗情长势良好,为稳定全市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伏季,全市出现百年不遇的伏旱,从6月20日到8月中旬一直处于高温少雨天气,全市稻田发生干裂面积达5.33万公顷,“花泥花水”面积约4万公顷,正常水层仅有1.33万公顷。灾情发生后,市政府及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各县区、场乡开展抗旱增收工作,通过抽回归水、打抗旱井、提径流等多种方法,实施抗旱补救措施。取得粮食生产的较好收成。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百万亩优质米工程。优质大米生产面积达到6.7万公顷(其中,蟹田绿色大米3.77万公顷,富硒米2万公顷,有机转换期大米0.67万公顷)。水稻生产实现农民增收77元。由于旱田减产(玉米减产8万吨),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增加的收入在40元左右。
    二、强化重点技术推广,依靠科技振兴农业。重点推广百万亩优质稻工程。全市共推广“辽梗294”、“辽粳7”、“辽粳288”、“辽粳371”等优质稻7.33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70%。推广抗旱节水增效杂交水稻新组合0.13万公顷。其中,“屉优418”0.12万公顷;“辽优18”133.3公顷。大洼县唐家乡胜利村、盘山县太平乡黄金村杂交稻面积高达50%。推广无纺布覆盖水稻育苗技术16万床,插秧2.67万公顷,对培育壮秧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广旱育秧配套技术。重点应用浸种灵、901、菌虫清等种子消毒剂,防病、壮苗多功能水稻壮苗剂和以丁扑合剂为主的旱育秧除草剂。推广面积达10万公顷。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0.73万公顷。其中,水稻0.67万公顷、蔬菜666.7公顷,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强化农业执法和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创造为农服务的良好环境。入春以后,组织种子、农药、土肥、检疫等农业执法人员,先后多次对全市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抽查,集中开展打假保春耕专项治理活动。其中,抽查经销店50家,检查种子、农药、化肥等近百种,对个别违法经营户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有效净化农贸市场。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蔬菜生产】  

    全市蔬菜设施面积完成8400公顷,比上年增长6.78%。其中,城市菜田面积666.67公顷,保护地蔬菜面积6333.33公顷,比上年增加133.33公顷,埝埂菜面积1400公顷,比上年增长40%。蔬菜总产量53.85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城市菜田产菜1.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25万公斤),保护地产菜46.0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7.27万公斤),埝埂菜6.3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4.5万公斤)。蔬菜总产值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城市菜田0.12亿元,保护地6.09亿元,埝埂菜0.5亿元。蔬菜总纯收入4.142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城市菜田0.072亿元,保护地3.7亿元,埝埂菜0.37亿元。按全市60万农村人口计算,农民人均收入中有690元源于蔬菜生产,比上年655元增加35元,增长5.34%。
    一、以提高设施园艺标准为目标,着力蔬菜高科技园区建设。县区在抓好保护地蔬菜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高标准设施园区建设,为全市设施园艺产业增加亮点。全市累计已达14处,比上年增加2处。总计394栋,比上年增加105栋。其中,温室355栋,大棚39栋,设施占地面积近46.67公顷,比上年增加6.67公顷。设施园艺主要从事特菜、花卉、种苗、食用菌、草莓等生产。特菜基地包括高升镇高科技园、绿地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大洼唐家万丰公司、常家高新科技园;花卉基地包括大荒东晟基地、前进高科技园、兴隆台区绿色食品基地;草莓基地包括高升草莓科技示范园;出口蔬菜基地坐落在新兴的鑫叶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主要有双台区高家村和新兴镇等;番茄基地有榆树和王家镇科技园区。
    二、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行蔬菜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结合资源优势,加大食用菌、水生蔬菜、花卉的生产发展力度。食用菌生产面积达103.60公顷,产量825万公斤,产值1602万元,纯收入900万元。水生蔬菜面积14公顷,产量21万公斤,产值12.6万元,纯收入8.2万元。花卉面积已达23.33公顷,产值175万元。其中,“鲜切花”效益11万元(11栋,每栋2万株,每株0.5元)。
    三、以老棚型改造为重点,实施百栋棚型小区建设。对全市低、矮、趴老棚室进行改造,年内,老棚型改造面积66.67公顷,其中以百亩(1公顷=15亩)为单位的棚型小区7个,分布在高升3个,古城子、太平、西安和鑫叶公司各1个。改造后的棚室小区基本符合当前温室生产水平。
    四、以实行蔬菜定单为主,推进蔬菜出口基地建设。全市重点加大蔬菜出口基地的建设。5月21日,组织召开由盘锦鑫叶蔬菜批发公司和重点乡镇参加的首次蔬菜产销对接会议,由市农发局蔬菜科协助鑫叶公司分别在高升、沙岭、古城子等地与农民签定购销协议。为了考察出口市场情况,市农发局利用8天时间,对牡丹江和俄远东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市场情况进行详实考察。市政府召开全市各乡镇一把手参加的蔬菜产销工作会议,推动定单蔬菜发展。年内全市蔬菜定单面积完成53.46公顷,300多户。其中,与鑫叶公司签定购销合同的有192户,蔬菜出口基地7.87公顷,分别设在新开、古城子、西安、沙岭等地。主要蔬菜品种有番茄、黄瓜、胡萝卜等。新开等地的秋冬温室番茄已销往俄罗斯和北京等。
    五、以节水农业为手段,加快埝埂蔬菜发展。水田埝埂蔬菜作为盘锦地方的致富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2002年,全市埝埂菜面积已达到1400公顷,总产量6.3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4.5万公斤;总产值0.5亿元,平均公顷产值3.57万元;总纯收入0.37亿元,每公顷纯收入2.64万元。埝埂菜的发展调剂露地菜不足,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已成为抗旱保效益的措施之一。
    六、引进和推广一批蔬菜品种,经试种已见成效,引进的以色列番茄秀丽、加茜亚、多菲亚、卓越、百利系列及佳园大粉已获成功,以产量高、耐贮运等特点将代替传统品种L-402;主推黄瓜包括北京密刺王1、2号,傲雪、爱帝FA、9618和津优系列,推广的品种均有产量高的特点,深受国内市场欢迎。引进推广一批蔬菜实用技术,CO2施肥、微灌、生物菌肥、果菜嫁接、EVA膜等实用技术已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年内推广蜜蜂授粉技术、黄板诱杀技术、防虫网技术、大营养袋栽培、立体栽培、生态调解仪等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可喜的效益。大洼县蔬菜办公室在田家镇蔬菜园区番茄区品种试验温室内搞的生态调节仪,防病、防虫、增产效果明显。  

 

畜牧业

【概 况】 

    2002年,全市畜牧业把抓龙头、带产业,抓引导、促发展;抓调整、求效益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克服畜产品价格波动大,出口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推动了全市猪牛羊禽等养殖业的稳定发展,特种养殖业迅猛发展。呈现出肉蛋奶供应充足,牧业产值再创新高的喜人局面。全市生猪饲养量达87.1万头,比上年增长13.4%;家禽饲养量达3180.4万只,比上年增长8.9%;牛饲养量达4.63万头,比上年增长12.9%;羊饲养量达2.8万只,比上年增长186%;特种动物养殖达31.6万只,比上年增长121%;肉蛋奶总量达14.4万吨,比上年增长12.5%。牧业产值达7.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市牧业增收4300万元,实现人均牧业增收70元,突破了增收50元的奋斗目标。围绕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扶强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通过出售畜禽及其产品实现人均收入近700元,畜牧业已经成为盘锦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结构调整有新突破。品种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全市通过引进和发展优良畜禽品种,生产优质、有机、绿色畜产品,农民尝到了甜头,加快了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全年出栏瘦肉型三元杂交猪25.2万头,仅此一项全市增收1260万元。出栏有机猪5000头,增收90万元。草食家畜比重增加,效益明显提高。全年新增小尾寒羊8100只,新增饲养户162户,增收64.8万元,养羊户户均纯收入4000元。特种动物发展迅猛,全市特种动物饲养量达31.6万只,增收234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8元。畜牧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通过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全市畜牧业已逐步形成由千家万户零星散养向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方向发展,5大养殖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以石山、高升、大荒、陈家、田家等地为主的奶牛、肉牛养殖区生产的奶牛、肉牛占全市牛饲养量的60%;以古城子、沙岭、田庄台等地为主的肉鸡、蛋鸡养殖区生产的肉鸡、蛋鸡占全市总饲养量的50%;以清水、平安、西安、高家为主的肉鸭养殖区生产肉鸭占全市肉鸭总量的95%以上;以西安、唐家、棠树等地为主的生猪养殖区占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5%;以田家、荣兴、新兴、吴家等地为主的特种动物养殖区生产的特种动物占全市总量的65%。加快畜牧业养殖园区建设,全市已建成养殖园区17个。以园区建设为核心,以生产和生态的完美结合为标准,以养殖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龙头企业建设有新进展。在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扶持下,古城子肉鸡孵化场建起1座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增设肉种鸡5000套,现存栏肉种鸡15000套,年可向社会提供鸡雏200万只。2002年,该公司创产值6000万元,纯收入120万元。成为集鸡雏、饲料、疫病防治、成鸡回收于一体的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1 500户发展肉鸡生产,户均收入6000元,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充分发挥西安生态养猪场的龙头带动和基地示范作用,促进养猪业发展。2002年,西安生态养猪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强拓展绿色、生态、环保发展之路,通过了国家环保署、农业部的认证,成为辽宁省第一家有机猪生产基地。全年出售有机猪5000头,并以每公斤高出普通猪肉2元的价格投放市场,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大洼县养猪业的发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4.7万头,比上年增加3万头。蛋鸡饲养大户星海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积极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蛋鸡存栏达12万只。该企业通过开拓鲜蛋销售市场,利用集装箱、海上运输等,实行北蛋南调营销策略,日平均销量达8吨,全年销量达3000吨,并以每吨高出本地销价200元的价格出售,增收60万元。并缓解了本市鲜蛋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清水鸭场发展肉鸭生产,带动周边农户380户,带动全市肉鸭生产的大发展。全市加工肉鸭2000吨,出口860吨,创汇120万美元。畜牧业龙头企业达15户,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0个,带动农户3500户。通过龙头企业开拓鲜蛋、肉猪、肉鸡、肉鸭、乳制品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产业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特有的“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龙头企业发挥信息灵、饲养技术高、资金雄厚等优势,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实行全程系列化服务,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形成了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实现了畜牧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三、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依法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举办畜牧兽医法律法规、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人数达1700人次。送科技下乡活动活跃。参加市科委、科协及两县送科技下乡活动10次,发放科技资料12000份,放映科技录像25次,观看人数1000人次,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咨询150人次。引进优良品种猪60头,小尾寒羊6000只,良种芬兰狐、种貂、种貉5000只,良种肉种鸡10000套。完成细管冷配肉牛、奶牛8330头。积极推广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全市畜产品科技贡献率达45%。培育各类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养殖业全方位服务。各地群众自发组建养猪协会、养鸡协会等,加快市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步伐。
    四、贯彻“一法三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辽宁省兽医管理条例》。认真执行国家农业部发布的13号令、14号令和15号令。明确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工作力度显著增强。积极采取“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堵截、强制扑杀”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发生、发展和蔓延。全市共查处动物防疫行政案件87起,其中现场处罚32起,立案45起。处理重大动物疫情9起,受理群众举报131次,依法销毁病害肉30吨。加强兽药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取缔无证经营兽药业户16家,没收及销毁假劣兽药15件,现场处罚55起,保证了畜禽用药安全和畜产品的食用安全。各级政府加大无规定疫病区缓冲区建设力度,广泛宣传其重要性。积极争取省市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级疫病监测化验室,开展疫病普查工作。
 

附:石山种畜场

    2002年,实现社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利税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全场人均收入3030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抗旱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3.2万元。其中,投资16.1万元,完成66.67公顷水田低产改造工程;投资8.6万元;完成333.33公顷优质饲料草场、44.60公顷饲草场工程建设;投资18.5万元完成节水衬砌工程40公顷。
    2002年,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灾,组织全场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抗旱减灾,累计投入资金40万元。其中,打深水井2眼,小水井15眼,并组织群众打小水井500眼,尽最大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经济作物。2002年,共种西瓜33.33公顷,辣椒33.33公顷,苏子13.33公顷,并培育成功绿芦笋种苗1公顷,计划筹建绿芦笋产业化加工与出口基地,带动农民致富。
    二、以体制改革促工业发展取得成效。采取关、停、并、转等手段,对工业企业进行改制。压缩亏损,提高资产运营率,其中出售阀门厂闲置厂房供私营业主筹办的编织袋厂是改制工作中的亮点,该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石山乳品厂,由于资金有限仅对其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产品质量有一定提升,但尚未走出困境。成立“源源乳业招商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出门考察、洽谈。目前,有关乳品厂合作事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三、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截至年底,全场存栏黄牛1200头、生猪8970头、羊3860只、禽类39470只,比年初均有明显增加;奶牛存栏1561头。在继续坚持以往扶持政策基础上,对发展奶牛的饲养户无偿提供牛舍建设用地11万平方米,可建标准牛舍40栋,现已竣工38栋,标准的奶牛饲养小区已初步形成,畜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四、林苇业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全场计划造林66.67公顷,实际完成193.06公顷,完成计划的289.6%,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林场苗圃建设13.33公顷,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逐步体现。在遭受严重旱灾和无灌溉水源的情况下积极与东郭苇场协调引水灌溉3次,2002年芦苇产量2700吨。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投资254万元新建机关办公楼1座(2024平方米),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90万元新建招待所及派出所办公用楼976平方米;开发建设居民楼4000平方米。     (魏世昌 王柏青)



石山种畜场领导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李永安
        党委副书记 
                       孙世和
        副场长
                       李兴国
                       王学达
                       李贵华
        工会主席 
                       乔凤莲
        总会计师 
                       苑玉科
        场长助理 
                       朱瑞凡(11月任职)

 

林果业

【概    况】 

    全市全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840公顷,植树1002万株,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38%和100.2%。其中,沿海防护林完成640公顷,三北防护林完成120公顷,与省下达计划持平;其他造林1080公顷;义务植树完成580万株,占计划的145%;冬季栽大树计划1万株,实际栽植2400株,其中城市2000株,农村400株。实成活率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1492公顷,其中个体造林1238.1公顷。村屯绿化计划100个,实际完成97个,达到合格标准的74个。林业育苗完成169.33公顷。引进果树新品种5个,3万株,并进行种养示范。全年投入造林资金3764万元,其中绿色通道工程投入500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  

    对环城路、庄林路和盘营路3条公路进行绿化。外环路以补植为主,庄林路、盘营路以造林为主。外环路补植,市政府投资100万元。确保补齐补活,市农发局聘请资深林业专家对外环路进行全面考察,在整地上制定台中台的措施(在原有台田的基础上,每隔6米与公路垂直再挖小沟,提高台面,增加排水渗碱通畅度),在树种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办法,保证整体林相完整,确保造林成活。外环路共开沟5000多条,动土10万立方米,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305国道春季绿化8.5公里。其中,盘山县5公里,双台子区3.5公里,动用土方32万立方米,植树3万株,投资145万元;盘营路当年秋季完成土方工程,2003年春再行绿化。工程标准、植树标准创盘锦历史一流水平。落实管护责任,保证植树见林,力争建成全市林业的精品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全市的村屯绿化迈出可喜的步伐,涌现出多个高标准、高档次的村屯绿化典型。双台区常家屯规划标准高,春季植绿篱2000多延长米,栽垂柳500余株,并有花草点缀,具有园林风情;兴隆台区裴家村绿化14条街道,完全用水泥管装客土造林,在街道上用大花盆植树,每株成本50元,投入高达7万多元。

【落实造林政策】  

    市、县、乡3级党委、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实践林业所有制成分的多元化,鼓励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私营等非公有制林业,不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市政府给予造林补贴,对个体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苗木费50元,产权归造林者所有。政策的推出,激发出了群众的植树热情,群众自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绿化意识增强。各县区和场乡镇在机制创新和建立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大胆实践。据统计,全市个体造林户数达到3070户。其中,3.33公顷以下的2961户,3.33公顷~6.66公顷的87户,6.66公顷~33.33公顷的18户,33.33公顷~66.66公顷的4户,植树最大的一户造林55.33公顷。个体造林累计总投资664万元。依靠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新路子正在全市铺开。

【科学造林】  

    选择速生、耐盐碱的新品种,苗木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的技术标准;重点工程造林一律采用大坑、大水、客土、优质苗植树,保证横看成线,竖看成行,高标准造林;对沙化地采用保水剂造林,栽后用消防车或柴油泵浇足水,保证3天~4天浇一遍;个体大户造林有的还实行漫灌浇水;新兴镇村屯绿化实行用塑料薄膜把树坑围一圈,底层铺5公分的稻草,有效隔离盐碱的办法植树,千方百计保成活;采取林业专业队造林的模式造林。规范操作,技术含量高。积极采用科技新成果。ABT生根粉、药剂除草等先进技术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与应用,降低劳动强度,节约造林成本,加快绿化步伐。

【采伐限额管理】  

    加大采伐限额管理力度,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高认识,坚持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标准,采取积极措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将采伐量严格控制在限额内。年内全市共采伐林木5826.1立方米。其中,主伐1197.2立方米,更新3886.8立方米,低产林改造452.4立方米,抚育289.7立方米,占省下达限额12000立方米的48.55%。

【木材市场整顿】  

    按照《国家林业局、国家经贸委、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开展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林业厅、省经贸委、省农业厅、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开展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市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共清理检查木材经营和加工单位193家,重新办理经营(加工)许可证160份,取缔非法经营加工单位4家。基本实现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数量和布局的科学合理。     

 

芦苇业

【概    况】  

    2002年,以抗旱为重点,根据场情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抓苇田灌溉、科技推广、低产田改造、苇田综合开发利用、防治病虫害、机械收割的管理和芦苇产销经营工作。在大旱之年,仍然取得了苇、鱼、蟹较好收成。实现芦苇总产46万吨,芦苇产值1.8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苇田生态养殖鱼、蟹、虾面积4.31万公顷,综合利用实现产值3300万元。芦苇机械收割面积5.33万公顷,占长苇面积93%。
    一、以抗旱为重点,抓早春灌溉,促进芦苇增产。各苇场对旱情认识的早、行动的快。东郭苇场从朝阳白石水库平价购进优质水,完成灌溉面积3.33万公顷,达到总面积的90%,解决东郭南部苇田灌溉的问题;赵圈河苇场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17.5万元,实施了苇田灌溉东水西调工程,总计调用含盐量1‰以下的淡水3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1万公顷。在大旱之年使芦苇的第一次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为芦苇稳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苇田“四位一体”工程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全市各苇场通过实行苇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实践后,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充满了信心,加大了苇田生态养殖的综合开发力度。养殖面积由上年的2.33万公顷增加到4.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5%。由于实行苇、鱼、蟹、禽“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全市苇田生态鱼虾蟹混养面积达到4.31万公顷,精养蟹面积0.12万公顷,综合产值达到3300万元。
    三、加速苇田低改,逐步实现方田化管理。全市苇田多属于老苇田区,经多年改造,单产逐年提高。但苇田田间工程不标准,不规范,不配套,田格过大,排水不畅,严重影响芦苇产量。年内共动用土方233万立方米。其中,东郭苇场投资最多(见附一)。赵圈河苇场苇田配套工程总投资117.5万元,其中建筑物工程投资30万元,建节制闸3座,进水闸2座,排水闸1座;土方工程投资87.5万元,挖环沟、外围堤、支渠,总计7.5万延长米,动用土方35万立方米。在田间工程设计实施的同时,围绕苇田立体养殖开发,建设沟、渠、池、路相互配套循环网络,达到育、养、储相结合。
    四、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东郭、羊圈子苇场顺利地完成了体制改革工作,实现政企分开,苇田生产逐步向联产承包的方式转变,实施集体、职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企业管理体制。 

(张方军)
附一:东郭苇场     

    一、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指标。实现社会总产值8298万元;利税461万元;芦苇产量在大灾之年实现19.5万吨,产值7500万元;场直经营单位运行较为平稳,职工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场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态势。
    二、强化主导产业地位,科学管育,大力发展芦苇生产。春季的降雨量仅为常年的45%,苇业生产遭受严重旱灾。针对旱情,提早动手,3月6日,红旗站、曙光站顶凌开车,抢灌桃花水。从白石水库购水,完成灌溉面积3.33万公顷,达到总面积的90%,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南部苇田灌水难的问题。场投资1046万元,动用土方198万立方米,对北部分场0.2万公顷苇田进行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条田化改造,提高了人工控水能力。相继投资53万元对南小河抽水站进行改造。入夏以后,积极做好芦苇移栽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苇田战线1400多名职工在南部滩涂栽植芦苇666.67公顷,成活率达到70%以上。按照“一育三养”的产业模式,调整水产养殖业。采取职工投资、自我获利的原则,形成规模化生产。养殖面积达到2.77万公顷,养殖河蟹6.3万斤,养鱼0.9万公斤,养虾1 815万尾,开垦荒地72.3公顷,创产值800万元,职工获利400万元。秋季,北部部分分场的1.33万公顷苇田,发生严重蝗灾,为消灭灾情,防止蔓延,采取农药喷洒、打隔离带的方法,及时有效的控制虫害的发生。入冬以后,芦苇收割工作中出现3大难题:(一)收割资金严重不足,市政府未投放专项收割资金;金城、营口两纸厂芦苇预付款未能全部到位,资金缺口很大,经济形势十分紧张。(二)芦苇长势比常年矮35公分,份量轻,由于干旱致使部分上塘变为草塘和消滩,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民工情绪不稳,收割难度大。(三)原定给营口的芦苇,由于资金原因,调整到金城垛场,造成进度减慢,运输路程增加。纸厂的收货质量要求提高,造成了运输难,交货难,堆垛难。针对严峻的形势,苇场领导深入一线指挥。积极筹措资金,采取两纸厂催收,场级班子筹资,竞标出售闲置资产等方式来盘活资金,确保职工工资、生产生活、收割费用的及时兑付。积极组织民工提早动手确保工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形势,详细制定收割方案、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制定奖惩措施,开展劳动竞赛评比考核活动,严把安全防火关、运输交货关、收割质量关。多渠道组织割灌机2123台,比上年增加23台,实现机械化收割,芦苇收割效率提高。经过苇田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收割任务。
    三、经营单位运行较为平稳,事业单位工作明显加强。场直各经营、事业单位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收到良好效果,企业焕发出生机。土地开发工程公司积极落实内部承包机制,参与油田土方工程施工,创产值1600万元,解决630名职工工资;土地环保办强化土地管理,依靠土地牵动环保,依法行政,增加补偿收入,全年收缴土地占用费、环境污染费470万元;电力公司克服用电体制改革工作带来的困难,积极配合县局做好电费收缴、低压改造工作的同时,对场属的输电线路进行维修保养,确保正常用电;水利科克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的困难,深入挖潜,积极维修,较好地完成苇田排灌任务;资源开发公司围绕场内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生产“蟹汁”7万袋,创产值35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林场组织职工在南部宜林荒地植树8.3万棵,面积达到66.67公顷,成活率为90%;供应站多渠道组织货源,保证全场物资供应,实现利润3万元;其他场直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都在困境中有所发展。
    四、强化管理,搞好服务,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年初,苇场制定6项加强企业管理的规定,各职能科室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财务部门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支出,堵塞漏洞,积极筹措资金,保证资金有效利用,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对全场80多名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计划部门严格审批增补计划,对全场财务指标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各单位经费在上年的基础上压缩11%;审计部门对全场各单位的经济合同进行审计,完成10个单位领导在离任审计工作,苇场获得市级重合同、守信誉单位称号;人事劳资部门强化管理,细化工资审批,建立干部目标考核管理制度,给全场134名干部办理离岗退养,给539名离退人员调整基本养老保险金,对政府拨离企业的172名干部职工作好接收和安置工作;安全部门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企业重组。按照市政府13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本着“企业要发展,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国有资产实行保值、增值”的原则,按照转制的基本形式对日化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机械制造安装公司进行关闭,有效控制二级法人发生的亏损;对浴池、园林进行对外出售,利用闲置资产,盘活企业资金;对土地开发工程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当年取得良好效果;对欢喜岭分场和电力安装公司办公楼、3处加油站和关闭单位的10辆汽车首次以招标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公开拍卖。拍卖过程中,增加工作透明度,遵循市场原则,中标所得价格为720万元,所得资金全部投到芦苇收割之中。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开展“应对入世,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收到较好效果。社会扶贫、养老助残工作成效显著。向镇政府投入资金480万元,向失学儿童捐款6万元,为患病职工捐款7580元,向贫困灾区捐款2万元,走访困难职工200户,发放慰问金6万元。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各媒体投稿23件。有线电视新增15频道,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载体,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张 涛)

【东郭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王成金
     党委副书记
               刘  伟
     副场长
               王春志
               乔玉江
               单义力
     工会主席
               孙少河
     总会计师
               杨德林

附二:羊圈子苇场 

    一、概况。苇场位于盘锦市西北部,坐落在盘山县境内。苇田总面积1.7万公顷(173平方公里),长苇面积1.5万公顷,年产芦苇15万吨,是辽宁省金城纸业集团的原料供应基地。全场共有工资制职工4906人。其中,在职干部1105人,职工3125人,离退休人员676人。有6个苇田分场,61个作业区。2002年末,资产总额为2.25亿元,企业年总产值5500万元。是以苇为主,多种经营的国有中型企业。
    二、经营情况。由于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不足,多年的机械化收割及4月低温等因素,致使芦苇生长速度低于往年水平。6月末芦苇平均高度为122厘米,比上年同期低20厘米,比苇场正常年份低50厘米。大灾之年实现芦苇产量12万吨,实现苇业产值5100万元。
    2002年,苇田河蟹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1.33万公顷苇田面积内共投放蟹苗近10万公斤,养殖工人投入近500万元,河蟹的长势好于上年,产出河蟹35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塘内立体养殖业正向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各分场及作业区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职工进行素质教育,以场为家,自筹资金,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各分场及作业区正向花园式单位方向迈进,为旅游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体制改革。2002年末划归盘锦市后,按照辽政〔2000〕291号文件和盘委办发〔2001〕33号文件精神,分3个阶段分步实施以政企分开、主辅分离、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实现政企分离。把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社会服务性机构整体无偿移交给羊圈子镇政府,10个农田管区,0.2万公顷农田委托镇政府经营。政府系列包括学校等其他单位的事业经费,以2001年实际投入为基数,2002年新体制运行第一年经费100%核拨,以后每年递减20%,5年后与苇场脱钩,职工医院3年内与苇场脱钩。
    苇场机关科室和场直单位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改革前机关共有科室26个,苇场下属单位25家。改革后机关设置16个职能科室,精简10个;苇场下属单位设13家,撤销12家,全场共分流干部职工700余人。政企分开后,党委系统实行任命制,企业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小企业产权制度要求,通过公开投标的办法,把水泥厂、2个砖厂、油料公司4户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实现国有资产的全部退出。对建筑公司进行分立重组,组建物业公司。新公司成立后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镇区内居民楼供暖和住宅楼建设工程。通过改革,苇场与场办企业实现主辅分离,推动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减轻了苇场的负担。
    四、经营管理。落实严格的财务计划,有效限制购物价格,降低物资消耗,制止浪费现象。苇田备品采购资金20万元,节约资金50万元;苇业服务公司仅用8万余元完成塘内道路维修和铺设任务,节约资金20万元;镇区住宅楼供暖节约资金120多万元;电费节约200万元;严格控制招待费,封存和变卖小汽车8辆,不正当的迎来送往、吃喝玩乐风基本绝迹。严把审批关,实行一支笔严格控制。在芦苇收割中,实现不卖民需苇,不兑换大小塘芦苇,不预付芦苇收割费,制止苇业单位的芦苇流失,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不发奖金,不发补助费,节约资金近200万元;苇场经营管理发生重大改变。
    改变各分场传统的电取暖方式,安装电表、锅炉和土暖气;各民工房一律买柴禾,严禁烧芦苇,厉行节约,杜绝消费,避免芦苇损失2000余吨,节约资金100万元。全场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齐建华)


【羊圈子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场  长
               陈树奎
     党委书记
               魏福清
     副场长
               侯德岐
               龙海元
               王德安
     党委副书记
               吕中山
     工会主席
               刘培良
     总会计师
               郑光杰

 

农村能源

   【概况】

    2002年,全市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广“三项建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高效节能炕,被动式太阳能)为主,并结合小城镇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新型高效节能采暖炉、小型风力发电等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年内,建“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沼气 池100个,维修1000个;建高效节能架空炕15000铺;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9000平方米;推广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3000平方米;推广新型高效节能采暖炉200台,采暖面积31000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试验示范1处;引进户用秸秆汽化炉试验示范1处。 

 

海洋与渔业

【概    况】  

    全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4亿元,比上年增长8.6%;渔业总产值实现28亿元,增长9.8%,超过全市种植业产值6.8个百分点。水产品总产量完成18.6万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完成5.2万吨,实现国家海洋捕捞负增长的目标;河蟹产量完成19840吨,比上年增长58.1%;淡水鱼产量完成7.8万吨,比上年增长19%;对虾产量完成1 840吨,比上年增长128%;滩涂贝类产量完成3.4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产品总产值完成2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海洋捕捞产值完成4.2亿元,负增长;河蟹产值完成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淡水鱼产值完成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对虾产值完成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63%;贝类产值完成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水产业总产值完成26亿元,比上年增长7.8%。渔业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50元,占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额的50%。全市海洋与渔业呈快速、健康、全面推进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巩固农业地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渔业生产】  

    全市渔业生产在巩固已形成的“蟹、鱼、虾、贝”等主导产品协调发展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在河蟹养殖、淡水鱼精养、南美白对虾养殖3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做大做强河蟹产业,养殖面积实现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万公顷,增长150%,实现产量1.9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建立1个南美白对虾万亩园区和5个千亩大户,面积实现1666.6公顷,比上年增加1533公顷;淡水鱼养殖面积有大幅度增加,精养的标准鱼塘增加333.37公顷,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50元。
    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河蟹放养面积67 466公顷,比上年增加2.5倍。其中,成蟹养殖面积56130公顷,扣蟹养殖面积11733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1.8倍和1.1倍;稻田养蟹面积37733公顷,比上年增加1.2倍,稻田成蟹面积27200公顷,稻田扣蟹1053.3公顷;苇田养蟹2333公顷,水库养蟹4573公顷,坑塘养蟹1140公顷。采取典型引路、建立示范区、政策扶持、稳西扩东及多种措施,调动农民自发养蟹积极性,全市出现15个万亩养蟹乡镇、2个万亩养蟹村、0.67公顷(10亩)以上养蟹户3.8万户。在苗种生产上,认真贯彻《辽宁省水产苗种管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中华绒螯蟹质量标准》,加强对育苗生产的监督管理,使蟹苗在杂质、盐度、温度、淡化期等问题上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生产蟹苗3.3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65%,其中以环保、成本低、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优势的生态育苗正逐渐取代落后的土池、工厂化育苗方式,保证蟹苗质量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行。全市生态育苗培育面积达到1000公顷,产量达到2.5万公斤,占总出蟹苗量的89%。
    二、抓技术培训,依靠科技支撑。(一)市、县(区)、乡镇举办养大蟹培训班,聘请知名专家授课;(二)选派30名具有精深技术人员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全过程地指导广大蟹农科学养蟹;(三)邀请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对《稻田养成蟹技术规范》进行修定,制定出技术含量高、符合盘锦市实际、对蟹农指导性强、有操作性的《养大蟹技术规范》,发放到广大蟹农、技术人员手中;(四)加强科研推广工作。市水产科研部门加强渔业水质检测和病害防治工作,免费为农户分析化验水样,年测定数据千余个,病毒检测样品30余个,开通技术咨询电话,随时解答养殖户的疑难问题。市、县、乡三级推广网络基本形成,为养殖户提供科学信息和优质服务。
    三、抓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及信息上的服务,重点培育扶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每日水产集团、盘山县双良水产养殖公司等8个龙头企业,使之粗具规模,其辐射范围和带动能力逐步扩大、增强。推进“公司+农户”、“市场+农户”、“中介组织人+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已达32200户。龙头企业推动全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渔业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四、市场建设。市政府投资40万元改造胡家河蟹市场,为全市和全国各地的河蟹商家提供了优越的交易场所,并加强市场的经营秩序管理,使其真正成为闻名全国的河蟹市场。在销售高峰期每天有上万人进行河蟹交易。加强二界沟、荣兴、西安等地的水产品市场建设,并大力开发国际市场。通过“蟹王争霸赛”等多种河蟹文化活动宣传养蟹,促进全市的河蟹销售。
    五、水产品精深加工。全市有河蟹加工厂15户,对虾加工龙头企业1户,泥鳅鱼加工企业1户。醉蟹加工厂正在同沈阳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开发河蟹骨肉分离技术,并已经获得成功。每日集团投资上百万元,引进出口对虾加工技术和设备,并同日本的企业签订出口对虾合同。

【海洋管理】  

    全市现有海洋管理机构3家,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2个,现有海洋管理工作人员14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以“海洋行政管理年”为契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认真开展确权登记收取海域使用金与制定海域法规配套制度,及时解决涉海矛盾纠纷,促进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健全海洋管理和海洋执法监察机构。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在原有科室基础上,市编委批准成立海域环保科,成立中国海监盘锦市支队,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的申请、论证、审批等程序,不断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油田等用海大户的管理,对用海单位进行严格审批,使海洋使用中“无偿、无序、无度”状态得到控制。
    二、海洋功能区划修改审批工作有新进展。市级前段区划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盘山县、大洼县的区划前期工作同步完成。根据全省功能区划会议部署安排,按照国家海洋局对区划技术指标和文件格式新的要求,积极组织修改,报省政府批准。
    三、为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维护国家和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规范市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根据省《关于开展海域使用项目限期登记的通知》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工作。根据登记掌握的情况,全市油气勘探开发、港口锚地、水产养殖等用海项目计91项,用海面积2.21万公顷,已发放海域使用证48个,确权证面积1.24万公顷。
    四、依法规范海域使用管理项目的申报审批及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在对海域使用重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加大审批和有偿使用管理力度,有偿收费162.4万元。其中,石油开发用海10万元,大洼县蛤蜊岗150万元,大洼县7项养殖用海共征收海域使用金2.4万元。

【渔政管理】  

    全市现有渔政管理机构6家,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4个,乡级1个,有渔政检查人员129人,配备渔政船6艘,检查艇10艘,检查车6辆,拥有海洋捕捞渔船805艘,总计2464万瓦。
    一、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要求,加大海上检查的范围和执法力度,检查的重点除捕捞许可证、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外,加大对网具的种类、数量、网目尺寸的检查,对于违法捕捞者给予严惩。在伏季休渔期及海蜇保护期间,所辖的渔政船分别看守二界沟、辽滨、三道沟3个主要渔港,保证码头的稳定,确保不打捕捞海蜇的第一枪。全市共进行登船检查600余次,处理违规船只496艘。
    二、继续清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对捕捞许可证进行年检,征收资源费。渔政、渔监、船检三部门联合行动,共清理“三无”渔船66艘,“三证不齐”渔船16艘。对符合条件的补办了各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做出适当处理。在海蜇捕捞管理过程中,不分昼夜,为渔民办理海蜇捕捞旗证,使渔民正常捕捞海蜇。
    三、渔政人员深入渔村,对渔船对讲机进行检查、维修,对超过1.47万瓦未装对讲机的渔船,帮助其安装、调试,并介绍使用方法,做到通讯无阻,确保渔民出海捕捞作业的安全。全市共检证37件,收缴频率占用费0.6万元。成立渔政指挥系统,安装使用渔船无线电管理软件。
    四、继续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市、县渔政部门加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认真寻找污染源,坚持搞好每个排污口的调查取证及监测,全力保护渔业资源。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立案7起,做出处理决定7起,结案5起,收取赔偿资源费18万元,保护全市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渔港监督】  

    全市渔港监督系统有机构4家,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有渔港监督工作人员31人,有渔港3处。
    一、克服困难,征收规费。面对渔民的收入下降,收费难度增加的实际困难,(一)做好对渔民渔船的调查研究;(二)加大对渔民的宣传,督促渔民及时办理审证、签证和缴纳规费。全市共征收渔业建设费50万元,审证565本,港口签证2550航次。
    二、搞好培训,组织编队生产。根据渔船船员的文化素质和渔船马力的大小及渔船的作业类型,对船员进行培训和对渔船进行编队。全年共举办2期职务船员和3期普通船员培训班,共培训职务船员235人,普通船员569人。其中,四等船员125人,五等船员110人。全市共编组生产渔船115组,参加编组渔船523艘。
    三、渔船互保工作。始终坚持理赔及时、准确互动、合理的原则和加大对船东及广大渔民服务的宗旨,注意宣传工作,让渔民深刻了解互保的宗旨、入保后的权利和义务,深得渔民的信任。全市共收保费30.5万余元,入会会员1950余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3%、40.3%。
    四、加强渔港水域污染事故和水上、水下违章施工作业以及在渔港水域违章施工作业问题进行查处,查处未经市渔监处许可批准而在盘锦市所辖渔港水域内进行水上勘探作业的天津大港油田,罚没补偿费5万元。7月8日,辽河油田浅采公司未经渔监部门批准在渔港内进行围坝施工,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被罚没补偿金8万元。全年共查处类似案件5起,罚没赔偿费20万余元。对不适航渔船、超员超载违捕泥螺渔船进行严格查处,共检查违章渔船80艘,罚款5万余元。从春季开海以来,对部分缺少职务船员证书和各种安全、消防、导航等设备失效或不齐,给海上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的渔船进行严格检查,对不适航渔船进行清理。共处罚渔船150艘次,罚款10万余元。

【渔船检验】  

    渔船检验处有职工9人,其中验船师3人,验船员1人,助理统计师1人,会计员1人。全年检验渔船680艘,船检率90%,渔船修造管理得到加强,无证造船和“沙滩”造船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收取船舶检验费34万元。 

 

农机

【概    况】  

    200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9.6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9478混合台,其中大中型1273台;机引农具4286混合台,其中大中型2331台;拥有各种农用运输机械16864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959台;水稻收割机395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47台;水稻插秧机332台;农田水泵1681台。

【农机作业水平】  

    全年共完成机翻地6.6万公顷。其中,春翻3.3万公顷,以旋代翻4.1万公顷;机械旋耕灭茬1.21万公顷;机械播种1.7万公顷;机械收获1.73公顷;机械深施肥1.35万公顷;经济作物机械作业0.133万公顷;设施农业机械作业0.1万公顷;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66.7公顷;水稻机械化乳芽抛栽试验200公顷;机械秸杆还田0.67万公顷,机耙地6万公顷;机压地670公顷;机械起垄1730公顷,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270万立方米;清淤土方80万立方米。

【农机科研推广培训】  

    全年共完成推广项目6项。推广美国产激光平地仪2台,平整土地200公顷,节约人工费15万元;示范推广韩国产、延吉产新型插秧机9台,每公顷节省雇工费300元,节本增效25万元;推广联合收割机8台,完成机收面积0.2万公顷,每公顷可节省运输、脱谷、收割等环节费用450元,实现节本增效90万元;引进示范上海三久谷物干燥机1台,干燥水稻10万公斤;推广芦苇收割机50台,每公顷可节约收割成本150元;推广棚菜小型旋耕机50台。全年举办农机化培训班2期,农机监理人员培训班1期,共培训农机人员2100人次。

【农机监理】  

    全年农机甲方路外事故率0.1‰;重伤率为零;死亡率为零。全市共检车辆8876台,参检率为90%;审验农机驾驶证9661个,审验率为92%。参与全市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工作。广泛宣传《盘锦市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的通告》,印发《致农用车驾驶员的一封信》5000张。由市、县(区)农机执法部门抽调30人,进行农用运输车辆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市农机监理所抽调9人,分3组(配3台车)在市内进行检查;两县两区抽调20名农机监理人员,分别在进入市区的9个道口执勤,规定早7:00到晚19:00不准农用车进入市区,对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农用车由农机监理部门换发通行证,指定时间、路线行驶;严格清理农机黑车、报废车和拼装车,通过整治农机道路运输秩序明显好转。

 

乡镇企业

【概    况】  

    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企业增加值实现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企业利税实现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业总产值实现9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工业增加值实现2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工业利税实现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实现出口交货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64%。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实交税金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占县区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51.1%,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到2002年末,全市共有11.9万人在乡镇企业就业,当年新转移安置劳动力1.6万人,全年共支村职工报酬6.4亿元,比上年净增加9017万元。乡镇企业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133元,占当年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2%。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76项,合同总投资5.7亿元;当年实际利用域外资金3.5亿元,其中引进外资670万美元;全市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5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完成新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172项,投资总额达5.4亿元,其中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8项。年内,已有43户企业与32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合作项目达49项,其中当年有9户企业与8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在当年新开发的项目中,有7项被省经贸委列为“辽宁省级技术开发计划”,其中有6项被省经贸委列为2002年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本年全市乡镇企业又有6户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新创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市级名牌产品26个。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1户,高新技术产品达95种。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有7户企业列入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4户企业被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乡镇企业年营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128户,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5户,其中超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户,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户。乡镇企业园区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乡镇企业粗具规模的各类园区已有10个,其中省级示范区有1个。2002年新建各类园区4个,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做出突出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

【综合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2年,省批复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包括土地治理项目14个。其中,水田中低改2866.7公顷;节水喷灌533.3公顷;农业高新技术示范333.3公顷;稻田立体生态建设1066.7公顷;苇田立体开发1800公顷;绿色有机稻米生产666.7公顷;都市农业精品园233.3公顷;种子高科技园区333.3公顷;退耕造林133.3公顷;农田防护林313.3公顷。多种经营项目8个。其中,发展稻田河蟹养殖2333.3公顷;滩涂贝类养殖113.3公顷;保护地蔬菜60公顷;盘山县太平农场有机稻米深加工1项;石山种畜场有机奶加工1项。科技项目为有机猪生产开发、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保护地无公害蔬菜优质栽培技术开发等1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 89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935万元,银行贷款1256.1万元,群众自筹1701.9万元。年内完成桥、涵、闸、站等水土建筑物228座,占计划的73%;开挖疏浚灌排沟渠1024.59公里,占计划的71%;整平土地1073.3公顷,占计划的50%;完成土方304.26万立方米,石方0.34万立方米,砼方0.33万立方米,占计划的60%,全部超额完成年内计划指标。

【年度开发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2001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立足沿海、沿河、沿路“三沿”,围绕抓好农民增收的项目、培植农村财源的项目、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精品农业项目“四个重点”,从上年9月初开始实施年度开发工作,到2002年5月中旬,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开发任务,全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 700公顷。其中,水田中低改4866.7公顷,苇田改造1333.3公顷,青贮饲料基地建设666.7公顷,发展节水项目833.3公顷;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666.7公顷;植树造林373.3公顷。修建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245座,占计划的100%,打机电井21眼,占计划的100%,架设输变线路20公里,新挖和疏浚排灌沟渠1937.44公里,其中渠道砼衬砌78.07公里,安装喷灌设备12台套。机械整平土地2600公顷,共动用土方542.94万立方米,石方0.88万立方米,砼0.94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2%。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化开发为目标,紧紧围绕粮食、水产、畜牧、棚菜、林果、芦苇6大主导产业,重点实施太平、陈家、陆家、新兴稻田养蟹、高升蔬菜高产栽培示范、喜彬万亩草莓生产基地建设、唐家种兔繁育、荣兴、二界沟滩涂贝类养殖、大荒花卉工厂化育苗等多种经营项目8项,建成了一批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重点实施无公害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草莓脱毒苗基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综合技术、日光温室甜瓜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等13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开发,提高了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期共完成开发投资5242.2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 381万元(含借款1034万元),农行专项贷款9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93.2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42.36万工日。
    开发项目一次性达标,顺利通过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组的验收,并受到好评。省验收组一致赞誉:“盘锦市2001年度开发项目完成标准高、质量好,软件管理是全省的典范。”

【提升两高一优发展水平】

    以发展避灾农业、抗旱增收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重点做“稻”、“水”、“菜”、“畜”、“苇”5篇文章。在大洼县西安镇、盘山县太平农场、大荒乡等进行了以稻田养鱼、养蟹和节水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稻田立体开发,注入开发资金630万元,发展稻田鱼蟹生产13333.3公顷,扩大全市开发区稻田养鱼、蟹田种稻面积,完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鱼蟹生产规模。为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在双台子区高家村、大洼县新兴农场等扩大了特种食用菌产业化开发规模。在荣兴、二界沟等沿海场乡投入开发资金140多万元,扶持海产品养殖业,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南美螺和贝类立体养殖,在东郭、羊圈子、赵圈河等苇场进行苇田综合立体开发,已初见成效。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新增奶类产品50万公斤、蔬菜1132万公斤、水产品557.7万公斤、芦苇405万公斤,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了比较效益,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全面发展开辟出新的途径。

【开发效益提升】  

    年内,全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扩大蟹田种植面积13333.3公顷,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扩大财源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年内全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40万公斤,全年实现新增产值18865.8万元,实现利税4544.7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350元,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节水农业水平提升】  

    以资源节约、科技依托、显著增效的复合型开发方式为先导,以促进“四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实力增强)为目标,发展节水农业,探索出盘山县统一乡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太平农场“万元田”渠道砼硬质衬砌、大洼县新兴U型槽加管灌、石山种畜场井灌衬砌、高升蔬菜大棚内滴灌、大荒旱田节水喷灌等多种节水农业模式,节省水资源和工时、电能,改善环境,提高工效,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发挥了开发的导向、示范作用。

【开发科技含量提高】  

    在扶持并推广海淡水养殖、土池生态育苗、稻病虾病防治、水稻优良品种培育等科技成果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科技示范力度。重点提高盘山县京沈高速公路太平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盘山县太平农场应用高科技综合配套技术,投资达1000万元,实施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标准,完成了水田硬质衬砌节水灌溉面积533.3公顷,精养鱼塘66.7公顷,完善了高标准看护房100多个,养蟹266.7公顷,植树80公顷,进行软件标准化管理。沿京沈高速公路两侧的立体生态带目前已建成了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区、水稻良种繁育示范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立体高效生态示范区等“一带十区”,太平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为加速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带动作用。在水田区进行农业节水灌溉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示范,在大范围综合应用节水技术,完善了东晟园艺基地建设标准,形成种苗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50项,为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了农村科技人员培训,培训农技人员2万多人次,用于科技开发资金212万元,实施科技示范点44处,推广科技成果示范面积12333.3公顷,通过开发提高科技份额,促进科学兴农的发展。

【完善实施“九项管理制度”】  

    为提升新世纪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大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力度,在继续执行“五个统一”、“五个一致”、“五个结合”、“百分制验收办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年初按照省办要求,经过开发部门反复讨论,在项目区内全面推行“五项制度”,即:县级财政核算报账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管护制及项目法人责任制。并在重点项目区对重点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制、公示制、奖惩制、竣工验收制,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编报2003年开发计划】 

    结合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按照市委四届七次会议确立的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结合本地开发实际,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经有关专家评估论证,形成本市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土地治理项目:计划安排以优质粮食种植和水田中低改项目为主的土地治理项目15个,其中水田低改项目4个,合计面积为2953.3公顷;有机稻米种植项目5个,合计面积4333.3公顷(其中有机稻种繁育项目1个,面积为333.3公顷);农业节水示范项目1个,面积为333.3公顷;农业生态工程2个,面积为866.7公顷;苇田低改项目2个,面积为1466.7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1个,面积为466.7公顷。多种经营及产业化龙头项目:多种经营及产业化龙头项目6个,其中河蟹养殖项目2个,面积4666.7公顷;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项目1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个;特种动物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1个,面积6.67公顷;绿色文蛤生产基地1个,面积2000公顷。科技项目:省级科技项目15个,其中属于土地治理范畴的项目10个,多种经营范畴的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9046.82万元。其中,需国家财政投资4374万元(含中央资金2400万元,省级配套1381万元,市配套298万元,县配套295万元),财政资金中借款1507万元,银行贷款900万元,集体和群众自筹3772.82万元。

【机构变更】  

    2002年6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盘编发〔2002〕11号文件下发《关于将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与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公室合并的批复》,同意将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与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公室合并,组建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6名,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列支。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综合科、计划项目科、资金管理科、项目评审科。  

 

农垦

【概    况】  

    2002年,全市农垦系统共有独立核算企业28家。其中,农苇场26家,机械施工公司1家,谷物集团公司(原种场)1家。农苇场下辖分场281家。场办工业企业99家,建筑企业16家,运输业2家,商业企业6家。年末农垦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万人,农垦职工15.2万人。农场办中小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80所,中学(含职业中学)28所。在校生59809人,教职工5100人,其中教师4 801人。非国有经济经营单位28000家,有营业执照的7000家。农垦土地总面积2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8万公顷,芦苇面积5.12万公顷。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6.54万公顷,总产量实现54.8万吨,比上年增收1.9万吨,增长3.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7万公顷,水稻产量51.7万吨,比上年增收3万吨,增长6.1%;玉米种植面积0.48万公顷,产量2万吨,比上年减产1.1万吨,下降35%。全年肉类总产量3.13万吨,比上年增加0.25万吨,增长8.7%。其中,猪肉产量2.1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5%;牛肉产量0.1万吨,比上年增加0.025万吨,增长33%。禽肉产量0.9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13%;禽蛋产量0.93万吨,比上年增加0.26万吨,增长39%。水产品总产量8.1万吨,比上年增加2.3万吨,增长40%。其中,鱼类产量5.2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37%。河蟹产量1.8万吨,比上年增加0.8万吨,增长80%。芦苇总产量41万吨,比上年减产4.4万吨,下降10%。
    农垦社会总产值实现86.6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增长4.2%。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8.9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37亿元,增加0.25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28亿元,比上年减少0.27亿元,下降3.6%。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8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人均纯收入3840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增长11%。

【经营状况】  

    全市农垦系统实现营业收入46441万元,比上年减少16741万元,下降26.5%。
    各业中,农业实现利润8万元,比上年减少1205万元。工业扭亏为盈,盈利851万元,比上年增盈1502万元。第三产业盈利954万元。在28家农垦独立核算企业中,其中盈利企业22家,盈利额为1958万元,比上年增盈94万元,增长5%。亏损企业6家,亏损额145万元,比上年减亏109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额1813万元。在盈利企业中,盈利额超百万元的有6家。其中:太平农场盈利350万元,比上年增盈52万元;前进农场盈利258万元,比上年增盈26万元;新兴农场盈利270万元,比上年增盈65万元;赵圈河苇场盈利276万元,比上年减少25万元;辽滨苇场盈利185万元,比上年增盈135万元;兴隆农场盈利202万元,比上年减少61万元。

【资产状况】 

    全市农垦企业资产总额276651万元,比上年增加12725万元,增长4.8%。扣除待处理资产损失16791万元,其中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16164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627万元,净资产总额2598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额96521万元),所有者权益47091万元。资产负债率88.3%,比上年的81.2%上升7.1个百分点。流动比率67.1%,比上年的70.6%下降3.5个百分点;速动比率61.1%,比上年的60.9%上升0.2个百分点。各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系统把种植优质米、有机米、生产绿色食品、水产养殖、大棚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场办工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扭亏增盈等一系列举措,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
    2002年,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垦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市农发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制定《盘锦市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并完成盘山县大荒农场、大洼县前进农场、兴隆台区兴隆农场3个试点单位的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水利

【抗旱灌溉】  

    根据上游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抗旱经验。提出在坚持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气象措施并举的前提下,突出“早”字,做到早认识、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自3月16日起就开车提水,做到超前抗灾,有备无患。通过灌库塘、清沟渠、打井、拦河截潜等工程措施,泡插前蓄水总量达到1.8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水源;市南塘站、盘山县南水北调站在上游水库放水前调水7362万立方米,为水田泡插创造条件。通过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回归水量,做到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基本杜绝跑水漏水现象。全市共完成抗旱方塘、鱼虾池337处,棚菜及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也相对增加。实行浅翻、旋耕、干湿结合等节水灌溉措施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水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广泛推广和宣传园田育苗及大地集中育苗方式,育苗期内不供育苗水,节省水量。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与气象部门及时沟通情况,密切协作,适时实施人工增雨。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970万元,抗旱人工189万工日,检修各类排灌站92座,增设临时抗旱站点100余处。把抗旱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充分发挥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组的作用,切实把抗旱工作落到实处。全市水田总用水量达11.22亿立方米,保证了水田未因干旱而减产。

【大禹杯竞赛】  

    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以抗旱为中心,以“大禹杯”竞赛为手段,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以田间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节水、防洪和植树造林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力争“沟沟见深、沟沟见新”,为再夺“大禹杯”创造了条件。全年累计完成土石方2457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3446万元;使用人工439万工日,机械4.9万台班;改善涝区面积1.33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防渗面积6.78万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工程面积560公顷;完成骨干工程108项。在“大禹杯”竞赛中,以抗旱为中心,强化抗旱工程建设,抗旱工作与农田基本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力度,在田间工程的清扩、配套上,用好用足劳动积累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形成全社会围绕抗旱搞农建的良好氛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压缩水田面积,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养殖设施和淡水坑塘水库,搞好海淡水产养殖业。开展“农建工作回头看”等新的工作内容,使农建工程和项目更注重实效,真正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防    汛】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思路,切实加强防汛的督促检查,落实防汛责任制、防洪预案及多项应急措施,为全市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
    一、市水利局制定省管河流堤防“八有八无”的标准,对达标堤段,在严加管理的基础上再提高标准,并进一步明确责任和目标。2002年,共投入资金56万元,对30余公里堤顶进行压沙处理;投入资金18.5万元购置洒水车、剪草机等设备,确保堤防草坪和绿化需要;参加辽宁省第一届河道堤防工技能竞赛并取得个人三等奖;投资94万元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完成河道绿化造林35.15公里,面积88.67万公顷,种植树木48.93万株;完成城防段护堤地整修3000米。
    二、全面检查,清除隐患,加强防汛设施建设。汛前,投入资金1423.2万元,完成大辽河平安护岸、南河沿护岸、田庄台护岸、辽河太平河口下游护岸、兴安护岸、岗皮岭护岸共6处河道险工治理,完成护岸3005米,动用土方12525立方米,石方21271立方米,柴排和软体排104070立方米;对河道设障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下发《关于立即清除绕阳河阻水障碍物的通知》,落实清障计划及责任,完善各级防汛责任制;修改完善《盘锦市城市防洪预案》;对辖区范围内的水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投入资金40余万元完成“工情实时传输系统”设备采购与联网工作,准确接收和发送重要汛情2万余条。
    三、继续开展好河道整治工作。在绕阳河工程建设中,共完成干流堤防整修58.2公里,支流回水堤24.59公里,完成土方792.4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4193.85万元;在辽河疏浚工作中,与省设计部门完成辽河疏浚的设计和测量工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完成锦盘河等回水堤防整修32.7公里,完成土方101.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853.8万元。
    四、建立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各级防汛责任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的精神,及时调整并完善市、县、乡三级防汛指挥体系和以行政首长为核心、工程技术人员为参谋的各级防汛责任制,每条河流、每处险工段均有行政首长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年内未出现重大汛情。 

【水资源管理】  

    继续坚持“五统一”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监督意识,提高执法水平,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一、认真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新、改、扩自备水源工程管理。为缓解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和水质污染引起的不良影响,规范新建自备水源工程管理,对新建水井工程做出明确规定,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市、县(区)两级取水许可审批公示制度,加大对新建水井工程的监督和验收管理,保证水井成井质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二、全面开展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检查。4月2日至8日,各县区取水许可年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自备水井清理整顿和水资源费征收等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个别县区存在的上报数据不实、用水计划下达迟缓等问题进行整改,强化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
    三、制定年度水资源利用计划,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根据《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辽宁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及国家有关工业、生活用水标准,制定并下发《盘锦市2002年水资源利用计划》,将用水指标细化到各用水单位,全面实施计划取水申请、审 批制度。
    四、根据年初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调整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和省直水库供水价格及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对所有取水户重新进行核查,广泛进行宣传,用新出台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指导水资源费收缴工作,加大收缴力度。共收缴水资源费420万元。 

【水政管理】 

    坚持依法治水,依法保护水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努力提高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平。
    一、深入县区水政监察大队指导和检查行政执法工作,加强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逐步在各县区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政治素质可靠的水政监察队伍。年内,向市编制管理委员会申请成立市水政监察支队。
    二、加强法制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用水的法治意识。认真贯彻“四五”普法规划,以第十届“世界水日”、第十五届“中国水周”为契机,紧紧围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组织全市水政监察人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三、开展河道专项执法活动,加强河道资源管理。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河道专项执法活动的通知》精神,集中全市水政监察人员和河务管理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以加强河道管理为核心的专项执法活动。处理河道内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20余起。
    四、对全市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研,打开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邀请省水保局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编制全市水土保持规划,制作了盘锦市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明细表,对盘山县高升镇小流域进行初步治理,为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

【水利工程管理】

    成立建设与管理科,具体负责在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与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一道,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一整套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狠抓重点岗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完成了太平河闸、绕阳河堤招投标,太平河护岸、老铺底护岸验收工作及东郭、羊圈子苇场提引大凌河水灌溉的调研报告。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强化管理,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普查。按照《盘锦市排灌站升级达标评比办法》,全面启动排灌站升级达标工作,使各排灌站站容站貌有较大改观,带动综合经营工作的开展;按照《盘锦市堤防管理办法》,对堤防进行一次性达标验收。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人等多项措施,有效扼制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气象

【气候概况】  

    全年年平均气温为10.0℃,较历年9.2℃偏高0.8℃,较去年9.0℃偏高1.0℃。降水量为457.8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少193.2毫米,较去年605.7毫米偏少147.9毫米。日照时数为2962.2小时,较历年2725.9小时偏多236.3小时,较去年2826.4小时偏多135.8小时。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稍少,干旱严重;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于常年。比较突出的气象灾害是:春、夏、秋连旱,上游水库蓄水不足,大部分水田旱情程度曾一度严重,一部分水田被迫改种其他作物。全年的气候条件属平年年景。

【气    温】  

    2002年,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11.8℃、23.4℃、9.1℃、-4.4℃。

【降    水】  

    2002年,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分别为65.1毫米、311.2毫米、74.7毫米、10.4毫米。

【日    照】  

    2002年,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分别为846.5小时、799.7小时、709.5小时、645.2小时。

【无霜期与≥10℃积温】  

    无霜期为211天,全年10℃积温为3639.2℃。

【气象灾害】  

    5月份一个月未出现有效降水,气温高,光照强,温、光、水3要素均出现历史极值,月降水量仅为1.8毫米。7月份再度发生伏旱,月降水量仅为31.0毫米。9月份出现秋吊,月降水量仅为1.0毫米。

【冻土与积雪】 

    2002年度最大冻土深度为69厘米,最大积雪深度为8厘米。

【风】 

    2002年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5.7米/秒。


【气象服务】  

    根据近年的气象服务需要,盘锦市气象局成立人工增雨领导小组和气象决策服务领导小组,由主管局长担任组长,吸收全局技术骨干参加。人工增雨领导小组入春后对全地区的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对人工增雨高炮进行检修,搞好人员培训,走访全市的10个雨量站,及时增补观测仪器,为人工影响天气做好物质准备。

    开发研制雨情收集查阅、气象终端、卫星云图浏览和预报服务流程等综合业务软件,为决策气象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2002年春、夏连旱,5月份降水仅为1.8毫米,月平均气温20℃,稳定通过初日及20℃积温,日照时数均出现50年不遇的极端气象现象。7月份降水量出现异常,仅为31.0毫米,为历史上次少值。由于上游水库无水可供,农业生产用水非常紧张,盘山县胡家镇的蟹农对水的需求尤为急切,曾一度为争水发生纠纷,部分农民集体上访,给政府工作造成压力。各级政府要求气象部门尽快拿出抗旱决策意见,询问短时间内能否有大的降水过程。气象决策服务领导小组成员经过缜密分析,根据副热带高压活动加强等天气特点,于7月末果断做出8月5日前后将有较大降水的预报,并在中期预报中提到5日~7日有大到暴雨。实况是8月4日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实况与预报仅相差1天。

【人工增雨】  

    年内,共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6架次,累计飞行时间10小时;发射火箭弹10发;进行高炮增雨作业50余炮次,发射人工增雨炮弹800余发。按增雨率15%~20%计算,累计增加降水5000万立方米~6000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水0.1元计算,可创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600万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50。人工增雨成效显著,在水稻、河蟹需水的关键期及时缓解了旱情。

【决策服务】  

    采取“领导请阅件”、“重要天气报告”、“人工增雨简报”、“雨情简报”和“政府重要会议发言材料”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信息。6月2日,在市政府召开的抗旱研讨会上,“当前干旱气候及对策”的发言,发言稿采用幻灯片投放的方式进行讲解,详细分析干旱现状及成因,并根据大气环流形势的发展,对未来天气趋势进行预测。发布各类服务材料100余份,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市内新闻媒体对人工增雨等情况多次进行采访,以多种形式予以宣传报道,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技术开发与现代化建设】  

    盘锦市气象局注重新技术开发,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以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框架为基础,以辽宁省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预报流程为指标,结合采用边研制、边开发、边使用的方法建立,经过2年的努力,已经完成并能投入业务运行。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工作流程、预报制作、业务管理、业务监控等功能。

    2002年,采取从财政部门争取和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10万元,将天气预报会商室改造为较先进的小型多功能厅。进行NOTS软件的线路调试及安装,使业务文书、文件能及时上传和下载;在市局开放2M宽带网,方便各科室上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重新改建了卫星通讯接收、局域网服务等设备的工作室,实现封闭式管理。投资近10万元为大洼县气象局购置安装Ⅱ型遥测自动站设备,加上2000年为盘山县气象站建设的Ⅱ型遥测站,全地区的气象观测实现遥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