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9年)

农村经济(2009年)

发布时间:2011-05-05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549

农业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清晰、态势强劲。大洼、盘山两县都被省委、省政府列为15个冲击“全国百强县”的重点县。县域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县域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459个,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到位资金达30.6亿元,县域重点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80亿元。县域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四子”工程全面实施,成效显著,农业“一县一品”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已上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县城建设规划全面展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亿元,施工面积120万平方米。全市完成县域生产总值291亿元,列全省第六位,增长37.3%,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增长43.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三,增长108.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快速增长】

    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114.5万吨,同比增长0.8%,连续四年突破百万吨大关。水产品产量完成33.5万吨,同比增长26.2%。肉蛋奶总产量38.2万吨,同比增长23.9%。

【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推进】

    全市新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466.6公顷,设施蔬菜小区1025个,完成省下达指标的233.6%,是建市后设施蔬菜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72万吨,同比增长16.2%。水产健康养殖成效明显,全市完成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0.67万公顷,产品认证16个;全面实施“养大蟹”工程,河蟹养殖面积9.6 万公顷 ,河蟹产量4.1 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全市共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60个,完成省下达指标的236%。

【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全市农业产业化的产业规模、科技含量和省、市龙头企业数量明显提升。2009年单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34个。净增市级规模龙头企业6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3.3%。

【造林绿化工作实现新突破】

    全市大规模造林绿化三年(2010~2012年)建设规划已经编制并开始实施。2009年全市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533.33公顷,其中秋季造林533.33公顷。绿化村屯79个,绿化园区18个,绿化校园14个。芦苇总产量45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7.9万千瓦,同比增长4.6%。完成水稻机插68.4万亩,机收72.5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5%。全市芦苇机械化收割达到90万亩,水稻及芦苇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达1.9亿元。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

【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全市农业部门争取省以上财政专项资金4.3亿元,为农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大米、河蟹、畜禽、蔬菜、食用菌、贝类、精品鱼、奶牛、果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已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个。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农业企业品牌战略管理”要求,龙头企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带动农户能力显著增强。山东六合肉鸭加工项目签约落地,益海嘉里粮油加工二期工程开始实施,振兴生态造纸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年内,全市共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个,带动农户13.5万户,实现产值72亿元。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57个,占企业总数的57%,产值40亿元。单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34个。订单农业面积达到5.2 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1.4%, 参与订单的农户达7万余户。

【科技兴农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开展农业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等新技术引进推广。全市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积极实施节地、节肥、节种、节水、节能等节本增效技术。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重点推进水稻良种栽培、稻田健康生态种养、水稻机插机收、林木新品种驯化等新技术,科技示范户达1600余户,带动农户3万余户。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以“科普之冬”和“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39.5万人次,其中举办科技培训班860次,培训农民7.2万人次;广播电视讲座40场次,培训农民29.7万人次;发放各类农科资料18万份。大力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坚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1480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500人,转移就业率达93%,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转移就业指标。全市开展新型农民培训3450人次。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近2万人。

【现代农业保障能力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市本级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顺利通过省级“双认证”,正式开展检验检测工作。积极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7个,农民会员2.1万人,带动农户6万户。健全农业信息体系。盘锦市在全省已率先启动整市信息站进村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抗旱防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能力,降低农业风险。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全市共完成农业保险面积3.0万公顷。其中实现水稻保险面积3.2 万公顷 ,旱田保险2000 公顷 ,理赔金额达900 余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提高。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抗旱防洪工程、老灌区改造工程、生态河道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共完成土石方3568万立方米,完成各级投资5.6亿元,分别是上年的1.6倍和2.5倍。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及作业水平。全年争取农机补贴资金6900万元,拉动农民及农机服务组织投入购机资金1.28亿元。全市更新大中型机具507台,保有量达到6110台;新购置水稻插秧机1324台,保有量达到3452台。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全市现已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发展农村各类经纪人7000余人。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多次组织农事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和省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洽会,重点包装推介以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为主的两大农产品品牌。成功举办“2009·中国盘锦河蟹节暨国际河豚鱼产业发展论坛”,获得中国河蟹产业发展的最高殊荣——“中国河蟹第一市”。在第三届中国螃蟹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名蟹大赛中,盘锦“大辽”牌河蟹获得全国“十大名蟹奖”和“金奖”。

【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共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和渔用燃料补贴资金3.71亿元。完善培训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创业基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狠抓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农业开放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农业部门实现农业招商引资5.29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850万美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479元,增长10.1%,居全省第三位。

【综合改革促进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西三场经营体制改革。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稳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强化农村信贷支持,累计投放农户小额贷款19.6亿元。

【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合村并屯试点工程已经启动;当年建成村级文化体育广场200个,实现每一个行政村均有标准的文体活动场所;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全市“双高普九”全面通过省级验收;翻建农村贫困户危房1000户,城乡低保户价格补贴政策全面落实。稳步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绿化村屯,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工程取得实效,植树绿化500万株。新发展“四位一体”模式沼气池1820户,高效节能预制架空炕500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参合人数达到48.09万人,参合率占常住农业人口的100%,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00元,最高报销限额3万元。加快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提前四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当年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10.1万人。    (李晓峰)

 

种植业

【粮食作物实现连续 6 年增产】

    2009年,全市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12.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66.67公顷。其中:水稻面积10.8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66.67公顷,产量105.3万吨;玉米1.4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00公顷;高粱133.33公顷,比上年增加133.33公顷;大豆4800公顷,比上年增加133.33公顷。粮食总产量114.5万吨,比上年增产9000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元,比上年1725元增加310元。

【蔬菜生产稳定发展】

    全市蔬菜总面积36.48万亩,同比增长16.8%,其中设施蔬菜占地面积24300公顷,比上年增长22.7%,露地蔬菜5520公顷,同比基本持平;全市蔬菜总产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23%,其中设施蔬菜总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16.2%,露地蔬菜产量30.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蔬菜总产值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其中设施蔬菜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露地蔬菜总产值1.81亿元,比上年增长7.74%;全市蔬菜总纯收入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5%,其中设施蔬菜总纯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8%,露地蔬菜总纯收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设施农业小区】

    2009年,全市新增加设施小区面积3533公顷。其中,盘山县2800公顷,大洼县733.33公顷。设施小区1025个。其中,温室小区997个,冷棚小区28个。超额完成年市政府下达的新增设施面积3333.33公顷的任务指标。

    一、抓好备耕、春耕生产工作。在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加之政策驱动以及市场拉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大好形势面前,全市农业相关部门把握宏观,更注意微观,特别关心和注意弱势群体的备耕、春耕生产。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指导、科普大集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政策宣传,把增收措施落在实处、把惠农政策宣传到位,帮助农民做好春耕备耕生产准备。

    二、完成2009年水稻良种补贴申报和发放工作。全市申报水稻良种补贴面积11.20万公顷,玉米良种补贴面积1.08 万公顷 ,大豆良种补贴面积186.67 公顷 ,共发放补贴资金总额为2680.7 万元。

    三、落实国家、省级高产创建活动。2009年,盘锦市共承担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10个示范区均超额完成产量指标。东风镇和西安镇国家级示范区百亩攻关田水稻单产分别达到869公斤和861公斤,在全省55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中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五。通过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及辐射带动,使全市水稻总产量提高3万吨,全市水稻亩单产达到652.5公斤,超过了省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产量目标。水稻总产值提高690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08元。

    四、建设施蔬菜小区。年内,多次召开全市会议,学习、传达省会议精神,落实、部署全市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要求各乡镇对抓好农业设施建设必须要高度认识和重视,各乡镇要把发展设施农业纳入到主要工作日程,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度。同时对设施进度向省农委及有关领导每周一报,敦促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副市长孙占明亲自带重点乡镇及两县主管领导参观学习辽中县设施蔬菜发展,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加快盘锦市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盘锦市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良好局面,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加大宣传力度。为了加大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力度,使全市各个乡镇都参与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上来,使农民认识到设施蔬菜生产发家致富的可靠性、可行性,报纸、电台、电视台合作,以专题、专访、系列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了声势,创造了发展设施蔬菜的良好氛围。

    六、紧抓项目建设。结合省设施农业大发展、支持育苗中心建设及发展特色产业的良好契机,全市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抓住机会,积极上报育苗中心项目建设计划,上报2009~2012年育苗中心8个,将全面保障盘锦市设施蔬菜的工厂化育苗供应,促进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省农委已对盘锦市博亚惠农有限公司育苗中心及万丰生态育苗中心进行初步验收。全市上报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项目6项,待省农委组织答辩审核。

    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黄瓜品种有:博美66、博美69。番茄品种有:大番茄品种有哈特、乐家,鲜桃、红粉无限,小品种有碧娇、1168、粉娘等。新技术有香瓜嫁接技术、采收滑道、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

    八、举办培训班。为了提高广大菜农的素质及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进一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媒体讲座等形式进行培训、宣传,截止现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次、媒体宣传讲座4次,受益人群10000余人次。    (李晓峰)

 

林业

【造林绿化】

    2009年,全市实现造林面积2533.33公顷,植树400万株。其中,秋季造林533.33公顷,近100万株,共动用土方近400万立方米。

    一、村屯(园区)绿化。年初的村屯(园区、校园)绿化工作强调重点解决国省干道和高等级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屯绿化建设。按照一直以来遵循的标准,有绿化村屯79个,绿化园区18个,绿化校园14个。

    二、农田林网和荒地造林。结合国家海防林工程,在干渠堤坝、河流两岸等宜林荒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春季完成造林面积2000公顷。全市大规模造林绿化动员会后,各场乡掀起秋季造林高潮,沟渠路旁,闲散荒地,通过“找地”又实现作业面积533.33公顷。

    三、绿色通道建设中,对盘营公路外的台田、东外环断档地段、305国道部分地块等绿色通道进行补植完善,共栽植树木7万株。对明春要植树路段修筑起植树台田,共动用土方100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保护】

    一、森林资源管理。全市林业相关部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办好征占林地手续,采伐完林木,达到工程要求。通过努力,使征占林地的审核率、办证率都达到100%。在林木采伐管理上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认真执行伐前公示、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制度;提高对林木采伐许可的认识,认真履行发证程序。2009年省下达盘锦市采伐指标为2.5 亿立方米 ,截止年底,全市共依法采伐林木6185 立方米 。其中,盘山县1278 立方米 ,大洼县2507 立方米 ,市直2400 立方米 。均控制在限额采伐指标范围内, 未发生违法发证行为。依法办理木材运输2685立方米。其中,省内木材运输284立方米,出省运输2401立方米。在生态公益林管理方面,按照年初方案和省厅要求,抓了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管理办法使用、下摆资金。落实管护责任区域,合理配备管护人员,加强队伍培训,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的检查。建立较为完善的公益林管理档案,依法进行森林各项经营,11月份对公益林管理进行自检自查,配合辽宁省林业厅开展资源定点监测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为保护好盘锦市森林资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以滥伐林木,非法收购、运输木材,毁林开垦、采土,非法占用林地为重点的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代号“绿盾三号行动”。在此次行动中,共出动森林公安民警200人次、出动车辆120辆次,清查木材市场4处、清查木材经营加工点场所10处、清查征占林地场点13处、行政处罚40人。通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乱砍滥伐林木、乱收滥运木材、乱垦滥占林地行为,治理整顿了一批破坏森林资源严重、林业治安混乱的重点地区和部位,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上升势头,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有害生物防治。由于气候等综合因素,给一些有害生物提供了适宜条件,造成发生种类多、范围广、面积大、局部危害较重。美国白蛾发生面积5333.33公顷,由于世代不整齐,虫口密度大,危害部分林木失叶率达到90%以上。杨干象发生范围扩大,发生面积达到1469.5公顷,使全市有限的林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的威胁。同时,一些常发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有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7921公顷。其中,病害发生604.7公顷,虫害发生7244.86公顷,鼠害发生33.33公顷。全年完成防治面积7879.33公顷,防治率为100%,其中美国白蛾防治率为100%,以叶部害虫为主的无公害防治面积7754公顷,无公害防治率为98.4%,生物防治7615.33公顷,生物防治率为96.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为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7.1%,产地检疫率为100%。有效地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全面完成了省厅下达的工作任务及市、县政府签定的林业生产责任状。

    三、森林(苇田)防火。盘锦市防火工作侧重森林防火和苇田防火。防火的重点区域在石山种畜场、高升镇、盘锦森林公园和盘山县林场的红旗工区。为保护好有限的林木资源,在防火期前,盘锦市林业部门积极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多次对扑火队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扑火演练。同时对现有三处防火物资储备库、风力灭火机、对讲机及防火服进行检查、维护,以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在防火期间,严格执行值班值宿和火情火警报告制度。在春季,特别对四大防火重点区域进行严防死守,消除火情隐患。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向全社会进行森林防火教育,形成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从根源上消除火灾隐患。市、县政府针对苇田防火,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制定火灾扑救应急预案,并组织几百人的巡逻队伍24小时巡逻检查,严禁任何火源进入苇田区,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

【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根据辽宁省林业厅部署,重点规范林改档案,进一步强化林权发证工作。同时,按照《辽宁省集体林林权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大纲》要求,开展配套改革工作,明确调整和完善林业经营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平台,最大限度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改革重点,逐步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11月末,通过辽宁省林业厅的检查验收,林改档案达标率等指标均达到了省规定的要求。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

    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预防打击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警察大队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广泛搜集、分析情报线索,认真摸排辖区内鸟类资源遭受破坏的重点区域,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开展综合检查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乱捕滥猎、投毒野生鸟类的现象。共出动车辆44辆次、人员120人次,检查巡护鸟类活动区域18处。并把宣传作为一个重要手段,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了鸟类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利用“爱鸟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3000张,粘贴宣传标语2000张,树立公益广告牌5块,向新闻单位投稿23篇。同时,根据历年案发特点,划定重点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划片包干落实责任到人,并与区域内油田井站、苇场工作人员联合管护。加强值班、值宿和撒网式巡护,确保不留死角。此外,按照上级要求,较好完成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信息上报工作。在保护区建设上,按照市政府要求,开展范围及功能区的调整,通过实地勘查和科学论证,目前调整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编制了调整后的《保护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了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组论证,正积极上报国家林业局。做好保护区三期工程建设。2009年完成保护工程中的围栏工程,该项目投资70万元,围栏长度35公里。基础设施工程当中的鸟类环制作设备、标本制作设备正在进行政府采购。加强合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9年10月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双台河口滨海湿地研究站。该研究站的建立,使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将会有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提高,将弥补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在对野生动植物和环境变化方面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上的不足,为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林业多元化发展】

    2009年,注重生态旅游、野生动物养殖、林下食用菌种植等项工作,使林业产值实现4.4亿元,年增长1000万元。完善林下食用菌基地,已经完成日光温室、菌种生产车间、贮料场、道路、水电设施、移动喷灌设施、420平方米菌种场等项工程;2009年春秋两季,新建大棚91栋,发展大球盖菇及鸡腿菇种植。胡家洪峰食用菌基地及鼎泰食用菌基地新发展食用菌53.33公顷,带动农户370户,仅此一项实现产值1000万元。盘锦小皮毛动物养殖在省厅大力支持下近两年得到迅速发展,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2009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养殖场基础设施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任务是0.41万平方米),新增狐狸、貉子、梅花鹿等存栏近5万头。目前任务已超额完成,可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大力开展红海滩旅游、农家乐旅游、辽河两岸风光游、湿地探险游、苇海观鸟游等等一系列项目。积极发展苇根饮料,目前正与有关单位联系,探讨投产等项事宜。以上项目作为盘锦产业的典型积极培育,加强引导和服务,力争能作大做强。

【林业种苗管理及林业站建设】

    狠抓《种子法》、《省林木种子条例》的宣传贯彻。强化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特别是“两证一签”制度的落实。加强引种管理,规范引种行为。林木种苗管理综合指标达到规定标准,良种率达88%以上。基层林业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年内对林业站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为下一步全市林业机构改革提供依据。

【科技推广服务】

    加强与省林科院的合作试验,继续做好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抗旱耐盐碱美国白蜡优良种源及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技术引进》、国家林业局科技支撑项目《北方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试验示范》、省级推广项目《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推广》等三个科技推广项目本区域内的年度工作任务;对新引进的品种转基因耐盐碱小黑杨苗木生长进行抚育与观测;完成了省级项目《盘锦市市级推广站建设项目》的申报;完成市科技局科技项目《转基因抗盐碱中天杨引种栽培试验》的前期申报工作。开展送科技下乡及技术培训活动,搞好科技服务。共培训林农1000人次,技术咨询300次,发放林业科普及实用技术宣传资料6种4000余份。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林农1000人次,发放林业科普宣传资料3000余份。

【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管理】

    盘山县林场作为盘锦市唯一的国有林场,2009年重点开展职工自营经济的推广工作,发展大棚食用菌91栋。开展国有林场饮水安全调查,发展规划调研,林地管理情况调查,税费改革调研,公路通达情况调查及“十一五”发展总体评价和“十二五”发展建设等项工作。森林公园在省、市共同支持下,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服务功能,安全生产,旅游收入再创新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湿地保护】

    年内,利用“世界湿地日”、“湿地旅游周”、“爱鸟周”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贯彻《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强对芦苇沼泽湿地的水质监测、围滩育苇、低产田改造等工作。4月1日~30日,在盘锦市东郭苇场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与修复的示范工程建设,修建水利工程引水涵闸9座,排水涵闸8座,整平土地及引水干渠、排水干渠等,动用土方15万立方米,采集芦苇根茎500万棵,栽种芦苇200公顷,为下一步盘锦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大面积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举办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配合省湿地中心对盘锦市湿地现有情况进行了一次外业调查。

【林业宣传及政务信息】

    以春秋季造林、“世界湿地日”、“世界荒漠化日”、“爱鸟周”等为契机,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对外宣传。2月2日,第13届“世界湿地日”,在辖区内的城镇集贸市场发放宣传单、宣传画3万余张,向市民进行世界湿地日知识的宣传。4月22日~28日,举行“爱鸟周”宣传活动,采取街头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科普挂图、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并准备红布,让关注鸟类的市民在上面签名,盘锦市实验小学世纪小区的54名爱鸟班学生,在30米长的白布上画出各自喜欢的鸟类。向市民讲解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禽流感的预防知识,周围群众纷纷踊跃参与、索取资料,表示要支持鸟类保护,共同爱护生态环境。据统计,爱鸟周期间共计向市民发放了宣传画片及宣传单6000余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国家、省、市各类报刊、电视台、电台和其它媒体发表的新闻300余件,接待记者采访150人次,并完成《国土绿化》、《中国绿色时报》、《辽宁绿报》、《林业产业杂志》等报刊的征订任务。     (李晓峰)

 

芦苇业

【概况】

    2009年,全市芦苇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一育三养”实现产值4500万元。

    一、利用有利时机,抓早春灌溉。全市各苇场积极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9年春季,各苇场积极抢灌“桃花水”,为稳定全市今年芦苇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加速低产田改造,逐步实现方田化管理。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发展芦苇产业。全市现有中低产苇田6.1 万公顷 ,其中中产苇田2.6 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32.5% ,平均公顷产量6000公斤~7500 公斤 ,年产芦苇约15 万吨。低产苇田面积3.5 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43.8% ,平均每公顷产量在4500公斤以下,总产13万吨左右。2009年,羊圈子苇场通过土地整平、改变高低隔段的方式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动用土方2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约50万元。东郭苇场对苇田内水面承包进行调整,因而没有进行大面积改造。

    三、“一育三养”生态循环经济,促进湿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盘锦市各苇场根据土质、水质以及地势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别养殖淡水鱼、优质海淡混合水鱼和成蟹,以及在水面上养殖珍禽,做到精养与粗养相结合,把苇田变成生态养殖绿色基地。“一育三养”面积达到69.5万亩,实现产值4500万元。

    四、加强芦苇的保护和收割工作,确保稳产增收。2009年,市各苇场于10月上旬开始苇田封塘,提早做好预防工作,同时集中人力,成立防火专门组织,实行专人负责,交通要道设卡检查,组织人员昼夜巡逻,11月中旬收割工作全面展开。

    2009年东郭、羊圈子两大苇场认真落实市政府指示精神,针对各苇场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认真筹备、精心谋划,做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顺利、有序、圆满完成收割任务奠定了基础。一改往年“资金外流”的弊端,在苇场职工积极参与的同时,当地的村民、亲属等共同参与芦苇收割。两个苇场共出动收割人员10370人。其中,当地苇场职工和农工7630人,占收割人数的74%;外雇农民工2740人,占收割人数的26%。发放收割资金3600万元,当地苇场职工和农民工可挣取资金2625万元,占收割所需资金总额的73%;外雇农民工挣取的资金为975万元,占收割所需资金总额的27%。苇场在对收割方式改革、收割人员调整、收割资金分配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将经济利益空间留在苇场,惠及职工群众,减轻了苇场外出雇工压力,增加了职工经济收入,壮大苇场的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保证了苇场和谐、稳定的局面。

【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

    一、辽宁省盘锦滨海湿地生态养殖示范工程。近年,盘锦市湿地保护部门积极向省、国家争取湿地方面的保护专项资金,2008年由盘锦市湿地研究所申报的关于辽宁省盘锦滨海湿地生态养殖示范工程项目,于2008年批准立项。该项目建设投资8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0万元(全部到位),地方配套160万元。该项目建设面积3.4 万公顷 。其中,生态养殖、生态保护示范区32807 公顷 ,低洼地整治、改造1193 公顷 。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按时完成10000 米 护岸堤、1000 米 道路改造建设任务;兴建护岸堤防10000 米 、进行道路改造1000 米 、铺设涵洞94 延长米、各种桥涵闸站9座、排水干渠延长16800米、水生物恢复1060公顷。先后接受了盘锦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及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此外,引水工程、鱼蟹苗投放等项工程在继续进行中,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将于2010年10月末前全部完成。

    二、芦苇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为了遏制芦苇湿地逐年退化的态势继续蔓延,实施芦苇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2009年,全市栽植芦苇面积333.33公顷,退化芦苇湿地的生态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水文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大力发展湿地经济提供了经验。

    三、退海滩涂湿地修复工程建设。为了使滩涂湿地持续发展,实施退海滩涂湿地修复工程建设。2009年,在200公顷的退海滩涂上,兴修水利工程,栽种芦苇、翅碱蓬等盐生植物,使茫茫的沙滩变成了绿洲。

    四、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情况,包括重要湿地调查、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和地方监测能力建设等情况。为了加强盘锦湿地保护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锦市气象局生态监测站等单位共同对盘锦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退化、湿地气象要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实施定位监测和分析,查找影响盘锦湿地的主要因素。为盘锦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为了更好保护盘锦市芦苇沼泽湿地资源,查清全部芦苇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的现状,了解芦苇湿地资源的动态增长规律,并逐步实现对全市芦苇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为芦苇沼泽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了解芦苇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2009年配合省湿地中心对盘锦市辽河三角洲湿地现有情况进行一次外业调查,为2010年准备对具体乡镇的湿地面积以及湿地退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打下基础。    (李晓峰)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盘锦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个(其中含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个)。100家市级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13.5万户,实现产值72亿元。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57个,占总企业数的57%,产值40亿元。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打造名牌产品,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以“盘锦大米”、“利是”、“东牌”、“全球”、“金球”、“粳冠”为代表的知名品牌20余个。鼎翔米业、利是米业、绿也米业和东华米业获“辽宁省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

【产业化项目建设】

    2009年,单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34个。其中,水产加工项目4个,畜禽加工项目7个,粮油加工项目10个。组织开展2009年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按照辽宁省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9年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精神,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企业类型、企业经营规模、企业效益、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考核,通过研究论证,确定盘锦晶泽米业有限公司、盘锦旭海河蟹有限公司、盘锦弘海水产有限公司为申报企业,已通过认定。按照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的通知》内容要求,依据《辽宁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标准,对此次需要监测的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严格认真地监测。从监测情况看,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盘锦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富顺农牧有限公司、盘锦和田食品有限公司四家企业无论从企业经营规模、企业效益、企业负责与信用,还是从企业带动能力、企业环保、员工社保、企业产品产销率和竞争力等各方面,均符合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规定标准,因此盘锦市认定4家企业监测合格。盘锦利是米业有限公司因2007年资产负债率为64.66%,比标准略高,2008年利税为228.61万元,比标准略低,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规定标准,因此盘锦市认定对该家企业继续监测。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工作。根据《盘锦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程序、标准和原则,在对申报认定企业和运行监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材料审查、必要调查、专家综合评审的基础上,经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认定盘锦田园米业有限公司等10个企业为第五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盘锦富星种业有限公司等19个第二、三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含2010年继续监测企业)监测合格;盘锦莲丰酒业有限公司等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不合格,取消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不再享受有头扶持政策。开展对全市农产品深加工情况综合调研工作。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对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域外培训。组织盘山县和大洼县龙头企业法人到山东省青岛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开展“辽宁省特产之乡”申报工作。盘锦市盘山县太平镇有机水稻、胡家镇河蟹等6个乡镇参加了申报。年内,已完成材料评审和现场考察工作、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统计系统信息上报工作、完成日常综合工作。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随时处理一些省、市相关部门布置的工作,及时向省、市申报项目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协助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办理税收减免及相关优惠政策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政府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公共设施建设、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等课题进行认真调研,撰写出关于县域经济、园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调研报告。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省“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战略,在全省率先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5月23日~28日,市政府组织专题考察组,赴成都市锦江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重庆市江北区、永川区,就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与城乡建设、金融、户籍、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土地流转与失地农民安置等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题考察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县域经济运行分析及通报制度的工作方案,制定县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月报、季报等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数据库工作体制,定时向省农办通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情况;积极推进市县域重点项目金融对接工作;认真部署“一县一业”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县域规模超百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制定;认真审核申报盘锦市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情况等。盘锦市农发局配合市人大、市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市委市政府督察室等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调研、视察和督促检查,对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新农办的角度,认真解答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多份建议提案。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大】

    年内,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优质稻米、大规格河蟹、鸭鹅养殖加工和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的“四子工程”。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市大面积实行水稻生产机械化,全市实现机械插秧4.56万公顷,节约成本1.3亿元,解放农村劳动力7.5万人。全市粮食总产量可达114.5万吨,比上年增长0.8%。选择六种模式推进“养大蟹”工程。2009年,市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 593万元,利润6 234万元,全市养大蟹面积达7 466 公顷 ,建设23 个养大蟹示范小区,实现优质商品蟹总产量289.5 万公斤 。以发展设施畜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鸭鹅饲养、加工工程。2009 年,全市共建设216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完成全年计划的196%。重点加大鸭业生产的扶持力度,财政为每个肉鸭养殖小区每年补贴资金10万元,引种鸭每只补贴10元,每个棚舍补贴3 000元,力争将盘锦建成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鸭鹅养殖、加工、销售基地。良策劲挺“棚子”工程,是盘锦市有史以来发展设施蔬菜力度最大、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政府投入最多、百姓满意度最高、提升农民效益最快、新增面积范围最广的一年。全市市级投资3 000余万元,新增设施蔬菜面积3 333.3 公顷 ,新建温室1.3 万栋,高升镇高速路口以北设施蔬菜区达666.66公顷。

【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2009年,辽宁省政府要求大洼县、盘山县等重点县(市)要力争短时间内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统一思想,并确定大洼县2011年底跨入全国百强县,盘山县2013年跨入全国百强县指标。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各项指标快速发展。为实现两县冲击百强县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2009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4亿元,同比增长41.4%;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1亿元,同比增长56.3%;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91亿元,同比增长102.8%;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3亿元,同比增长41.4%;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9 397元,同比增长21.4%。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年初,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市县域以工业化为主导,紧抓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省支持环渤海经济带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园区和项目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并在招商引资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变危机为机遇,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开展招商工作,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项目落实数量、质量均有提高,投资额度不断加大。盘山县全力发展县域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油炼制、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汽车改装等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吴家精细化工园区、新型材料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承接项目的能力和产业的集中度。并组成招商团队,深入到宁波、深圳、北京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以上年的意向项目为重点,进行梳理回访。大洼县以重点园区和乡镇项目集聚区为单位,突出集群项目的引进,有组织、有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沈阳、北京、青岛等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全县新引进项目388个,计划总投资947亿元。实施项目500个,实际完成投资135亿元。预计到年末,大洼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实现700亿元和92亿元,同比均增长60%,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80家,纳税1 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6家。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内,盘锦市首次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并举,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改善、贡献日益突出、功能进一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在财政税收、土地管理等12个方面确定出具体的支持措施,每年3 000万元的支持资金用于服务业发展。盘山县以新县城建设为空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兴隆石化物流园、华鹏医药物流园建设全面启动。大洼县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全面整合、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继续坚持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城市发展、农村繁荣、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根本目标,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市县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洼县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大洼镇县城扩容改造,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以305国道、营盘公路为百里轴线,以田家镇、大洼镇、辽滨水城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住宅地产,计划在三年内要完成竣工面积240万平方米。加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开发建设力度,拉动增长,提升形象。其它各乡镇也依托工业集聚区,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率达到45%,提高城镇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盘山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实施道路、供气、供暖、供电、自来水厂改造动迁、污水处理厂等城市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新县城地产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面积累计达41.1 万平方米 ,已完成投资5 亿元。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从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支农惠农政策。农村能源工程走进千家万户。积极推广以秸秆汽化为主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可再造能源,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四位一体”和“一池三改”项目已突破3 200户。完善乡村劳动保障平台。29个乡镇全部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32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在全省率先完成四级联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08年底,全市已帮助农村贫困户建房近3 000套,使1万余名乡村贫困人员告别土危房,进入新居。2009年全市已翻建1 000户农村贫困户居住的土危房,比往年有所增加。

【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一、主体参与程度不够。多数行政村基础条件较差,致富门路欠缺,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热情不高。“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较为普遍。基层干部组织缺乏号召力,向上级讲困难、提要求的多,谈发展思路和办法的少,未发动和组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农民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农村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预计需要数十亿元以上资金投入。多数村级集团经济薄弱,被确定为市、县、乡三级试点村中,有相当部分的行政村为资产“空壳村”,部分村级经济为负数,使新农村建设失去重要的资金支住。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多,财力有限,资金来源有限。

    三、金融政策问题。金融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银行准入门槛高、贷款周期长、运作成本高,已成为影响农村企业信贷的最大障碍。(李晓峰)

 

海洋与渔业

【概况】

    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完成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海洋经济增加值完成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渔业经济总产值完成7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渔业经济增加值完成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水产品产量完成38.2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全市农业人口渔业人均纯收入达2380元,纯增200元,增加10%;对上争取资金6500万元。

【渔业经济】

    2009年,坚持把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先后提出“稻田养蟹”、“蟹田种稻”、“大养蟹”、“养大蟹”的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河蟹养殖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到9.2 万公顷 ,河蟹产量4 余万吨,全市有18个养蟹万亩乡(镇),养蟹面积10亩以上的农户达2.86万户。成为全国最大种苗基地,河蟹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初步形成了苗种繁育、蟹种养殖、成蟹养殖、饵料生产、交通运输、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等诸多环节的产业链条,河蟹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4.5%。2009年,全面实施“养大蟹”工程,河蟹养殖面积达9.66万公顷,河蟹产量达4.1万吨,产值15亿元。仅河蟹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超千元。

    一、2009中国盘锦河蟹节取得圆满成功。9月23~25日,由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协会、中国饭店协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盘锦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盘锦河蟹节暨国际河豚鱼产业发展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活动是历届河蟹节活动中规模最大、参会领导层次最高、活动内容最丰富、活动成果最好的一次,盘锦市获得中国河蟹产业发展的最高殊荣——“中国河蟹第一市”。扩大了盘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推动了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更高角度、更深层次、更宽视野,为全市水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广阔的宣传平台,促进了盘锦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对接与交流;促进了盘锦河蟹产业的技术再提高、品牌和知名度的再提升、文化品位的再创造、产业链的再延长;开拓了盘锦河蟹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空间;增加了蟹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为盘锦河蟹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创造了浓厚氛围。

    二、大蟹工程效果显著。全年养大蟹面积7466.67公顷,“六种养殖模式”实现产出优质商品蟹达289.5 万公斤 ,大蟹(雌蟹125 克 / 只,雄蟹175克/只)产出率达到70%。其中,“盘山模式”产优质商品蟹180万公斤,“光合模式”产优质商品蟹1.8 万公斤 ,“高淳模式”产优质商品蟹4.5 万公斤 ,“沟渠模式”产优质商品蟹31.5 万公斤 ,“水库模式”产优质商品蟹15 万公斤,“苇田模式”产优质商品蟹56.7 万公斤 。实现销售收入17593 万元,利润6234万元。与通常模式(对照)相比,共增加效益2780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80元,产生和拉动社会效益超过1亿元。适时提出河蟹养殖六种模式,养大蟹面积达7466.67公顷。建设五个养大蟹示范区(23个小区),推广六种模式,实施六项工程。六种模式包括:“盘山模式”:推广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以种稻为主栽培模式。“光合模式”:投放“光合一号”蟹种,高标准蟹田工程,科学投饵,标准化管理,科技含量高。“高淳模式”:推广种草养蟹,以养蟹为主,建设高标准蟹田工程,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沟渠模式”:利用上下排水总干和斗渠排毛,进行流水养蟹。“水库模式”:大水面围栏养蟹,选择水质清爽、水源流畅、水草茂盛,天然饵料丰富的红旗水库。“苇田模式”:建设开发高标准蟹田工程,稀放精养。实施六项工程包括:优化蟹苗及蟹种工程;蟹田建设工程;水质环境监测和病害防治工程;饵料保证工程;河蟹养殖技术培训工程;实施河蟹品牌战略工程。

    三、健康养殖初见成效,产品安全质高价优。全市已完成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60万亩,产品认证16个。全市22家企业26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标志认证。年建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和水产加工业新增项目共25个,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已转向生产经营,初见成效。

    四、苗种生产形势喜人,主导品种特色突出。海参育苗58家,72座育苗室,15万水体,参苗产量20万公斤,产值8千万元。蟹苗1000公顷,产量6万公斤。对虾1万水体,产虾苗10亿尾。海蜇育苗6千立方水体,产量1.5亿头。泥鳅鱼苗1200水体,产苗4亿尾。其它海淡水鱼苗20亿尾,全市苗种产值实现2.8亿元。

    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蟹虾鱼贝全面发展。全市海、淡水养殖总面积达17.6 万公顷 ,同比增长15.6% 。其中,河蟹面积9.67万公顷(扣蟹1.47万公顷,成蟹8.4 万公顷 ),淡水鱼面积2.6 万公顷 (精养鱼塘0.43 万公顷),海水面积1.27万公顷,(对虾养殖0.33万公顷,海参养殖666.67公顷,海蜇养殖666.67公顷,其它0.47万公顷),滩涂管养面积3.86万公顷。

    六、增殖放流量大面广,改善生态惠及渔民。渔业增殖放流实现历史性突破。品种全,数量多。扣蟹34405公斤,计790余万只;大眼幼体50公斤,计900多万只;海蜇6500万片;中国对虾2000万尾;车虾2000万尾;泥鳅鱼2亿尾;鲢鳙鱼、鲤鱼2.5亿尾,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七、出口渠道逐步扩大,引资创汇再创新高。全市有4家出口企业,年内,通过盘锦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扣蟹出口总量已达1560吨,出口创汇总额达624万美元。黄颡鱼出口30万公斤,创汇165万美元。

    八、海参养殖迅猛发展,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全市海参养殖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已达6.5亿元,养殖规模已达4000公顷。

    九、品种引进效果显著,名特优新全面发展。年内,从固城湖引进长江大闸蟹蟹种6000只,通过对比、试验,观察南北方河蟹的生态差异、生长发育规律,从中摸索出适合盘锦地区的养大蟹技术规律;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长鳍鳗鲡苗种500尾,进行人工驯养研究及亲鱼养成和育苗。

    十、大辽河蟹冠名获准,品牌战略全面实施。5月26日,由盘锦市水产学会向国家商标管理局申请办理的“大辽蟹”河蟹商标获得批准。盘锦市将打造“大辽蟹”品牌并准备通过新闻媒体及兴隆大家庭网站,光合、旭海、孟亮等河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河蟹品牌。通过举办河蟹节,大力宣传盘锦“大辽蟹”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叫响“大辽蟹”品牌。“大辽蟹”沿着邮路爬向全国各地。

    十一、渔业入户亮点突出,科技成果效果显著。培育稻田种养科技示范户500户,示范面积3000公顷,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辐射带动面积2.67万公顷。春季开展技术培训15期,培训人数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册)。建立示范园区9个。补贴大垄双行插秧机11台。

    十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牵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10家重点渔业龙头企业,实现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户3.2万户,光合公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河蟹产业的发展。集养殖与贸易于一体的外向型旭海公司、每日集团等出口成蟹、扣蟹、黄颡、泥鳅鱼等,盘山贝类增殖站、长发福公司、盘锦绿岛水产品公司等企业对盘锦市渔业的发展起到了龙头的作用。

    十三、渔业项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盘山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43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10万元,地方配套929万元,现已投入资金1200万元,完成防潮堤2000延长米、护岸1000延长米,进港公路全线通车,通讯、电路、淡水已引入港区,执法办公大楼已竣工交付使用。光合水产有限公司河蟹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4600万元,已投入310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部参资入股1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750元。胡家河蟹市场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市场占地面积11.67公顷,计划总投资98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3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5000万元,申请国家政策补助1800万元(已到位资金200万元)。项目已完成设计、规划、土地审批,已进入勘探动迁阶段,基础部分年底前完工,计划2010年10月投入使用。

【海洋综合管理】

    一、完成《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工作方案》编制工作。完成监管中心业务化运行和《2009年度盘锦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工作方案》编制工作。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自2006年开始筹建至2008年底全面建设完成并通过国家组织的专项验收合格,已于2009年年初正式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现已完成盘锦市绝大部分海域使用确切数据整理、入库、上报工作,为海域管理提供技术性支撑与服务,达到国家预期建设目的。

    二、完成盘山县三道沟一级群众渔港建设和辽河油田浅海公司葵东区块构造带油气开发功能环评、论证、评审报批。解决了三道沟一带海域,作为航道密集区和传统渔业作业区长期没有安全渔港的实际问题。完成辽河油田浅海公司葵东区块构造带油气开发功能定位、项目环评、海域使用论证审批程序中市本级对项目管理服务性指导和相关意见要求。

    三、按时完成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的各项监测任务。对检测的结果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实地对现场进行调查,及时反馈《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对盘锦市征求数据结果与情况和意见的信息。

    四、完成辽滨经济区“东方船舶修造基地项目用海”急件报送省厅、国家局海域司审核任务。及时对基层海洋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在项目用海的申请受理、现场勘查、初审预审和公示等报国务院审批的用海申请业务性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导。

【行政执法】

    一、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加强海上执法,保护渔业资源。重点检查“三无渔船”、“三证不齐”渔船、擅自更新改造渔船,加大对作业渔船网具的种类、数量、网目尺寸的检查。现场办公,为渔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针对春季是渔船出海生产的大忙季节的特点,为了不延误渔民出海生产,执法人员深入渔村、渔港、码头,加班加点,零距离为渔民办理捕捞许可证的年审和其他业务。为了解决渔民办证难的问题,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制定证件办理工作流程及文明服务规范,渔政、渔监、船检三家联合办公,采取“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的快捷方式,受到渔民的欢迎。加强渔业环保执法,做到早立案、早结案。保障渔业通讯畅通,确保渔民生产安全。安排人员常年24小时不间断值班,通过对讲机及时向渔民通报海上风浪情况和报告海上遇险情况,确保渔业通讯畅通,渔民生产安全。

    二、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渔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春、秋季渔业安全大检查。严把渔船出港签证关,加强船员培训工作。完善渔业无线电安全网络,提高了海上灾害应急能力。强化渔业船舶检验工作,提高了渔业船只生产安全率。

    三、苗种生产管理力度加大。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全年水产苗种检疫率达到80%以上。

    四、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完成依法行政五年规划任务。根据《盘锦市2008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方案(2005~2009)》,制定印发《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2009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意见》,确定了执法队伍教育学习培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窗口管理、海域管理审批和健全制度等五个方面的2009年依法行政工作任务。

    五、整合行政审批职能。根据《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实行集中审批工作的通知》(盘政办发[2009]25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市海洋与渔业局行政审批机构职能整合方案,并经认真梳理,在海域环保科加挂行政审批科牌子,促进审批职能相对向审批科集中。

    按照市编办《关于做好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第六次清理工作的通知》(盘编办发[2009]31号)要求,对盘锦市海洋与渔业管理局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合并,由原来的7项审批许可项目清理为3项(14小项)。    (孙磊)

 

农机

【概况】

    2009年,全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民合作社法》,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农机总动力67.93万千瓦,同比增长4.6%。更新大中型拖拉机及农具1036台,保有量达到6746台,增长18%;购置水稻收割机283台,保有量达到508台,增长125%;推广水稻插秧机1324台,保有量达到3438台,增长62%;推广育秧播种机组774台,保有量达到1593台,增长94%;推广育秧软盘900万片;建育秧冷棚165栋、14.5 万平方米 ;芦苇收割机保有量达到963 台;在棚菜园区推广卷帘机4782台,卷帘机、园田管理机、滴灌设备等设施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3.28万台。全市农机装备原值达6.71亿元,增长18.1%。全市水、旱田耕整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4.56万公顷,同比增长95%,插秧机械化水平达到42%;完成水稻机收获4.83万公顷,同比增长52%,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44%。水稻耕插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5%,同比增长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全市芦苇机械化收割达到6万公顷。棚菜等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卷帘机应用范围达到80%,其它设施农业机械应用范围达到60%以上。水稻及芦苇机械化生产预计节本增效1.9亿元。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总数达到316个。其中,农机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59个,农机大户224个,各类服务组织耕种收作业面积达到80万亩,作业收入1.2亿元以上。市县农机监理部门加强农业机械牌证管理,新购拖拉机上牌办证率达95%以上,办理拖拉机第三责任交强险达100%,完成年检拖拉机1500台。落实农机安全示范乡镇2个,农机安全村15个,清理无牌无证拖拉机300台,纠正各类违章70起。2009年,全市未发生较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农机科研推广培训】

    在促进农机化发展上,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全面推进”的原则,针对盘锦市“两水一苇”生产机械化实际,申报《全市百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年内,该项目进展顺利。开展农机宣传与培训工作,广大农机户应用新技术能力提高。2009年,全市共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培训教材0.6万册,育插秧技术光盘5000张,完成培训近1.5万人次。通过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工程,广大农户对农机新技术认识程度及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购机、用机热情高。通过培训,机插秧向规范化发展,育苗质量显著提高。重视农机宣传工作,办好《农机信息》、《农机工作动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大力宣传,让农机推广家喻户晓。制作《不懈的追求》、《为了大地的丰收》农机专题片,到乡镇组织农民观看,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农业机械化,争得社会各界支持农机化工作。

【农机监理】

    2009年,举办农机执法培训班,加强农业机械牌证管理,共办理拖拉机牌证153个,新购拖拉机上牌办证率达95%以上,办理拖拉机第三责任交强险达100%,完成年检拖拉机1500台,落实农机安全示范乡镇2个、农机安全村15个,清理无牌证拖拉机300台,纠正各类违章70起。

【农机体制创新】

    按照《农民合作社法》,继续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大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已成为全市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代表。2009年,全市新建农机合作社24家,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发展到90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9个。棚菜等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2009年,全市共补贴推广棚菜卷帘机设备4782台。卷帘机、园田管理机、微滴灌设备等设施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3.28万台。在推动地方农机事业发展的同时,重视驻盘锦区域内的鼎翔集团、辽河油田附属农场、部队农副业基地等单位的农机化生产工作,对其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并给予同等享受国家农机政策扶持的机会。2009年,相关驻盘企业实现机插秧1533公顷,机收水稻3933.33公顷,促进了盘锦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冯维波)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情况】

    2009年度实施土地治理项目13个,面积8266公顷。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个。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7个。其中,重点产业化项目1个,一般产业化项目6个。市直科技推广项目9个。贴息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14439.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081.1万元,自筹资金5042万元,其它资金(含银行贷款)316万元。年内计划指标全部完成。

【全面完成 2008 年度开发任务】

    2008年,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圆满地完成2008年度的各项开发任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8年度开发项目共涉及盘山县的高升、坝墙子、沙岭、古城子、太平、大荒、陈家、胡家、甜水、陆家、东郭、羊圈子,大洼县的新开、新立、东风、平安、西安、唐家、田家、清水、新兴、王家、辽滨、二界沟以及石山种畜场等共25个场乡镇。

    一、项目完成情况。2008年度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9个,水田面积5333公顷;苇田低改面积366.67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面积400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处,面积566.67公顷;农业综合开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国家级)1个,面积666.66公顷;农民合作组织实施土地治理试点项目(省级)1个,面积133.33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253.33公顷。发展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重点产业化项目2个。发展贴息项目1个。实施科技项目46项。

    二、资金使用情况。2008年度共完成开发投资13029.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16.9万元(含借款1410万元),农行专项贷款1500万元,集体和群众自筹资金4322.3万元,其它整合资金29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3.26万工日。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修建桥、涵、闸、渡槽等水工建筑物266座,新建和维修排灌站12座,打机电井5眼,衬砌渠道155.5公里,开挖疏浚排灌渠系1957.28公里,机耕路96.28公里,共完成土方423.56万立方米,石方1.07 万立方米 ,砼0.79 万立方米。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05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7.3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公顷。通过区域开发和综合治理,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继续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推广稻、蟹共生,苇田“一育三养”模式以及种稻、养鱼养蟹、埝埂经济、四旁植树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建立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等。通过实施生态式农业综合开发,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丰富和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共整合资金290万元,带动土地整理、小型水利建设,特别是沼气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等资金陆续跟进。在项目建设中把田间道路建设与村内道路改造相结合,有效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重点扶持和发展了以优质大米生产、蔬菜生产、食用菌栽培、河蟹养殖、家禽养殖、毛皮动物养殖生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年内财政共投资2127万元,支持盘锦和田食品有限公司、盘锦施壮肥业有限公司、盘锦金社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合作社、盘锦柏氏米业有限公司、盘锦源泉奶业专业合作社,吸引项目投资4532万元,带动农户5.37万户,项目区人均增收450元以上。农业综合开发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了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提高了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已形成了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全年度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95万公斤,芦苇82.5 万公斤 ,奶类250 万公斤,优质饲料作物50万公斤。实现新增总产值38230万元,新增利润5509.65万元,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农业技术改造】

    以科技进步为指导,着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全市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在开发工作中,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以项目为载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手段,通过双向选择,积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科研、教育部门“联姻”,借智升级。全年共有10余个农业科技单位参与科技开发工作,吸引50余名科技人员到项目区去开展科技活动。全市农业开发项目区内共投入科技资金343万元,实施科技推广项目46项,扶持农村六站建设12个,推广优良品种10余种,技术培训3.04万人次,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3806.66公顷,辐射面积7166公顷,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资金规范化管理】

    按照国家、省开发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筹措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决执行国家开发办规定的配套政策,积极落实好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做到足额配套,及时到位,项目区农民超额完成了投工投劳任务。严格落实县级报账、规范资金核算。认真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核算制度,按制度要求,做好开发资金核算工作,不断规范资金核算行为,实现了资金核算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质量。严格资金审批、核算手续。坚持资金审批、资金跟着项目走,不符合计划的资金不拨出、不审批、不列支。全年县级财政报账资金无一违规票据。加强资金监督,确保安全运行。坚持经常做好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先后多次全面检查了全市开发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处理了存在的问题,保证开发资金运行安全,专款专用。认真指导开发项目区资金管理工作,帮助项目单位完善了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措施,规范了开发资金核算的财会手续,做到开发项目区资金核算真实、准备合理、会计资料完整。抓好培训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国家颁布的新的农业综合开发会计制度和省办下达的《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对市直及各县的农发资金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新农业综合开发会计制度及科目的运用,落实回收任务,保证到期还款。对有偿资金的管理从源头抓起,认真管好每一个放收环节,层层签订还款合同,明确还款期限,强化合同的严肃性,并进行了有效资产抵押,增强用款单位的还款意识,保证了到期有偿资金的及时回收和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创新开发机制】

    年内,各开发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年度实施开发项目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科学选项,同时邀请水利、农业、经济、环保等各方面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按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严格按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组织施工,保证了开发的连续性,杜绝了擅自调整计划现象的发生。完善项目库和资料库,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图表齐全上墙,力求做到图上画的、表上列的、实际干的、档案装的、财务决的完全一致。进行自主创新,建立了项目申报审批流程、资金拨付流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流程,制定了项目和资金包片管理方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监理质量考核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分配办法、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评选办法、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项目区推行了项目前期工作制、专家评审制、县级财政报帐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竣工验收制、公示制、奖惩制、绩效考核制、农民筹资投劳、大宗材料政府采购制等11项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和财政投资造价审核制,对所有的土地治理项目进行招投标、工程监理和造价审核。按因素法分配资金规模,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按各县存量部分基数加综合因素进行分配,分配因素包括国家批准的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省市各级试点项目、示范基地项目、有偿资金回收情况、验收检查情况、财务、统计、计划编报评比情况等。实现了公开、公正,达到了推动工作开展、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定期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调度,对开发项目和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使开发规划与全市农业规划、其它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使开发资金与农业、水利、科技、交通、环保等专项资金相结合,形成了“共建项目、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局面。

【年度开发项目验收考评】

    在顺利通过省开发办验收的基础上,9月13日~15日,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综合处处长龚英秀为组长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辽宁验收考评组一行5人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有关领导及副市长孙占明的陪同下,对大洼县2006~2008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验收考评。验收组一行观看了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专题片,听取了大洼县领导的工作汇报,实地检查了田庄台、二界沟、新兴等7个场乡9个土地治理项目和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工程软硬件建设及资金使用等情况。验收考评组每到一处都认真详细地听汇报、看现场、审查帐本、和当地百姓交谈了解情况。通过实地验收考评,国家验收考评组领导对大洼县圆满完成三年开发任务和取得的显著效果表示满意。并希望大洼县要继续发扬成绩,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使农业开发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能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

    4 月9 日 ,盘锦市农业发开办公室成立由农业、水利、环保、经济、土壤、农机等七个专业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全市2009 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省级科技项目进行评审。专家组在听取各项目区汇报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围绕各个专业提出问题,项目区建设单位进行了现场答辩。通过项目评审及答辩,专家们一致认为,2009年度安排的11个土地治理项目和科技项目对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明显;项目规模和规划合理、设计方案切实充分,操作性强;项目区引入的技术和措施先进,符合生产实际;项目设置科学合理,同意立项。

【科技项目对接】

    为提高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盘锦市科学筛选23个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了科技项目对接,项目投资190万元。科技项目的实施对推动盘锦市科技兴农、优化产业结构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注重开发成果宣传】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经常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保证必要的宣传经费,配备必要的工作器具。加大对宣传工作的考核力度。定期对宣传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并将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

    二、宣传形式更加灵活。为迎接上级检查验收制做农业综合开发专题片;并以开发二十周年为切入点,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专题报道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各项目单位把推行项目公示制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强化“三标”(标志、标牌、标语)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面。

    三、宣传重点突出。突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实施20周年成果。利用盘锦日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连续报道,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营造出一定的声势和影响。突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和制度创新。先后在新闻媒体和《科技与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上投稿,对开发机制创新进行宣传。突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产增收中的成效,共为《盘锦日报》、盘锦人民广播电台、盘锦电视台、省级开发专刊及有关部门提供稿件200余篇。

【举办产业化项目资金管理核算培训班】

    9月初,盘锦市农业综合发办公室举办2009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培训班,两县、西三场负责资金管理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课上传达了《盘锦市2009年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重点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招投标、县级报账、财务管理、工程监理和农民筹资投劳等有关制度、办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讲解,现场答疑,并对实际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于  超)

 

农垦管理

【项目建设】

    2009年,盘锦农垦共争取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标准粮田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7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项目8个。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严格项目管理规定,加强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指导、检查、审计,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项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保证盘锦垦区项目建设的诚信和声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项目库建设。市、县农垦管理部门和各农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需要,筛选和设计了一大批辐射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并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推进和促成项目的实施,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和农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农工群众增收。

【土地管理】

    年内,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争取在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各国有农场要根据土地的特点,研究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完善“两田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承包制度。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保障农工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本着自愿原则,组建农业专业协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垦土地的保护与管理,规范农场用地行为,纠正不按规定报批、乱占耕地等突出问题。

【财务培训】

    农场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农场经济工作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上的重要作用。上半年,盘锦农垦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场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讲授农垦有关财务管理知识。通过认真学习《会计法》,提高农场财会人员的管理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敬业精神。经过培训,农垦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适应了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和深化改革的需要。

【农工负担监管】

    农工负担问题事关农垦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农垦管理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切实做好农工减负工作。确定1个农场为全市的农工负担监测点,开展农工负担检测试点工作。严格控制和清理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凡是在农工负担手册之外的收费,农工均可拒付。未经农工群众“一事一议”讨论通过和县级农工负担管理部门批准及没有法律依据的集资、收费项目,各农(苇)场绝对不准向农工群众收取。     (李 明)

 

水利

【抗旱增收】

    年初,旱情严峻,在辽宁省对盘锦市水田泡插供水缺口26666公顷和境内5座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等不利条件下,抗旱工作超前部署、超前准备,全面落实水库蓄水、河道截流、大型沟渠蓄水和抢提压盐水等挖潜措施,落实高度集中水权和计划供水、节约用水等科学抗旱举措,实现了不丢一亩田目标。在苇田供水上,继续巧打时间差,积极组织苇田春灌,调水1亿立方米,连续第六年实现苇田全面积春灌。进入夏季全省遭遇严重的夏旱,先后启动四级和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动员全社会抗旱,同时积极协调省直水库供水,实施南水北调抗旱应急调水7300万立方米,最终夺取了抗旱增收工作的胜利。通过采取综合抗旱措施,保证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和生态用水。

【“大禹杯”竞赛】

    认真落实省“大禹杯”竞赛一票否决各项规定,及时调整夺杯工作重点。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生态河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抗旱除涝工程、防洪工程、老灌区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共完成农建土石方3568万立方米、完成各级投资5.6亿元,分别是上年的1.6倍和2.5倍,为夺取抗旱增收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落实防大汛、抗大洪、除大涝各项措施】

    为保证全年安全度汛,全市从2008年秋冬季开始,采取夏汛冬防的办法进行防汛工程建设。启动辽滨经济区防洪工程、辽河曙光桥以下防洪工程、城市防洪续建工程等重点工程,其中大辽河口防洪工程与辽滨经济区防洪工程相结合,生态河道建设与辽河干流整治、城市防洪续建工程、辽河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辽河曙光桥至育新五连段堤防保证流量由3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为5000立方米每秒。在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安排中,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确保防汛安全的原则,建设重点应急度汛工程10项。加强了防汛减灾应急能力建设,防汛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009年,继续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积极争取省水利厅等部门支持,大力实施抢先发展计划,推进“民办公助、公有私营”等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建设资金等瓶颈问题,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制定《盘锦市水资源管理办法》,规范水资源管理。深入开展了地下水保护行动,推广IC卡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和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年取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水源全部纳入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实时监测水量达到总收费水量的67%。通过对全市取水大户取水动态实时监测,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监管、统一调度和水资源费的征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全面开展新版取水许可证发放工作,全面加强用水定额指导下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采取强制性、引导性和工程性措施,使超采地下水和咸水侵染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封闭报废井44眼。为建设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审查工作,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取用水。

【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深入细致地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实登记、扶持方案确定、扶持项目规划编制和直补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了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发放、扶持项目实施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了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确保资金和项目安全、后期扶持取得实效和移民稳定。

【“和谐班子、和谐水利”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着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水费直收为突破口,推广盘山县沙岭、古城子、陈家等5个乡镇农业水费计收主体改革和水费收缴到户的改革经验,取得显著成效。稳妥推进水管单位改革。认真清理水利部门审批事项,将原来29项减少为15项。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6件),办结率和满意率达到100%。及时排查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和清除安全隐患,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平安单位建设和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付 红)

 

气象

【气候概况】

    2009年平均气温9.3℃,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1℃,较2008年偏低0.8℃。年总降水量535.8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115.2毫米,较2008年偏少90.7毫米。年总日照时数为2738.8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2.9小时,较2008年偏多100.7小时。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略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日照时数略多。年度主要气候事件有大雾、雷暴、低温寡照、暴雨、干旱、高温、寒潮、暴雪等。2009年度最高气温34.0℃,8 月15 日 出现在盘山站; 年度最低气温-23.8℃,12 月31 日 出现在大洼站。大雾日数仍多于历年平均值; 大风日数较常年明显减少;雨雪、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多且明显多于2008年。

【四季气候特点】

    一、冬季气候特点。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平均气温略高,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存在气温明显偏高、偏低时段;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时段分布不均;光照正常。

冬季各月气象要素值一览表

表9

    二、春季气候特点。春季(2009年3~5月)平均气温偏高,回暖不稳定,存在气温明显偏低时段;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日照时数偏多。

春季各月气象要素值一览表

表10

    三、夏季气候特点。夏季(2009年6~8月)平均气温略高,波动幅度较大,存在气温明显偏低时段;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时段分布不均;日照偏多,但分布不均。

夏季各月气象要素值一览表

表11

    四、秋季气候特点。秋季(2009年9~11月)平均气温偏低,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日照时数偏少。

秋季各月气象要素值一览表

表12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一、大雾。年度大雾日数多于常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偏少,夏季偏多。其中8月16日大洼站出现最小能见度为40米的浓雾。浓雾主要给交通和人们出行造成一定影响。

    二、雷暴。年度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多,其中秋季雷暴日数9日,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半。全年因雷电造成灾害3次,死亡2人,经济损失10万元。

    三、第一场透雨。年度第一场透雨出现在4月19~21日,全市普降大雨,盘山过程降雨量39毫米,大洼45毫米。第一场透雨下得充分及时,对于改善土壤墒情,促进春播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四、低温寡照。4月下旬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1.0℃,降水较历年值偏多12.2毫米,偏多八成左右,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盘锦市部分地区水稻秧苗出苗慢、长势弱、根系发育不良。

    五、暴雨。年度出现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8月19日02时至8月19日23时,全市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东郭,为133.7毫米,盘山站降雨量为75.5毫米,大洼站降雨量为63.2毫米。全市有20多个乡镇的降水量超过50毫米。降雨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解除了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旱情。

    六、干旱。夏旱: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盘山站总降水量11.9毫米,大洼站总降水量19.8毫米,均比历年同期偏少9成左右。进入8月中旬旱情又有发展,其中盘山站从8月3日至16日连续14天无降水;大洼站从8月7日至16日连续10天无降水。夏旱对旱田作物生产非常不利,造成旱田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秋旱:9月份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加之7~8月份以来的持续少雨,北部大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

    七、高温。全年33℃以上高温天气共出现3日,分别为8月11日、13日、15日,均出现在盘山站,其中8月15日最高气温达34.0℃,为今年夏季最高气温。

    八、寒潮。秋冬季共发生4次寒潮天气过程:10月30日~11 月1 日 ;11 月8~9日;12月4~5日;12月24~26日。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天气引发的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给交通,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造成一定影响。

    九、暴雪。全年出现2次暴雪天气:2月12~13日小雨转暴雪,盘山站总降水量17.1毫米,其中降雪量13.7毫米,积雪深度11厘米;大洼站降水量21.8毫米,其中降雪量16.3毫米,积雪深度14厘米。降水伴随偏北大风,平均风速6~7级,瞬间最大风力达到8级。降雪造成全市部分蔬菜大棚受灾。11月12~13日,全市普降大雪,南部降暴雪,盘山站降雪量5.7毫米,雪深8.3厘米;大洼站降雪量10.7毫米,雪深8.6厘米。降雪对增加土壤墒情比较有利,但雪后道路结冰和积雪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不利影响。

【主要气象灾害】

    2009年度(1~12月)主要气象灾害有雷电、干旱、暴雪、雷雨大风、大雾和低温冷害。因气象灾害共计造成2人死亡,经济损失960.1万元。

    一、雷电。全年发生雷电灾害3次,造成2人死亡,经济损失10万元。5月1日16时40分,盘山县大荒乡三棵村出现降水伴有雷暴,导致一村民家失火,倒塌房屋3间,家电全部烧毁,经济损失共计10万元。7月11日13时05分至14时30分,盘山县出现雷阵雨天气。盘山县羊圈子镇前杨村一位农民在田间劳动遭雷击死亡。9月11日18时至21时,大洼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大洼县新开镇八家子村出现雷电灾害,致一村民因雷击死亡。

    二、干旱。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盘锦市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8~9成,大部分地区未出现有效降水,出现旱情,8月中旬旱情又有发展,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水、旱田受灾面积共计16466公顷,减产粮食13.68万吨。9月份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加之7~8月份以来的持续少雨,北部大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受灾比较严重的有:高升、沙岭、大荒、石新等乡镇。盘山县16466公顷大田普遍减产2~3成。

    三、暴雪。2月12~13日,全市出现小雨转暴雪天气,造成全市部分蔬菜大棚受灾,受灾大棚3110栋、农户2286户,农作物受冻面积226.13公顷,造成经济损失938.1万元。

    四、雷雨大风。7月20日19时00分至21时,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全市出现雷雨大风,瞬间最大风速达到10级,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到28毫米,局部地区伴有冰雹天气。一家工厂的2间彩钢板房房盖被毁,3间板房墙壁倒塌,部分车辆受损,一户太阳能热水器被毁。经济总损失达12万元。

    五、大雾。年度大雾日数多于常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偏少,夏季偏多。其中8月16日大洼站出现最小能见度为40米的浓雾。浓雾主要给交通和出行造成一定影响。

    六、低温寡照。4月下旬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1.0℃,降水较历年值偏多12.2毫米,偏多八成左右,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影响盘锦市部分地区水稻秧苗出苗慢、长势弱、根系发育不良。

    七、针对灾害性气候所采取的措施。盘锦市气象局非常重视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积极采取防御措施。针对近几年雷暴灾害严重的特点,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重视突发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气象台全年累计发布灾害预警信号157次,及时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预警,【基本气象要素】力求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基本气象要素】

各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

表13                                                                             (保留单位0.1)

主要气象要素值

表14

各类天气日数

表15

【气象服务】

    2009年,盘锦市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为领导决策服务和为“三农”服务为主线,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四个一流”建设和基层台站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极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提高预报预测能力,努力做好气象服务。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努力做好预报服务工作,预报质量取得良好成绩,24小时区域晴雨预报达到95%,年度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达到77%,汛期预报质量达到80%以上,全年暴雨(雪)预报准确率50%,大风预报准确率达到98%,温度预报准确率位居全省前列,集体预报准确率远超过省标水平,准确预报春季第一场透雨,夏季的异常高温少雨天气、区域性暴雨,秋季寒潮降温天气和冬季第一场雪等关键性天气。全年共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50余次。其中,大雾17次,暴雪7次,道路结冰9次,寒潮5次,暴雨5次,雷电14次,海上大风93次。在发送到政府及相关部门同时,广泛利用媒体进行发布,提高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决策气象服务积极主动,连获好评。全年共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信息72期,决策气象服务内容涵盖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大气成分等诸多领域。其中,重要天气报告9期,生态与农业22期,重大社会活动保障12期,专题气象服务4期,气候公报、灾害公报、大气成分评价等公报9期,其他天气分析、雨情、雪情等方面15期。完成了气候变化对本地影响事实分析决策一期。在不断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内涵和质量、通俗性和可读性。两期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得到市领导的批示。

    三、精心组织服务,重大社会活动保障获得好评。在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中服务效果显著。全力做好了两会、春运、节日天气预报及中、高考期间逐日天气预报,做好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救援演练、第二届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第一届中国(盘锦)国际石油装备与稠油技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优质的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服务获得好评,经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四、专题气象服务及时主动,针对性强。增强专项气象服务敏锐性,针对日全食、甲型流感、科普之冬活动等提供了专题气象服务。

    为切实做好7月22日上午日全食发生前后的气象服务,7月21日,盘锦市气象台制作一期针对日全食期间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材料,对日全食期间逐时天气状况、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了精细化预报,提醒公众和相关的行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好应急准备,材料报送市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发布。在日全食期间,气象台严密监测气温、湿度、风、气压、日照等各类气象要素变化,探讨日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机制,为做好气象预报,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

    五、丰富服务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在媒体专栏节目对农作物播种、移栽等关键农事活动期登载水稻育苗期苗床温度预报和插秧期逐日天气预报,为全市水稻育苗插秧提供了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切实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盘锦市气象部门与广电、报业部门合作,及时插播和刊登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改进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通过电台实时连线、记者新闻采访电视直播、报纸新闻头条等方式,加强关键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即时提醒、告知民众,切实服务民生。加强《盘锦气象信息网》和《盘锦兴农网》网站的制作和维护,丰富气象信息,使气象服务的手段更加多元化。

    六、人工增雨工作取得成效。针对春、夏季出现的旱情,按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利用有利的天气形势,积极组织增雨作业4次,增雨效果明显,开发云水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对农业保丰收和湿地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七、加强部门合作,强化为农服务。与盘锦市农委森林保护站签订合作,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的协议,发布病虫害预报材料;与河蟹养殖部门联合开展河蟹养殖气象条件调控的科研和服务;与市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与广电和通信部门合作,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在媒体专栏中发布农作物播种期、水稻育苗期、插秧期逐日天气预报、林苇火险指数预报等,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八、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成果显著。利用大洼县农村气象预警广播系统和广布全市乡镇的气象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农气信息和相关生产建议,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与市电台联线开展电话直播节目《一周天气展望》和《周末天气提醒》。在本地新闻媒体上的常规气象专题栏目已达到8个。开通了有关领导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为各级领导科学指挥防灾抗灾,协调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气象服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一、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制作和发布了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的预报,并不断提高乡镇天气预报水平,提升农村预报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二、开展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以天气雷达、卫星云图、自动站等中小尺度监测网资料为主,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实现对暴雨、冰雹、强雷暴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识别与预报,建立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业务系统。

    三、优化了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和工作平台。改进和完善适应预报预测业务发展与服务需求的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加快集约化业务平台研发。加强MICAPS3.0版的应用与本地化,加快各类平台与MICAPS3.0的融合、衔接以适应业务需求,提高预报业务工作效率。

    四、加强加密自动站维护、改造和数据管理工作。全市已建成一乡一站的加密自动观测站,这些自动站的建立丰富了本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也给仪器的维护带来很大压力,为维持局内网络的正常运转及安全,全年共计维护100余次,保障了气象资料的完整,同时,进行了加密自动站资料处理工作,完成了区域气象站评估工作。

    五、台站面貌有较大改观。盘锦市气象局通过搬迁,办公用房面积增加700平方米,并进行了装修改造。大洼县气象局通过项目建设办公用房增加,盘山县局新址办公楼实施装修,具备搬迁条件。市县两级办公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向一流台站迈出新步伐;在辽宁省气象局和大洼县政府的支持下,大洼县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完成了论证和立项工作,整个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中。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的落实。

    六、研究型业务建设有新进展。2009年,共争取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和市政府科研经费9.5万元,促进了盘锦市气象局研究型业务的发展。自筹资金组织课题研发,结合实际工作凝炼研发项目,编制申报课题指南,积极组织和鼓励技术人员申报局内课题,经评审设立局内研发课题6项,进一步推动了研究型业务的发展。    (李彦彪   杨文艳)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畜牧业生产概况】

    截止2009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量38.2万吨,同比增长23.9%,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48.9%;生猪饲养量199万头,比上年增长17.1%;家禽饲养量7600万只,比上年增长26%;牛饲养量9万头,比上年增长12.5%;羊饲养量7万只,比上年增长2.9%;特种动物饲养量100万只,与上年持平;全市36家饲料生产企业,总产值4.7亿元,比上年减少7.8%;农民牧业人均收入1700元,比上年增长21.4%,净增300元。

【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2009年,紧紧围绕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奖励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全市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市共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60个(其中大洼130个,盘山120个,兴隆台区5个,双台子区5个),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110个小区建设指标。肉鸭小区建设发展迅猛,新建标准化肉鸭小区114个,肉鸭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

【畜产品加工项目】

    2009年,全市新建肉鸭加工厂1座,日屠宰肉鸭1.4万只;新建乳制品加工厂1座,日处理鲜奶150吨。截至年底,全市共有肉鸡屠宰加工企业6家,肉鸭屠宰加工企业7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皮毛加工生产线2个。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招商引资】

    2009年,盘锦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共引进畜牧生产企业3家。一是由河北金方圆置业有限公司在石山投资建设的盘山县思源生态良种猪繁育场,项目注册资金500万元,年内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并投入生产;二是由内蒙古呼和浩福科瑞工贸有限公司在石新镇投资建设的石山新源源乳业有限公司乳制品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设计日处理鲜奶150吨,工程主体结构建设已完工,年底投入生产;三是由山东六和集团在大洼县清水镇建设集肉鸭屠宰、肉鸭熟食真空包装、饲料加工、种鸭小区于一体的养殖基地,设计总投资2亿元,年底开工建设。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为全面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证建国60周年大庆期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盘锦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兽医工作会议、动物集中免疫等专题工作会议,确定动物防疫继续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原则。做到“4个到位、4个百分之百”,即: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免疫密度、佩戴耳标、免疫出证、免疫档案登记达到百分之百。继续执行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对新补栏畜禽进行补免的免疫制度,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四大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对全市60个规模饲养场、200个散养户开展免疫抗体监测2300头(只)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75%以上。疫病监测36144头(只)份,监测结果均为阴性。全市动物产地检疫共计1602万头(只),共检出病畜禽879头(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规模场产地检疫率达100%,散养户产地检疫率比往年明显提高。动物屠宰检疫共2557万头(只),检出有害肉类18.67吨,动物产品检疫率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及时召开防控会议,成立盘锦市防控猪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生猪流感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疫病的普查,启动日报告制度。对全市养殖场、畜禽屠宰加工厂、农贸市场、冷库、兽医实验室等场所进行集中消毒。启动生猪价格日报告制度,及时预警生猪价格的走势,保护养殖者的利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广大饲养、经营者正确认识甲型H1N1流感,做好自我保护。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和更新了应急物资。调整并充实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和专家组,开展了动物疫病“防控月”和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动物疫情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做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规范化、制度化。

【畜产品安全监管】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上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总体部署,盘锦市动物卫生监督局制定《盘锦市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全市人民食用畜产品质量的安全。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畜禽、转让动物检疫证明等违法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全年,共查处违反动物防疫法案件117起,结案84起,移交法院33起,罚款5.41万元。全面加强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其安全有效。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了畜产品专项整治,全市共抽检兽药190批次,合格157批次,合格率82.7%。出动执法人员614人次,检查兽药经营单位290家次,查处案件22件,立案16件,没收假劣兽药120公斤,罚款1.68万元。加大兽药及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抽检频次。2009年,全市共抽检饲料产品166批次,合格162批次,合格率为97.6%。抽检兽药190批次,合格157批次,合格率82.7%。完成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1094批次,合格1094批次,合格率100%。对不合格的兽药饲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理。进一步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进程。围绕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整体推进和规模化发展,加快认定进程。依托产业化组织,加快产品认证,鼓励已获产地认定的企业加快产品认证步伐。及时做好到期预警和跟进服务,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复查换证工作统一部署。强化监管,定期抽检,2009年,全市共监督抽检无公害畜产品39批次,全部合格。全市现已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20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10家。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奶站监管机构,每个奶站委派一名具有执法资格,业务能力强,熟悉饲养、防疫情况的驻站监督员。加强行业自律,明确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各奶站向动监局提交了《生鲜奶质量安全承诺书》。敦促奶站加强检测,各奶站均购置三聚氰胺等检测设备,并建立鲜奶质量追溯机制。全市共存栏奶牛8291头,日产奶量45吨,3个奶站全部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加大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盘山县7个所、大洼县9个所经县编委批准,分别加挂了畜牧技术推广站的牌子,行使畜牧技术推广职能;落实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职能,按照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防疫、检疫、疫情报告、畜牧统计、畜产品安全监督、技术推广等6大方面22条工作职能落实到人,严格工作程序,实行责任追究制。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业务素质。以县区为单位,分别集中组织防疫员培训。落实防疫员10项工作职责。利用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典型防疫员引路,进一步规范防疫员业务工作的开展。完善村防疫员保险工作,大洼县、盘山县5个乡镇、双台子区、兴隆台区为村级防疫员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积极办理人大专项议案,协调各县区政府,为防疫员提高补贴标准。加强执业兽医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600余人次。开展动监系统专业学历教育。用3年时间对全市动监系统在职人员实施一次专业学历教育。开展动物诊疗机构及从业人员清理整顿,对全市93家动物诊疗机构和208名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从业人员进行了清理整顿,有效地规范了全市动物诊疗活动和执业行为。组织专家现场讲座、技术咨询、答疑解难、实物展示、多媒体播放、发放科技资料,辐射30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张;举办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班71场次、培训人数64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8000余张(册)。采取不同形式开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普法活动125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单3万余张,使6万余人次受到畜牧法律法规教育,使畜牧业逐渐步入法治轨道。    (李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