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5年)

农村经济(2005年)

发布时间:2010-05-21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420

农业综述

【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

    连续两年,中央和省、市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更加珍惜土地,生产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是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市落实“两补一减”资金达6 7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政策增收110元以上。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068元,比上年增长8%。


【农村各业全面丰收】

    全市实现粮食总产99.2万吨,比上年增长4.3%;蔬菜产量65万吨,比上年增长3.4%;生猪饲养量118万头,家禽饲养量4 000万只,牛饲养量5.9万头,特种动物养殖55.1万只,肉蛋奶总产量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8%、12.6%、0.9%、10.2%和11%;造林面积2 133公顷,义务植树502.3万株,四旁植树106.5万株,分别占年初计划的101.7%、100.5%和106.5%;芦苇总产量达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市、县(区)两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家,带动农户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1%。全市纳入省级龙头企业5个;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3个;有机米生产基地5个;畜禽养殖园区93个,百亩蔬菜园区60个。


【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落实促进农民增收】

    年内,全市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严格农业行政执法检查,不断加大“依法治农、依法护农”工作力度,把贯彻落实中央、省两个1号文件提出的支农、惠农措施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一减、二补、三增、四放、五转”的途径,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一减: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农业税减免政策。盘锦市率先执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农业税减负总额达73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元。二补:继续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全市农民实际获得的各项补贴总额达6 0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余元。三增:认真落实市级农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去年全市实现农业投资1 000余万元,为农业生产能力再提高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四放:进一步建设开放型农业,搞活融资渠道,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全市农业引资总额达2 400余万元。五转: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有序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5万人,实现现金收入1.3亿元。


【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布局优化】

    全市围绕“水稻、水产、畜牧、蔬菜、林苇”五大主导产业,按照“优势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品加工品牌化、市场销售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2005年,全市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0.8万公顷,其中发展蟹田大米4.66万公顷,有机大米1万公顷,富硒大米1万公顷。稳步发展棚菜小区建设。全市完成改造和新建规范化百亩棚菜小区16个,占地面积323公顷。规范化百亩棚菜小区累计达60个。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全市已初步形成生猪、乳制品、肉食鸭、小皮毛动物、肉食鸡和禽蛋五大生产基地。建成一定规模、远离生活区的养殖区58个,累计发展畜禽养殖小区93个,从事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户达8 500户。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升】

    年内,全市把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确定为优先扶持对象,给予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并在征用和租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重点扶持了盘锦大米集团、大洼养鸭协会、西安生态养殖场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50多个。突出支持了利是米业、柏氏米业、意丰肉联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或经纪人+农户”和定单农业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为千家万户农民进市场搭桥铺路。全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农户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1%。


【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和贡献率。种植业主要以开发、引进适于盘锦农业的种植技术、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和其它高新技术为主,完成农业科技开发项目38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6项。成功开展林下露地开放复合式香菇栽培实验和果桑盐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推广,重点引进7个耐盐碱新树种及新种苗的中间开发实验。畜牧业引进良种畜禽9.6万头(套)。其中,良种猪1 500头,良种父母代肉用种鸡5万套,父母代蛋鸡2.3万套,父母代肉种鹅2万套,良种肉牛冻精0.8万只,荷斯坦种公牛冻精0.3万只。按照产、学、研联合和优势互补的方式,推动80余家龙头企业和乡镇工业与省外5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30余个,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改革开放激活农村经济】

    坚持以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国有农、苇场改革,特别是东郭、羊圈子等苇场内部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前的税费测算及各项准备工作。农垦职工社保工作顺利推进,参保人数达12.9万人,离退休人员达7.8万人,发放生活补助金4 642万元。在稳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实行农户转产和分工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开放。在沈阳、长春等地开展农业招商、展洽活动,在市内成功地举办金秋盘锦大米、河蟹博览会,提高了盘锦市农业和农产品的知名度。全市包装20余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向国内外推介,农业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良性发展】

    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加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完善苇田“一育三养”工程4.66万公顷,发展“稻田养蟹”工程4.66万公顷。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加工生产。全市共完成土地环评面积16.06万公顷,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4.81公顷,加工企业39家,食物总量达34.12万吨。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在认真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全市建立21项市级地方标准,初步建立起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和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全年植树1 000万株,完成54个重点村屯的绿化和环境整治任务。芦苇生产喜获丰收,全市总产达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自然保护意识明显改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区关系,鸟类及其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国内外相关保护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扶植起了自身的科研力量,为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市共认定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21个,完成七大类26个工种2 000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转移上岗1 860人,转移率达93%,农民仅此一项累计增收500余万元;完成引导性培训8 000人,其中大部分人在非农产业找到了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使广大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阳光工程所带来的实惠。全市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4.5万人,实现现金收入1.3亿元。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营销意识,依靠名优特产品扩大市场,依靠产业规模扩张开拓市场。坚持打生态资源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市打造和包装20余个名牌农产品,重点以鼎翔、利是、柏氏等盘锦大米品牌拉动全市大米产业,以金球牌有机猪肉等品牌拉动全市生猪养殖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农产品展洽会,不断提高盘锦农产品的知名度。着力培养和完善平安、沙岭大米市场,高升、西三蔬菜市场和胡家河蟹市场,强化销区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培养壮大农村经济人队伍,进一步搞活了农产品流通。


【农业发展保障能力提高】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以市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以县级检测站为基础,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村村通网上工程”。全市实现上网科技咨询和农产品流通的村达384个。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级各类协会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已发展粮食、蔬菜、畜牧、林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80余个。加强农业执法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积极为农业生产、流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方军)

 

种植业

【粮食生产】

    2005年全市粮食生产在战胜阶段性低温寡照、多雨等不利气候条件,继续扩大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面积,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使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粮豆总产量达99.2万吨,上年增加4.08万吨,增长4.3%。

    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科技兴农工作。年初,全市首先开展科技培训工作。重点举办全市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班;3月初举办全市植保、推广和农药经销单位农药管理与安全使用培训班。全市组织赶科普大集4次,送科技下乡,普及科技知识。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农业部和省开展科技入户工程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按照“四个一”培训模式,在大洼县11个乡镇集中和分散开展培训活动,共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指导员50人,落实科技示范户1 000个,带动农户2万户。在大洼县田家农贸市场举办“首届辽宁盘锦种子展销会”,市内外20余家参展,到会农民群众达千余人。

    二、围绕增产抓品种结构调整。全市种植水稻面积10.7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 160公顷,推广高产、优质盐丰47、盐粳68、辽粳9、沈农265、杂交稻面积9.87万公顷,占水稻面积91.5%。有机米种植面积1.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11万公顷;蟹田种稻4.7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3万公顷。旱田播种面积1.82万公顷。其中,玉米1.33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高粱600公顷,与上年持平,大豆4 200公顷,比上年压缩400公顷。

    三、抓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落实。推广水稻园田高台旱育苗7.11万公顷;推广水稻无纺布育苗22万床;推广新型水稻专用肥1.33万公顷;推广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66.67万公顷;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技术10万公顷;推广超级稻面积1.33万公顷;落实市科技局“优质稻米生产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0.66万公顷;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30户,架空炕0.7万铺,新建被动式太阳能房0.12万平方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0.2万平方米;补采土样300个,发放配方卡1.5万个,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67万公顷;继续在大洼县用生物法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研究和水田药剂新品种除草技术,在高升、坝墙子、清水、新兴4个乡镇的农田进行综合灭鼠示范工作;市植保站争取专项资金购入100台机动喷雾器,进一步武装10个水田机防队,防治象甲面积66.67万公顷,对稻水象甲、东亚飞蝗等虫害跟踪调查;推广、植保、土肥等站落实试验20余项。


【蔬菜生产】

    2005年,全市蔬菜生产坚持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战胜阶段性高温和低温冷害等诸多不利因素,使蔬菜生产再度获得丰收,实现蔬菜田面积、蔬菜总产量、蔬菜总产值和蔬菜总效益全面增长。2005年,全市蔬菜面积完成11.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6%。其中,保护地蔬菜0.6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2%;露地蔬菜0.48万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总产量68.32万吨,比上年增长7.96%。其中,保护地54.45万吨,比上年增长4.11%;露地蔬菜13.87万吨,其中埝埂菜3.78万吨。蔬菜总产值8.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其中,保护地7.35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增长5%;露地蔬菜0.924亿元。蔬菜总纯收入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保护地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露地蔬菜0.625亿元。

    一、继续抓老棚型改造及百亩小区建设工作。继2002年老棚型改造及百亩小区建设以后,新棚型的优势已经显现,菜农自发进行棚型改造的积极性较高。市农委结合实际,印发标准棚室的结构示意图,下发到菜农手里,并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全市共完成棚菜小区建设16个,其中新建的8个,改造的8个。累计完成棚菜小区60个。

    二、蔬菜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工作。2005年市财政投资1.2万元,购买温室专用品种日本黄瓜一号种子400袋,发放到盘山县和大洼县,深受群众的欢迎。为未来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市将着重推广与无公害蔬菜生产相关的黄板诱杀、育苗技术、棚室消毒等项技术。

    三、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005年,分别在沙岭、甜水、清水、田台、大洼镇等场乡镇技术指导咨询20余次。如甜水乡八间村的甜瓜出现发根缓慢或不发根,基本停止生长,最后确诊为生理病害,进行喷施叶面肥及保温等措施,治疗效果显著,挽回了群众的经济损失。

    四、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全市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展蔬菜技术讲座3次,受益达上万人次;1月份举办全市蔬菜食用菌学习班,外聘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及省农业站的教授专家授课;组成蔬菜专家团在各乡镇巡回授课10余次;组织赶科普大集等科普之冬活动,下发技术资料1 000余份,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张方军)

 

畜牧业

【概况】

    全市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抓龙头、带产业、建小区、扩基地、防疫病、保安全”十八字工作方针不动摇,龙头企业、畜牧小区建设势头强劲,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工作科学、有序,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建设稳步推进,为有效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打赢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呈现出大疫之年防控、生产两不误的超常规发展局面,各项生产指标实现了新突破。200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16.05万头,比上年增长5.1%;家禽饲养量4 176.27万只,比上年增长15.5%;牛饲养量6.36万头,(其中奶牛5 400头)比上年增长11.1%;羊饲养量6.4万只,比上年增长0.2%;特种动物饲养量64.07万只,比上年增长17.8%;肉蛋奶总产量21.5万吨,比上年增长12.5%;畜牧业产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全市现有市级畜牧业龙头企业19个,带动农户8 500户;现有养殖小区94个,其中年内新建、续建小区72个(新建58个)。


【“四大”工程体系建设】

    年内,狠抓良种工程体系建设。全市形成以西安生态种畜场、盘山县生态种畜场为主体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年共引进约克、杜洛克等纯种猪995头。其中,盘山县引进优良种猪121头,西安生态种畜场引进130头,大洼县凌云养猪场引进360头,裕丰养猪场引进98头,明兴猪场引进35头。充分发挥了重点种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全市良种猪源不足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全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盘山县生态种畜场承担的良种工程项目,已顺利通过省局验收,共投入资金20.6万元,维修猪舍480平方米,建消毒池24平方米,建兽医室、消毒室76平方米,修排水沟2 000延长米,购进了消毒液机等设备。为全市生猪生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可繁母猪存栏达4.3万头,年可提供仔猪86万头,保证了外购仔猪所带来的疫情隐患。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传授毛皮动物人工授精技术,全市毛皮动物配种率提高5个百分点,多产仔20 000只,仅此一项农民增加收入400万元。重点进行猪、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及奶牛胚胎移植工作。全力抓好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省、市、县共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市、县(区)化验室新增设备投入70万元。辽宁省畜牧局下拨监测费34万元,用于市、县(区)重大动物疫病采样、监测工作,全市共完成监测任务2.6万头(只)份。全力改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大力提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及立体生态清洁式生产经营模式,全市已建成远离村屯的规模化饲养场和养殖小区94个,其中起点较高的有41个,即肉鸭出口基地6个,标准化养猪小区8个,毛皮动物饲养小区6个,奶牛养殖小区5个,肉牛养殖小区2个,蛋鸡养殖小区(场)4个,肉鸡小区5个,鹅饲养小区2个,特种动物养殖小区3个。这些小区基本上实现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和一体化经营,逐步改变千家万户零星散养、不利于防疫、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落后饲养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已经正式启动。全市对肉、蛋、奶类抽样135批次,抽检加药饲料样品220份。


【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做大扶强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始终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工作载体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多次深入到龙头企业,了解生产,谋划企业发展大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和实际问题,协调企业贷款,年内全市共发放畜牧业小额贷款2.5亿元。发挥龙头企业作用,19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 500户,户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好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营机制。兴牧饲料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养殖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全年出栏肉鸡126万只,年放雏600万只,其中自孵400万只,带动农户1 100户,实现产值1.1亿元。在受禽流感疫情影响期间,全市以大局为重,停止发放鸡雏(闷死)25万只。以养殖户利益为重,按保底价每公斤6元回收肉鸡70万只。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承担风险的作用。力盟禽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400万只,放雏100万只,带动农户300余户,全年实现产值3 500万元,利润200万元。仅11月份屠宰肉鸡75万只,以保底价每公斤7.0元回收三黄鸡60万只。意丰肉联加工有限公司全年屠宰肉鸡600万只,放雏500万只,其中自孵360万只,带动农户1 800户。11月份屠宰80万只,闷死鸡雏16万只。鉴于龙头企业在全市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期间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市政府拿出7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予以补贴。大洼县6家鸭业龙头企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带动11个乡镇1 590户农民从事养鸭业,年饲养肉鸭350万只,加工肉鸭9 500吨,出口1 200吨,创汇150万美元,内销7 100吨,库存1 200吨,实现销售收入7 500万元,养鸭户户均收入实现6 300元。


【全面落实畜牧业倍增计划】

    中共盘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按照《畜牧业倍增计划》指导生产,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市政府专门下发《盘锦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意见》(盘政发〔2005〕24号),提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目标。市政府从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拿出150万元作为扶持资金,优先发展养殖小区建设。


【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

    年内,举办各类科技含量较高的培训班。年初举办全市毛皮动物饲养及繁殖技术培训班,邀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全国毛皮动物养殖知名专家刘志平教授传授狐狸饲养管理和人工授精技术要点;举办禽类疫病治疗与防疫管理培训班;举办兽药经营、管理培训班;对辽宁省畜牧局颁发动物诊疗许可证的5个个体诊所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畜牧兽医专家参加科普大集;组织专家深入盘山县甜水乡公兴村等地送科技下乡,为农民送去畜牧兽医专业知识,解决农民在畜牧养殖中的实际问题。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全年共引进良种畜禽9.6万头(套),其中引进良种猪1 500头,引进良种奶牛1 500头,引进良种父母代肉用种鸡5万套,父母代蛋鸡2.3万套,父母代肉种鸭2万套,引进良种肉牛冻精0.8万支,荷斯坦种公牛冻精0.3万支。培育各类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市现有各类协会57个。大洼县成立县级养鸭协会1个,乡级8个,村级23个,共发展会员1 590名。


【防控“禽流感”】

    各级政府、各级领导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日程,在全国部分地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召开市长专题办公会,分析疫情、制定方案、成立组织、筹措资金、靠前指挥。各级业务部门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治方针,有利、有序、有效地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坚持“内防、外堵”,切实把农业部提出的“七项制度、八项措施”落到实处。业务部门的干部不分昼夜,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对大型规模养殖场进行疫病监测,对畜禽实施高密度免疫,确保易感动物长年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保证了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周边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部署,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各级领导在关键时刻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干部群众、专业技术人员在紧急时刻昼夜兼程、忘我工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夜以继日地奋战了20余天,采取紧急强制免疫接种、设卡消毒、疫病普查、抗体监测、候鸟迁徙观测及采样检查等防控措施,取得了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为全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构筑了有效隔离带,充分发挥出盘锦市作为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作用,为全省打赢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高标准开展禽流感防控工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市委、市政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在收听收看国务院、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后,紧急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举全市之力,打好歼灭战。市领导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尤其是得知与盘山县接壤的黑山县发生疫情的消息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市长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研究积极的应对措施。从10月26日开始,全市上下就紧急的开始疫病普查、强制免疫、物资储备、完善预案、建立组织等项工作,为争取工作主动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权。

    二、制定方案,明确责任,切实加强了禽流感防治工作。实行了问责制,明确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全市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县乡领导包村户的层层负责制。完善应急预案。同时及时与武警、市公安局联系,做好封锁准备,一旦疫情发生,能够拉得出,打得赢。进一步明确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各部门都能把该项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各级防疫监督部门坚持24小时值班,密切监视疫情动态,切实履行监测、普查和日报告制度,按照“有疫情报情况,无疫情报平安”的具体要求,做到不瞒报、不谎报、不误报,保证了禽流感防控工作责任明确、人员充足、信息畅通。

    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坚持严防死守,防止外疫输入。由于盘锦市与疫区毗邻,及时阻断外疫传入尤为重要。全市共设立消毒检查站404个处,其中县级以上公路设卡28个,乡村级公路设卡376处,对过往装载无检验检疫证明畜禽的车辆进行堵截,各交通路口都设立消毒设施,实行严格消毒,严防输入性疫情发生。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深入大型养殖场、饲养小区检查防疫工作,帮助做好消毒工作。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对畜禽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等环境、场所、器具和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不留死角。全市日消毒面积达102.9万平方米,日消毒用药50多吨。进行紧急强制免疫接种。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原则,积极组织疫苗,调动基层防疫人员,实行逐户免费注射,确保做到“五不漏”。全市出动12 000人,夜以继日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全市上下仅用7天时间,对5 328个规模以上禽类饲养大户存栏的应免禽类100%免疫,散养户家禽免疫率也基本达到100%。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对全市19个重点养殖乡镇60个村及154个规模饲养场的禽类进行抽样监测,每天都坚持采血抽样300只(份)进行检测。特别是从11月6日开始,连续十几个昼夜,对重点群体进行抽样采血、实验室检测,共检测4 063只(份),为准确掌握群体免疫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行疫情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禽类饲养户实行逐户登记造册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排除隐患。积极开展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市县(区)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禽类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严禁从疫区引进活禽及其产品,严格执行外引动物、动物产品的报批、报验制度。规模饲养场、饲养小区的防疫管理工作做到确保消毒彻底,免疫程序规范。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对假劣兽药和兽用生物制品的查处力度。全市销毁假劣兽药88件,过期生物制品5 757瓶。加大防控力度,切实阻断候鸟迁徙传播禽流感疫情的途径。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对保护区12.8万公顷湿地实行封闭管理,将野生水禽集中栖息分布地区的居民、养殖工人全部迁出,在主要路段设保护区禽流感防控检查站;在保护区内建立疫源疫病监测点10个,组织人员对主要迁徙区进行检查,及时了解鸟类迁徙动态,排除隐患。

    四、不惜财力,保证防控物资供应。全市各级政府分别建立防治禽流感应急储备库,以确保突发疫情所需应急物资的有效供给。市财政拿出1 500万元作为防控资金,各县区紧急筹备资金,其中大洼县筹集50万元,盘山县筹集245万元,兴隆台区筹集57万元,双台子区筹集3万元。防控期间全市购置防护服14 533套,编织袋21 600条,消毒药品100余吨(其中生石灰33吨,火碱65.8吨,甲醛4 450瓶等),消毒设备230台。为防止人被感染,市政府给卫生部门拨防控专款150万元,为开展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乡镇政府组织人力配合动物防疫部门昼夜兼程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财政、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完善防控工作的五大防控体系,即提早建立非疫区的防控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人间传播的防控体系、疫点疫区封锁体系、疫情扑灭体系;财政部门以超常规速度工作,及时调拨禽流感防控专项资金750万元;公安部门主动配合,加大治安巡逻防控力度,合理调配警力;工商部门关闭了14个活禽经销点,取缔露天禽类烧烤19处,同时加大了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出动检查人员3 000余人,严禁来自疫区的禽类流入本市;卫生部门及时设立人流感监测点9个,并将监测哨点前移,分别在高升、甜水、胡家和东郭等与疫区毗邻的乡镇增设监测点,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防控人禽流感知识的培训,设立疾控中心禽流感防控知识热线;交通部门加强对省、市、县区域客、货运车辆及人员的监督检查,严禁携带疫区禽类及其产品乘车,同时市指挥部还及时建立由公安、工商、交通、卫生、农业、商业等部门组成的盘锦市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疫应急预备队,为打赢阻击战做好了充分准备。确保畜产品食用安全。为了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强化各级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促进了全市动物防疫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全市认真贯彻“一法三例”,全面实施动物防检疫逆向管理,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共查处动物防疫行政案件54起,其中现场处罚1起,立案53起,受理群众举报235次;查处兽药违法案件150起,立案89起,其中无证经营13起,非法经营兽用生物制品13起,罚款1.8万元,没收假劣兽药88个品种、4 865瓶(袋),价值2.2万元,维护了防检疫、兽药监察工作的正常秩序。此外,在全市加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在上年认定9家的基础上,2005年盘山县意丰肉联厂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中心的验收。


    (张方军)


附:石山种畜场

    2005年,围绕“乳业强场,牧业富民,牧林结合,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经过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人均收入4 000元,比上年增长4%;企业实现收支平衡。

    一、抓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沃土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好“两减免、三补贴”等惠民政策。为抓好沃土工程建设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场党委把加大土地投入作为保持粮食稳定持续增产的关键性工作来抓。2005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力度,投资236万元,用于666.67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建设。场农科站加强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提高其抗旱、抗涝能力。加大了良种推广力度,认真实施“种子工程”,试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种植。场农科站由于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制,采用有效生物药制剂防治病虫害,做到虫口夺粮,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产量2.4万吨。水利服务站增强了防患意识,坚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排水沟渠及时清障,排水站及时维修,确保汛期安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作物如大豆、花生、西瓜、香瓜等种植面积,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加快林苇业发展进程。2005年,以林木更新为主体,林木采伐后及时更新补植,植树造林66.67公顷。进行森林权属变更、转让金收缴和防管护工作。苇业生产推行“一育三养”,生产结构多元化。由于雨水充足,管理到位,全年芦苇产量达3 700吨,比上年增加900吨,较大幅度提高了职工的收入。

    三、加快发展畜牧业。2005年围绕“乳业强场、牧业富民、牧林结合、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饲养业。奶牛饲养户由原来的190户增加到290户。年末,奶牛存栏达3 800头,较上年同期增加997头,日产鲜奶40吨;肉鸡存栏5万只,蛋鸡存栏10.6万只;生猪出栏2.5万头。在奶牛发展上继续坚持“大户带动、小区集中”的原则,加强奶牛小区建设,促进奶牛饲养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年内,该场党委关注科尔沁乳业有限公司施工建设进展情况,把项目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协调理顺好各方面的关系。该项目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8 900平方米,完成动力车间建设1 567平方米,锅炉车间建设752平方米,喷粉塔楼建设1~6层2 100平方米。8 516平方米钢结构已安装完毕,现正在安装彩板和保温层。此项目已投资2 421万元,其中奶仓5个800万元、项目设计135万元、轻钢450万元、厂房围墙、基础及道路打井土建工程1 036万元。截止2005年11月20日,两年市政府共拨借款1 270万元,预计2006年5月末乳品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辽宁科尔沁乳业有限公司正抓紧各种生产设备的订购工作,已完成招投标10 230万元,其中德国、丹麦、瑞典设备6 550万元,国内设备3 680万元,设备将近期陆续进厂开始安装。

    为发展奶牛饲养业,确保该项目正式投产后奶源充足。在增加奶牛存栏头数的同时,加强奶牛饲料基地建设,增加高蛋白质优质玉米饲料粮和苜蓿草种植面积,同时推广秸秆青贮技术,以保证奶牛粗饲料的需要。

    五、积极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同时,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扶持和鼓励广大职工自主创业,给予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相应的地位和待遇,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民营经济。在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建立农村经纪人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石山种畜场历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场党委为5 744名农垦企业职工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农垦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为解决327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新开水田28.67公顷,旱田133.33公顷,第一年种地免收利费、机耕费近15万元,完全由总场支付,减轻了下岗职工的生活负担。为改善镇区和集贸市场环境,总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6.4万元在镇区主要街道铺山皮土57列,群众对此非常满意。年内,镇政府和镇人大在盘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场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发挥职能作用,民政、司法、公安、武装等部门相互配合,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出生率为5.6‰,计划生育率为98%。


(王克 王柏青)


石山种畜场领导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李永安


    副书记

        乔凤莲


    副场长

        李兴国

        王学达

        李贵华


    工会主席

        魏世昌


    场长助理

        朱瑞凡

 

林苇业

【林业生产】

    2005年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 133公顷,占省计划的106.7%。其中,荒地造林333.33公顷,沿海防护林666.67公顷,其它造林1 080公顷,人工更新53.33公顷。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1 386.66公顷,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502.3万株,占计划的100.5%%;新栽果树46.67公顷,7.2万株。完成村屯绿化160个,其中重点村屯50个。全市造林绿化总投资达3 070万元。

    一、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林业专题会议,就如何搞好2005年营造林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突出地域特色,重点抓好三项林业骨干工程(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社会群众造林工程)。把营造林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奖励处罚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从创新营林机制入手,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注重实效,提高造林质量。各级领导深入绿化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从种苗供应、工程准备到植树造林都亲临现场,并与群众一起参加植树劳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各县区几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005年,全市共建成领导绿化点53个,造林346.66公顷,植树61.8万株。其中,市级绿化点5个,造林86.67公顷,植树达16.1万株。2005年,全市造林投资的3 070万元中,市本级财政投入927万元。

    二、扩大宣传,掀起全民植树热潮。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把绿化宣传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植树节活动,展开了多方面的专业宣传。采取升放标语彩带气球、送林业科技下乡及发放林业技术小册子等形式大力宣传绿化的重大意义、造林技术、栽培树种以及林木丰产措施,使广大农民群众对造林绿化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调动和激发了参与植树造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植树造林期间,各新闻单位主动搜集素材,亲临植树现场采访,跟踪报道,使林业政策家喻户晓,造林进展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的绿化氛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及各行业部门结合本部门特点,将义务植树与重点林业工程相结合,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兴建各种纪念林,全面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适龄公民也以不同形式履行了义务。全市参加义务植树达74.1万人次,植树502.3万株,植树尽责率达到85%。

    三、放手搞活,创新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真正做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在继续认真落实“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市政府对社会群众造林每公顷一次性补助750元苗木费,各县区也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林业发展,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措施,加快了林业发展进程。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手段,创新营林机制。对市级重点绿化工程全部采用竞争承包、招投标等多种市场运作的办法,实行苗木、责任、利益相统一的驱动机制,市里投入的扶持资金暂不下拨,由承包人垫付资金按设计绿化,秋季市里检查验收后,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能兑现;当年达不到标准次年自己出同类规格苗木补植成功的,第二年给予兑现。在竞争承包的过程中,在各种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国有场圃、乡镇林业站和林业龙头企业,推行林业专业队伍造林。由于造林机制的改变,实现了责、权、利有机的紧密挂钩,激发了造林主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基本上杜决了乱引滥育林苗和重造轻管现象的发生,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四、突出重点,提高质量。按照国家基本农田“五不准”等政策的要求,结合平原水田区林业的特点,在依托国家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设计三个载体工程,即: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绿色通道、社会群众造林。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乡村自愿、政府推动,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注重质量、以质为先,分级负责、多级投入的五项原则,重点解决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可视范围、城市周边、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的村屯。对于50个重点村屯的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的村屯,采取集中物力、财力的办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确保当年绿化一次见效。具体做法是在村容村貌整治上要达到路宅彻底分离,边沟排水通畅;柴垛、圈舍、厕所等障碍物进入院内;条件允许的要统一院墙,统一门楼,整齐一致;积极推广秸杆气化技术,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在村屯绿化上土方工程的标准要高,实施绿化前一年必须完工到位;村中的主街主路特别是黑色硬化路面两侧要栽严栽齐,以大苗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乔灌结合、花草结合,不拘一格;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居民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坑塘四周、空闲隙地见缝植绿;要建立专、兼职的护林队伍,严格执法,认真管林,保证绿化成果。绿色通道工程:紧紧抓住全省公路(铁路)绿化大会战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全市绿色通道建设进程,提升建设质量。重点抓好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路等11条主要公路(铁路)两翼绿化的新建和305国道盘山段等6条国、省、县级公路的补植。初步统计,这几条路共新增绿化里程117.1公里,新增造林面积151.66公顷,植树38.5万株;补植面积109.73公顷,植树18万株。社会群众造林工程:采取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的市场机制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绿化事业,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级渠系、三级道路、空闲隙地,拾遗补缺,见缝植树,添补断档,逐步完善农田林网,推进海防林建设进程,提高综合防护效能。2005年全市共完成社会群众造林666.67公顷,涌现造林66.67公顷以上的个体造林大户8户。在造林绿化过程中,各项重点工程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做到了领导精力集中,任务安排优先,组织发动充分,保障措施得力,资金落实到位,使工程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带动了其它营造林工作的迅速开展。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绿化科技含量。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把此项工作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手段,从种苗开始到栽植、管护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严格把关。在苗木供应上,选取适合盘锦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和品种,把住起苗、运输、栽植等关键环节,明确苗木的品种、来源、规格,加强对苗木调运、检疫的管理,严把苗木质量关,坚决使用级苗造林。在造林技术上,坚持先搞设计后造林,坚决按设计施工,推行专业队伍造林。针对不同的土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整地措施,特别是对重点林业工程和重盐碱地段造林,积极推广大坑、客土、泥浆等先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质量。在指导服务上,市县(区)乡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和技术优势,各级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包村、包线、包片,做到事前设计,事中监理,事后验收,并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解决或反馈造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管理上,层层建立管护责任制,采取奖罚分明的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芦苇生产】

    2005年,各苇场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早春灌溉为重点,并根据场情和自然条件,积极推进低产田改造、苇田生态立体养殖、科技推广、防治病虫害、生产管理及销售等项工作。芦苇长势明显好于往年,实现芦苇总产50万吨,比上年增长11%。

    一、进行早春灌溉,促芦苇生长。2005年春季降雨量比往年有所增加。入春以来,各苇场积极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为芦苇增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市共累计投入资金520万元,动用土方180万立方米。东郭苇场和羊圈子苇场组织人力、财力对苇田进行的灌溉。东郭苇场出资380万元,从白石水库平价购进优质淡水对南部苇田进行灌溉,仅大辽河水灌溉北部苇田就达3万公顷,占苇田面积的80%。羊圈子苇场为节约资金从县水利局购水1 500万方米,通过对水资源重复利用的方法灌溉苇田,使苇田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赵圈河苇场投入近百万元,改造基础设施,利用干鱼沟工程调大辽河水灌溉苇田面积达到70%以上。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落实到位,全市苇田灌溉面积达到98%,为稳定全市芦苇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产业优势,扩大产销渠道。大洼县辽滨苇场发挥芦苇产业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工艺苇帘加工业,形成了芦苇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场多次赴河北省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并为业户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场地。2005年已经有3家民营企业工艺苇帘加工厂入驻辽滨苇场,形成了芦苇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苇帘加工厂每年在苇场购得优质芦苇1 600吨,减少了芦苇销售的中间环节。年加工工艺苇帘5万余片,其产品已经远销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另有1 100吨芦苇经过扒皮儿、剁毛、净根、梳理、打捆等工序,加工成半成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年实现产值1 200万元,安排农村富余人员210人。

    三、苇田生产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2005年,各苇场加大“四位一体”工程建设力度,实施苇、鱼、蟹、禽四位一体的综合养殖生态模式,精养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实现产值3 500余万元。

    四、苇田方田化管理。针对苇田工程不标准,不配套,排水不畅的实际,各苇场在实施划小承包单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沟、渠、池、路改造,动用土方180万立方米,投资520万元实施田间配套工程,实现了苇田育(苇)、养(禽、鱼、蟹)、储相结合的良好格局。


    (张方军)

附:羊圈子苇场

    一、抓住苇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促进芦苇增产增收。2005年苇场抓住苇业生产的有利契机,向管理要效益,苇田进行了三灌三排,减轻了苇田的盐碱化。同时进行了0.33公顷低产田的改造工程,动用土方30万立方米。在芦苇生长中,注重水性、虫情发展变化,确保了芦苇的良好长势,使芦苇产量达到113 600吨,实现收入5 000多万元。

    二、抓好水产养殖,增加职工收入。苇场通过几年的养殖实践,在苇田搞淡水养蟹,既能确保芦苇产量又能增加职工副业收入。2005年共产成蟹100万公斤,增加职工收入500万元。

    三、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从关心职工群众疾苦、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角度出发,本着轻重缓急、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推不躲,经党政班子研究决定,成立苇场信访办公室,并选拔了有素质、有经验、有威望的同志做信访接待工作。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信息及时上报苇场领导,领导班子定期听信访汇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商洪升)


羊圈子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场长、党委副书记

        贾启才(5月任职)


    党委书记

        刘伟(5月任职)


    党委副书记

        吕中山(5月任职)


    副场长

        王德安(5月任职)


    工会主席

        刘培良(5月任职)


    总会计师

        郑光杰(5月任职)

 

海洋与渔业

【概况】

    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完成90亿元,较上年增长9.2%,比“九五”计划末期增长56%;渔业总产值完成43亿元,较上年增长16.2%,比“九五”末期增长38.5%;水产品产量完成22万吨,较上年增长8.4%,比“九五”末期增长35%;渔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4.2%,比“九五”末期增长45%;海淡水养殖面积140 666.67公顷,同比增长15.6%,比“九五”末期增长32%。其中,河蟹养殖面积88 000公顷,同比增长8.2%;淡水鱼养殖面积达24 200公顷,同比增长12%;对虾养殖面积5 666.67公顷,与上年持平;滩涂管养面积23 200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海蜇增殖放流3 500万片。全市农村人口渔业人均收入1 780元,比“九五”末期增长55%;为全市农业人口增收160元,是市政府下达指标的2.2倍。渔业生产重点抓“九增”,即从增加河蟹、淡水鱼、淡水虾、海蜇、黄颡鱼、对虾、浅海底播和滩贝等养殖面积、产量、效益上入手,实现增加水产品产量1.2万吨,增加产值2.2亿元,增加效益7 000万元。渔业总产值已超过种植业产值,实现了“再造一个盘锦农业”。


【河蟹养殖】

    大力发展河蟹产业,全面实施市政府制定的百万亩蟹田工程建设开发战略。全市河蟹生产由大养蟹朝着养大蟹的方向发展,河蟹养殖面积88 000公顷,同比增长8.2%。其中,成蟹养殖面积75 333.33公顷,同比增长6.4%;扣蟹养殖面积12 000公顷,比上年增长2.3%;稻田养蟹面积46 666.67公顷,其中稻田成蟹34 666.67公顷、稻田扣蟹12 000公顷。河蟹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达10亿元,大规格河蟹产出率达到18.5%,均超历史最好水平。河蟹生产成为盘锦市农民稳步致富的黄金产业。年内,全市河蟹土池育苗面积733.33公顷,蟹苗产量348吨,基本保证了河蟹养殖需求。9月22日,2005今秋盘锦大米、河蟹博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光合杯”中国北方河蟹产业发展论坛在紫澜门国际酒店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协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盘锦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市海洋与渔业局具体承办。邀请国家级专家王武教授亲自授课。与会专家就如何繁养规格大、品质优的河蟹,进一步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稻田养蟹生态养殖模式的可行性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此次论坛成功举办,对于扩大盘锦河蟹的影响力、知名度,全力打造北方蟹都,宣传层次之高、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是以往任何宣传形式不可比拟的,对实施养大蟹工程和推动全市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海洋渔业】

    滩涂管养面积23 200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海蜇增殖放流3 500万片,全市海蜇捕捞产量达1.2万吨,比上年增加一倍,实现产值1.5亿元,是盘锦市建市以来第二个海蜇丰收年。海蜇捕捞期间,先后有盘锦及营口、锦州市的42艘中小渔船在捕蜇及返航途中遇险。险情发生后,市海蜇管理指挥部及中共大洼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认真负责,严密组织,调动数百人和百余艘大小船只全力投入救助工作,遇险的150余名渔民全部得救。从海蜇管护到海上捕蜇遇险搜救工作得到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充分肯定。


【淡水渔业】

    淡水养殖。淡水鱼养殖面积24 200公顷,同比增长12%。对虾养殖面积5 666.67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市共启动对虾育苗室8处,1.48万立方水体,共培育对虾苗14亿尾,其中淡水白虾苗9.8亿尾。全市共利用1.8万立方水体,产参苗2 500万头。全市共利用800立方水体,培育海蜇苗4 000万片。全市共利用4 000立方水体,计划产稚贝21.6亿枚(500~800微米)。利用2 000立方水体,产鱼苗150万尾。全市共生产淡水鱼苗6亿尾。


【渔业产业化】

    全市重点扶持培育8家水产龙头企业,实现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户3.2万户。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在实现产、加、销有机结合,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和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仍然有效的推动着盘锦市河蟹产业的发展。胡家河蟹市场以其全国河蟹营销集散地的声誉,市场功能不断发育完善,促进河蟹销售流畅,牵动盘锦百万亩河蟹产业。集养殖与贸易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达洋贸易公司、福满水产品加工厂、大洼县蛤蜊岗公司、金海滩水产有限公司、鑫安源休闲渔业公司均以各自特点和优势影响和带动着全市水产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科研推广】

    新品种引进、贮备、推广、示范等工作有序进行。引进的漠斑牙鲆、巨鲫鱼、海参等十几个优良品种和杂色蛤、梭子蟹、黄颡鱼、沙蚕等人工繁育技术实验成功,大面积淡水白虾养殖、稻田养鱼蟹、淡水生态养殖等一批新技术获得广泛推广,提高全市渔业科技含量。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基地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技术学术交流取得新成果。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启动。盘山县被列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县13个乡镇60个村400户积极开展试点行动。集中开展技术培训12班1 000余人次;完善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河蟹原种保种取得成效。全市蟹、鱼、虾、贝、蜇等苗种繁育从数量到质量均好于往年,为全市海淡水养殖获得丰收奠定了基础。制定中华绒螯蟹蟹苗质量标准,出台《海参、海蜇、南美白对虾育苗规范》、《稻田养蟹种》等多项技术规范。


【渔业设施建设】

    年内,二界沟一级渔港建设竣工,填补了盘锦国家级渔港的空白。辽宁盘锦渔业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初步完工,提高了盘锦渔业产品质量检查、病害防治与预报、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经省海洋与渔业厅检查认定了1.68万公顷无公害水产品产地,为规范全市水产品市场,实施绿色养殖,食用放心水产品铺筑了“绿色通道”。


【渔业项目】

    全市新上渔业项目24个,引进域外资金1 602万元。名特优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项目、盘锦广聚兴股份公司投资兴建的“海改淡”项目、盘锦华豚产业开发公司承建的河豚鱼精深加工等项目均已竣工并投产受益。


【行政执法】

    一、依法管海。海域管理日趋规范。针对海洋油气开发、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渔业用海等大型用海项目较多的实际,从规范海域使用管理程序入手,严把审批关,严格执行本市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有偿使用。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待省、市政府批准。积极做好海域勘界工作,化解用海矛盾纠纷,经常对用海矛盾冲突进行排查,初步改变了过去用海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

    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建设盘锦市海洋环境中心监测站的同时,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国家海洋局盘锦海洋环境监测站,为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筹措经费,购置设备、车辆;开展了陆源排污口的监测和渔业增养殖区的监测工作;实施了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项目;完成了“东亚海”项目;对辽宁宏冠造船厂等项目的环评依法进行了审核。

    海洋执法监察工作全面展开。按照国家海洋局的部署,积极开展执法示范工作。针对本市的滩涂、浅海的水产养殖、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滨海旅游业及其它海洋工程的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执法检查活动。全年进行定期巡航执法检查107次,专项和不定期执法检查157次,为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依法治渔。狠抓海上资源管理。加大海上检查的范围和执法力度,使海上渔业生产的秩序大为好转。自伏季休渔开始,渔政执法人员坚持在海上检查,严惩违规违捕者。对渔民反映强烈的双台子河河闸至河口沿岸违规插网的问题进行为期4天的清理工作,共清理“迷糊网”、“挂子网”等禁用网具2 000余片,插网用的竹竿10 000余支。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辽宁省渔业安全管理条例》,广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渔业安全检查4次。共审证780套,审证率90%以上;渔船签证2 400船次;渔船710艘编队158组,举办普通船员培训班3期,培训普通船员327人,举办职务船员培训班2期,培训五等船员162人,检验各类渔业船舶680艘。渔业船舶检验的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的目标。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加大对污染事故调查、取证和处罚力度,对污染水域事故及时给予处理。

    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基本完成。实行渔政、渔监、船检部门联合办公,严格对报废渔船审验和拆解的监管,实行报废渔船公示制。全市共拆解渔船19艘,对108名转产渔民进行培训,发放补助金112万元。

    (毕春龙)

 

农机

【概况】

    2005年,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机发展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两水一苇”机械化。农机工作开拓创新,体现出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为59万千瓦,万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 680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8 701混合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 630台,机引农具2 975混合台,拥有水稻插秧机165台,水稻收割机96台,拥有各种农用运输机械29 148混合台,芦苇收割机3 529台,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248台。农业机械动力逐年增加,现全市农业机械总值为2.98亿元。2005年盘锦农机工作在全省创下“六个第一”:第一个在全省率先召开农机工作会议;第一个率先出台《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第一个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国首创秋季育苗、秋季机插秧培训;第一个开展农机维修网点技术资格审验工作;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农机文化和工作方针;第一个在盘锦召开全省规模大、设备全、效果好,有90余名农机大户和农民参加的机收获启动现场会。


【农机作业】

    2005年,全市共完成机械整地11.6万公顷,机械播种(含机插秧)1.7万公顷;机械化收获完成2.34万公顷,其中水稻机械化收获实现1万公顷、芦苇机械化收获1.33万公顷;机械深施肥1.34万公顷;经济作物机械作业0.07万公顷;设施农业机械作业0.07万公顷;农机完成农建土方近890万立方米。


【农机科研推广培训】

    根据盘锦市农业生产形势,市农机局积极与科研部门进行农机新技术研究。与省芦苇科研所联合研制、开发新型芦苇收割机;与市工业研究所联合研制、开发低成本的水田塑料埝埂,替代原始土埝埂,既解决机械田间作业通过性问题,又减少了土埝埂占地。引进水稻苗床播种机、覆土机及抛秧机,并进行试验应用。研制并试验芦苇扒皮抛光机械。年内进行的各项实验,均取得较好效果。全市新购置插秧机104台,举办4期春季软盘育秧培训班、3期春季插秧机手培训班。秋季举办软盘育秧培训班和插秧机手培训班,培训人员617人次。全市共引进4个省、10个县的9种型号146台收割机在盘锦市作业,收割机总数是上年的3倍。机收市场得到较大拓展,全市共有26个场乡镇开展机收作业,机收水稻面积是上年的3倍。春季市农机局积极参与市科协、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普之冬”活动,参加科技下乡活动5次,印发技术资料2 000份,参展图板、机具30台件。全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 720人次。


【农机法规监理】

    2005年,全市各种农机车辆保有量29 148混合台,年度参检车辆25 941混合台,参检率为89%;全市在册农机驾驶员28 646人,参加年度审验25 208人,参审率为88%。全年发生事故2起,重伤、死亡率均为零。2005年,市农机局培育村级股份制农机服务组织典型,创新农机服务机制。指导、扶持兴隆台区裴家村建立农机股份合作社试点。加强农机维修、销售行业管理,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年内,市农机局对236家农机维修网点开展技术资格审验工作,制定完备的《盘锦市农机维修网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对农机维修、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农机打假护农”行动,全年查获假冒农机配件1万余件,价值20余万元。做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年完成82例。

    (李可伟)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5年省批复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土地治理项目7项,改造中低产田5 880顷。其中,实施水田中低改项目5项,治涝综合治理项目2项,共改造中低产田3 366.7顷,治涝综合治理1 846.7顷,建青贮饲料粮基地666.7顷。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1项。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2项。参股经营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13项。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县1个,含科技推广项目7项,投资50万元;省级市管科技项目6项。部门项目1项。计划总投资9 751.7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 977.7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 774万元。全部完成年内计划指标。


【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2004年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主三化”、“三线五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开发,综合治理,圆满地完成省下达的各项开发任务。

    2004年开发项目共涉及场乡22个,完成土地治理项目6项,占计划的100%。其中,中低改项目4个,水田面积3 566.6公顷,苇田面积1 333.3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项目1个,面积666.7公顷。治涝项目1个,面积666.7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266.7公顷。

    完成上述任务共修建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291座,新挖和疏浚排灌沟渠1 566.59公里,占计划的100%,工程完好率全部达到95%以上。机械整平土地1 833公顷,共动用土方468.6万立方米,石方1.12万立方米,砼0.31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0%。以上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紧紧围绕粮食、水产、畜牧、棚菜、林苇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项目3项,占计划的100%。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项,占计划的100%。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基地,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科技项目开发建设上,共实施科技项目35项,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科技项目10项,市级科技项目25项。提高了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性作用。

    全年共完成开发投资16 549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财政资金5 258万元(含借款589万元),农行专项贷款3 904万元,群众自筹7 38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2.77万工日。


【建设规模化的优势产业基地】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提高了农田建设标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由数量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上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调新品种、调优质量、调高效益、调强产业”的原则,按照“优粮、扩渔、强畜、增菜、兴林、改苇”的总体思路,加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推进10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即盘锦中东部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盘锦中东部稻田和西部苇田养蟹基地,以西安、王家、陈家等乡镇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基地,以荣兴、西安、吴家等乡镇为中心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以荣兴等乡镇为中心的两县沿海海水养殖基地,以西安、坝墙子等乡镇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以高升、沙岭、田庄台、清水等乡镇为中心的家禽养殖基地,以石山等乡镇为中心的小毛皮动物养殖基地,以高升、古城子、新开、新兴等乡镇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基地,以东郭、羊圈子等苇场为中心的芦苇生产基地。年度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2.5万公斤,新增水产品240万公斤,蔬菜300万公斤,芦苇30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42 674.84万元,新增利润4 021.66万元。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全市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一方面,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广覆盖、高含量”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以项目为载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手段,通过双向选择、洽谈对接,积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科研、教育部门“联姻”,借智升级。年内,全市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共投入科技资金213.6万元;引起和推广先进技术35余项,推广优良品种10多个,进行技术培训5.15万人次;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6 533.3公顷,辐射面积17 333.3公顷,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通过科技开发和引进,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

    2004年度盘锦市以国家、省开发办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针,积极加强对开发资金的管理。在保证上级财政资金、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前提下,按要求合理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严格项目资金的立项审批、检查、验收制度,按工程进度或资金报账情况及时核拨资金;加大有偿资金回收工作;全面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电算化管理;严格执行开发资金审计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文档管理,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建立“专户”;在资金使用上无挤占挪用、以新抵旧、大额支现及白条子入账等违规违纪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提高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发效果显著,实现开发的“四增”目标。同时在资金投放上,本着“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域外投资,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开发和外商投资开发,建立了开放式、经营式、滚动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盘锦利是米业有限公司在优质大米精加工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新增投资7 0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 600万元、外商新加坡利是有限公司投资2 160万元,企业投资3 24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了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


【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为契机,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建设小康城市为目标,共投资12 689.15万元,支持利是米业集团、西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富星种业、盘锦鼎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绿地公司、万丰生态养殖场、东晟园艺基地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了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抓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既要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立足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2005年,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支持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支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支持植树造林、退耕还草、退耕还苇等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施生态开发。全市共建成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区6个,总面积13 333.3公顷。继续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双千田”和“万元田”建设;推广稻田养蟹、苇田“一育三养”模式以及种稻、养鱼养蟹、埝埂经济、四旁植树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等;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通过实施生态式农业综合开发,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工程管护】

    巩固开发成果,认真总结以往重建轻管,前建后损,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的经验教训,提出“工程落地,管护上马”,把建设与管护并重做为一条重要方针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制度,做到管护有组织、有领导、有政策、有措施、有约束。设专人对项目区林、路、建筑物进行管护,并设置专项管护、维修资金。各场乡等项目单位按受益面积,每公顷提30元维修、管护资金,计入当年水费成本,结余结转下年。同时推行了大洼县荣兴农场的造林工程管护模式,即:农场与农户签订责任状,树由集体栽,农户承包,承包期间责、权、利分明,一年一检查,三年一验收。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每成活一棵奖励5元,毁坏一棵罚款5元,十年后实行利益二八分成,农场得二,承包人得八。同时有专职护林员分段管理,护林员工资与树木的成活率挂钩,在达标基础上,每成活一棵奖励3元,每死亡一棵罚款3元。西安农场在管护房的管理中,实行“一抵押、二统一、三必须”的管理措施,即:“一抵押”是指一个管护房一次性交纳抵押金500元;“二统一”是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必须”是必须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用于稻田养鱼、养蟹,必须保证使用年限。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首先各开发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年度实施开发项目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和“十五后两年”规划科学选项,按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严格按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开发的连续性,杜绝擅自调整计划现象的发生;完善项目库和资料库,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图表齐全上墙,力求做到图上画的、表上列的、实际干的、档案装的、财务决的完全一致;最后根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在继续执行“六个必须做到”、“五个统一”、“五个一致”、“百分制验收办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项目区又推行和试行了“十一项管理制度”,即项目前期工作制、专家评审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竣工验收剂、公示制、奖惩制及绩效考核制,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力求用好的机制管理项目,用活的机制搞活动作,用新的机制创新局面。同时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定期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调度,对开发项目和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使开发规划与全市农业规划、其它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使开发资金与农业、水利、科技、交通、环保等专项资金相结合,形成了“共建项目、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造就精干的农业开发队伍】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队伍是关键。在思想上增强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转变职能,把工作职能转变到制定规划、搞好服务、抓好示范和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方面来,加强县市两级项目库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农业开发项目的立项、评估、审定、批复、实施、竣工、管护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使项目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强培训,提高开发队伍素质。年内,始终把提高开发队伍素质作为大事来抓,对系统的财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1次,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使农业综合开发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召开2004年度项目现场拉练会】

    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标准和项目管理水平,6月中旬,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盘山县、大洼县、石山种畜场开发办的领导和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的同志对全市2004年度重点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拉练检查。此次拉练检查共涉及场乡11个,检查项目13个。通过拉练检查,找出了各自项目单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总结了经验教训,强化了开发项目管理,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信息体系建设】

    在搞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宣传信息工作,努力为农业综合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发《盘锦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意见》,对搞好宣传信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积极组织农业开发专题调研,挖掘闪光点,撰写《农业综合开发在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调查与思考》、《浅谈盘锦市参股经营项目的管理》等论文,上报发表各类信息200余条。扩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工作水平。

    (于兰赟)

 

农垦

【基本情况】

    全市农垦企业共有独立核算企业28家。其中,农苇场26家,机械施工公司1家,谷物集团公司(原种场)1家。农苇场下辖分场267个。场办工业7个,建筑业3个。年末农垦总人口4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 968人),农垦职工24万人。农场场办中小学校196所,其中小学172所,中学(含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5.05万人,教职工5 309人,其中教师5 068人。农垦土地总面积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万公顷,芦苇面积5.6万公顷。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8.3万公顷,总产量实现71万吨,比去年增产6万吨,增长9%。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3万公顷,水稻产量68万吨,比上年增产6.5万吨,增幅9.6%;全年肉类总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9.1%;其中猪肉产量3.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15%;牛肉产量0.11万吨,比上年减少46吨,下降4%;禽肉产量503吨,比去年增加148万吨,增长41%;禽蛋产量1.1万吨,比去年减少140吨.水产品总产量12.4万吨,比去年增加2.5万吨,增长25.3%;其中鱼类产量6.7万吨,比去年增加1.1万吨,增长19.6%;河蟹产量2万吨,与上年持平。芦苇总产量41.2万吨,比去年减少3.8万吨,下降10%。农垦社会总产值实现121亿元,比去年增加13亿元,增长12%。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43.8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23.4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11.7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8.8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增长17.3%。人均纯收入5 08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8.3%。


【营业收入和盈亏情况】

    全市农垦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5 115万元。从各业看,2005年农业实现收入25 174万元,占总收入的71.69%;工业收入5 707万元,占总收入16.25%;建筑业收入2 491万元,占总收入的7.09%;商、运、服收入1 743万元,占农牧业收入4.97%。在28家农垦独立核算企业中,赢利企业25家,赢利额为2 570万元;亏损企业3家,亏损额90万元。在赢利企业中,赢利额超百万元的有7家。其中,太平农场盈利307万元,比上年下降81万元;三角洲农工商总公司盈利350万元,比上年增盈112;赵圈河苇场赢利204万元,比上年下降727万元;东郭苇场赢利180万元,比上年增长28万元;兴隆农场盈利265万元,比上年增盈30万元;前进农场盈利483万元,增盈481万元;辽滨苇场盈利179万元,增盈176万元。

    (李明)

 

水利

【抗旱增收】

    2005年,盘锦市气候具有春旱夏涝的明显特征。年初,按照省供水计划,全市有2.67万公顷水田无水可供。面对早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坚持科学抗旱,开源节流并重,全面落实抗旱、节水措施。在水田泡插的关键时期,实行高度集中水权、科学供水、计划和合同供水、严明供水纪律等措施,全市实现半个月完成泡田、移栽和“一亩田不丢”的目标。克服入夏雨量过剩和9号台风影响等不利因素,坚持抗旱除涝两手抓,科学合理的利用雨水资源,最终夺取了抗旱增收的全面胜利。同时积极组织苇田春灌,实现苇田调水7 100万立方米,全市苇田继上年再一次实现全面积春灌。全年提水81 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33公顷。


【防汛工作】

    8月,受9号台风的影响,辽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境内辽河、大辽河相继发生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在防御9号台风和辽河、大辽河洪峰过程中,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根据气象信息和水文资料,坚持科学分析、科学决策,落实科学防御措施。大辽河、辽河洪峰到达本市后,广大干部深入一线,广泛动员,严防死守,全市防汛工作高效有序,做到了防御有度,布控得力。虽然大部分套堤、民堤内作物和部分油井被淹,但确保了国堤万无一失,且无人员伤亡,用较小的代价、最经济的方法,取得了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


【“大禹杯”竞赛】

    全市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抗旱除涝工程、防洪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节水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大禹杯”竞赛为主要形式,落实了定重点、定任务、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的措施,共完成农建土石方2 300万立方米,投入人工330万工日,改善灌溉面积1.27万公顷,治理涝区面积1.06万公顷,改造各类桥、涵、闸、站178座,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的培训和评估工作,编制《盘锦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5月中旬,盘锦市作为受检的抽检单位之一,代表辽宁省顺利通过了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组织的复合评估。按国家和省统一要求,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水资源开发 利用 管理和保护】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法规的宣传,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八届“中国水周”为契机,紧紧围绕人水安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和法人的水法规意识。推进“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的“五统一”水资源管理,依法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加大水政监察的执法力度,依法阻止和清理非法占河、占滩和乱打井等行为。


【水利改革】

    积极推进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实施计划合同供水等改革措施,取得了宝贵经验,为解决水费收缴难问题和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汤永利)

 

气象

【气候概况】

    一、全年气候概况。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9.3℃,较历年9.2℃偏高0.1℃,较上年10.5℃偏低1.2℃。降水量为631.7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少19.3毫米,较上年676.4毫米偏少44.7毫米。日照时数为2 666.3小时,较历年2 725.9小时偏少59.6小时,较上年2 955.6小时偏少289.3小时。

    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气温稍高,热量条件好于常年,降水稍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偏少。4~9月气温偏高,降水稍多,光照偏少。夏季6月和8月上、中旬连阴雨,光照偏少,秋季9~10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

    有利的气候条件:春季降水充足,不仅保证了水田泡插期间的用水,同时保证了后期的水分供应。第一场透雨出现较早,对大田播种有利。夏季水、温条件匹配较好,使作物顺利度过“需水关键期”,9月份光温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加速了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保证了水稻的稳产高产;同时对秋菜生长也非常有利。

    不利的气候条件:春季5月份光照和温度条件较差,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影响不利,该月降水多加大春翻的难度。春末夏初的低温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影响较大,使作物的发育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延迟;夏季日照不足,农业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受灾区的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高温高湿的天气也导致2005年部分地块病虫害的偏重发生。

    2005年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属平丰年景。

    二、主要气象灾害。2005年,气象灾害频发,主要灾害有雷暴、冰雹、暴雨、大风、秋旱、高温、大雾、龙卷风。因气象灾害共计死亡4人,均为雷击死亡。冰雹造成农田受灾面积共计2 900公顷,其中绝产100公顷,减产2~3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92万元;大风共计造成农田受灾面积800公顷,其中绝产1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龙卷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0万元。(一)雷暴。全年发生较大的雷暴灾害5次,造成4人死亡,经济损失数万元。(二)冰雹。全年共出现降雹天气4次,造成经济损失近600万元。最严重的一次是6月29日夜间10点20分左右发生在大洼县境内的冰雹,该县新兴镇、田家镇、田庄台镇同时遭遇冰雹袭击。新兴镇的园林分场、腰岗子分场、两棵村分场、坨子里分场受灾比较严重。水稻、大豆打坏叶片2 000公顷;果园损失比较严重,达66.7公顷,摇掉、打落、打坏水果达60%以上;菜园受灾6.6公顷;平均胸径30厘米杨树、柳树连根拔起210棵;通信用的水泥杆刮断16根。这次雹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田家镇有5个村受雹灾,水田受灾面积440公顷,减产30%,菜田46.7公顷,减产20%,经济损失达150万元。田庄台镇两个村遭冰雹袭击,水田面积受灾近330公顷,减产2~3成,经济损失170万元。全县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20万元。(三)局地暴雨。全年共出现局地暴雨天气6次,除部分居民家中进水,低洼地段出现渍涝,给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外,没有明显灾情出现。(四)大风。全年造成重大灾害的大风有3次,分别出现在6月14日、7月19日和8月12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8月12日夜间10点左右, 盘山县高升镇的楼台村,大荒乡的大荒、小荒、四台子、德胜、三棵村遭受雷雨大风袭击。初步调查,楼台村农田受灾面积400公顷,其中绝产100公顷(高粱),减产7~8成(67公顷),减产3成的为233公顷。大树(直径40厘米)连根拔起400多棵,损坏房屋30多间,新伟业生态园一栋600平方米的厂房房顶被风吹走100米左右,预计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700万元。大荒乡的几个村受灾农田400公顷。损失7~8成的近13公顷,其余损失2~3成;损坏房屋10间,其中4户较重,墙已倒塌,预计直接经济损失在230万元~240万元。两乡镇共损失近千万元。(五)龙卷风。7月1日15∶20左右,石山种畜场石山分场出现龙卷风,并伴有零星阵雨。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轨迹宽约200米,长约2 000米,毁坏农田10.6公顷,掀起民宅屋顶36间,吹毁蔬菜大棚28座,吹倒12年生直径40厘米粗大树9棵,部分农户门窗受损。由于强风及卷起的杂物打压输电线路造成3棵线杆倒伏,10千伏电源线路的2条回路停电3.5小时,造成150户农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


【气象服务】

    2005年,盘锦市气象以“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安全气象”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实施“三大战略”,认真做好气象服务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决策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动及时提供气象服务。全年共为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信息》、《重要天气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天气公报》、《雨情》等重要服务材料700余份。5月17日副市长张要武主持召开全市插秧现场工作会,气象局准确提出旬末有降温降水过程,市领导根据气象部门的意见,科学安排插秧工作。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主动及时。8月9日台风“麦莎”北上将影响盘锦市,气象局及时撰写服务材料向市领导汇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月12日,盘山县突降暴雨,市气象台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注意预防。

    二、公共气象服务多样化、人性化。贯彻“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气象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增加。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发布气候公报、气象灾害公报、农业气象分析等服务产品,积极为盘锦政府网站提供气象信息。

    为“三农”服务力度加大。市气象台紧密围绕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做好水稻育苗期、插秧期、河蟹放苗期等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大洼、盘山县气象局都开展乡镇天气预报。

    三、重视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建立《盘锦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纳入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盘锦市汛期气象服务应急预案》,认真组织落实。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通过电视、广播、“12121”电话等媒体发布大风、大雾、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市气象台全年累计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6次,发布大风降温消息多次,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通过“12121”电话等发布;及时收集上报全市雨情、全省雨情分析信息;完善了灾情收集上报机制,全地区灾情上报工作良好。

    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成效。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性、加大增雨作业效果,市局2005年调整了增雨作业队伍,吸收有预报经验的专业预报员参加,认真分析天气条件,并商请邻近市局利用天气雷达代为监测,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作业。

    1月28日,盘锦市气象局在盘山县境内成功地组织一次人工增雪作业,全县普降大到暴雪,测站降雪量为6.9毫米。3月份,全市无降水,春季旱情仍比较严重。为了配合春播工作,从3月份开始,遇有可能的天气条件我们就安排人员值班。4月19日,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在全市境内联合作业,收到明显的增雨作业效果,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大洼代表站过程降水量达49.6毫米,及时解除了旱情,为大田播种和水田育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内,共组织火箭增雨作业6车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8发,其中取得明显增雨效果的有3次天气过程。全市累计增加农田用水约1 000万立方米。


【业务现代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四个一流”的要求,积极推进盘锦市气象局现代化建设和台站建设,圆满地完成大洼站站址搬迁和建站任务,并达到国家一流台站的标准和要求。建成市到县的电视会商系统,使市气象局对县气象站的预报指导方式上了新台阶。新建4个四要素加密自动站,填补盘锦市临海而没有海洋资料的历史空白。完成已有的10个单要素加密自动站数据采集系统更新改造,使雨量数据传输方式由原来的电话拨号方式全部改成GPRS传输方式,使雨情等信息传输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安装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显示终端。

    二、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年内,完成盘锦市湿地生态监测站环境改造和设备配置,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年初发布《2004年盘锦市湿地监测公报》。大洼县气象局也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监测工作。适时发布主要作物适播期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及收获期预报等预测产品;每月、季初发布农业气象月报,对月(季)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评述及展望;不定期发布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报告,分析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对农业影响;发布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李彦彪 曹士民 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