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畔绿潮涌 万物并秀启新章——盘锦践行“两山”理念绘就绿色
高质量发展底色
红海滩上碱蓬如焰 芦苇荡间鹤鸣声声
鹤鸣。 宗树兴摄
今天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2005年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今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出台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专项方案,以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写就了一份厚重的“绿美盘锦”答卷——从石化产业的“向绿而生”到“退养还湿”的生态觉醒,从美丽海湾的诗意栖居到全民守护的生态自觉,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刻入辽河入海口的潮汐之间,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实践,重现了河海交汇的生命律动,谱写出“振兴新突破 决胜勇争先”的盘锦生动实践。
向“绿”而生 石化涅槃 低碳跃升
作为传统石化之城,盘锦深知转型之艰,更笃定绿色之要。辽滨经开区内,一场静默的革命已然展开:“传统炼化企业能耗高、附加值低,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绿色智能的新路。”辽滨经开区聚焦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目标,实施了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强化能源阶梯利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产业关联度大幅提升,有力助推了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这是高新技术的胜利,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
辽滨经开区实施了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记者孙疆摄
着眼长远发展,我市将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作为关键抓手,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以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三线一单”机制作为管控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准入关,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记者虞伟摄
“双碳”征程步伐坚定铿锵。我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抓手,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锚定全国重要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目标,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23家,辽滨经开区、盘锦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实施新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医药和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昔日“油味”浓厚的工业版图正被“绿意”盎然的新兴业态重新定义。
守护湿地 退养还湿 万鸟归巢
辽河口潮间带,碱蓬草向阳生长。碱蓬草不仅能固碳,还能抵御海浪侵蚀。碱蓬草对生态环境敏感,自然岸线破坏、海水盐度变化曾使碱蓬草大量减少。如今,碱蓬草退化区域重新繁育,是生态向好的最佳信号。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曾经的养殖池塘变成了候鸟驿站,碱蓬草形成的红海滩也成为辽河口湿地的重要标志。渔民张芳说:“现在鸟多鱼也多,小时候常见的辽河口特有的大黄鱼、辽河刀鱼又回来了!”
实施“退养还湿”,守护鸟类家园。 宗树兴摄
辽河口湿地孕育了无尽的生机,是千万生灵的温馨家园。2015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全国最大单体“退养还湿”工程,退出养殖户598户,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修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各类野生动物增加到497种。如今,辽河口17万余公顷湿地被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区。曾经被养殖塘割裂的生态廊道重新连贯,碱蓬草恣意蔓延,再现“红海滩”壮美奇观。
辽宁省暨盘锦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记者王克威摄
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我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市发展大局,通过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系列工程,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如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典型案例。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湿地,黑嘴鸥种群数量由千到万,丹顶鹤、斑海豹等珍稀物种悠然栖息,“湿地精灵”们用翅膀和足迹为盘锦的守护投下信任票。
美丽海湾 诗意栖居 和谐共生
“辽河口—盘锦段”海湾位于中国最北海岸线、辽河入海口,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绘就了“绿苇红滩”“草茂鹤舞”的美丽画卷。我市坚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以打造辽河口生态保育型美丽海湾为核心,构建了“立法保障—系统修复—协同治理—价值转化”的全链条建设模式。
“退养还湿”工程为候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记者虞伟摄
——法治规划先行。颁布《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入国土空间规划首位。
——优化保护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将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栖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产仔地等重要区域划入辽河口国家公园规划范围。
——系统生态修复。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推进生态补水、退化湿地恢复、岸线修复。实施“退养还湿”工程,大面积养殖滩涂恢复为自然湿地,保护区内油气设施实现关停与生态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河口栖息。 记者虞伟摄
——陆海协同治理。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排污口整治与源头管控,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实现重点渔港污染物常态化防治。
——强化物种保护。健全执法联动与举报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开展旗舰物种专项保护,规范栖息地管理,设立专业机构常态化救护、放归珍稀野生动物。
——融合生态文旅。依托红海滩等特色资源打造生态景区,通过碱蓬草修复、潮沟疏浚等工程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公众亲海体验感有效增强。
——凝聚社会共识。结合世界海洋日等纪念日,线上线下联动开展主题宣传与科普教育,普及环保知识,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美丽海湾浓厚氛围。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 宗树兴摄
生态修复扩增“绿色家底”,制度创新守护“候鸟天堂”,价值转化激活“湿地经济”——如今,“辽河口—盘锦段”海湾被评为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全域创“范” “无废城市” 高地崛起
城市的“湿地个性”和“生态内涵”逐步彰显的同时,生态之美又让盘锦顺势而为,把城市轻轻放在湿地上。在旷野,辽河岸风车摆开“雁阵”,翠绿的苇海、金色的稻田与之相映成趣,新能源产业为盘锦低碳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在市区,“引湿入城”,利用城市中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沟渠、坑塘、河流水系,推进城市湿地水系连通与利用。
小微湿地遍布城市。 记者虞伟摄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先后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命名,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典型。2021年,我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辽宁省首个地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今,我市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扎实推进,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占比80%,位居全省第一。
我市首批“无废细胞”涵盖了多元领域。 记者虞伟摄
“无废城市”引领绿色转型。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要路径,盘锦一直在路上。2019年,盘锦成为全国首批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地区之一,是东北唯一入围城市。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我市总结凝练了辽河油田“无废矿区”、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13个典型经验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盘锦“五色锦”模式。“无废细胞”工程在2024年全面激活,84家单位成功入选首批全市“无废细胞”名单,涵盖了机关、学校、工厂、小区、景区、酒店、乡村和油区等多元领域。微小的“无废细胞”裂变,将这座城市的刚性生长转化为柔韧循环,在黑色工业与绿色文明的碰撞中,淬炼出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生态安全 治污攻坚 走深走实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好打赢的硬仗。盘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突出环境问题亮剑。
去年,我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全部达标。 记者林松摄
——天更蓝。聚焦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加强烟花爆竹限时燃放管理,精准协同管控秸秆禁烧,持续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截至目前,全市PM2.5平均浓度36.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优良天数比例83.2%,同比改善0.5%。
——水更清。完成6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104项河流总氮问题整改,实施水源地保护区水质例行监测和巡查。2024年,我市重点河流国考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全部达标。
——地更美。加强“一住两公”用地监管,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建设及污染地块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辽河油田“无废矿区”。 记者虞伟摄
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蹄疾步稳,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4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3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9项,其余任务均按序时进度推进,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稻蟹豆共生”生态模式普遍应用。 记者虞伟摄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执法等工作有力推进:开展部门联合检查,强化畜禽粪污监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11个部门联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盘锦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修复……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协同合作,我市实现了从风险源头监控到末端生态修复的全链条联动,共同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红滩绿草掩映下的油田作业区。 记者林松摄
三年风雨兼程,三载绿满田畴。盘锦以“钉钉子”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石化基地升腾绿色新动能,辽河口湿地跃动蓬勃生机,蔚蓝海湾铺展诗意画卷,“无废”理念深植城市肌理,碧水蓝天净土成为最亮丽底色。如今的盘锦,正接续铺展绿色版图,执生态之笔,饱蘸创新与担当之墨,在渤海之滨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