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4年)

农村经济(2004年)

发布时间:2010-05-21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422

农业综述

【农村经济概况】
    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630元,比上年增长14.5%,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粮食总产量95.1万吨,比上年增长17.2%,创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产量20.6万吨,比上年增长8.04%。畜产品产量18.5万吨,比上年增长8%。蔬菜产量63.3万吨,比上年增长3%。芦苇产量50万吨,比上年增长9%。完成造林2 786.66公顷,植树1 034万株,绿化重点村屯达20个。

    全市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9家。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河蟹、百万头生猪、百万亩苇田“一育三养”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粗具规模。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个、种养业小区77个。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开展田间工程、生态工程、结构调整工程、抗旱灌溉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夺得全省第十七届“大禹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荣誉称号;全面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农业抗灾能力不断提高。村容镇貌得到改观。村镇道路硬化率达到9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85%的镇和75%的村达到省政府要求的整治标准。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1.2亿元。生态农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机、气象、供销和农村土地事业都有新突破。


【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扶贫帮困机制已经建立,全市农村参加低保人口6 995人,完成特困户建房200户,年内有1 960余户扶贫对象实现脱贫。农垦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08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农村社会稳定、政治安定。

 

种植业

【粮食生产】
    2004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把粮食直接补贴与良种推广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经过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战胜夏季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使粮食生产呈现出历史新高水平。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95.11万吨,比上年的81.12万吨增加13.99万吨,增长17.2%。

    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备耕生产。针对2004年的粮食生产形势,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2月份举办县(区)主管农业局长、中心主任、推广、土肥、植保站长、乡镇主管农业乡镇长、推广站长、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参加的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共培训100人;6月初,举办有县(区)主管局长、中心主任、推广、土肥、植保站长、乡镇主管乡镇长、推广站长、技术员、种粮大户等150人参加的全市水稻田间管理培训班。;9月份,召开有120人参加的全市水稻拉练会议;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市多次组织农业部门干部及科技人员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普及科技知识。积极开展备耕春耕生产物资准备情况调查,总结备耕春耕进度与问题。贯彻落实种粮直接补贴与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工作,较好地完成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工作。加大农资市场打假力度,查处伪劣假冒种子、农药、化肥的经销部门,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二、围绕增产,进行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工作。按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重点抓好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全市种植水稻面积达10.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6万公顷(上年缺水未插秧、水改旱、只养蟹不插秧、扩边展沿等面积),扩大高产、优质米种植面积,以辽粳9、辽粳288、辽优7、盐丰47、盐粳68等品种为主。发展有机米面积1.27万公顷,富硒米0.67万公顷、蟹田种稻4万公顷。旱田播种面积1.83万公顷。其中,玉米1.11万公顷,高粱600公顷。大豆0.46万公顷,杂粮86.67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经济作物水飞蓟0.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33公顷(增加面积主要是河滩地及河沟)。新栽果树66.66公顷,1.5万株。

    三、围绕旱情狠抓播种与插秧工作。全市水稻育苗时间从4月1日开始,到4月18日全部育完;水田三旱整地5月13日完成。水稻插秧于5月15日开始,5月底基本结束,做到一次泡田插秧成功。旱田水飞蓟于3月25日播完;玉米、大豆4月15日开播,4月底播完90%(因干旱墒情差推迟播种),高粱5月18日播完。

    四、围绕粮食增产,狠抓水稻田间管理工作。加强水田的水层管理。及时提出缓苗时期撤浅水,提高地温,促分蘖;施肥、施药要保持水层,防止断水;对高温干旱和水质差地块适当加深水层,防止田间返盐;对低洼地块采取浅灌,防止长期淹灌和水稻发育不良等意见。针对2004年插秧结束早,施肥提前的实际,采取氮、磷、钾配合施用,标氮量控制在65公斤~70公斤,并扩大增施农肥、磷、钾肥面积。针对对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预测情况,加大综合防治力度,使水稻发病较轻,长势均衡,单产提高5%左右。

    五、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市、县、乡对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高度重视,通过召开各级会议,举办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培训班,落实良种推广面积和增收生产技术,落实企业订单面积,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等,及时发放良种入户卡,安全、足额将“两补”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市粮食直补资金3 620万元。其中,大洼县2 019.5万元,盘山县1 523.5万元,兴隆台区67.5万元,双台子区9.5万元。按照商品粮额度、交税面积等因素确定,于6月15日前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兑现补贴资金2 356.8万元。其中,第一批补贴面积9.67万公顷,补贴金额为2 175万元,于6月20日基本发放完毕。第二批补贴面积为0.80万公顷,补贴金额181.88万元,辽宁省分配指标年内已下拨,下拨指标面积0.61万公顷,补贴资金137.4万元,省财政资金已到位,正在下拨、发放。


【蔬菜生产】
    全市蔬菜面积完成1.1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86%。其中,保护地蔬菜0.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11万公顷;露地蔬菜0.48万公顷,比上年增766公顷;在露地菜中埝埂菜0.16万公顷。蔬菜总产量63.28万吨,比上年增长2.89%。其中,保护地产量52.3万吨,比上年(51.5)增0.8万吨,增1.55%(平均公顷产量79 800公斤);露地蔬菜10.98万吨,比上年增加0.98万吨,增9.8%(平均公顷产量22 500公斤),其中埝埂菜3.54万吨(平均公顷22 500公斤)。蔬菜总产值7.9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保护地7亿元,比上年(6.7)增加0.3亿元,增幅4.5%(平均每公顷产值106 815元);露地蔬菜0.93亿元,比上年增加0.13亿元。增幅16%(平均每公顷产值19 410元)。蔬菜总纯收入4.89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其中保护地4.24亿元,比上年增加0.21亿元增加5%(平均公顷纯收入64 965元);露地蔬菜0.65亿元,比上年增加0.09亿元,增幅16.07%,(平均每公顷纯收入13 320元)。按全市60万农村人口计算,农民人均收入中有815元是来自蔬菜生产,比上年的765元增加50元,增长6.5%。

    一、百亩棚菜小区建设。自2002年起市政府对老棚型改造给予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户积极性。2004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完成百亩小区15个,总占地面积233.33公顷,主要分布在两县的11个乡镇。三年累计建设百亩棚菜小区37个,占地面积593.86公顷。

    二、春季大棚菜生产。针对保护地生产中温室多、大棚少的状况,重点宣传和推广春季大棚菜生产。2004年,全市大棚面积达到912.8公顷,比上年增加45.06公顷。栽培品种、产量和效益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已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春季大棚菜生产基地,如羊圈子镇的春大棚香瓜生产基地(13.33公顷),田台镇的春大棚芹菜、韭菜等绿叶菜基地(33.33公顷),东风镇的春大棚西瓜基地(10公顷),高升镇的春大棚草莓基地(13.33公顷)等。

    三、埝埂菜生产。2004年,全市埝埂菜种植面积4 720公顷,比上年增加173.33公顷;产量3.54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2 500公斤;产值0.3亿元,平均公顷产值19 050元;纯收入0.21亿元,每公顷纯收入13 320元。通过推广埝埂种植蔬菜措施,本市露地蔬菜供应不足的状况得到调剂,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对减少因缺水可能造成的水田农民损失起到一定作用,被称作抗旱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扩大稻菜轮作面积。2004年,全市稻菜轮作面积666.66公顷,重点分布在大洼的东风,西安、新立、塘家及盘山的沙岭、坝墙子等地。

    五、推进订单面积及出口蔬菜生产。全市有鑫叶、万丰、绿地、雨林、鼎泰、锦江、润禾7家蔬菜龙头企业实行出口菜订单,带动农户2 786户,161.86公顷。其中,鑫叶公司300户20公顷;绿地公司1 200户,20公顷;万丰公司540户,20.10公顷;雨林公司120户,6.66公顷;鼎泰公司336户,11.2公顷;锦江公司90户,5.33公顷;其中有稻田养木耳70户,3.33公顷。石山种畜场200户,77.33公顷。

    2004年蔬菜、食用菌出口总量1 518吨。其中,蔬菜1 500吨占出口总量的98.8%;食用菌18吨,占出口总量的1.2%。

    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推广。2004年,全市推广蔬菜新品种20个,其中黄瓜新品种6个(山东寿光绿剑F1、绿衣王子、山东强大系列、津绿3号、绿冠、博美66等);番茄新品种4个(佳园大粉、日本粉太郎、以色列哈特、乐家);茄子新品种2个(荷兰的尼罗、布利塔);香瓜新品种8个(富甜1号,红城5号、7号、11号、白如玉等);推广新技术8项(二氧化碳施肥,反光幕、微灌技术、黄斑诱杀、卷帘机、放风机、温室香瓜嫁接技术、盘锦1型日光温室等)。

 

畜牧业

【概况】
    2004年,全市畜牧围绕农民增收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畜牧业倍增计划”的总体发展思路,抓龙头、带产业,建小区、扩基地,防疫病、保安全,加快无疫区建设步伐,取得了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决定性胜利,全市畜牧业经济运行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畜禽生产销售两旺的喜人局面,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市生猪饲养量110.5万头,同比增长10.5%;家禽饲养量3 550万只,同比增长1.4%;牛饲养量5.85万头,同比增长5.5%(其中奶牛0.38万头,同比增长35.7%);羊饲养量5.88万只,同比增长5%;特种动物养殖50万只,同比增长26.6%;肉蛋奶总量18.5万吨,同比增长6.3%。牧业产值9.3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牧业增收6 700万元,同比增长22.3%,人均牧业收入950元,同比增长11.8%。


【畜牧业经济增长】
    畜牧业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肉蛋奶总量将达到18.5万吨,同比增长12.5%,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6%。有机猪、肉鸭、毛皮动物等发展迅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区域布局成效显著,规模水平明显提高。六大养殖经济区已粗具规模。畜牧业养殖小区迅速崛起,全市已建成一定规模的远离居民生活区养殖小区58个,规模效益日渐突出。品牌产品市场销售走俏。有机猪、品牌蛋供不应求。


【扶持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常抓不懈。主管市长及业务部门多次深入市级龙头企业调研,谋求产业发展,打造企业新形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协调贷款,年内全市用于支持畜牧业的小额贷款达1.5亿元。年内,意丰肉联厂顺利投产,带动近千户农民发展肉食鸡生产,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5个市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 000户,户均纯收入8 000元。畜牧小区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类养殖小区日臻完善,市政府拨出100万元结构调整资金用于扶持小区建设。全市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收效。全市已建成58个畜牧小区中,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鸡养殖小区9个,蛋鸡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3个,奶牛养殖小区9个,肉羊养殖小区3个,毛皮动物及综合养殖小区22个。小区占地总面积254.26公顷,总投资1.47亿元,小区内总饲养户数1 935户,带动农户11 442户。


【畜牧业倍增计划】
    市、县(区)分别制定发展畜牧业的倍增计划,把大力发展养殖业作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大事,切实抓好。全市畜禽饲养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盘山县甜水乡公兴村300户有260户发展养猪业,年饲养量达10 000头,养猪户户均纯收入5 700元,仅养猪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实现1 200元。


【科技服务】
    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依法职业意识,全市共举办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培训班46次,培训人数达1 300人。全市有230人次参加全省和全国性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及无疫区建设培训班;市科委、科协及两县送科技下乡活动10次,发放科技资料1.2万份,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咨询180人次;积极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全市共引进优良品种畜禽9.6万头(套),其中,引进良种父母代肉用种鸡7万套,父母代蛋鸡2万套,父母代肉种鸭1.5万套。全市引进良种肉牛冻精1万支,引购荷斯坦种公牛冻精0.2万支;积极推广畜禽综合饲养配套技术,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增加畜产品科技含量。全市畜产品科技贡献率达47%;积极培育各类协会,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群众自发组建养猪、养牛等协会5个。


【动物疫病防治】
    年初,在全国部分地区暴发严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分析疫情,制定方案,成立组织,筹措资金,靠前指挥。市政府下发《盘锦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治方针,有利、有序、有效地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坚持“内防外堵”,切实把农业部提出的“七项制度、八项措施”落实到位,坚持对大型规模养殖场进行疫病监测,全市共监测3 404只(份)。实行高密度免疫,确保易感家禽长年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严格规范疫情诊断和报告制度,取得防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胜利,全市无一例重大疫情发生。动物疫病的有效控制使禽蛋、肉鸭等畜产品畅销各地,为饲养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全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全面提高检疫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检疫质量,确保“放心肉工程”的顺利实施,成功举办全市检疫大比武活动。


【兽医执法】
    全市共查处动物防疫行政案件82起,其中现场处罚56起,立案26起。受理群众举报162多次,依法销毁病害肉5吨。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维护了防检疫工作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上市肉品质量。加大兽药经营、使用监管力度,清理整顿兽药市场,没收及销毁假劣兽药30件,价值1.6万元,现场处罚43起,罚没款1.6万元。加强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对意丰肉联厂、清水鸭场等9家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申报无公害认证,经过省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率达100%。

    2004年,围绕“乳业强场,牧业富民,牧林结合,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上缴税金16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均收入3 846元,比上年增长2.3%;企业实现利润53万元,比上年增长43%。


    历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第一产业总产值完成7 9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有关惠民政策,下调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下降额10万元),发放中央粮食直补资金128.756万元。推广东亚、海禾等粮食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全场粮食总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8.3%,创历史最高水平。坚持科技造林,严把造林质量关,采用适时、适地、合理密植、良种壮苗,使用保湿剂等措施,提高林木成活率。政策发放退耕还林补助金47.6万元。完成造林66.67公顷,四旁植树2万株,绿化石青路、环乡路。有效实行病虫害防治机制,保障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管护机制,杜绝森林火灾与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田间管理。完成芦苇产量2 800吨,比上年增长36.6%,实现利润89万元,一举扭亏增盈。紧紧围绕“乳业强场、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家庭饲养业。奶牛存栏2 803头,比上年增长36.3%,鲜奶总产量10 206吨,比上年增长35.2%,年出栏肉猪2.5万头,比上年增长150%;出栏肉鸡5万只,比上年增长205%;存栏蛋鸡2.6万只,比上年增长143%,年产鲜蛋390吨,比上年增长8.6倍。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8 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完成工业增加值3 174万元,比上年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2%。建筑、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零贸易与餐饮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取向,深化各项改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芦苇、草场、林场资源,实施资本经营。经过上报市政府批准,进行“三场”改革。对200公顷草场对外进行租赁承包;场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森林资源转让实施方案》后,经森林资源评估部门评估底价后,进行公开拍卖,共拍卖林地面积116.46公顷。苇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4月,召开苇场职工代表大会,确定全员股份承包机制。苇场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压缩了管理费用,芦苇产量实现2 800吨,产值89万元。职工不仅按要求及时交纳了各项承包费用,而且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500余元。

    三、项目建设总体推进。5月15日,科尔沁乳业鹤乡有限公司液态奶工程举行奠基仪式,拉开乳品加工项目建设序幕。年末累计投资1 400万元,完成主厂房基础设施与锅炉车间厂房框架结构建设,为2005年竣工投产打下基础。奶牛小区引进项目取得一定进展。无偿提供牛舍建设用地36.67公顷,引进大型奶牛养殖企业3个,其中盘锦西园养殖公司占地23.33公顷,计划投资2 000万元,养奶牛1 000头,已完成环场防疫沟工程,完成牛舍建筑面积5 760平方米(6栋),办公楼1 400平方米,已购入奶牛100头;盘锦盛源养殖场占地6.67公顷,计划养殖奶牛500头,现已完成牛舍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4栋),完成378平方米加工厂,350平方米办公室,390平方米草棚,现已养殖奶牛180头;绿洲奶牛养殖公司占地6.67公顷,计划养奶牛300头,已完成牛舍建筑面积3 080平方米(4栋),并完成围墙防疫沟建设。

    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职工养老保险成果,扩大农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从2003年7月1日起,将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农垦企业职工(离退休工人)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完成手续准备基础工作,并为2 017名农垦企业到龄职工发放养老金340万元,同时为在岗干部、职工调整工资,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水平。为解决下岗职工生活就业问题,开垦部分荒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强化,坚持以打促防、以防促稳、固本强基的工作思路,防范和打击震慑犯罪,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石山种畜场领导成员名单

    党委书记、场长

      李永安

    副场长李兴国

      王学达

      李贵华

    工会主席

      乔凤莲

    场长助理

      朱瑞凡

 

林果业

【概况】
    2004年,以深化林业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兴林为支撑,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林业的各项发展规划,宣传、执行林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完成了植树造林、资源培育等各项工作任务。全市春季造林共完成作业面积2 786公顷,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04.5%。其中,荒地造林1 666.66公顷,海防林906.67公顷,其他造林73.33公顷,人工更新林140公顷。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1 926.66公顷。其中,荒地造林1 380公顷,海防林400公顷,其它造林66.66公顷,人工更新140公顷。在成活率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中,按权属划分:国有180公顷,集体606.67公顷,个人1 200公顷;按林种划分:用材林1320公顷,防护林666.66公顷;按树种划分:杨树1 626.66公顷,柳树53.33公顷,刺槐146.66公顷,其他树种160公顷。完成义务植树502万株,占计划的100.4%。完成村屯绿化160个,其中重点绿化村屯20个。全市春季造林绿化总投资3 59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827万元。年内全市共建成领导绿化点54个,造林254.4公顷,植树46.5万株。其中,市级绿化点5个,造林34.4公顷,植树6.5万株;县级绿化点9个,造林53.33公顷,植树10万株;乡级绿化点40个,造林166.66公顷,植树30万株。


【义务植树】
    年内,市直机关义务植树与重点工程相结合,把基地建在305国道,造林5.02公顷,植树5 245株,人均植树3株。盘山县县直机关植树5 000株,造林14.66公顷。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自愿投入到义务植树活动中,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群团组织积极开展“10”绿火炬工程和“三八”绿色工程活动,营造“巾帼林”、“五四青年林”等各种纪念林。盘山县团委组织县直机关团干部、团员青年共450人,在陆家双绕总干开展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植绿护绿活动,共植树7 000余株,造林6.66公顷;交通、水利、城建等行业部门,各自组织本行业的绿化;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适龄公民也以不同形式履行义务。全市参加义务植树74.8万人次,植树502万株,植树尽责率达到85.5%。


【落实政策 创新机制】
    各级政府继续把落实政策,创新机制作为推进林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坚持先落机制,后落任务,按照“不限制发展方式,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发展规模”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各种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大力发展股份制造林、合作造林和民营、私营等非公有制林业。在继续认真落实“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送到群众心中,让群众对党的林业政策有进一步的了解;市政府对个体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苗木费的政策不变,各县区相继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林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措施,如盘山县沙岭镇确立“鼓励合作造林、巩固集体林,重点发展私有林”的造林思路,对镇内的上、下排水总干和农道,对外发包,要求在3年内成林,否则收回承包权。


【突出重点 质量为先】
    2004年,在依托国家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基础上,设计市级载体工程3个。即:绿色通道、个体造林和村屯绿化。绿色通道工程:重点进行中新线、大盘线、秦沈客运专线的补植和305国道、新荣线、大锦线、双绕总干、红旗路、坝四线的造林绿化工作。植树期间,林业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把住苗木、栽植、管理三关,浇足透水,以水保活,及时培土封埯踩实,防病灭虫。共新增造林面积138.66万公顷,植树74.37万株,动用土方78.7万立方米;补植67.33公顷,植树11.96万株。村屯绿化工程:结合小城镇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绿化村屯20个。重点村屯以外的村屯绿化,以县区投入为主,量力而行。对于重点村屯集中物力、财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确保当年绿化一次见效。盘山县在资金上重点扶持村屯绿化,以奖代补形式投入资金45万元。坝墙子镇制定“挖好基础、高质量栽植、严加管护”的造林思路,共绿化街道10条,绿化长度1万米,植树2.5万株,动土方0.5万立方米,总投资达25万元,村屯绿化做到了乔、灌、藤、花、草相互搭配,宅院、道路、景点绿化融为一体,为全市提高村屯绿化水平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大洼县赵圈河乡双盛村客土1 500立方米,植树1 500株,并对绿化的树木实行“654”政策,即,当年保活自家门前、门后一株树,政府奖励6元,第二年成活的树每株保存奖励5元,第三年成活保存奖励4元,如果第三年发生树木死亡,每株罚20元。个体造林已成为造林的主体,是实现本市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已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形式造林的发展新格局。年内,全市个体造林面积合格1 200公顷,占合格林总面积的60%,涌现造林6.67公顷以上的个体造林大户13户。


【科技服务】
    为达到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留一片的目的,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严格把关。在苗木供应上,采取政府采购的办法,对投资的重点工程统一供苗,加强苗木产地、调运检疫的工作力度,保证用Ⅰ、Ⅱ级苗造林。林业技术应用ABT生根粉、药剂除草等科技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芦苇业

【概况】
    全市共有苇田面积8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滨海芦苇湿地,是盘锦市五大资源优势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芦苇产地,其中长苇面积6.65万公顷,空地和荒滩等未长苇面积1.35万公顷,收割面积5.73万公顷,占长苇面积的87%。高产苇田1.87万公顷,平均单产12 750公斤/公顷,中产苇田3.2万公顷,平均单产7 275公斤/公顷,低产苇田1.58万公顷,平均单产3 945公斤/公顷。盘锦苇田主要分布在四个苇场和一个农场。即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赵圈河苇场、辽滨苇场和新生劳改农场。这五个地区苇田总面积占全市的88%,其他乡(镇、场)仅有零星分布。芦苇除利用于造纸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业和医药行业,同时利用芦苇编织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每年可换取大量的外汇。

    2004年,各苇场的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以抓早春灌溉为重点,根据场情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抓了苇田灌溉、低产田改造、苇田生态立体养殖、科技推广、防治病虫害、机械收割的管理和芦苇产销经营工作。全市全年芦苇预计总产量50万吨,芦苇产值1.92亿元,比上年增加9%;一育三养面积达到4.63万公顷,精养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实现产值4 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芦苇机械收割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占苇田收割总面积的93%。

附:羊圈子苇场

    一、基本概况。羊圈子苇场始建于1962年3月,共有苇田面积1.73万公顷,年产芦苇15万吨,是金城造纸集团的原料基地之一。现有工资制职工4 980人。其中,在职在岗干部职工617人,离退休人员780人。有场属单位15个,机关科室19个。全场年产值6 0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 400万元。在上年年完成苇场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场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公车改革、公房改革、用电制度改革的基础上,2004年,进一步确定新的工作思路,开创苇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低产田改造。苇场现有不长苇面积1 333公顷,主要分布在7个分场的高塘地段,低产田近4 000公顷。年初筹措资金,集中用于低产田改造,购买几百根水泥管材,重新修整桥、涵、闸,缩短灌排水时间;动员苇场干部职工自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搞田间工程,扩大养殖面积,高塘地段的低产田得到改造。春灌期间,所有高地通过此项改造后,均灌上水。多方寻求帮助,千方百计抽凑资金,在有效的时间内,抢提水3 000余万立方米,顺利完成苇田一茬上水。5月中旬至6月中旬芦苇生长的有利时期,争取水源,保证第二茬水及时灌溉,高塘上水基本达到100%。7月初,采用飞机防害的办法及时消灭大面积苇田蚜虫,将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芦苇产量达到13万吨。

    三、苇田改渔田试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苇为主”的传统观念,借鉴外地经验,投资近100万元,利用苇田400公顷,进行苇改渔试验。修建一座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修建一处占地93公顷的高密度蟹池;修建16个高密度精养鱼池,进行鱼、虾混养。

    四、完成和完善第二轮养殖承包。为了保持养殖业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为期3年的新一轮养殖承包工作顺利完成。年内养殖职工投入资金224万元,投放蟹苗23万公斤,产河蟹80.5万公斤,产值在1 208万元,全场职工3年养殖承包费已全部收回,人均获纯利3 000元~5 000元。

    五、生态旅游开发。3月初,按宁夏沙湖模式,建一座小型水库,营造苇湖风光,修建纵贯苇塘东西几十公里(黑色路面)的旅游观光线路1条,年内建成通车。

    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苇场机关干部实行上下班签到、签退制度,各基层单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推出日薪月计的考勤制度、全场分三大系统年末考核的末位淘汰制度等。

    七、社会保障。筹集资金数十万元,为全场职工投入医疗及人身意外保险,解除职工在大疾病及天灾人祸方面的后顾之忧。

 

农村能源

【概况】
    2004年,全市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70户,累计3 525户;新建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1.2万铺,累计15万铺;新建被动式太阳能房0.2万平方米,累计11万平方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0.15万平方米,累计0.77万平方米。引进玻璃钢沼气池试验示范2处,引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继续推广“四位一体”沼液浸种等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典型经验】
    在推广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各项技术中,坚持典型引路,辐射周围。重点开展大洼县清水镇、二界沟镇,盘山县太平镇等“四位一体”、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被动式太阳能房(三项)生态建设,完善生态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四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上,把沼液浸种列为工作重点。抓3个典型村,印发《沼液浸种技术要点》2 500余份,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开展种子发芽率、成秧率、抗寒、抗病、抗逆性等水稻增产效益分析,落实16个示范户。全市推广沼液浸种1 022户,水稻种植面积344.66公顷。2004年,国家农业部在实施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中,大洼县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县。

【技术培训】
    2004年,将技术培训作为工作中重中之重,并举办“四位一体”沼气池、架空炕技能培训班;结合辽宁省能源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稻沼液浸种技术推广工作”的通知精神,召开全市以水稻沼液浸种技术为主题的农村能源技术培训班,县、乡级基层技术骨干达40余人接受培训。

【引入新技术】
    2004年,引进玻璃钢沼气池技术,分别在盘山县坝墙子农场、大洼县清水农场进行2处试验示范点;引进新型沼气池密封剂,分别在大洼县二界沟、新兴镇试验示范,引进的两项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四位一体”沼气池建设的发展探索出新途径。引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分别在盘山县太平镇、大洼县大洼镇建立2个示范区。太平燃气站于5月竣工产气,供应156户楼房炊事用能。大洼县西青燃气站于12月开始送气,供全村218户民宅炊事用能。

 

海洋与渔业

【概况】
    2004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水产业总产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20.6万吨,比上年增长8.04%;水产品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9.5%;渔业增加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9%。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300元,渔业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20元。全市渔业进入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渔业生产基本形成“蟹鱼虾贝”等主导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以河蟹为重点的龙头产业稳步发展,精品渔业开始起步,设施渔业前景可观,名优品种引进、新技术开发、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稳步展开,渔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水产养殖】
    一、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河蟹产业稳步发展。2004年,河蟹养殖面积8.69万公顷。其中,成蟹养殖面积7.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2%;扣蟹养殖面积1.5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产量2.4万吨,产值近10亿元,蟹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根据水资源情况,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养蟹”和“养大蟹”的发展战略,将河蟹生产作为2004年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全市有18个乡(镇)成为稻田养蟹万亩乡(镇),养蟹面积在0.66公顷以上的养殖户达2.86万户,河蟹产业发展到千家万户,吸纳劳动力10万人。在做大做强河蟹产业过程中,全市渔业主管部门抓住技术培训、蟹田工程建设、选派30名精干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抓河蟹市场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举办河蟹节和经贸洽谈会等几个重要环节,使河蟹产业从养殖规模、河蟹产量到经济效益呈连年递增之势,河蟹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繁、养、加和产、供、销的河蟹产业化发展格局;由于淡水鱼价格上涨,群众养鱼积极性有提高。年内,淡水鱼养殖面积发展到2.35万公顷,产量7.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6.3%;淡水养虾面积768.66公顷,比上年增长20.8%。

    二、海水养殖业稳中有升。浅海滩涂贝类管养面积达2.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海水养殖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长21.8%;对虾养殖面积稳定在0.63万公顷,对虾产量达到1 860吨,比上年增长11.4%;海参养殖开始起步。2004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到9.86公顷,产量达到6 000公斤。海蜇养殖面积733.66公顷,与上年持平。

    三、设施渔业有新发展。2004年,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2%。对虾、文蛤、海蜇、海参等工厂化育苗全面发展,河豚、文蛤、杂色蛤、牙鲆等工厂化养殖有新的突破。全市各级科研、推广部门以及龙头企业加大育苗、养殖技术研究力度,围绕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的难点集中攻关,取得新的突破。

【水产项目开发】
    加强二界沟一级群众渔港项目建设,由大洼县牵头组织实施,项目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农业部批准的盘锦渔业检测中心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中,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已全部到位;市科研所名特优水产品繁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已见雏形。码头、渔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共同营造投资洼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域内外、业内外客商投资兴业,增强海洋与渔业经济的后发优势。

【科技兴渔】
    全市渔业科技事业日益活跃繁荣,科技兴渔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新品种引进、贮备、推广示范有序进行。全市引进漠斑牙鲆、俄罗斯河蟹、海参、黄颡鱼、黄刺鱼、沙蚕等十几个品种,部分品种已经育苗成功并投入生产,已示范推广黄颡鱼育苗与养殖,加快水产养殖业优质化进程。

    一、新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试验成功海参、海蜇、毛蚶、杂色蛤、黄颡鱼、梭子蟹、生态蟹苗等人工育苗技术;推广大面积淡水白虾养殖,稻田养鱼、蟹,淡水生态养殖,文蛤、杂色蛤浅海底播,池塘毛蚶暂养养殖等一批新技术;创新出池塘多品种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集中开展全市性的无公害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的认定。召开会议,建立组织、制定方案,提高对实施无公害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养殖意义的认识,并加大宣传力度。年内,全市经辽宁省海洋渔业厅组织认定8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8.84万公顷,3家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有机水产品养殖企业,认定面积为3.4万公顷,无公害和有机水产品基地的认定,将对盘锦市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水产品养殖业向更高层发展和水产品步入国际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大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工作的力度,2004年全市应发放养殖证面积16 326.6公顷,已发证11 784.93公顷,占应发证面积的72.1%。

【渔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渔业产业是按产业化格局组织生产,把实施产业化经营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经几年的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在实现产、加、销有机结合,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市龙头企业已粗具规模,并发挥出牵动作用。全市培育8个龙头企业,实现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户32 000户。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洼县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带动农户8 400余户发展生态渔业。该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国家财政部和科技部分别列为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单位。以胡家河蟹市场、盘锦醉蟹加工厂为龙头,牵动盘锦百万亩河蟹产业,做到河蟹苗种优良充足,市场发育完善,河蟹销售流畅。以每日集团和荣兴农场为龙头,带动盘锦对虾产业发展,保证对虾深加工和销售。以西安农场、大洼三角洲为龙头,带动盘锦淡水鱼产业,使全市淡水鱼生产稳步、健康发展,稳定的增收项目。以陈家乡鑫安园生态养殖场和盘锦达洋贸易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泥鳅鱼产业全面发展。以金海滩贝类有限公司、大洼蛤蜊岗为龙头,带动全市文蛤产业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8.69万公顷,河蟹产量达24 890吨,产值近10亿元;全市淡水鱼养殖面积2.66万公顷,标准鱼塘0.37万公顷,淡水鱼产量8万吨。全市贝类管养面积2.06万公顷,产量3.8万吨;对虾养殖面积0.66万公顷,产量1 860吨。

【海洋综合管理】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认真组织实施海洋执法监察,促进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市海洋部门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的申请、论证、审批等程序。特别是审批过程中,严格按照功能区划审批,对不符合功能区划的予以调整;严格按照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使海域使用中“无偿、无序、无度”状况得到控制。对《盘锦市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细化、修改和完善,市级功能区划正待省政府批准实施。认真解决全市海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盘山县东郭苇场与养殖户的海域使用权之争,依法为40多户养虾户办理海域使用证,维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大洼县以县政府文件明确海域滩涂管理权属,滩涂管理重叠交叉的问题得到解决。海洋环保工作得到加强。经市编委批准,成立盘锦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加挂牌子,具体实施并纳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网。

【渔业执法】
    全市各级渔业执法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有明显改善。狠抓伏季休渔管理工作。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成伏季休渔任务,近海渔业资源和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精心组织海蜇资源保护工作。各级政府组织渔业、公安、边防、监察、财政等部门协同作战,实施渔船集中停泊、船网分离、人船分离和海陆综合管理,死看死守,实现按期开捕的目标。继续进行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实行渔政、渔监和船检部门的联合办公,严格报废渔船的审验和渔船拆解的监管,实行报废渔船公示制,全市共折解渔船18艘,转产渔民112人,并对其培训,减少渔船功率923.6千瓦,发放补助金118万元。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船检部门认真贯彻《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全年检验渔船820艘,达到近年最高水平。渔监部门严把渔港签证率、船员培训率,提高渔港签证率、渔船适航率、船员持证率,精心组织安全生产,开展船东互保,实现全年无重大海损事故的管理目标。加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水域监测,加大对污染事故调查、取证和处罚力度,对污染水域事故能及时进行处理。

 

农机

【概况】
    2004年,围绕农村、农业的实际,不断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的作用。年末,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50.15万千瓦,每万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2 944.7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8 701混合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 318台,机引农具4 396混合台,拥有水稻插秧机119台,水稻收割机68台,拥有各种农用运输机械9 923混合台,芦苇收割机2 500台,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248台,农业机械动力逐年增加,现全市农业机械总值为5.03亿元。

【农机作业】
    2004年,共完成机械整地11.5万公顷,其中:机械翻地4.69万公顷,春季机械旋耕灭茬6.81万公顷;机械播种(含机插秧)1.7万公顷;水稻机械化收割1.39万公顷;机械深施肥1.37万公顷;经济作物机械作业0.07万公顷;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1 255万立方米。 

【农机科研】
    2004年,市农机局与芦苇所合作研制芦苇收割机1台,并进行田间试验。该收割机工效是人工的50倍以上,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但由于材质工艺及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年内,市农机推广站在大洼新鑫叶种植公司和兴隆台绿色食品基地推广佳丰绿保仪5台。佳丰绿保仪是利用电子谐振波与植物生理波频相匹配而产生共振的技术,这种技术能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和转化,该项技术可使棚菜增产30%以上,提前上市3~5天。盘锦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在大洼新立农场和盘山高升镇完成水稻机械化旱直播试验1公顷,该项技术与人工插秧机械化产量持平,较人工插秧节省作业成本42元。通过本年的应用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未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2004年秋季,市农机局从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引进120台收割机,先后在石山、太平、高升、陈家、新开、新立、荣兴、王家、新生监狱等地完成机械化收割水稻6 666.67公顷,共创经济效益431万元。春季,市农机局科技部门参与市科协、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普之冬”活动,共参加科技下乡活动6次,印发技术资料1 000余份,参展图板、机具20台件。年内,全市共培训农机管理人员210人;培训农机技术人员105人;培训基层农机从业人员3 745人。

【农机监理】
    2004年,农机监理工作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农机监理系统实行执法文书。开展“农机安全村”建设活动,大洼县田庄台镇李杨村、盘山县高升镇的南关村被市农机局做为样板在全市推广。开展“农机打假护农”行动,查封假冒伪劣农机配件1 900余件,价值4.5万元。做好城市农机交通安全整治工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城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农机软环境和行风建设工作,制定《盘锦市农机系统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农业系统率先开展挖掘机职业资格鉴定。全市共检农用机动车辆16 389台,参检率为88%;审验农机驾驶员17 334人,审验率为90%;农机甲方路外事故率为0.1%,无重大伤亡。

【农机经营】
    2004年,盘锦市农业机械化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年内,全市农机经营收入实现3.85亿元。各种类型农业机械作业经营收入实现2.6亿元。其中,大中型农田作业机具实现作业经营收入4 180万元;农业机械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实现收入1 020万元;芦苇机收割实现作业收入275万元;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及设施农业机械实现作业收入460万元(本市收割机);农用运输机械实现经营收入2.01亿元。全市农机主机和配件经销、修理共330家,年实现经营收入1.21亿元,全市农机零配件加工厂10家,年实现产值35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

【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4年省批复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土地治理项目:以水田中低改项目为主的土地治理项目5个,其中水田低改3 566公顷;苇田低改项目1 333公顷;优质饲料粮基础建设666公顷。产业化经营项目:多种经营项目2个,其中稻田泥鳅鱼养殖项目1个,面积1 000公顷;绿色蔬菜种植项目1个,面积20公顷;产业化龙头项目1个,养殖奶牛1 000头。科技项目:省级科技项目10个,其中属于土地治理范畴项目5个,产业化经营范畴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5 99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 703万元,银行贷款3 904万元,集体和群众自筹7 387万元。上述计划年内全部完成。


【开发项目验收】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主三化”、“三线五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开发,综合治理,圆满地完成省下达的各项开发任务。

    全年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3项,占计划的100%,其中:水田中低改项目4个,面积2 353公顷;苇田低改项目2个,面积1 466公顷;优质粮食基地项目5个,面积4 333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项目1个,面积466.66公顷;节水农业示范项目1个,面积333公顷;农业生态工程项目1个,面积200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320公顷。

    共修建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151座,打机电井16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2公里,新挖和疏浚排灌沟渠1 856.7公里,安装喷灌设备14台套,占计划的100%,工程完好率全部达到95%以上。机械整平土地2 700公顷,共动用土方415.96万立方米,石方0.73万立方米,砼0.34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0%。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紧紧围绕粮食、水产、畜牧、棚菜、林苇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项目4项,占计划的100%。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基地,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头和基地建设,展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导向性作用。

    在科技项目开发建设上,共实施科技项目49项,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科技项目15项,市级科技项目34项,提高了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性作用。

    全年共完成开发投资6 586.15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财政资金3 998万元(含借款1 240万元),农行专项贷款5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 088.1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3.76万工日。

    为迎接省办对盘锦市2003年度开发项目的验收,在全面完成年度开发任务的基础上,加强项目库完善工作,规范软件管理,录制农业综合开发总结资料片,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开发标准,提升开发水平,使年度开发项目一次性达标,一次性验收,受到省验收组的好评。


【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开发扩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的原则,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建设高标准竞争强的农业产业带。结合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以太平、西安等乡镇为中心的4 333公顷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以唐家、新兴等乡镇为中心的6 666公顷稻田养蟹基地;以西安等乡镇为中心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古城子、清水等乡镇为中心的家禽养殖基地;以石山等乡镇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基地;以东郭、羊圈子等苇场为中心的万亩芦苇生产基地等6大产业基地。为产业强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开发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 943万公斤,实现新增芦苇330万公斤,水产品200万公斤,蔬菜2 035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2 608.73万元,新增利润3 723.29万元,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收330元以上。


【立体开发】
    年度开发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目标。继续实行稻、渔、豆、林四位一体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大面积发展有机水稻、有机河蟹和有机蔬菜,提高农产品的有机质含量;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进行生态化种养殖,在渠旁、路边植树栽花,埝埂种豆、渠内养鱼、稻田养蟹、养鱼,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目的;苇田区继续推广苇田鱼、蟹立体开发模式,建成亩产千斤苇千斤鱼或百斤蟹的“双千田”。通过开发建成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区6个,面积达1.33万公顷。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避灾农业,使大旱之年实现减产不减收,为生态立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管护】
    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制度,设专人对项目区林、路、建筑物进行管护,并设置专项管护、维修资金。各场、乡等项目单位按受益面积,每亩提2元维修、管护资金,计入当年水费成本,结余结转下年。推行大洼县荣兴乡的造林工程管护模式,即:农场与农户签订责任状,树由集体栽,农户承包,承包期间责、权、利分明,一年一检查,三年一验收。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每成活一棵树奖励5元,毁坏一棵罚款5元,十年后实行利益二八分成(乡得二,承包人得八)。由专职护林员分段管理,护林员工资与树木的成活率挂钩,在达标基础上,每成活一棵奖励3元,每死亡一棵罚款3元。


【项目管理】
    2004年,各开发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年度实施开发项目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和“十五后三年”规划科学选项,按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严格按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开发的连续性,杜绝擅自调整计划现象的发生;根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在继续执行“六个必须做到”、“五个统一”、“五个一致”、“百分制验收办法”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项目区又推行和试行“十项管理制度”,即项目前期工作制、专家评审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竣工验收制、公示制、奖惩制,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用新的机制创新局面。同时与科委、农林、农机、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实行项目整合,实现“共建项目、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同开发氛围。


【科技项目对接】
    为推动提高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质量和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和省开发办的要求,筛选出16个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作为2004年的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项目,与省农科院、沈阳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进行科技项目对接。项目投资达72万元。项目的实施,对促进2004年的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主要手段,通过双向选择,洽谈对接,共引进和实施旱田喷灌及菜田滴灌节水灌溉等技术、有机稻米生产加工技术、水产养殖、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与加工等技术49项,投资231万元,培训农技人员7.5万人次,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3 333公顷,辐射面积2万公顷,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开发档案电子化管理】
    为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管理同步进行,盘锦农业开发办公室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档案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分类、入库,并存入微机实行电子程序化管理,使之方便、快捷、高效地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服务,并申报晋升为省二级。


【国家 省领导视察】
    一、10月14日上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刘世江、多经处副处长樊继红在省开发办常务副主任马健、副主任陈学、项目处处长张恩禄陪同下,先后到盘锦利是米业集团、盘山县太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视察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副市长张要武、市财政局局长丁立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屠践华等陪同视察。刘世江副主任对利是米业用现代企业模式运作,将当地优势资源转变成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利是米业投资参股试点寄予厚望,他要求省、市开发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试点成功。

    二、8月31日,省政协主席郭廷标、副主席张成伦、徐文才率领由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部分委员组成的考察团在市委书记程亚军、代市长陈海波、市委副书记李素芳、副市长张要武、市政协副主席杨殿寿及市财政局局长丁立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屠践华等陪同下视察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省财政厅副厅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陈广君等人的陪同视察。省政协领导对盘锦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期望和建设性意见。郭廷标在听取汇报和大家的发言后讲话。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坚定不移地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来抓。(二)要将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去。(三)要坚持与时俱进,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四)要建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保障体系。


【宣传信息体系建设】
年内下发《盘锦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意见》,对搞好宣传信息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同时积极组织农业开发专题调研,挖掘闪光点,撰写出《浅论农业综合开发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依托科技支撑发展接续产业》、《关于加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意见与建议》等论文,上报发表各类信息100余条。

 

农垦

【概况】
    2004年,全市农垦企业共有独立核算企业28家。其中,农、苇场26家,机械施工公司1家,谷物集团公司(原种场)1家。农、苇场下辖分场246个。场办工业企业16家,建筑业企业74家,运输企业865家,商业企业231家。年末,农垦总人口4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 605人),农垦职工22.5万人。农场场办中小学校201所,其中小学174所、中学(含职业中学)27所,在校生5.5万人,教职工5 101人,其中教师4 787人。农场非国有经济经营单位2.6万个。

    农垦土地总面积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万公顷,芦苇面积5.6万公顷。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7.7万公顷,总产量实现65万吨,比上年增产12万吨,增幅2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万公顷,水稻产量61.5万吨,比上年增产11.5万吨,增幅23%;玉米种植面积0.46万公顷,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产1万吨,增幅63%。全年肉类总产量5.5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3.2万吨,比上年增加0.6万吨,增长23%。牛肉产量0.11万吨,比上年增加250吨,增长29%;禽肉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加0.6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1.1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9.9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3%。其中,鱼类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5%。河蟹产量2万吨,与上年持平。芦苇总产量45万吨,比上年增加2.1万吨,增长5%。农垦社会总产值实现107.8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40.6亿元,比上年增加4.5亿元,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22.9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实现7.5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增长13.6%。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9亿元,比上年略有上升。人均纯收入4 690元,比上年增加660元,增长16.4%。


【营业收入和盈亏情况】
    全市农垦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1 300万元,比上年减少1 512万元,下降4.6%。2004年,农业实现利润1 317万元,工业实现盈利112万元,第三产业盈利962万元,比上年有大幅增长。在28家农垦独立核算企业中,盈利企业23家,盈利额2 391万元,比上年增盈2万元。亏损企业5家,亏损额119万元,比上年减亏21万元。盈亏相抵后盈利额2 391万元。在盈利企业中,盈利额超百万元的有5家,其中太平农场盈利388万元,比上年增盈38万元;三角洲农场盈利238万元,与上年持平;赵圈河苇场盈利931万元,比上年增盈629万元;东郭苇场盈利152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兴隆农场盈利235万元,比上年增盈9万元。


【资产状况】
    全市农垦企业资产总额261 572万元,比上年增加10 878万元,增长43%。扣除待处理资产损失23 300万元,其中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20 773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2 527万元,净资产总额238 27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额76 928万元),所有者权益43 950万元。资产负债率91.3%,比上年的87.9%上升3.4个百分点;流动比率81.3%,比上年有所上升;速动比率58.3%,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4年,农垦各业生产保持稳定的发展,全系统把粮食工程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把种植优质米、有机米、生态绿色食品、水产养殖、大棚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国有农场的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农场的生产经营有所起色,经营成果比上年有所增长。场办工业也保持稳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较为强劲。2004年是农垦落实国家政策关键年,农垦职工社保有很大的突破,85 931名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农垦职工领到养老金,在职职工的认定、缴费测算等工作也取得进展;土地发证工作也得到推进,盘山县5个农场全面完成,大洼县和市直4个农场的土地界址确认、确权等基础工作也已经完成;农垦职工户口农转非工作也有进展,市政府已经原则同意市农发局、市公安局联合起草的工作方案,待社保工作对职工身份认定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


【结构变动】
2004年,国家和省农垦局在农垦政策、资金上对盘锦给予较大支持。年底,省农垦局领导班子全员到盘锦检查指导工作。经盘锦市编委批准,盘锦市农垦管理站升格为盘锦市农垦管理处,下设办公室、产业指导科、计划财务科3个职能科室。并于2004年11月6日举行农垦处挂牌仪式。

 

水利

【抗灾夺丰收】
    2004年,遭遇严重的春夏连旱,年初辽宁省对盘锦市计划分水面积仅为8.66万公顷,全市11.4万公顷水田,有2.67万公顷的用水需要靠市内挖潜解决。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抗旱夺丰收的思想,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狠抓蓄水、调水工程建设,落实高度集中水权、科学供水、计划和合同供水、严明供水纪律等措施,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指挥,实现半个月完成泡田、移栽和不丢一亩田的目标,水田种植面积和泡插、移栽速度,均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市共为水田供水10.5亿立方米,夺取

    增收的全面胜利。同时积极组织苇田春灌,共为苇田调水7 640万立方米,全市苇田首次实现全面积春灌。

【“大禹杯”竞赛】
    全市深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并夺得辽宁省第十七届大禹杯。农田基本建设突出田间工程、抗旱灌溉工程、结构调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和生态工程五大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共完成农建土石方2 032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2亿元,清扩改造各级灌溉渠道5.9万条,配套桥、涵、闸、站等各级各类建筑物279座,改善灌溉面积1.33万公顷,治理涝区面积1.18万公顷。老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库增容加固工程等均取得显著成效。

【防洪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防总和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立足于“防大汛、除大涝、抗大洪”,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安全度汛措施,科学制定防洪方案和预案,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及各项应急措施,切实加强对防汛除涝工作的督促检查。

    全市在防汛责任制建立、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河道清障、防汛物质储备、防汛会商中心建设、抗洪抢险队伍组建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整治绕阳河的同时,加大对中小河流的整治。完成省下达的绕阳河整治年度任务。争取辽宁省水利厅将盘锦市西部中小河流纳入整治范围,对锦盘河、丰屯河、大洋河、鸭子河、月牙河等河流堤防进行整治加固,使其防洪能力可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依法加大河道清障工作的力度。全市河道清障工作力度大,清障彻底,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共清除自然和人为设障35处,动用土方10万立方米。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严重紧缺等困难,采取统一工程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派驻监理、统一工程验收等办法,完成了南水北调站护岸工程、吴家大湾护岸工程等应急度汛工程13项。提高城市除涝工程能力。对吴家总干进行清淤扩建,并完成应急排涝站基础建设,提高城市除涝能力。坚持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把依法治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围绕“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深入开展第十二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七届“中国水周”活动,公民、法人的水法规意识有新的提高。推进“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的五统一水资源管理,依法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认真落实井口清、取水量清、水资源费清的“三清”措施,引进、示范IC卡取水计量设备,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规范水资源费的收缴。加大水政监察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乱打井和非法转供水行为。

 

气象

【气候概况】
    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0.5℃,较历年的9.2℃偏高1.3℃,较上年9.9℃偏高0.6℃。降水量为676.4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多25.4毫米,较上年632.8毫米偏多43.6毫米。日照时数为2 955.6小时,较历年的2 725.9小时偏多229.7小时,较上年的2 618.2小时偏多337.4小时。全年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中大洼偏多、盘山偏少,且旱涝时段明显;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气温偏高,光照偏多,降水较少,出现历史少见的春旱;夏季气温正常,33℃以上高温天气仅出现2天,暴雨较多,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前期伏旱较重;秋季中、前期温暖少雨,光照充足,后期多雨,光照偏少。春季气温偏高,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6月上、中旬气温明显偏高,整个夏季热量和光照条件明显好于常年。降水虽时空分布不均,但总体上满足了作物生长需要。9月份气温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年内出现的不利气候条件:5月份全月无透雨,对大田作物出苗、生长产生影响,4月、5月风速较大,对水稻通风练苗产生不利影响,春旱对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均产生影响。初夏发生干旱,影响大田作物正常铲趟、施肥和水飞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局部地区的内涝影响该地区水稻产量,轻度秋吊天气影响了全市的粮食产量。但全年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多弊少,属平丰年景。


【气象灾害】
    一、阶段性干旱。春旱:盘山县春季(3~5月)降水总量仅为32.3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64.3毫米,少67%;大洼县降水总量为61.2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36.2毫米,少37%。盘山县的高升镇有333.33公顷出苗不齐,沙岭镇因干旱加之大风影响有400公顷农作物毁种,全县大部分乡镇出现旱情,秧苗中午萎蔫,基本停止生长。继春季(3~5月)干旱后,进入6月份1~16日全市无降水,旱情进一步加重。盘山县旱田受灾面积达1.33万公顷,出苗率仅为70%~80%,干土层深度较深,无法正常铲趟、施肥,玉米、水飞蓟等作物受灾最重,甚至毁种2~3次,毁种面积666.67公顷,减产约2~3成。全市水田缺水面积2万公顷,大部分分布在盘山县的西北部地区。

    二、局部地区内涝。全年全市共出现4次局部地区暴雨,最为严重的是6月下旬,西北部地区出现内涝,盘锦监狱所在区域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其中,北五块地区12小时内降雨量达324毫米,形成严重内涝,有666.67公顷水田受淹。7月下旬,中、南部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造成城区道路积水,部分水田受淹。

    三、短时低温。8月12~13日出现短时低温天气,日平均气温在16~19℃之间,日最低气温<15℃,对水稻减数分裂稍有影响。


【气象服务】
    2004年是连续第6个春旱年。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及时的开展以抗旱为重点的决策气象服务。全年共为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信息》、《重要天气报告》、《领导请阅件》、《天气公报》、《雨情情报》等各种服务材料100余期。

    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抗旱工作,继续支持“向天要水,开发云中水资源”的抗旱措施。年初,盘锦市气象确定出抗旱气象服务的中心内容。成立抗旱气象服务决策咨询小组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及增雨火箭装置作业小组等组织,做出明确分工,采取得力措施保证服务目标到位。决策咨询小组3月份开始工作,由市气象局局长、业务科长和骨干预报员组成,每旬初召开一次决策咨询服务会议,总结上一旬天气实况,分析灾害性天气的发展趋势,结合农时、农情及领导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决策服务意见,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

    二、天气预报准确及时,重大社会活动保障有力。市气象台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天气过程不放过”要求,做好天气预报工作。入春以后,针对严峻的干旱形势,气象台密切注意天气形势的变化,准确做出久旱转雨预报,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缓解旱情。7月30日的暴雨过程,市气象台中期预报提前10天、短期预报提前48小时做出准确预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社、“121”电话、手机短信等媒体发出。准确预报出4月28日的8级大风天气及6月10日、11日的33℃高温天气。对于市里举行的各种大型社会活动,气象台认真做好专题气象服务,成功地为世纪广场的大型演出、12月5日的全市“科普之冬”活动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台还认真做好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逐日天气预报及水稻育苗期苗床温度预报、高考期间的天气预报等。

    三、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公众气象服务。市气象台开展的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包括: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晨练指数、医疗气象指数、穿衣指数等5类),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发布,下半年,市气象台又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联合开展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每天定时对外发布次日的空气质量状况。年初成立海洋气象台,拓展海上天气预报,增加海上天气状况、大风等预报内容;开通手机移动气象网站服务,改进“12121”声讯台各分信箱内容,取得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增加电视天气预报的观赏性。

    四、人工增雨效果显著。市人工增雨领导小组召开两次会议,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4月末,对人工增雨火箭车、火箭发射架及发射装置进行检修,对大洼县气象局的4门37高炮重新进行检定,对所有高炮、火箭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上岗证实行年检。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办法》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流程》。争取市政府专项资金21万元,购进足量的火箭弹和人雨弹,为人工增雨作业做好物资、装备和技术上的准备。5月12日和6月25日,进行两次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火箭、高炮在两县境内同时进行,取得明显的增雨效果,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大暴雨,使旱情得到明显缓解,西部、北部地区旱情解除。年内,全市共组织火箭增雨(雪)作业20车次,发射增雨火箭弹60发;高炮增雨作业12炮次,发射人工“增雨弹”450枚,其中取得明显增雨效果的有5次天气过程。按平均增雨量20%计算,共增加降水6 000万立方米,以70%的有效利用率计算,约增加农田用水4 200万立方米。


【现代化建设】
    一、在建成与辽宁省气象局及各市气象局的可视化电视天气预报会商系统的基础上,2004年,建成省、市、县三级的2M缆数字专线。该三级数据传输专线的建成,成为辽宁省气象部门通信史上的一次革命,该专线在气象信息采集、气象信息共享、气象信息存储和检索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市气象局(台)为确保雨情、灾情等气象信息的及时准确收集上报,在部分乡(镇)设立10个雨量自动观测站,有效保证雨情情报的时效性。继续完善盘锦市兴农网站、气象网页和电话“12121”等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查询系统,为百姓了解天气和利用用气象信息提供方便。

    二、湿地生态监测站建设。为配合生态市建设,筹建盘锦湿地生态监测站,站址在盘锦监狱太平河保护区内,分别建成芦苇、水稻两个观测场。主要观测仪器有:涡相关观测仪、小气候梯度观测仪及便携式植物光合作用观测仪。观测项目包括:СО[sub>2[/sub>通量、水汽通量、动量通量、摩擦风速、植物光合作用及气象要素梯度分布等。其目的用于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探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提出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对策及调控措施,逐步建成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教育基地。主要科研工作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研究所承担。年内,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及我国的湿地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盘锦湿地生态监测工作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市气象局正积极争取将其提升为国家级湿地生态监测站,以保证资金的投入和设备更新,为“生态立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