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3年)

农村经济(2003年)

发布时间:2010-05-21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1078

农业综述

【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044元,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列全省第二位。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质米生产,全市完成水稻插秧面积10万公顷。其中,蟹田种稻面积3.73万公顷,有机大米面积0.67万公顷,富硒米0.67万公顷。全市水改旱、稻改鱼蟹、退耕还苇(草)及新栽果树、药材等面积0.67万公顷。发展百亩棚菜小区建设,建成百亩棚菜小区15个,共1 578栋,占地面积304.93公顷;春大棚面积933.33公顷,比上年增长6%;埝埂菜面积1 286.67公顷。发展畜禽养殖业,畜牧业产值8.3亿元。增强生态农业建设,提高林业、芦苇业生产效益。按照“生态立市”的根本要求,大洼县率先完成土地环评面积5.8万公顷。强化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搞好规划,不断培育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完成京沈高速公路(域内)两侧高效农业产业带的规划及论证、农业产业化的调查摸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完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调研及申报工作。全市申报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首批选定择优扶强的重点龙头企业25家。其中,水产业8家、畜牧业10家、种植业6家、林业1家。注重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市、县(区)两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家,带动农户5.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6.6%。建成畜禽饲养小区、养殖园区44个,占地总面积385.6公顷,畜禽养殖160万头(只),带动农户6 700户。

【农村生态建设】

   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把2003年作为全市“全民植树造林年”,春季造林作业面积5 866.67公顷,植树1 406万株,分别比上年增长2.4倍和40%。其中,退耕还林3 666.67公顷,绿化村屯160个。农业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实施退耕还苇2 666.67公顷,改造中低产苇田2.6万公顷。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6.67万公顷,其中有机认证和转换水稻1.05万公顷,建成稻田养蟹、苇田“一育三养”等10个生态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坚持“科技兴农”】

   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3 3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18万份,培训农民32万人次。种养业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多项(个)。乡镇企业开发和引进石化、建材等新技术60余项。加强与大专院校的科研院所联合,有7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60多家院校、院所合作,开发新技术项目80余项。积极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爱农网”终端技术产品,建成全市380个村的“村村通上网工程”。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农场和苇场改革,实行职工联产承包到组,三级管理,一级核算的新体制,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增收节支。赵圈河苇场实行国有资产整体租赁经营。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市9个乡镇基本完成阶段性税费改革任务,农民减负率达到50.7%。积极推进农垦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此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种植业

【粮食生产】

   水稻插秧面积10万公顷,产量73.3万吨。旱田粮豆面积约1.47万公顷,产量7.8万吨。粮豆合计81.1万吨,比上年增产1.2万吨;水果总产量2.7万吨,比上年增产1.33万吨。

   一、提前动手抓抗旱。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加固水库、堵河流、清淤、打井、旱育苗、三旱整地、购中熟品种、退耕还林、还苇、还草、稻改旱、改蟹鱼等办法进行抗旱,多蓄水、节约用水、集中用水,使水稻插秧完成10万公顷。

   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按照稳粮、增菜、强畜、兴林、改苇的发展思路,积极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工作,大力推广优质米品种辽梗294、辽优7、辽粳288、杂交稻等品种9.33万公顷,占93%。蟹田种稻面积3.73万公顷;水改旱面积666.67公顷;稻改鱼蟹面积1 666.6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 666.67公顷,还苇面积2 666.67公顷,还草面积66.67公顷;新栽果树66.67公顷;扩大药材面积666.67公顷。

   三、实用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综合开发,推广水稻优良品种、水稻旱育苗、水稻无纺布覆盖育苗、稻田养蟹、水稻旱育苗稀植、病虫害综合防治、平衡施肥、玉米种子包衣及化学除草、水稻大秧迟栽、水稻中熟品种10项新技术。

   四、病虫害防治。全市8.57万公顷水田发生了稻水象甲,由于财政大力支持,实施措施得力,稻水象甲幼虫的繁殖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控制面积达9.05万公顷。

   五、抓订单促增收。全市订单农业面积3.83万公顷。其中,水稻3.8万公顷、蔬菜66.67公顷、杂粮133.33公顷、牧草66.67公顷。与种子、科研单位签订水稻种子繁育面积1 666.67公顷;与米业集团签订优质水稻面积2.67万公顷。

【蔬菜生产】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 446.6公顷,比上年增加160公顷,增加2.3%。蔬菜总产量57.87万吨,比上年增加4.02万吨,增长7.47%;蔬菜总产值7.53亿元,比上年增加0.82亿元,增长12.2%;农民人均收入中有765元来自蔬菜生产,比上年690元增加75元,增长10.87%。

   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快,温室种植黄瓜品种多为傲雪、爱帝FA、FB,四季青,北京密刺王1、2号,津优系列等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方面,如黄瓜嫁接,茄子嫁接,番茄嫁接,香瓜嫁接、微灌,固体CO2施肥,卷帘机等在农户中得以推广应用。

   二、百亩棚菜小区建设进展迅速,完成百亩棚菜小区建设15个,1578栋,占地总面积304.93公顷。

   三、春大棚发展加快,面积已发展到912.8公顷,比上年增加51.13公顷,增长6%。

   四、埝埂菜、绿芦笋、食用菌均有新发展,埝埂菜面积1 400公顷,产量5.18万吨,产值0.46亿元;绿芦笋栽培面积33.33公顷;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108.12公顷,产量1.5万吨,产值0.24亿元,纯收入0.16亿元。

 

畜牧业

【概况】

   畜牧业生产尽管遭受到“非典”疫情冲击,畜牧业生产仍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生猪饲养量100万头,比上年增长14.8%;家禽饲养量3 500万只,比上年增长10%;牛饲养量6万头,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奶牛0.28万头,比上年增长27.3%;羊饲养量5.6万只,比上年增长93.8%;特种动物养殖达39.5万只,比上年增长25%。肉、蛋、奶总量实现16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全年出口肉鸭860吨,外销鲜蛋7 500吨。实现牧业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市畜牧业增收5 480万元,农民人均牧业增收80元,农民牧业人均收入达到85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20%。

   全市初步形成以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盘山县生态种猪场为辐射源的生猪生产基地;石山种畜场为中心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大洼县清水、平安、高家、西安肉鸭生产基地;沙岭、古城子、高升等地的肉食鸡和禽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10万只以上蛋鸡场4家,1万头以上猪场2家,100头以上养牛大户13家。有畜禽饲养专业户13 850家。新建养殖园区、畜牧小区17家。畜牧龙头企业15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市级畜牧业龙头企业10家。

【扶持龙头企业 抓企业重组】

   沈阳鹏泰集团与石山种畜场合作,出资2.5亿元,兴办日处理鲜奶500吨的现代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科尔沁鹤乡乳业集团,该项目建成后,仅奶牛饲养一项养牛户年可获纯收入1.75亿元。西安种畜场与辽河油田振兴房地产公司合作,辽河油田振兴房地产公司投资4 000万元,扩大有机猪生产规模,确保到2005年有机猪出栏达到10万头。蛋鸡饲养大户星海集团,引进蛋种鸡10 000套,蛋鸡存栏12万羽。鸡蛋日平均销量7.5吨,全年销量达3 000吨。意丰饲料有限公司投资1 100万元建肉联厂,建成后可带动1 000户养鸡户发展肉鸡生产,填补本市肉鸡生产加工空白。清水鸭场投资380万元,扩建占地4公顷的种鸭饲养小区,投产后,年产肉鸭可增加2 000吨,新增产值2 500万元。全年加工肉鸭2 000吨,实现产值1 800万元,利润260万元,创社会效益700万元,养鸭户户均收入8 750元。全年肉鸭出口860吨,创汇120万美元。

【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

   全年出栏瘦肉型三元杂交猪35万头,新增小尾寒羊20 000只,特种动物饲养量达39.5万只。其中,毛皮动物饲养量达37万只,比上年增加8.1万只。畜牧业养殖园区、饲养小区建设有新突破。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村外养殖园区、饲养小区17个。全市现有畜禽饲养小区、养殖园区44个,占地总面积385.4公顷,饲养畜禽160万头(只),带动农户6 700户。其中,盘山县20家、大洼县13家、双台子区1家、兴隆台区3家、市直7家。养殖小区全年创产值3.34亿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8.3亿元)的40.2%。获纯收入4 400万元,所带动的养殖户户均纯收入6 567元。

【抓科技服务 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举办畜牧兽医法律法规、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45次,培训人数达860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15次发放科技资料10 000份,放映科技录像35次,观看人数7 000人次,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咨询150人次。引进优良品种。共引进优良品种猪80头,优良品种羊4 000只,良种芬兰狐、种貂、种貉6 000只,良种肉种鸡25 000套。完成细管冷配肉牛、奶牛12 330头。积极推广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畜产品科技贡献率达46%。积极培育各类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养殖业全方位服务。

【加大兽医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一法三令”,即《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辽宁省兽医管理条例》。认真执行农业部发布的13号令、14号令和15号令。明确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强W防治工作力度,积极采取“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强制堵截、强制扑杀”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共查处动物防疫行政案件86起。其中,现场处罚53起,立案33起。处理重大动物疫情3起,受理群众举报500多次,依法销毁病害肉8吨。没收及销毁假劣兽药114件,价值2.18万元,现场处罚29起,罚没款1.45万元。

(陈林兵)
附:石山种畜场
   2003年,实现GDP2.3亿元,比上年增长9%;企业实现利润37万元,上缴税金143万元,与上年持平;社会性固定资产投资930万元,比上年增长60%;人均收入3 760元,比上年增长24%。

   一、抗旱保收。春季全场共投入资金80万元,打小水井790眼,新增配套动力360台套,确保旱田播种保苗,赢得农业丰收。2003年粮食总产量2.4万吨,比上年增长3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10月,以绿芦笋种植、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盘锦润禾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投资200万元,育种苗100多万株,投放农户栽种33.33公顷,并指导农户掌握全部栽培技术,2004年即可采收,并出售给公司加工。全场共种植大豆149公顷、花生13.33公顷、苏子6.67公顷、西瓜20公顷、香瓜10公顷、人参果2.67公顷,植树造林226.67公顷,棚菜面积达10公顷。

   三、以奶牛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围绕引进的乳品加工项目,制定《盘锦市石山种畜场加快奶业发展方案》,成立石山奶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年,无偿提供牛舍建设用地18万平方米,投资600万元建牛舍60栋,与原有的奶牛小区相连,形成百户生态奶牛饲养小区,并投资20万元完善道路、桥涵、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年末,存栏奶牛2 000头,比上增长31%;全年鲜奶产量7 100吨,比上年增长33%。为加快优质奶牛饲料基地建设,在省农垦局支持下,150公顷草原开发项目得到国家立项,年内已投入90万元完成设施建设,为奶牛基地建设提供饲料保障。全场畜禽业实现规模化,生猪饲养量达13 756头,黄牛3 797头,羊5 213只,鸡91 500只。

   四、加大招商力度。全年合同引资(域外)2.875亿元。(一)引进沈阳鹏泰集团投资兴建乳制品厂项目(科尔沁乳业鹤乡有限公司),该集团将投资2.5亿元,引进20条国外液态奶先进生产线,将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乳品企业。达产后,形成日产500吨奶制品加工能力,年销售额达8亿元,利税1.5亿元,可安置600人就业,拉动1万户农民发展奶牛饲养业。已完成此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土地规划许可证、林地改变用途手续、环保评估、工商执照、工厂设计等工作。(二)引建夕阳红聚乐园,将投资1 500万元,建设面积为9 6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功能齐全的养老场所,已完成前期基础工程。(三)引建盘锦西源奶牛生态养殖园,投资2 000万元,饲养奶牛1 000头,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建成花园式养殖小区。(四)引建编织袋加工厂,投资250万元。上述4个项目投产后,可以解决就业人员1 000余人。

   五、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通过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利用各种载体,诠释和宣传“团结、拼搏、诚信、文明”的盘锦地城精神和石山人民艰苦创业精神,为石山“乳业强场、牧业富民”和招商引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狠抓“非典”防控,并通过抗击“非典”,改陋习、树新风、关爱健康活动蔚然成风。

   巩固“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全场初中毕业升学率明显提高。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当铺小学房舍改建工作,改善校容校貌。与市、县共同投资300万元(其中本场投资35万元)修建11.2公里黑色路面,不仅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也促进农牧副产品的流通。农村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方针,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6.1‰、自然增长率0.8‰。小城镇建设投资15万元,完成镇区主路北部暗排基础建设700延长米。公安、保卫、司法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魏世昌 王柏青)

石山种畜场领导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李永安


党委副书记

孙世和


副场长

李兴国

王学达

李贵华


工会主席

乔凤莲 


总会计师

苑玉科


场长助理

朱瑞凡

 

林业

【概况】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 893.33公顷,植树1 406.3万株,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2%和100.5%,比去年增长2.41倍和40%。其中,退耕还林完成3 666.67公顷,沿海防护林完成760公顷,三北防护林完成120公顷,其他社会群众造林1 346.67公顷,义务植树完成505万株,完成村屯绿化160个。其中,重点村屯21个,普通村屯47个,一般村屯92个,林业育苗完成290.8公顷。全市农村造林总投资达到3 126万元。

【重点林业工程】

   一、绿色通道工程。沿域内外环路、305国道、大盘线、中新线、盘营路、秦沈客运专线等几条国省干道造林。中新线、大盘线共栽植新疆杨、127速生杨、四倍体刺槐等大苗12万余株。绿色通道工程共造林726.67公顷,植树64.56万株。

   二、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3 666.67公顷。其中,纯退耕地造林1 333.33公顷,荒地造林2 333.33公顷。退耕还苇2 666.67公顷。涉及盘山县和大洼县的31个乡镇,100多个村,2 000多农户。盘山县高升镇、大荒乡充分利用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富民的产业来抓,全年这两个乡镇共完成退耕地造林、荒地造林面积1 813.33公顷,植树322万株,占全市总退耕任务量的49.5%。大洼县赵圈河乡退耕还苇1 333.33公顷,由政府出资修建排水灌溉工程,动用土方105万立方米,投资230万元,承包给农户,收到良好效果。

   三、村屯绿化工程。村屯绿化主要是搞好国省干道可视范围内、城乡结合部和建制镇周边的村屯绿化建设。分重点、普通、一般三个档次,对重点村屯实行集中物力财力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确保21个重点村当年绿化一次见效。对普通村屯提供少量苗木,适当补植,对一般村屯的建设,以县区投入为主,量力而行,为逐步列入重点村屯打下良好的基础。盘山县的村屯绿化在市里投资的基础上,由县政府投入垂柳大苗6万株,其中吴家乡团结村的高丽部落工业园区、榆树村的小皮毛动物养殖园区和胡家镇的红岩村,从设计到施工,上规模、上档次,分别栽植各种乔木、花灌木1万多株,为全县的村屯绿化工作起到了样板作用。

【义务植树活动】

   2003年,市直机关干部继续在石山种畜场建立植树基地,造林46.67公顷,人均植树30株。县(区)把义务植树与重点工程相结合,基地建在工程区内,走出一条工程治理、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相结合的模式。市级绿化点5个,造林46.67公顷,植树11.8万株;县级绿化点25个,造林100公顷,植树20万株;乡级绿化点49个,造林75.73公顷,植树12.5万株。

【落实政策 创新机制】

   把落实政策,创新机制作为推进林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努力创造林业大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的政策环境。按照“不限制发展方式,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发展规模”的原则,发展股份制造林、合作造林和民营、私营等非公有制林业。在认真落实“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市政府对个体造林每亩一次补助50元苗木费的政策不变,同时对造林面积大、标准高、效果好的造林主体给予一定奖励。在农田营造的商品林,不列入资源管理,采伐单独报批,不受限额限制。全市退耕还林以外的个体造林面积达2 200公顷,占总造林面积的37.3%,涌现造林大户63户。其中,6.67公顷~33.33公顷61户,33.33公顷~66.67公顷2户。

【科学造林】

   从种苗开始到栽植、管护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严格把关。在苗木供应上,认真选择品种对路的树种,严格质量检验工作,加强苗木产地、调运检疫,禁止病苗弱苗出圃,保证用Ⅰ、Ⅱ级苗造林。在栽植技术上,坚持先搞设计后造林,严格按设计施工,推行专业队伍造林,逐步向整地达不到标准不造林,不是优质苗木不栽植,不是专业队伍不造林的方向迈进。在林业新技术应用上,ABT生根粉、药剂除草等科技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与应用,降低劳动强度,节约造林成本。对外环路、305国道盐碱较重地段,引进试栽生物脱盐树种四翅滨藜,在管理上,市、县、乡三级林业部门组成服务队伍,深入一线检查质量,指导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对个体造林加大服务力度。层层建立管护责任制,采取奖罚分明的措施。对重点工程、形象工程实行特殊管护,私有林管护实行谁造谁有谁管理的办法,力保造林成果。

(陈林兵)

 

芦苇业

【概况】

   2003年,全市芦苇总产量45.5万吨,芦苇增值1.75亿元,比上年减少1%;苇田生态养殖面积达到4.31万公顷,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 000万元;芦苇机械收割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占苇田收割总面积的93%。

【抗旱保丰收】

   由于春季降水量偏少,芦苇生产遭到严重旱灾。面对旱情,东郭苇场从朝阳白石水库平价购进优质水,完成灌溉面积1.33万公顷,达到总面积的45%。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南部苇田的灌溉难问题;赵圈河苇场抢灌辽河桃花水,灌溉苇田面积达到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5%。

【“四位一体”工程】

   实行苇、鱼、蟹、禽四位一体苇田综合养殖生态模式,苇田精养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各苇场根据土质、水质以及地势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别养殖淡水鱼、优质海淡混合水鱼和成蟹,并在水面上养殖珍禽,做到精养与粗养相结合,把苇田变成生态养殖绿色基地。苇田生态养殖面积达到4.31万公顷,养殖河蟹162.5吨,养鱼251吨,综合实现产值4 000万元。

【苇田方田化管理】

   全年共动用土方155万立方米。赵圈河苇场苇田配套工程总投资200多万元,其中建筑物工程投资180多万元,建3个流量干鱼沟站1座,进水闸6座,泄水闸1座;土方工程投资20多万元,挖环沟、外围堤、支渠,总计7.5万延长米,动用土方50万立方米,解决了1 333.33公顷苇田的早春灌溉用水问题。在搞好田间配套工程的同时,与苇田立体养殖开发相结合,实行沟、渠、池、路配套循环网络,达到育、养、储相结合。

【实施退耕还苇工程】

   全年全市退耕还苇2 666.67公顷。其中,盘山县1 333.33公顷、大洼县1 333.33公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有退耕还苇农户均建立农户档案、签定了退耕合同,国家补贴也已基本到位。通过市、县初步检查效果明显,平均每公顷产芦苇0.75吨,部分田块产苇2.25吨~3.75吨,并且多数还苇田块进行了立体养殖,每公顷利润1 200元。

【强化管理】

   全市各苇场集中人力,加大管理力度,成立保管、防火专门组织,实行专人负责,交通要道设卡检查,组织人员昼夜巡逻,严格控制火源。

   在收割时间,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多、强度大,为了加强管理,苇场领导深入一线指挥。全市苇场共出动民工0.8万人、小型收割机3 700台、中型收割机20台进塘作业。机割面积占长苇面积的93%,日割芦苇9 000余吨。各苇场严把质量关,做到“无高茬、无站杆、无倒杆、苇区内不收落地苇叶”的要求,提高了芦苇质量和效益。


(陈林兵)
附一:东郭苇场

   2003年,实现社会总产值9 432万元,利税451万元,芦苇生产大灾之年,实现总产量17.5万吨,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 407万元,偿还历史拖欠债务3 100万元,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一、强化主导产业地位,科学育苇,大力发展芦苇生产。入春后,完成烧塘面积2.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5%,为提高地温,增强日照,消灭病虫害起到决定性作用。全年降雨量为383.8毫米,仅为常年的50%,苇业生产遭受严重旱灾。面对旱情,一方面提早动手,3月20日红旗站、曙光站顶凌开车抢水灌溉,降低因缺水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从白石水库购水8 000万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1.33万公顷,达到总面积的45%,为芦苇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定的基础。投资近574万元,对田间工程进行改造,提高了人工控制水能力,也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条件。投资15.2万元,对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护塘期间,保卫科、苇田分场协调边防支队、驻所中队、派出所在主要地段设卡堵截、巡逻守候,有效地抑制了芦苇丢失现象的发生,芦苇保管创历史最好的一年。入夏以后,苇场北部苇塘出现较为严重的蝗灾,直接受害面积6 666.67公顷,造成1.33多万公顷的芦苇减产,场投资110万元,出动飞机28架次,购置机械设备100多台,人工5 000多人次,彻底控制蝗灾。在灭蝗的同时,在南部苇塘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蚜虫,采取药剂喷撒、打隔离带等办法,有效的消灭了蚜虫灾害的发生。按照“一育三养”的产业模式,采取“职工投资,自我获得”的原则,养殖面积达到2.67万公顷。养殖河蟹30万公斤、鱼3万公斤、虾500万尾,创产值2 000多万元,职工获利800多万元。进入芦苇收割期后,针对存在收割资金严重不足,芦苇长势比常年矮35公分和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收割时间短,收割人数比上年少2 000多人等难题,11月20日收割动员会后,场领导一方面深入一线,积极组织民工提早动手,确保工期;另一方面,向纸厂催款,成立芦苇销售公司,对外销售芦苇,盘回收割资金。同时多渠道与银行协调贷款,并采取个人筹资的办法,确保收割费用、职工工资、税金、生产等费用及时兑付,圆满地完成收割工作。

   二、经营单位运行较为平衡,事业单位工作明显加强。场直各经营、事业单位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收到良好效果。土地开发工程公司积极落实内部承包机制,主动参与油田土方工程施工,创产值1 800万元,上交利税205万元;土地环保办强化土地管理,依靠土地牵动环保,增加补偿收入,全年收缴土地占用费242万元,环境污染费260万元;电力公司对场属的输电线路进行维修保养,确保正常用电;水利科克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的困难,深入挖潜,积极维修,较好的完成苇田排灌工作;林场组织职工在南部宜林荒地植树,面积达到33.33公顷,成活率为90%。

   三、强化管理,搞好服务。财务科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费用支出,堵塞漏洞,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计划科严格审批增补计划,对全场计划指标和财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各单位经费与往年相比压缩了10%;审计科对全场各单位的经济合同进行审计,完成离任领导的审计工作,苇场连续几年获得市级重合同、守信誉单位称号;人事劳资科强化管理,细化工资审批,分离安置全场2 420名苇田承包人员,做好各单位核编定员工作;信访办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计受理25件次;安技科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清除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依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对苇田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核编定员,封存档案,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以岗定酬,实行岗位工资。对部分扭亏无望的企业按转制的基本形式采取关闭,富余人员全部拨离到苇田,全场拨离2 420名职工到苇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人,自愿结组,收入在承包中按劳取酬。苇场为法人单位,负责苇业长期发展规划,分场为苇场的派出机构,负责本分场区域内的承包组的管理,承包组为具体的生产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由于受到干旱、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大幅度减产。苇场考虑到按照《方案》执行,势必使职工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充分考虑职工利益和苇场经济承受能力,在征得职工自愿前提下,采取按年档案工资总额的70%计发。按照市领导讲话精神,参照其他单位公车改革的实践经验,本着精简、高效、节约资金、堵塞漏洞、降低费用的原则,将全场各单位及场领导的31台公务车辆集中收缴,委托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和拍卖行对车辆进行清产评估,通过媒体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各单位车辆使用一律实行最低标准的限额核算,超支自负。车改后全场每年可节约直接费用150多万元。

   五、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两个务必”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社会扶贫、养老助残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为镇政府、敬老院、中心医院、学校投入资金105万元,场工会为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8万元。文化宣传进一步活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向各媒体投稿15件;增加有线电视频道17个,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共青团、民兵组织不断拓展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发挥职能作用,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张涛)
东郭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场长、党委书记

王成金 


党委副书记

刘伟 


副场长

王春志

乔玉江

单义力


工会主席

孙长河


总会计师

杨德林 

附二:羊圈子苇场

   一、基本情况。羊圈子苇场始建于1962年3月,2000年12月末划归属地盘锦市管理。位于盘锦市西北部,坐落在盘山县境内。苇田总面积1.73万公顷,年产芦苇15万吨左右,是金城造纸集团的原料基地之一。共有工资制职工4 980人,其中在职干部共505人、离退休人员780人。有场属单位18个,机关科室18个。2003年末,苇场资产总额为2.29亿元,企业年总产值在5 000万元左右,是一个“以苇为主,多种经营”的国有中型企业。

   二、生产经营。2003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 113万元,上缴税金230万元,比上年减亏360万元,芦苇产量在大灾之年实现11万吨。场直单位运行平衡,机关建设逐步加强,全场的经济形势是稳中求进,持续发展,苇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三、深化改革。(一)体制改革。全场共有3 375人参加苇田承包,并签定了承包合同。制定苇田联产承包补充规定,进一步平衡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苇田联产承包工作圆满完成。(二)机构改革。设置机关科室20个,场直单位16家,机关减员39人,场直单位减员1 674人,全场管理人员由2002年的2 218人减至505人,共精简1 728人。(三)产权制度改革。将水泥厂等4家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解体了建筑公司,重新组建供暖公司,减轻了苇场的负担,推动了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四)公车改革。把苇场机关各种车辆,通过评估后,对社会进行公开拍卖。多年居高不下的小车维修费、燃油费和间接形成的各种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全年节约50万元左右。(五)公房改革。历史遗留和企业改制后闲置下来建筑面积约为8 000平方米,经过评估后公开出售,盘活了资产,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六)用电改革。拿出10余万元,建起了承担苇场整个用电的变电所,并在场内所有的用电部位,全部安装了电表,结算方式一步到位,增加了电费结算的透明度,此项改革苇场全年可节省电费150余万元。

   四、生产经营管理。针对春季低温寡照的实际情况,抓早春烧塘,提高地温,结合水情进行适时灌溉,促进苇芽早生快发。采取药剂和灌溉相结合的办法,遏制733.33公顷苇田蝗灾的蔓延,成功地消灭了1.33多万公顷的苇田蚜虫。加强护塘保管工作,调集100多人组成保管队伍,遏止芦苇失窃现象。严禁烧大苇,减少芦苇损失3 500吨左右,避免经济损失150万元。加大对芦苇收割工作的领导力量与管理力度,使苇苇收割质量好于往年,大灾之年达到预期产量。

   在1.33多万公顷苇田面积内,养殖职工投入145万元,投放蟹苗14.5万公斤,实现河蟹产量48万公斤,产值696万元,养殖投入产出比为1∶3.5,养殖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养殖业产值所占苇场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完成了第二轮养殖承包工作。

   完成旅游总体设想规划,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旅游局的同意和认可。旅游开发工作已进入招商引资阶段。

   根据深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机关执行签到签退制度,严格执行关于招待费和差旅费的管理办法,租车、招待、请休假实行审批制。

   基本建设投资实行归口管理。塘内道路、房屋及其他维修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和规划执行,进行审批把关,并由专门机构维修办负责施工。严格财务计划,明确目标管理。对各项费用支出压缩辐度较大,解决了以往管理失控问题。

   年内,完成3项主要工程:(一)完成总干与支干清淤加固工程。塘内总干、二干等主要灌排水干渠已年久失修,为确保苇田生产用水,计投资24万元,动用土方10多万立方米,完成总干、二干清淤和总干东堤以及二十北堤的维修加固工程。(二)完成羊圈子东至胜利、北至甜水路面拓宽工程。为了加大开发旅游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搞好,消除羊圈子火车站取消后对苇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制约,投资80多万元,动用土方32万立方米,完成路面拓宽工程,为铺黑色路面奠定基础。(三)完成秦沈高速铁路占地复耕工程。投入资金几十万元,动用土石方9万立方米,较好地完成了占地的复耕工作。

   在稳步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和10个劳动模范,对贡献较大的单位给予重奖,创造出学有先进,赶有方向,超有目标的各项工作新局面。各单位文明生产,场容场貌建设有明显变化,特别是苇田系统,栽花种草植树,美化环境,分场作业区都挂上了标志牌。在各个入塘的主要道口建立醒目的警示牌,在马丈房分场大门口处树立了标语牌。

(齐建华)
羊圈子苇场领导成员名单
场长、党委副书记

陈树奎(3月离任)

侯德岐(3月任职)


党委书记

魏福清


副场长

龙海元


党委副书记

吕中山


副场长

王德安


工会主席

刘培良


总会计师

郑光杰

 

农村能源

【概况】

   2003年,全市农村能源建设继续以推广“三项”建设为主。同时,结合全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新型高效节能采暖炉、秸秆气化、小型风力发电等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建“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300个,维修沼气池150个;新建高效节能架空炕1.5万铺;新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0.15万平方米;推广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0.2万平方米;推广新型高效节能采暖炉200台,采暖面积3.1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示范区1处;秸秆气化工程二处。

   一、抓典型,建小区。针对全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状,以典型引路,科学规划,逐年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三项建设”。太平农场建“生态示范园区”,占地面积33.33公顷,计划建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高科技温室200栋,标准管理房200座。该项目分两年完成,总投资920万元。现已投资120万元,完成60栋“四位一体”工程。在项目实施中,把“三项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即突出抓好“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被动式太阳房3项建设。在每项建设过程中,实行重质量、高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标准操作规程施工,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样板工程。为确保典型示范作用奠定基础。

   二、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大洼县二界沟镇蟹苗繁殖区新建一个小型户用风力发电示范区;大洼县清水镇、盘山县吴家乡新建两处“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示范区;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市参观考察学习,引进秸秆气化工程技术。分别在盘山县太平农场、大洼县大洼镇建两处秸秆气化示范工程,总投资180万元,除省财政投资60万元外,其余资金由市、县、乡及群众自筹。此项技术的引进,是农村炊事用能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实现“生态立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陈林兵)

 

海洋与渔业

【概况】

   全市海洋与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8亿元,比上年增长9.4%;渔业总产值实现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水产品总产量完成19万吨,比上年增长5%;水产品出口量达0.65万吨,出口创汇1 48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8%和7.2%。百万亩蟹田工程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渔业专业会上向全国推广。

   渔业生产重点抓“六增”,即河蟹养殖面积增加6 666.67公顷,淡水鱼精养面积增加333.33公顷,泥鳅鱼养殖面积增加666.67公顷,海蜇养殖面积增加1 066.67公顷,文蛤人工养殖增加333.33公顷,淡水养虾面积增加266.67公顷。通过“六增”,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河蟹养殖】

   河蟹养殖在大旱之年仍实现7.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河蟹产量完成21 189吨,比上年增长7.8%;河蟹产值完成9.6亿元,比上年增长7.6%;河蟹增加值实现5.2亿元。

   典型示范。面对严重干旱的实际情况,市政府提出“蟹随水走”、“西蟹东移”的措施。为了把养蟹这项致富万家的项目推广开来,各县、乡、村相继建立了示范区,在示范区统一搞蟹田工程,统一购置板房,广泛宣传,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养蟹,收到了“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的效果。

   政策扶持。市、县、乡政府和村委会积极扶持养蟹,在市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各县也用小额贷款搞蟹田工程,购置看护板房等。甜水农场投入40万元,用机械统一搞蟹田工程;坝墙子农场大搞仿生态养殖,养出大规格河蟹。

   技术培训。年初,市、县海洋与渔业部门举办不同类型的养蟹培训班,讲解养蟹技术;派出30名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养蟹;市、县水产科研所定点监测水质和蟹病防治工作。

   建设市场。改造胡家河蟹市场,使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河蟹集散地。扶持2 000名河蟹经济人,向国际市场进发,加大对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河蟹销售。从育苗、养殖、销售、加工全方位建设,形成一条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海洋渔业】

   充分利用现有虾池,积极开发新品种。在已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基础上,又开发海蜇养殖项目,养殖面积达到1 066.67公顷;利用人工育文蛤苗并进行人工移殖,在滩涂播放1 333.33公顷;在浅海进行开发杂色蛤养殖,滩涂贝类已成为养殖业的主导产业。

【淡水鱼业】

   抓住退耕还苇、还湿地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全市淡水鱼精养面积达到3 733.33公顷,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4亿元;增加精养鱼塘333.33公顷,在苇田实施即养苇又养鱼、蟹,实施立体养殖,一水多收。

【设施渔业】

   投资100多万元,在荣兴农场建成高标准养鱼工厂5栋,发展反季渔业,养殖名特优新品种,为2004年建100栋大棚积累经验。

【渔业产业化】

   全市共培育8个龙头企业,实现5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户32 000户。

   一、以光合水产、胡家河蟹市场、盘锦醉蟹加工厂为龙头,牵动盘锦百万亩河蟹产业,做到河蟹苗种优良、充足,市场发育完善,河蟹销售流畅。

   二、以每日集团和荣兴农场为龙头,带动盘锦对虾产业,每日集团建成对虾出口生产设备,保证对虾深加工和销售。

   三、以西安农场、大洼三角洲为龙头,带动盘锦淡水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四、以陈家乡鑫安园生态养殖场为龙头,带动泥鳅鱼产业全面发展。

   五、以双良公司、大洼蛤蜊岗为龙头,带动全市文蛤产业发展。

【项目开发】

   一、二界沟群众一级渔港项目。该项目已经农业部批准,国家投资300万元,省计委配套150万元,市计委配套20万元,共470万元,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

   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申报的“辽宁省盘锦渔业检测中心”项目,国家农业部已通过评审批准立项,是国家批准13个检测中心之一。国家已投入150万元,为发展健康渔业奠定基础。

   三、市水产科研所淡水综合养殖基地项目,在市科技局竞标以高分中标,投资75万元。

   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洼县试点工作已经国家总站验收达标通过。

   五、盘山县双良育苗场文蛤育苗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到位资金300万元。

【基地建设】

   光合水产公司投入100万元进行海参人工育苗及越冬;每日集团投入100万元进行对虾深加工;鑫安园投入100万元进行泥鳅鱼育苗及养殖;韩丙伍投入30万元养殖淡水白对虾;荣兴农场投入150万元进行老虾池基础设施建设;甜水农场投入120万元改造低产蟹田;赵圈河苇场投入200万元进行苇田综合养殖建设。加强水产基地建设,为未来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行政执法】

   一、认真做好渔船的管理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对渔船的检验工作,坚持做到登船检验,以保证验船质量,完成了小型渔船的换证工作;按上级要求,实施转产转业的渔船有22条;加强对远洋捕捞渔船的管理,对到南韩水域作业的渔船全部签定不越界捕捞的合同书,全市无一条越界捕捞渔船。

   二、严格查处污染渔业水域事件,渔政执法人员深入实际,调查污染源,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及时查处,有力地保护了渔业生产的环境。

   三、渔业安全工作有新的进步。有效地开展对渔民的培训,进行安全教育,深入全市在山东等地作业的渔船进行宣传,加强船东互保工作,开展渔民编队生产。全市完成审证渔船650般,完成总数的96%,签证1 539航次,600艘渔船参加编组生产,计165组,培训职业船员359人、船长216人、轮机长143人,有效地遏制了海损事故的发生。

   四、突出抓好伏季休渔。按照省政府、省厅统一部署,早动员、细安排,责任明确,靠前指挥,认真研究制定新措施,新办法,切实抓好以海蜇为重点的伏季休渔管理和专项资源保护工作,确保如期休渔,成熟期开捕,坚决不打“第一枪”,得到省指挥部的肯定。海蜇产量达6 000吨,使渔民得到实惠。

   五、海域使用管理工作。通过执法大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用海程序,增强蓝色国土意识,保证海域使用各项制度的有效推行。完成大洼县海防堤、大洼县蛤蜊岗、盘山县金海滩等用海项目的确权发证工作。

   六、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定期月报制度,筹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加强灾害预报、碧海行动、海洋倾废的监督管理,国际海洋环保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市级海洋功能区划待省政府批准实施,县级海洋功能区划已修改完毕,审批用海项目均按功能区划实施;盘山县与锦州凌海县的勘界工作准备就绪,全市的海洋工作已经走上正轨。

   七、海洋执法监察工作全面启动。加强海监队伍建设,通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推动了海洋工作的有序开展。

(毕春龙)

 

农机

【概况】

   2003年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机械化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生产机械化不断发展,促进水稻生产的顺利进行;农机土方工程机械及抗旱设备为农田整平土地、兴修水利、抗旱提水等起到重要作用;芦苇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减轻了人工收割芦苇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收割成本;园田管理机械的应用,为设施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农业运输机械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及农村兼营户的增加,繁荣了城乡经济。截至到200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为50.06万千瓦,万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 944.7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8 637混合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 294台、机引农具4 373混合台,拥有水稻插秧机119台、水稻联合收割机57台,拥有各种农用运输机械8 920混合台、割灌机(芦苇)3 020台、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147余台。农业机械动力逐年增加,全市农业机械总值为4.02亿元。

【农机作业水平】

   2003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翻耙地作业实现99%;机械水平地达到92%;机械插种(含机插秧)达到15%;水稻机收割实现13%;芦苇机械收割达到50%;农用运输达到85%以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率达到80%;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

   全年全市完成机翻地160万公顷。其中:春耕141.6万公顷;机械旋耕灭茬14.7万公顷;机械播种(含机插秧)25.1万公顷;机械收获40万公顷;机械深施肥23万公顷;经济作物机械作业1.2万公顷;设施农业机械作业2万公顷;农机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近1 250万立方米。同时,试验推广的水稻机械化乳芽抛种、植树挖坑机技术也有一定进展。

【农机推广与监理】

   2003年,推广水稻插秧机20台。试验示范2台植树挖坑机,该机挖坑效率是人工的4~5倍,且树苗成活率高。进行了水稻机械化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试验。试验示范了水田埋茬起浆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茬、起浆、刮平4道工序,与传统整地相比,可节约作业成本150~225元/公顷,节水30%,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广联合收割机40台,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45台,实现机收水稻0.58万公顷。

   2003年,全市共检农用机动车辆9 532台,参检率为92%;审验农机驾驶员12 187人,审验率为90%;农机甲方路外事故率为0.1%,无重大伤亡。继续参与全市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工作,农机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农业机械化】

   2003年全市农机经营收入实现2.84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8.02%。全市60万农村人口,农民人均收入中有473元源于农机经营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2.5%。全市各种类型农业机械作业经营收入实现2.563亿元。其中,大中型农田作业机具实现经营收入3 150万元;大型农业机械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1 250万立方米,实现收入1 000万元;芦苇割灌机实现作业收入320万元;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及设施农业机械实现作业收入457万元;农业运输机械实现经营收入2.07亿元。全市农机主机和配件经销、修理共325家,年实现经营收入2 410万元,全市农机零配件加工厂11家,年实现产值320万元。

   近几年,随着农机田间生产、运输、营销业户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现在全市从事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修理、零配件销售专兼职从业农民约45 000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5%。农业机械不仅完成田间作业任务,在城乡货物运输中,农用运输机械完成全市货物运输总量65%以上的份额。

(李可伟)

 

乡镇企业

【概况】

   截至2003年末,全市乡镇企业有32 680家,其中工业企业4 140家;从业人员达13.4万人,比上年增加9 000人,增幅7.2%;固定资产总额已达43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45.4亿元,比上年净增9.9亿元,增幅28%;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县区GDP总量的34.6%,占全市GDP总量的13.2%,比全市GDP增幅高出19.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乡镇工业增加值实现29.7亿元,比上年净增6.7亿元,增幅29%;上交税金实现4.08亿元,比上年净增0.88亿元,增幅27%,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4.2%;利润总额实现4.55亿元,比上年净增0.58亿元,增幅14.6%。乡镇企业为农民创造的劳动者报酬达7.09亿元,比上年净增6 8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10元。

【项目建设】

   全市乡镇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72.9%。全市乡镇企业超千万元续建、新建和推进重点项目达63项。其中,二产业项目有53项、三产业项目有10项、农产品加工项目有18项;项目计划总投资40.3亿元。2003年已完成投资14.28亿元,新增产值11.28亿元,新增利税1.8亿元。全市乡镇企业超千万元的新建项目有33项,项目计划总投资20.78亿元。2003年完成投资9.04亿元,新增产值5.02亿元,新增利税7 283万元。

【对外开放】

   年内,全市乡镇企业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37项。其中,外商独资1项、合资合作13项、国内合作123项,合同金额达11.49亿元。实际利用域外资金4.87亿元,其中引进外资782万美元。实现出口交货值2.89亿元,比上年增长61.5%。

【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实现优化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年末,全市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乡镇企业已达129家,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7家。实交税金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9家,超过500万元的有18家。有41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自营权,有57家企业与51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全市高新技术乡镇企业达2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98种。通过采取“引外龙、做大龙、扶小龙”的发展战略,全市引进沈阳蓬泰集团、辽河油田振兴公司、利是米业等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做大了意丰公司600万只肉食鸡屠宰加工、宋大房350万只肉食鸡屠宰加工、振兴生态公司10万头有机猪养殖加工、清水养禽场2期工程、盘宝酱油改扩建等一批企业和项目;扶持了河蟹、米业、食用菌、河豚鱼、熟食品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兴建了有机肥、生物饲料、无毒无公害农药等一批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配套的生产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30家,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带动农户3.46万户,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以上的达15家。园区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市初具规模的各类园区已有10家,其中省级示范围区有1家。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创省级名牌产品4个,创市级名牌产品8个;创省级著名商标4个,创市级著名商标6个;有9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天龙药业、兴海制药、恒昌隆药业三家企业还获得了GMP认证。

(高勇)
盘锦市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一览表

 

农业综合开发

【综合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3年,辽宁省批复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包括:土地治理项目13个。其中水田低改项目3个,合计面积为2 353.3公顷;有机稻种植项目5个,合计面积4 333.3公顷(其中有机稻种繁育项目1个,面积为333.3公顷);农业节水示范项目1个,面积为333.3公顷;退耕还林项目1个,面积为200公顷;苇田低改项目2个,面积为1 466.7公顷;优质饲料粮基础建设项目1个,面积为466.7公顷。多种经营及产业化龙头项目4个。其中河蟹养殖项目2个,面积4 666.7公顷;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项目1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个。省级科技项目15个。其中,属于土地治理范畴项目10个、多种经营范畴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6 233.6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3 646万元(含中央资金2 002万元、省级配套1 149万元、市配套248万元、县配套247万元),财政资金中借款1 24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集体和群众自筹2 087.65万元。全部完成年内计划指标。

   6月27日~30日,省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组对盘锦市2000~2002年3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总体验收。盘锦市3年总投资19 640.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0 741.5万元(含借款4 034.5万元)、农行专项贷款4 764.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 134.7万元。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37项、多种经营项目25项、科技项目109项。省检查组对盘锦市围绕当地资源搞开发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以及坚持农业综合开发搞好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方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围绕粮食、蔬菜、水产、畜禽、林苇等产业,在开发中以发展避灾农业、抗旱农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重点做了“稻”、“水”、“菜”、“畜”、“苇”、“加”五篇文章。在大洼县西安镇、盘山县太平农场、大荒乡等进行了以稻田养鱼、养蟹、有机水稻大面积种植和节水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稻田立体开发,注入开发资金630万元,发展稻田鱼蟹生产1.3万公顷,扩大全市开发区稻田养鱼、蟹田种稻面积,完善了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鱼蟹生产规模。为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在双台子区高家村、大洼县新兴农场等扩大特种食用菌产业化开发规模,在新兴农场和高家村分别建立以菌草业生产为主的农业高科技园区和都市农业精品园,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亩效益达万元。大洼县唐家乡在水田区大做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利用原有的水田地块挖成方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实行水田区稻、鱼、蟹、虾、菜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种养殖,使亩效益比单纯生产水稻提高10倍以上。在荣兴、二界沟等沿海场乡投入开发资金50多万元,扶持海水养殖业,进行南美白对虾、南美螺和贝类立体养殖。在东郭、羊圈子等苇场进行苇田生态立体开发,实现科学育苇、水上养禽、水中养鱼、水下养蟹;建成了苇田“双千田”。双鹰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新技术,购进新设备,投资2 199万元,实施人参果系列保健饮品加工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为产业强市,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开辟新的途径。

【开发效益提升】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2 092万公斤,新增水产品557.7万公斤,新增蔬菜381万公斤,新增芦苇45万公斤。新增产值11 851.25万元,实现利税4 117.06万元,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人均增收350元。

【扶持非公有制龙头企业】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共投资3 033.35万元,大力扶持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如富星种业、万丰生态养殖场、东晟园艺基地、利是米业集团、辽河花卉等,形成了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盘锦小康城市建设进程。

【节水农业】

   以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节约,增产、增收、增效为目的,引进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出盘山县陈家乡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太平农场渠道砼衬砌、大洼县新兴管灌、U型槽、磨袋衬砌、石山种畜场井灌区渠道衬砌、高升蔬菜大棚内滴灌、大荒旱田节水喷灌等多种节水农业模式,本年全市发展节水农业面积达333.3公顷,达到省水、省地、省工、省时、省电、省钱,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每亩可增收102元。

【提高科技含量】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项目区为栽体,以资源为纽带,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主要形式,通过双向选择,洽谈对接,共引进和实施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综合技术、节水灌溉、有机稻米生产加工、水产养殖、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与加工等技术49项,投资212万元,占财政投资的6%以上,培训农技人员2万多人次,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1.23万公顷,辐射面积3.35公顷,科技贡献率55%以上。通过开发提高了科技份额,为科教兴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开发资源管理】

   以国家、省开发办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针,积极加强对开发资金的管理。在保证上级财政资金、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前提下,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全面推行电算化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的立项审批、检查、验收制度,加大有偿资金回收工作,严格执行开发资金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文档管理,建立资金拨付使用流程图,加强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通过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提高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发效果显著,实现开发的“四增”目标。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建立以国家、地方、银行贷款、自筹、招商引资为一体的开放式、经营式、滚动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盘山县太平农场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机米生产基地和有机稻米加工项目中,共贷款814万元、自筹1 167.18万元、招商引资4 000多万元,其中贷款、自筹和招商引资是财政资金的2.8倍。

【生态农业】

   在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7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狠抓石山种畜场的井灌区节水、唐家的稻、菜、蟹三位一体养殖模式、高升的豆菜间种复种模式、太平的渔塘、稻、蟹、经济林四位一体等生态农业模式和西安农场的观光农业示范,同时继续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扩大“双千田”、“万元田”建设规模;在渠旁、路边植树栽花,埝埂种豆、渠内养鱼、稻田养蟹、养鱼,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目的。在苇田区继续推广苇田鱼、蟹立体开发模式,建成亩产千斤苇、千斤鱼或百斤蟹的“双千田”。通过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避灾农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途径。

【工程管护】

   为巩固开发成果,认真总结以往重建轻管,前建后损,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工程落地,管护上马”,把建设与管护并重做为一条重要方针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做到管护有组织、有领导、有政策、有办法、有约束。推行盘山县太平农场“三老”、“四员”管理方式和大洼县新开镇“三老”人员造林工程管护模式,即树由集体栽,按人头承包,一包十五年。承包期责、权、利分明,一年一检查,三年一验收,十五年后续栽,达到成活率以上奖励,毁坏惩罚,十五年后实行利益三七分成,农场得三,承包人得七。大洼县西安农场在管护房的管理中,实行“一抵押、二统一、三必须”的管理措施,即:“一抵押”是指一个管护房一次性交纳抵押金500元;“二统一”是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必须”是必须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用于稻田养鱼、养蟹,必须保证使用年限。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机构变更】

   为落实盘锦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将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与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公室合并的批复》(盘编发〔2002〕11号)的精神,经财政局党组研究决定2003年4月7日两办合一,成立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选配了9名中层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了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实现资金与项目统一管理。

(于超)

 

农垦

【概况】

   2003年,全市农垦企业共有独立核算企业28家。其中,农苇场26家、机械施工公司1家、谷物集团公司(原种场)1家。农苇场下辖分场256家。有场办工业43家、建筑业11家、运输业805家、商业231家。年末,农垦总人口4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 605人),农垦职工19.4万人。农场场办中小学校198所。其中,小学174所、中学(含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54 891人,教职工5 091人,其中教师4 777人。农场非国有经济经营单位2.8万个,有营业执照的2万个。

   农垦土地总面积2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8万公顷、芦苇面积5.12万公顷。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6.1万公顷,总产量实现53.5万吨,比上年减产1.3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3万公顷,水稻产量50万吨,比上年减产1.7万吨,减少3.3%;玉米种植面积0.4万公顷,产量1.6万吨,比上年减产0.4万吨,下降20%。全年肉类总产量4.2万吨,比上年增加1.1万吨,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24%;牛肉产量0.1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肉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9.4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增长16%。其中,鱼类产量5.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9.2%;河蟹产量2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增长11%。芦苇总产量42.8万吨,比上年增加1.8万吨,增长4%。

   农垦社会总产值实现92.7 元,比上年增加6.1亿元,增长7%。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35.8亿元,比上年增加2.2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21.9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增长15%;第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7.8亿元,增加0.4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6.1亿元,比上年减少1.2亿元,下降16%。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7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人均纯收入4 036元,比上年增加196元,增长5%。

【经营情况】

   2003年,全市农垦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2 809万元,比上年减少13 632万元,下降29%。

   各业中,农业实现利润2 020万元,工业实现盈利额323万元,第三产业盈利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

   在28家农垦独立核算企业中,盈利企业23家,盈利额为2 529万元,比上年增盈571万元,增长29.2%;亏损企业5家,亏损额140万元,比上年减亏5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额2 389万元。在盈利企业中,盈利额超百万元的有5家。其中,太平农场盈利350万元,与 上年持平;前进农场盈利267万元,比上年增盈9万元;赵圈河苇场盈利302万元,比上年增盈26万元;辽滨苇场盈利162万元,比上年下降23万元;兴隆农场盈利226万元,比上年增盈24万元。

【资产状况】

   全市农垦企业资产总额250 694万元,比上年减少25 957万元,下降9%。扣除待处理资产损失20 228万元,其中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18 836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1 392万元,净资产总额230 7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额79 065万元),所有者权益46 889万元。资产负债率87.9%,比上年的88.3%下降0.4个百分点;流动比率67.1%,与上年持平;速动比率61.1%,与上年持平。

(潘清和 王伟清)

 

水利

【抗旱灌溉】

   面对春季严重干旱缺水的形势,全面落实抗旱、节水措施,狠抓蓄水工程、调水工程建设和回归水利用,维修加固境内7座平原水库。拦截辽河及8条中小河流过境水4 000万立方米。清扩17条大型沟道、排总。大搞方塘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打抗旱水井1 000眼。从3月5日开始抢蓄春汛入库。泡插前,全市蓄水总量达到2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

   实施退耕还苇、退稻改渔、退稻改菜、退稻改林等工程,总面积近6 666.67公顷,动用土方450万立方米。开展排灌站达标升级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排灌站达标升级。多方筹措资金2 000多万元,对南河沿排灌站、市南塘抽水站等引水枢纽工程进行改造并清扩重点引排水干线。春季全市实际引水总量3.2亿立方米,为取得抗旱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全市半个月完成泡田,水田实现全面积泡插秧,这在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

【农田基本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作力度。农田基本建设以“大禹杯”竞争为载体,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以田间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防洪工程和植树造林工程为主要内容,做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抗旱工程建设相结合、与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相结合,改善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建完成土方2 014万立方米,投资1.32亿元,改善涝区面积1.27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4万公顷,完成各类建筑物321项,骨干工程72项。

【防汛】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落实防汛责任制、防洪预案及应急措施。在堤坊建设与管理上,全面加强防汛工程和设施建设,加大对大、中、小河流整治的工作力度,提高抗灾能力,为全市安全度汛提供保障。为确保安全度汛,在重点整治绕阳河防洪工程的同时,建设陆家下游护岸、育新五连护岸等防汛应急度汛工程10处,其中省级3处、市级7处。工程建设采取统一安排项目资金、统一设计、统一派驻工程监理、统一安排施工、统一安排工程验收办法,8月10日应急度汛工程全部完工。大辽河整治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水资源管理】

   积极探索解决本市缺水问题的措施,提出解决缺水危机的途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盘锦湿地调水工程。紧紧围绕“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与管理,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

【水政监察】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水行政的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水资源的管理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同时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汤永利)

 

气象

【气候概况】

   2003年年平均气温为9.9℃,较历年9.2℃偏高0.7℃,较上年的10.0℃低0.1℃。降水量为632.8毫米,较历年的651.0毫米少18.2毫米,较上年的457.8毫米多175.0毫米。日照时数为2 618.2小时,较历年的2 725.9小时偏少107.7小时,较上年的2 962.2小时少344.0小时。全年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略少,时空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明显;光照正常,热量条件好于常年。突出的气象灾害:阶段性低温寡照和干旱少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部分地区降水较为充沛,及时缓解了旱情,水库得到及时蓄水。8月中旬以后,气温偏高,热量条件好。9月份20℃积温偏多,对前期不利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补偿。不利的气候条件:作物播种期内降水偏少,大田作物缺苗断垄和毁种现象严重,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夏季气温以偏低为主基调,20℃积温偏少,热量条件不足;7月下旬光照异常,对各类作物均有影响,病虫害较重;8月中、下旬降水偏少,影响大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权衡利弊,2003年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弊各半,属平年年景。

【气象灾害】

   一、低温寡照。4月份光照不足,天气阴霾;7月下旬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偏低0.8℃,日照时数仅为18.6小时,较历年(73.6小时)偏少55.0小时,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少值。光照严重不足,从6月中旬开始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水稻发育迟缓,孕穗期较常年拖后9天。

   二、阶段性干旱。5月29日之前未出现有效降水,大田作物播种和水田泡田插秧均受到影响。8月中、下旬降水明显偏少,出现干旱时段,大田作物灌浆受到影响。

【气象服务】

   一、健全组织,科学决策。市政府批准成立以副市长为组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农业、水利、财政、经委、军分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加强抗旱工作力度。成立旱气象服务决策咨询小组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及增雨火箭装置作业小组等组织,采取措施保证气象分析、服务目标到位。每旬召开一次决策咨询服务会议,总结上一旬天气实况,分析灾害性天气的发展趋势,结合农时和农情及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决策服务意见,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

   二、市气象部门依据对上年秋、冬的降水分析,提出2003年春季没有桃花汛,3月~5月降水少于常年(70毫米~90毫米),气温偏高,干旱仍将持续的趋势预报意见。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前做好抗御干旱灾害做好思想、物资上的准备提供了科学依据。对4月28日的全市中雨降水、5月17日局部地区中雨,特别5月28日的全市中雨,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天气做出准确的预测预报,为全市部署安排抗旱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进入6月份以后,注重久旱转雨的天气预报服务,对6月9日~14日期间冷涡天气对盘锦市的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及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发出《请阅件》。提请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雷电防御工作的重视。《请阅件》发出后的天气实况是:大洼、盘山两站分别降水48.9毫米和58.6毫米。期间的温度、光照及雷暴发生均与预报相符。7月25日发布25日~28日将有连续性降雨过程的重要天气报告,实况是:7月27日降雨量95.9毫米,大部分地区降水40毫米以上。大洼县城镇出现局部内涝现象,预报与实况完全相符。10月10日~12日出现28小时降温14℃~16℃的强寒潮天气,同时伴有6~7级偏北风和40毫米~80毫米的降水。对此次灾害性天气,市气象部门于10月10日上午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做出准确预报,并指出降雨降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收割晾晒十分不利,提请做好预防工作。由于提前发布预报,有关部门及时安排秋收工作,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媒体及时进行报道,群众反响很好。

【人工增雨】

   年内,市气象部门购进两套人工增雨防雹火箭装置,及时购买火箭弹,培训作业人员,完成作业地点经纬度测定,并与鞍山某空军部队联系火箭增雨作业的空域请示等事宜。截至10月末,共组织火箭增雨(雪)作业14车次,发射火箭弹76发;高炮增雨作业20炮次,发射增雨炮弹316枚;请调飞机增雨作业3架次,播撒磺化银催化剂240公斤。按平均增雨量20%计算,共增加降水60毫米,乘以全市土地播种面积10.67万公顷,折合降水量6 400万立方米(扣除蒸发、流失等因素),按有效利用率70%计算约增加农田用水4 500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10元计算,创直接经济效益450万元。

【现代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盘锦市气象局作为全省的气象试点单位,年内在全省率先建起市级“电视天气预报会商系统”。直接参加沈阳中心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会商,听取沈阳中心气象台的预报员会商意见,浏览其展示的各种图表资料,同时可发表盘锦市气象台的分析意见和图表资料。拟定完成的全市自动雨量站网建设工作于7月安装完毕,完成盘锦市兴农网站的设计安装工作,并正式开通,农民可随时上网查询盘锦气象网站信息。

   二、海洋湿地气象台项目建设。年初开始,市气象部门积极运作海洋湿地气象台建设项目,促成辽宁省气象局原局长与盘锦市市长会谈,确定盘锦市建设海洋湿地气象台项目,待以市政府名义报省气象局批复,该项目建设费用108万元已列入到2004年专项预算,待市人大批准后实施。

(李彦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