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盘锦简介 > 盘锦年鉴 > 盘锦年鉴(2006年)

农村经济(2006年)

发布时间:2015-07-30 信息来源: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浏览次数:760

农业综述

    【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0.7亿元,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6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5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0%、19.7%和13.6%;粮食总产达106万吨,实现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6.8%;水产品产量达23.5万吨,产值达2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7.8%;肉蛋奶总产达22.5万吨,比上年增长10.6%;蔬菜产量达74.8万吨,比上年增长9.5%;完成造林面积0.14万公顷,植树510万株,超额完成全年计划。芦苇总产达50万吨,与上年持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 711元,比上年增长12.7%,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全市把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的新举措,重点加以推进。全年完成县域生产总值118.3亿元,增长2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6亿元,增长27.7%。工业强县战略凸显实效,完成工业增加值39.6亿元,增长37.5%,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3.5%。县域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竣工投产和在建项目达到258个,投资增长34.2%。大洼和盘山两县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形成,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份额不断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紧密结合实际,着力把贯彻落实中央、省两个1号文件提出的支农、惠农措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渔用柴油价格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全市农民实际获得的各项补贴总额达9 442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7元。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增强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水平。全市用于五保户、村级办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转移支付资金686万元。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和免收借读费共计170万元。认真落实市级农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全市实现农业投资6 240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6.5万人,实现现金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

    全市围绕“水稻、水产、畜牧、蔬菜、林苇”五大主导产业,按照“优势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加工品牌化、市场销售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2006年,全市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0.9万公顷,其中发展蟹田大米4.67万公顷、有机大米1.33万公顷。大力发展以河蟹养殖为重点的水产业。全市通过“大养蟹”和“养大蟹”工程,实现河蟹养殖面积8.93万公顷。稳步发展棚菜小区建设。全市完成改造和新建规范化百亩棚菜小区20个,总数达到80个。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全市已初步形成生猪、奶牛、肉食鸭、小皮毛动物、肉食鸡和禽蛋五大生产基地。建成一定规模、远离生活区的养殖区58个,累计发展畜禽养殖小区93个,一定规模养殖户达8 500户。优化造林布局,提高苇田“一育三养”能力。全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绿化村屯158个,其中重点绿化村屯69个。发展苇田“一育三养”面积4.6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7万公顷,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建设“两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开发扩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把两大基地建设确定为优先扶持对象,给予资金补贴、贷款贴息,并在征用和租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升。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作用。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重点扶持和发展以优质大米生产、蔬菜生产、食用菌栽培、河蟹养殖、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奶牛养殖和果品生产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了4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00余个种养小区,优势农产品生产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加强“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扶持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对具有盘锦独特优势的大米、皮毛、蔬菜、河蟹等优势农产品,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总体格局,提高了产业规模和水平。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现已发展规模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50多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7.2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15.3%。

    【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从抓市场秩序和现代流通手段入手,不断加大10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和农产品交易量。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参加全国和省在北京、锦州、大连、吉林、齐齐哈尔等地举办的农产品招商、展洽会,向国内外包装推介农业产业化项目25个,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13个,招商引资总额达2 840万元。申报并成功举办盘锦大米(北京)展洽会和2006年中国北方(盘锦)河蟹展洽会。在加大优质大米出口的同时,水产品出口品种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5个,出口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韩国、日本、台湾发展到泰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施农业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工程。全市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完成农业科技立项20个,投入科技“三项”费用资金300余万元。推广引进实用性强、抗旱节水、优质高效、增产显著的新技术15项;推进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技术的应用,设置测土配方施肥小区20个;水产科研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成效显著,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实现稳产高产,黄颡鱼孵化与养殖技术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稻田养殖大规格河蟹普及与推广取得明显成效;畜牧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引进良种猪400头,良种禽6.69万套,良种貂、狐等500只,良种牛冷冻精液4 000只;林业在加快新品种引进和栽培试验的同时,不断加大种苗管理质量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全市造林结构走出了一条新路。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在大洼县11个乡镇,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50人,落实科技示范户1 000个,带动农户2万户。推广以超级水稻265、盐丰47等主导品种,实施无纺布覆盖旱育稀植、晚育晚插和水稻简化栽培等主推技术,推广面积达1.33万公顷,产量增幅在3.5%以上;在盘山县13个乡镇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主推稻田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收到了明显的实效。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全市以“科普之冬”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为载体,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分层次、灵活多样的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全年累计培训农民35.5万人次,其中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20次,广播电视讲座40场次,印发农业科技资料18万份,参与科普大集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达5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生产更快更好发展。(一)强化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全市315个行政村中,完成12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覆盖面达40%,超出年初计划15个。(二)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两县质检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全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9.6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2.5%。(三)扶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全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94个,培养农村经纪人6 500多人,分别增长17.5%和8%。(四)强化农业防灾体系建设,农业植保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新农村建设试点起步】

    按照中央和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召开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会议出台了《中共盘锦市委 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组建市、县、乡三级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制定新农村建设阶段性工作目标。筛选并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14个(其中试点乡镇2个,试点村12个)。完成规划编制的行政村85个。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推进上,采取面上工作整体推进,试点单位重点突破的稳妥措施。面上工作主要以村屯绿化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绿化村屯158个,重点绿化村屯69个。市政府投资64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新农村试点单位建设,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点突破,为指导面上工作提供新的经验。14个试点单位的工作扎实有效,高升镇、田家镇工作推进力度较大,成绩显著。大洼、盘山两县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投资达2亿元,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一镇四村”的绿化和环境整治任务。双台子区、兴隆台区分别加大试点单位生活区和生产区的整体布局改造,加快村屯道路、院墙、厕所、垃圾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建设。从抓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4.3万人,参合率达99.56%;减免学杂费共计1 283万元;为贫困户建房300户;建成新农村健身广场34个。年底,由市委、市政府倡议,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参与,市工商联合会发起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捐助彩电送温暖”活动,9位民营企业家共出资160万元,为全市农村无电视户购买21英寸彩电2 642台,使盘锦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电视全覆盖。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现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开局良好的喜人局面。

 

种植业

    【粮食生产】

    2006年,粮食生产以扩大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面积,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为重点,战胜了阶段性低温寡照、多雨等诸多不利因素,使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00公顷;粮食作物总产量106.1万吨,比上年99.2万吨增加6.9万吨。

    一、立足抗灾夺丰收,进一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2006年,全市扩大超级稻品种的种植面积,以“盐丰47”为代表的超级稻品种达到8.67万公顷,其中,“盐丰47”面积7万公顷,“沈农265”面积1.33万公顷,“辽优5218”和“屉优418”等杂交稻品种0.33万公顷;“辽粳9号”面积为1.33万公顷,”辽星1号“面积为0.67万公顷,这些品种占全市水田面积的98%以上。

    由于2006年特殊气象条件的影响,全市水稻育苗延迟到4月15日结束,比历年晚3天到5天。播种后迟迟不能发芽,出苗后又生长缓慢。在此严峻的形势下,采取适当措施,大力推广旱育苗及配套技术,全市没有出现坏种、烂芽和死苗现象,为全年的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召开全市粮食生产的各种会议。先后组织召开全市种植业工作暨春耕生产动员会、全市水稻田间管理紧急会议、全市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全市水稻生产形势分析暨2007年水稻生产安排意见座谈会等,就春耕生产进行动员和部署,对水稻田间管理提出要求,为全年粮食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2006年水稻良种补贴申报和发放工作。2006年全市申报水稻良种补贴面积10.90万公顷,资金总额2 454万元。其中:大洼县5.96万公顷,1 341万元;盘山县4.27万公顷,960万元;兴隆台区0.61万公顷,138万元;双台子区0.06万公顷,15万元。

    四、完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落实省农委《关于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通知》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参加申报的企业涉及农、林、牧、渔四个行业,共计16家。经过省农委审核,共评定2006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7家。其中,盘锦吉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被评为2006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五、组织全市相关单位作好申报工作。组织申报省级观光农业项目区。按照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对盘锦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的审核、推荐,鼎翔生态区等7项目申报省级观光农业项目区,待省农委审核。组织申报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县。经两县农经局申报,市农委审核同意,大洼县申报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水稻加工基地县,盘山县申报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县、优质水稻加工基地县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省农委正在审核中。组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种粮大户的申报工作。经研究同意,大洼县和大洼县王家乡农民罗庆地申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种粮大户。由省农委上报国家农业部。组织全市7家大米企业和水稻科研单位参加省农委组织的全省优质水稻品种、优质稻米和明星稻米加工企业的评选工作。省农委已对各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蔬菜生产】

    全市蔬菜总面积1.19万公顷,同比增长3.4%。其中:保护地面积6 827公顷,比上年增长2.9%;露地菜5 067公顷,比上年增长3.68%。全市蔬菜总产量74.8万吨,比上年增长9.48%。其中,保护地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增加1.95万吨,增长3.58%;露地菜18.4万吨,比上年增长32.7%。蔬菜产值比上年大幅度提高,全市蔬菜总产值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保护地产值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露地菜产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蔬菜纯收入大幅增长。全市蔬菜总纯收入6.1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保护地蔬菜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露地菜总纯收入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农业人口人均蔬菜纯收入900元,比上年835元增加65元,增长7.8%。

    一、补救措施得力,蔬菜产量稳中有升。冬季虽然出现前期暖后期冷的不正常天气,但菜农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使蔬菜生长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蔬菜产量稳中有升。

    二、蔬菜价格看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蔬菜价格一路攀升,尤其是保护地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黄瓜2.4元/公斤,每公斤比上年提高0.3元;香瓜3.0元/公斤,每公斤比上年提高0.6元;茄子2.6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6元。番茄1.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6元。种植黄瓜的棚菜户每公顷最高产值达60万元,番茄棚菜户每公顷最高达45万元。露地菜每公顷最高达6万元。

    三、政策有利,促进了棚菜小区发展。自2002年市政府对老棚型改造给予政策扶持以来,极大地调动了一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建设棚菜小区的积极性,2006年出现了棚菜小区建设少有的好形势,在盘山甜水、太平、胡家等盐碱地区新建棚菜百栋以上温室小区,特别是胡家镇开创了历史上没有种菜的新局面。全市百亩棚菜小区已发展到20个,其中新建9个、改造11个。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已粗具规模,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一县几品的蔬菜生产格局。如古城子、新开黄瓜、沙岭茄子、高升草莓、甜水羊圈子香瓜,新兴、高家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蔬菜专业基地。全市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5 000亩以上1个(大洼新开);万亩以上的3个(高升、古城子、沙岭)。二是经济人队伍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有近千人参与蔬菜运销队伍,全市每年有2/3的鲜菜依靠经纪人运销到全国各地。充分发挥各级蔬菜专业服务组织和协会组织的作用。全市现有各类协会30个,会员2 760多人,为蔬菜专业的服务组织160个。

    五、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应用和推广。优型日光温室得到推广。随着近几年老棚型改造工作的进展和新棚型效益的显著,使优型棚室逐年提高,全市日光温室0.42万公顷,其中有0.20万公顷是优型温室;大棚0.13万公顷,其中有0.12万公顷是优型大棚。大洼镇王传峰创造的无墙连体温室新棚型,可堪称省内首创。该温室透光好,栽培空间大,效益高(一年两茬)温室建筑投资合理,在大洼县推广到100余栋。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如保护地栽培黄瓜、番茄、茄子、香瓜等优良品种基本上达到了100%。近年来棚室内外机械化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如微喷微灌技术、卷帘机、放风机、采收滑道、二氧化碳施肥器及果菜嫁接技术得到群众的认可,老地块应用率基本达到100%。

    六、出口蔬菜有了新发展。年内全市出口菜量达到3 300吨,比上年增长9%,创汇额1 026万元,比上年增加82.4万元,增8.7%。出口的蔬菜主要有番茄、干辣椒,其中出口俄罗斯番茄2 000吨、干辣椒1 300吨。




附:石山种畜场

    2006年,围绕“乳业强场、牧业富民、牧林结合、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全场呈现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0万元;人均收入5 000元;企业实现收支平衡。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避免洪涝灾害,投资37万元,修排干8公里,动用土方17万立方米。为解决种地大户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问题,场投资15万元,修建农田路8 000延长米。投资125万元,新开水田100公顷。投资22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71万元、自筹54万元)完成水田低改200公顷,优质饲料粮400公顷等工程项目。按照项目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要求,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2003~2005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通过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检查验收。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场党委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努力寻求农民致富途径。全场完成耕地面积4 498.05公顷。其中,水田耕地面积完成1 382.82公顷,旱田耕地面积完成3 115.22公顷(大豆种植面积233.33公顷,西瓜栽种66.67公顷,香瓜栽种26.67公顷;辣椒栽种16.67公顷,棚菜种植15.33公顷,各种小杂粮17.33公顷)。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粮食总产量达21 561吨。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发放良种补贴及“直补”资金281万元。

    林苇业稳步发展。全场植树造林完成66.67公顷,秋季植树造林33.33公顷,完成苗圃建设基地3.33公顷。投入4.7万元用于美国白蛾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时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由于春季干旱少雨,苇场积极采取措施,完成了苇田灌溉工作,为确保芦苇丰收奠定了基础,年芦苇总产量达3 500吨。

    畜牧业稳步向前发展。全场畜牧业均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年末奶牛存栏4 850头,比上年增长28%;家禽饲养量10.2万只;生猪存栏12 000头。鲜奶产量完成1.8万吨,比上年增长44%。职工饲养奶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奶牛养殖户由原来的310户增加到520户。7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趋于完善并投入使用,形成了奶牛饲养专业化生产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盘锦盛源海杰冷食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引进两条生产线,其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可观。全场经营化肥、种子、农药的经销商达11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投资20万元建成塑料颗粒厂,解决了部分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全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9 860万元。

    发展镇政府和镇人大的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考入市重点高中学生21人,升入普高50人,升学率在5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全镇出生72人,人口出生率为5.4‰,计划生育率为97.22%。镇民政落实县政府和镇政府对全镇60户贫困户结对问题,解决8户险房、危房的住房问题。镇民政为55户68名五保人员纳入正规化管理,使其老有所养。通过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保人员己达11 763人,为26名疗保人员报销医疗费16万多元。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投资300万元建住宅楼5 200平方米。公安、司法等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全镇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场工会在2006年春节前为全场困难职工发放救济金4万元;召开场工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按照市总工会的文件要求,认真做好特困职工的摸底调查工作。为纪念石山种畜场建场50周年,活跃节日气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场工会在9月中旬举办庆祝石山种畜场建场50周年职工篮球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年初,场党委为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机构,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撤销了3个基层党支部,对3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完成对试用期干部的考核工作。年内新发展党员9名,转正党员16名。场党委对12名特困党员进行走访,送慰问金2 400元。落实老干部和“三类人员”的各种政策。场党委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为加强党员信息化管理,投资6 000元购进微机设备。按照市国资委的要求,认真参加“学习党章百题知识竞赛”活动。为庆祝建党85周年,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场党委在“七一”前夕,召开庆祝建党85周年暨新党员入党宣誓“一先两优”表彰大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省纪委六次全会、市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认真组织全场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切实维护党的纪律,构建惩防体系,推动全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林业

    【概况】

    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 360公顷,占全省计划的102%。其中,人工造林1 327公顷,人工更新33公顷。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为79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73公顷,人工更新20公顷。在成活率85%以上的合格面积中,按权属划分:国有53公顷,集体127公顷,个人613公顷;按树种划分:杨树666公顷,柳树47公顷,白腊33公顷,其他树种47公顷;完成义务植树208万株,四旁植树152万株,分别占年初计划的104%和101.3%。村屯绿化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全年完成重点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69个,经检查达到建设标准的57个。全市有60个村被评为省“绿化模范村”和“绿化示范村”,盘锦市农委、盘山县农经局、大洼县农经局均获得组织一等奖。

    【植树造林】

    一、认真组织,广泛宣传。春节过后,及时召开有县区、“西四场”分管局长、场长参加的造林工作会议,协调造林指标,落实绿化任务,明确植树重点。4月7日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部署春季造林工作。围绕海防林体系建设,以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绿色通道、社会群众造林三项市级重点林业工程为载体,科学编制全市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植树节活动,不断拓展宣传领域、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并采取升放标语彩带气球、发放林业技术小册子及送林业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绿化的重大意义、栽培树种、造林技术和林木丰产措施。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等以“绿化村屯、美化家园”为主题,通过植纪念林、联乡帮村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驻盘各企业、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均以不同的形式履行责任和义务。开展领导办绿化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各县区几大班子领导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共建成领导绿化点53个,造林0.03万公顷,植树61.8万株。其中,市级绿化点5个,造林0.13万公顷,植树16.1万株;县级绿化点7个,造林0.05万公顷,植树9.4万株;乡级绿化点41个,造林0.02万公顷,植树36.3万株。

    二、狠抓重点,整体推进。2006年,造林绿化工作以三个重点工程为载体: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按照年初计划和全省“两防一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以乡村自主建设为主体,植好环村林、栽好环宅林,实行村屯绿色包装。其中市里重点扶持的绿化村屯,依据村屯的现状和经济承受能力,分三类标准开展,一类的要达到主街主路硬化,路宅分离,U型槽固化边沟,柴垛、圈舍、厕所等障碍物进院,提倡院墙、门楼整齐划一;绿化方面要达到工程提前到位,主街主路栽满栽严,乔灌结合,花草相依,房前屋后、坑塘四周、空闲隙地见缝植绿,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二类的按照路宅分离标准设计绿化,植树工程、苗木标准、栽植质量要高,成活率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三类的以村屯绿化为主,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春季全市已有100余个村屯实施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重点进行大锦线、甜羊线等4条公路的新建和高后路、305国道、新荣线等公路的补植工作,共完成绿化里程42.6公里,完成面积88公顷,植树44万株。社会群众造林工程。利用现有的三级渠系、三级道路、空闲隙地,拾遗补缺,见缝植树,添补断档,逐步完善农田林网,提高综合防护效能。全市共完成社会群众造林面积88.66公顷,涌现个体造林农户754户,其中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5户,实现造林面积66.67公顷。

    三、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对列入市里扶持的重点工程,实行竞争承包、招投标等市场机制,造林主体包苗木、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活,提高了绿化质量;对社会群众造林继续实行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苗木费的政策,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在绿化过程中推行专业队伍施工,从苗木采购、造林栽植到后期管护,责任都落实到人,使造林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全市涌现出以盘山县林场和大洼苗圃为代表的造林专业队伍15个,专业造林人员530人,完成造林面积1万亩。坚持事前设计,事中管理,事后验收。县区林业部门先组织自检自查,市里再组织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验收小组,对列入市里重点扶持的重点林业工程进行全面验收,按核实结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四、科技兴林,提高质量。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提高科技对造林绿化的贡献率。选取适合盘锦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和品种,坚决使用一级、二级苗造林。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创新造林技术,推行大坑、客土、泥浆造林法,提高造林质量。

    五、广筹资金,保证发展。市里对村屯绿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的投入资金采取群众自筹为主,帮扶单位扶持为辅,政府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绿色通道、群众造林主要以供应苗木的方式体现。全市造林投资达3 307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达927万元。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辽政发〔2005〕39号)和省农垦局于2006年4月末下发文件(辽垦林字〔2006〕30号)要求,借鉴本溪市林改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方案,会议动员,科学试点等形式积极稳步地开展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林改涉及盘山县的6个乡镇、73个行政村的30 166户、11.37万农业人口。林地总面积为0.27万公顷,全部参与改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0%。在参改的0.27万公顷林地中,经确认到户0.13万公顷,涉及参改户数1187户;另有0.13万公顷的集体林地经过村民讨论后决定暂不明确到户,仍由集体经营管理,进入合同的签定和程序的最后完善阶段。

    对林改工作做到加强指导,规范操作。对已经发包出去的林地及转让的林木对照原合同档案重新核实;对新改部分经现场踏查后通过评估小组评估,实行公开竞价承包、拍卖。经群众讨论通过后重签或新签合同并归档。整个过程都严格按照林改流程进行操作,规范细致,严肃认真。

    【资源管理】

    一、征占用林地管理。继续加大征占用林地管理力度,分别于年初和年末进行两次林地清理工作,包括对依法征占的也进行全面复查,没有发现违法违规征占用林地行为。依法审核大伙房水库引水占地工程项目,完成了施工设计工作,进行了林木补偿资金兑现工作。

    二、林木采伐管理。2006年是“十一五”期间林木采伐限额执行的头一年。认真执行新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多项配套措施,出台《盘锦市林木采伐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林木消耗,截止到目前共进行林木采伐15 000立方米。

    三、生态公益林管理及二调数据的审定。2006年,盘锦市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面积是1 267公顷,纳入地方公益林补偿面积是4 400公顷,补偿金额为32万元。为了管好林子用好钱,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管护责任,配备管护人员,对管护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独立建帐,及时下摆,保证资金顺利及时到达护林员和监管员手中。建立完备的公益林资源档案,及时进行数据更新。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加强每日巡查和定期检查,没有出现破坏公益林资源的现象。按照省林业厅部署,对2003年二类调查数据进行了政府确认和审定工作。

    【国有场圃 森林公园管理及林业产业建设】

    一、国有场圃管理。对国有盘山县林场和大洼县苗圃进行自营经济、保险情况、用水用油等方面的调研,并上报了扶贫项目。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盘山县林场和大洼县苗圃通过加强管理和企业内部改革,承担市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和苗木销售,经济收入有较大提高,特别是盘山县林场,很好利用省扶贫资金,对家属区的自来水管线和办公楼进行彻底改造,职工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收入不断提高。

    二、森林公园管理。重点修改完善两个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将提请专家进行论证,作为未来建设和经营的重要依据。
 
    三、林业产业建设。在修改完善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林业产业项目,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报送两个项目林地养殖食用菌和建立盐碱地试验苗圃。

 

芦苇业

    【概况】

    2006年,全市各苇场以抓早春灌溉为重点,根据场情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抓苇田灌溉、低产田改造、苇田生态立体养殖、科技推广、防治病虫害、生产管理销售等工作。芦苇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2.03亿元。苇田“一育三养”实现产值4 000万元。

    一、以抗旱为重点,抓早春灌溉。为了缓解用水紧张的矛盾,各苇场积极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10万元,动用土方170万立方米。东郭苇场利用打压潮水灌溉苇田,羊圈子苇场通过市、县水利局购买辽河水,3月20日开始第一次灌水,同时利用苇田回归水和打压潮水混合后灌溉苇田,使苇田灌溉次数达到了两灌一排,即保证了水源又节约了资金。兆海苇业利用东水西调工程调东辽河水灌溉苇田。全市各苇场灌溉面积均达到95%以上。

    二、苇田“四位一体”工程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各苇场根据土质、水质以及地势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别养殖淡水鱼,优质海淡混合水鱼和成蟹,以及在水面上养殖珍禽,做到精养与粗养相结合,把苇田变成生态养殖绿色基地。“一育三养”面积达到4.63万公顷,投放蟹苗100万公斤,实现产出比为1∶4,产量达到400万公斤,实现产值4 000万元。仅此一项苇田养殖人员年收入增加8 000元。

    三、加速低改,逐步实现苇田方田化管理。全市各苇场都加大对苇田田间工程的投入。羊圈子苇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苇田配套工程上投资60余万元,对苇田的排水工程和高低塘段进行隔段改造,动用土方30万立方米;投资100余万元对苇田内的桥涵站所进行维修。兆海苇业有限公司全年共投入资金650万元,对一部分苇田的上下排水渠道和沟内的清淤工程进行了处理,并在兆海苇业内的总干、红塔和双兴三个分公司内建提水站5座,分别解决苇田的咸水灭草和高岗上水难的问题。在田间配套工程中,与苇田立体养殖开发相结合,实行沟、渠、池、路相互配套循环网络,达到育、养、储相结合。

    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芦苇生产发展。年内,全市各苇场聘请水产养殖专家对苇田河蟹的养殖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聘请科研所的专家对芦苇的生长、土壤改造、苇塘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培训,以形成科学育苇的新模式。进行芦苇增施芦苇专用缓释肥的大面积种试,4月20日在3个苇场进行146.67公顷苇田施肥试验。其中,羊圈子90公顷,兆海苇业43.33公顷,芦苇所试验场13.33公顷。每公顷施用芦苇专用缓释肥300公斤,成本34元(1 700元/吨)。通过试验,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为32%。

    五、加强芦苇的保护和收割工作,确保稳产增收。全市各苇场集中人力,加大管理力度,成立保管防火专门组织,实行专人负责,交通要道设卡检查,组织人员昼夜巡逻。

    收割期间全市各苇场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民工提早动手确保工期。全市共引进手扶式收割机500台,出动民工0.6万人。由于采用机割,比上年少引入民工近2 000人,收割时间比上年缩短近10天。机割面积占收割面积的95%以上。各苇场严把质量关,达到“高茬、无站杆、无倒杆、苇区内不收落地苇叶”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芦苇质量。


附:羊圈子苇场

    2006年,苇场实现社会总产值6 800万元,其中芦苇产值5 200万元,养殖业1 600万元。芦苇产量达到12万吨。各单位运行平稳,机关建设逐步加强,社会稳定形势逐步好转,经济形势持续发展。苇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坚持定期对各级班子进行考核。由主要领导组织人事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各单位班子和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完成各单位班子的合理配置。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坚持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坚持分工合作,不大包大揽。每一名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责任和权力;每一名班子成员都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党政一体,分工合作,分工不分家,全场上下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维护社会稳定。从关心职工群众疾苦,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角度出发,本着轻重缓急、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推不躲。信访办派出人员有素质、有经验、有威望,对上访人作认真、耐心细致工作。积极筹措资金,为职工解决医疗保险。对职工生活、生病、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都不同程度上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助。注重加强同职工干部的思想沟通,开展场情教育,对不稳定因素正确引导,保证了苇场社会的基本稳定。

    三、强化经营管理。苇场由于几年苇业生产经营受市场影响造成亏损,苇场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分析情况,结合场情抓生产挖掘潜力,丰产增收向管理要效益。整顿劳动纪律,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整顿场容场貌,树立企业新形象。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和审批制度,确保了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深挖内部潜力堵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在职工供暖上,对锅炉进行改造节约用煤1 000吨。

    四、抓住苇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促进芦苇增产增收。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严格的管理。抓住苇业生产的有利契机,向管理要效益。在淡水资源相对较足情况下,三灌三排,减轻苇田的盐戚化。同去年比,芦苇平均高度增加,产量将达到12万吨,实现收入5 200万元。年产成蟹100万公斤,职工增加收入700万元。年内新购进150台收割机。

 

农村能源

    【概况】

    2006年,全市农村能源建设,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以乡村清洁能源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农村能源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全年农村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50户,累计3 605户;新建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1万铺,累计16.8736万铺;新建被动式太阳能房0.2万平方米,累计11.24万平方米;新建2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3处,其中200立方米的1处;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处,累计8处。

 

海洋与渔业

    【概况】

    2006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完成11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完成年度计划的102%;渔业经济总产值完成48.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完成年度计划的106%(全省排名第二位);水产品产量完成25万吨,比上年增长9.2%,完成年度计划108%;渔业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20元,比上年增长17%,完成年度计划的150%。

    【海洋管理】

    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海域管理百强示范县活动,对养殖用海进行整顿、规范,核发新版海域使用证,涉及海域2 486.67公顷。认真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和规划。积极开展海域勘界工作,夯实海域管理工作的基础。重点扶持天时公司的月东油田开发、辽宁宏冠船业、辽宁龙德船业、辽河油田船舶和石油平台建造、盘锦港油码头建设、滨海大道等重点用海、涉海项目,实施全程服务。

    海洋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承担2006年盘锦市陆源入海一个重点排污口和3个一般排污口的监测及2006年盘锦市蛤蜊岗增养殖区的监测任务。继续加大对新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严格履行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落实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核准制度。开展了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工作。

    海洋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按照“执法示范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市稳步推进“执法示范”工作,并把两县海监大队纳入到“示范大队”的工作中来。积极参与“海盾2006”行动,做好日常执法检查工作。坚持进行每周一次的定期执法检查和开展不定期执法检查及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涉海行业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共进行执法监督检查351次,查处案件8起,立案8起,收缴罚款15万元。其中,市本级进行各类检查130余次,查处案件5起,立案5起,涉及保护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水养殖等各个方面,收缴罚款5万元。

    【渔业生产】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14.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6%。其中:河蟹养殖面积8.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成蟹养殖面积7.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4%;扣蟹养殖面积1.5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稻田养蟹面积4.67万公顷,其中,稻田成蟹3.13万公顷、扣蟹1.53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4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6%。对虾养殖面积0.57万公顷,与去年持平。滩涂管养面积2.4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8%。海洋捕捞生产出海渔船1 110艘,实现产值4.2亿元。

    河蟹产业实现丰产丰收。通过实施“养大蟹”工程,大规格河蟹产出率明显提高,全市河蟹养殖面积达到8.93万公顷,养蟹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达25个,5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养蟹面积在0.67公顷以上的农户达3.5万户,解决劳动力就业达12万余人。河蟹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10亿元,仅河蟹一项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 000元,是农业中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最大的一项产业。

    科研推广成效显著。引进斑点叉尾鮰、大弹涂鱼、蓝宝石、青鱼、海参、黄颡鱼、花鲈鱼、沙蚕等20个新品种,为全市精品养殖发展奠定良好的种苗基础。积极实施“百名专家进百村富万户”工程,在2个县4个乡(镇)进驻科技扶贫小组,科技扶贫总户数425户,总人口1 350人。举办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11次。以河蟹为主推品种,以稻田成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为主推技术,在13个乡镇60个村积极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集中开展了春季培训12班次,培训总人数达5 000余人次。

    增殖放流效益突出。成功进行了海蜇人工增殖放流8 800万片,对虾人工增殖放流3 000万尾,泥鳅鱼人工增殖放流5 000万尾,为全市渔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后劲。

    渔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上渔业项目16个。其中,国家农业部、渔业局、科技部项目5个,省级7个,市科委4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5个项目已经全面开工。(一)盘锦华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集水产养殖、河豚鱼食品深加工、餐饮连锁一体化经营的项目。项目总投资3 130万元,主要生产的产品有河豚鱼酱、河豚鱼肠、河豚鱼调味品、鱼鳍酒等。(二)盘山县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是国家农业部在辽宁省唯一渔业科技入户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国家投资300万元,省配套300万元。(三)光合水产有限公司的续建河蟹产业化建设项目,国家投资510万元,已投资300万元,包括自筹项目总投资3 000万元。(五)达洋贸易水产有限公司的泥鳅鱼养殖、加工、出口和黄颡鱼孵化养殖、饵料加工项目。

    龙头企业粗具规模。集河豚鱼孵化、养殖、冬储、加工、出口与贸易于一体的华豚产业开发公司,2006年投资3 000万元兴建两个单栋7 000平方米,全国最大的孵化车间即将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亿元。集养殖与贸易于一体的创汇型企业达洋贸易公司,出口泥鳅鱼达300余吨,创汇88万美元。福满水产品加工厂加工海鲜食品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水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水产品出口产量增加,水产品出口品种增多,水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逐步扩大,全市水产品出口总量达1 700吨,是上年的4.5倍,创汇额达6 525万元,是上年的5倍。出口主要品种由原来的河蟹、泥鳅鱼,又新增加了文蛤、海蜇和沙蚕等5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南韩、日本、中国又发展到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等。旭海水产有限公司、光合水产有限公司、达洋贸易水产有限公司、每日集团等4家水产企业获得水产品直接出口权,主要向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出口河蟹。

    2006年展洽会由中国渔业协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辽宁省渔业协会和盘锦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具体承办。国内40家企业和经营者的河蟹、品牌、包装物等进行了展销。盘锦市有36家水产企业、经纪人与外地客商签定了合资合作以及购销合同,购销数量达5 800吨,合同购销额达3.5亿元,有8家客商进行现场签约。会议期间,评选出了“十佳”河蟹销售大户和“十佳”河蟹展销、品牌、包装物并给予奖励。盘锦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授予“中国北方河蟹之乡”称号。举办了蟹王、蟹后争霸赛,参加大赛的蟹农有600余人,评选出蟹王重0.38千克,蟹后重0.305千克。

    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合格,盘锦河蟹已经成功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渔民两转和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养殖证发放等工作进展顺利。国家批准报废渔船15艘,中央、省下拨渔船补助资金70.22万元,由于船主原因,实际报废渔船13艘,发给渔民补助和拆解经费60.9万元。第一批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国家和省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出盘锦市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实施方案,兑现渔用柴油补贴660.2万元。

    年内,发放养殖证11本,发证总面积186.28公顷。

    【渔业执法】

    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加大。加大执法力度,抓好资源管理。重点检查“三无”渔船、“三证不齐”渔船、擅自更新改造渔船,加强对作业渔船网具的种类、数量、网目尺寸的检查。参加“护渔2006”行动,加大伏季休渔的宣传和管理力度。强化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立案9起,做出处理决定的8起,结案5起,收取赔偿资源费16.7万元,为养殖户调节污染纠纷2起。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对斑海豹资源的保护,组织执法船在斑海豹重点繁殖、栖息地昼查夜巡,对海域实施全面监控。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市内的动物园、水族馆、宾馆、饭店等斑海豹经营利用场所进行检查,对无证经营者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海蜇管护】

    成立市海蜇资源管理指挥部,制定并下发《2006年盘锦市海蜇资源管理实施方案》,与两县及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清查未收港渔船,加强渔船集中管理及船网分离,在二界沟新港设置拦河钢索;加大海上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转港渔船和违捕渔船;大规模开展清海行动,专项清理小旱网和樯张网。历时17天,圆满完成2006年的海蜇管理工作任务。

    在海蜇资源管护期间,全市共收港渔船1 698艘,其中大洼1 432艘,盘山266艘;没收港渔船13艘,其中大洼10艘,盘山3艘;设立集中停泊点6处,分别为二界沟、三道沟、辽滨、赵圈河、荣兴、接官厅。共印发宣传材料5 500份;查处各类违章船只48艘,其中转港船23艘,违捕船25艘;取缔小旱网2 706块;清理樯张网260块;没收网具1 163块;没收海蜇12 200公斤,罚款5.8万元;治安处罚12人,行政拘留9人。全市共有渔业、公安、武警、边防670名执法人员参与了海蜇管理工作。共出动执法船7艘,累计航程1 340海里。出动执法车辆70台,累计行程41 000公里。全市共投入海蜇管理资金105万元,其中市本级45万元,大洼县40万元,盘山县20万元。全市共捕捞海蜇5 000吨,实现产值4 000万元。

    【渔业安全】

    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县、乡各级政府直到村民委员会,层层落实责任。由村民委员会与渔船所有人签定《渔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开展春季渔业安全大检查,检查渔港三座,抽查渔船80艘,纠正违章渔船22艘,适航率为75%,对违章或者有安全隐患的渔船,下了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三是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与安全检查并重,同渔民面对面,宣传法律法规,现场解答渔民提问,全市发出宣传单1 000份,发放平安卡近1 000份,张贴宣传标语10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条例》知识有奖问答200题,组织100名渔民签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行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船员培训工作,加强转港渔船管理。盘锦渔监执法船中国渔政21 718船于5月下水交付使用,使全地区渔业执法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海上抢险搜救工作水平。规范渔业船舶检验工作。研究制订新的《渔业船舶检验程序》,为规范验船提供指南,确保了百分之百登船检验。在检验中严格依法办事,采取印制便民卡、跟踪检验等方式,为渔民办事提供方便。全年共检验各类渔业船舶726艘,收缴检验费50万元。加强应急突发事件管理工作。在海蜇管护期间,向渔民船主下发《关于加强海蜇资源保护管理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明令禁止安全设施不全、不具备适航能力和无证船只参加海蜇捕捞生产。成立了抢险救助领导小组和抢险救助队伍,配备了专人、专艇,以应突发事件。7月23日全省海蜇统一开捕后,有6名海上作业人员落水,全部被抢险救助艇及时救起,无一人伤亡。海蜇捕捞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

 

农机

    【概况】

    2006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60.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0.92万千瓦,全市推广插秧机500台、水稻收割机15台、芦苇收割机165台,保有量分别达635台、80台、395台。水稻机插秧、机收获分别完成0.54万公顷、1.67万公顷,插秧、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7.18%、14.8%,分别比上年增长5.53个、5.29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2.13亿元。盘锦市农机局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机械化管理先进单位”,被辽宁省农委、省农机局评为“农业机械化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农机化管理标兵单位”。被盘锦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积极争取农机专项补贴资金】

    2006年,共争取市级以上专项资金710万元,比上年增加2倍,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拉动,带动本市农民购机投入880万元,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

    【推广水稻软盘育苗机械化插秧】

    2006年,市农机局结合本市水稻生产的实际,充分利用购机补贴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全市共投资706万元。其中,争取到国家、省补贴资金330.4万元,市配套资金70.6万元,新购插秧机500台,使插秧机的保有量达到635台。全市共完成机插秧8 140公顷,节省外雇工近1万人,节本增效710万元。

    【发展水稻收割机械化】

    坚持“以大量外引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主,以本地购置少量收割机作业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水稻收割机械化,年内全市共引进外埠收割机295台,完成机收水稻1.68万公顷,节省雇工15万个,节约雇工费用870万元以上,水稻机收可创直接经济效益1 400万元以上。

    【发展芦苇收割机械化】

    全年全市共补贴推广103台芦苇收割机,芦苇收割机保有量达到550台,实现机收芦苇4.53万公顷,降低作业成本1 500万元以上,芦苇机械化收割水平达到57%以上。

    【农机服务体制创新】

    年内全市共确定以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商会等形式为主的8种类型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盘锦市农机服务体制创新工作为全省树立了样板。8月份全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盘锦召开。此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正在成为盘锦市农机事业发展的方向。

    【农机耕整地作业及安全生产】

    2006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组织、协调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耕整地作业工作,全市共检修拖拉机1 270台,检修农具1 535台,共完成机耕整地作业11.36万公顷。在抓农机常规作业的同时,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农机事故率、死亡率均控制在最低标准以下。

    【推广棚菜生产机械化新技术】

    2006年全市棚菜主产区积极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部分地解决棚菜生产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棚菜生产的卷帘、滴灌、打药、耕整地、除雪等机械技术已经成熟,正在逐步推广。全市小型设施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8 700混合台(套)。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与完成情况】

    2006年度,辽宁省批复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土地治理项目7项。其中:中低改项目4个,水田面积4 133公顷,苇田面积600公顷;优质饲料粮基地项目1个,面积466.67公顷;治涝项目2个,面积1 566.67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280公顷。发展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重点产业化龙头项目1个、参股经营项目1项、贴息项目1个。实施科技项目43项。计划总投资14 73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 841万元,贷款1 4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 471万元。全部完成年内计划指标。

    【全面完成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任务】

    2005年度,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六类,涉及场乡22个,完成土地治理项目7项,改造中低产田5 880公顷,占计划的100%,其中,实施水田中低改项目4项,治涝综合治理项目2项,共改造中低产田3 366.67公顷,治涝综合治理1 846.67公顷,建青贮饲料粮基地项目1项,面积666.67公顷。同时与“沃土工程”、治涝项目结合,建设1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完成上述任务共修建桥、涵、闸、站等配套建筑物224座,新挖和疏浚排灌沟渠1 855.25公里,占计划的100%,工程完好率全部达到95%以上。机械整平土地2 046.67公顷,共动用土方462.22万立方米,石方1.06万立方米,砼0.51万立方米,占计划的100%。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中,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围绕粮食、水产、畜牧、棚菜、林苇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1项、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2项,占计划的100%。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项(在建)。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科技项目开发建设上,共实施科技项目30项,占计划的100%,其中省级科技项目13项,市级科技项目17项,提高了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部门项目建设上,实施部门项目1项,即辽宁省盘锦市河蟹健康苗种繁育基地项目。

    全年计划总投资9 03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 264万元,群众自筹3 774万元。全年实际总投入9 756.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 982.75万元,比计划多投入718.75万元,群众自筹3 774万元。全年实际完成总投资7 937.75万元,占计划的81%(如不含意丰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完成计划的100%)。其中,财政资金4 650.35万元(含借款771万元),群众自筹3 287.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7.21万工日。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提高农田建设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由数量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上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调新品种、调优质量、调高效益、调强产业”的原则,按照“优粮、扩渔、强畜、增菜、兴林、改苇”的总体思路,加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推进10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即盘锦中东部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盘锦中东部稻田和西部苇田养蟹基地,以西安、王家、陈家等乡镇为中心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以荣兴等乡镇为中心的两县沿海海水养殖基地,以西安、坝墙子等乡镇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以高升、沙岭、田庄台、清水等乡镇为中心的家禽养殖基地,以石山等乡镇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基地,以荣兴、西安、吴家等乡镇为中心的小毛皮动物养殖基地,以高升、古城子、新开、新兴等乡镇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基地,以东郭、羊圈子等苇场为中心的芦苇生产基地。2006年度实现新增粮食1 173万公斤,新增水产品28万公斤,生产有机肥5 000万公斤。实现新增总产值5 663.24万元,新增利润1 733.51万元,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全市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广覆盖、高含量”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扶持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2个,建立科技综合示范县1个。以项目为载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承包为手段,通过双向选择、洽谈对接,积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科研、教育部门“联姻”,借智升级。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共投入科技资金261万元,落实科技示范推广面积1 000公顷,辐射面积1万公顷,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

    2006年,以国家、省开发办关于资金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针,积极加强对开发资金的管理。在保证上级财政资金、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前提下,按要求合理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严格项目资金的立项审批、检查、验收制度,按工程进度或资金报账情况及时核拨资金;加大了有偿资金回收工作;全面推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和电算化管理;严格执行了开发资金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文档管理,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建立“专户”;在资金使用上无挤占挪用、以新抵旧、大额支现及白条子入账等违规违纪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提高了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发效果显著,实现了开发的“四增”目标。同时在资金投放上,本着“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域外投资,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开发和外商投资开发,建立开放式、经营式、滚动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盘锦意丰肉联(集团)有限公司在优质肉鸡深加工项目中,新增投资1 40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67.6万元,企业自筹1 135.4万元。

    【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2005年度,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为契机,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建设小康城市为目标,共投资4 624.9万元,支持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富星种业、东晟园艺基地、晟华有机肥、吉远种鹅、光合水产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名牌效应,拉动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的利是大米被列为大洋1号科考船专用大米。形成了市场拉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了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的目标。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支持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支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支持植树造林、退耕还草、退耕还苇等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施生态开发。全市共建成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区6个,总面积1.33万公顷。继续实施田水林路村综合治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双千田”和“万元田”建设;推广稻田养蟹、苇田“一育三养”模式以及种稻、养鱼养蟹、埝埂经济、四旁植树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等;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强化工程管护】

    为了巩固开发成果,认真总结以往重建轻管,前建后损,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的教训,提出“工程落地,管护上马”,把建设与管护并重做为一条重要方针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制度,做到管护有组织、有领导、有政策、有措施、有约束。设专人对项目区林、路、建筑物进行管护,并设置专项管护、维修资金。各场、乡等项目单位按受益面积,每公顷提30元维修、管护资金,计入当年水费成本,结余结转下年。推行大洼县荣兴农场的造林工程管护模式,即农场与农户签订责任状,树由集体栽,农户承包,承包期间责、权、利分明,一年一检查,三年一验收。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每成活一棵奖励5元,毁坏一棵罚款5元,十年后实行利益二八分成,农场得二,承包人得八。由专职护林员分段管理,护林员工资与树木的成活率挂钩,在达标基础上,每成活一棵奖励3元,每死亡一棵罚款3元。西安农场在管护房的管理中,实行“一抵押、二统一、三必须”的管理措施,即“一抵押”是指一个管护房一次性交纳抵押金500元;“二统一”是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必须”是必须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用于稻田养鱼、养蟹,必须保证使用年限。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由开发部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年度实施开发项目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科学选项,按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严格按设计或实施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开发的连续性,杜绝擅自调整计划现象的发生;完善项目库和资料库,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图表齐全上墙,力求做到图上画的、表上列的、实际干的、档案装的、财务决的完全一致;根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进行自主创新。在项目区推行和试行“十五项管理制度”,即项目前期工作制、专家评审制、县级财政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竣工验收制、公示制、奖惩制、绩效考核制、财政投资工程造价审核制、投工投劳制、进项核评制、大宗材料政府采购制,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力求用好的机制管理项目,用活的机制搞活运作,用新的机制创新局面。如本年与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工程监理合同,对本市财政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体工程和财政资金在80万元以上的整体综合性工程进行监理,共涉及重点项目13项,财政投资700余万元。监理人员将对工程建设的开竣工时间、工程的招标投标、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标准、施工进度、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微观监督管理,达到“三控制”(控制资金、控制进度、控制质量)、“两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协调开发管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定期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调度,对开发项目和资金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使开发规划与全市农业规划、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使开发资金与农业、水利、科技、交通、环保等专项资金相结合,形成“共建项目、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举办农发资金核算培训班】

    为推行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核算管理,提高无偿资金核算报账的工作水平,使资金管理、报账管理更规范有序,举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核算培训班,全市各乡镇长、财政所长和项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会计等150余人参加。就《农业综合开发会计制度》等进行专门培训。

    【编制“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实施土地治理项目32个,省级高新科技项目50个,扶持种、养、加工产业化经营项目30个,总投资额为3.94亿元。“十一五”计划完成后,预计增加粮食产量7 500万公斤,芦苇产量1 500万公斤,新增产值4.8亿元,利税1.5亿元,预计项目区农民比开发前收入增加350至500元。

    【召开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

    11月27日,市政府召开由市财政局、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会议精神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项目编报意见,讨论、研究“十一五”规划和2007年度项目计划编报工作,决定盘锦市拟申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验收】

    在省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辽宁验收考评组于8月19日至20日对盘锦市2003~2005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验收考评。验收组一行观看盘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专题片,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实地检查沙岭、坝墙子、太平镇等有关单位的工程软、硬件建设。通过实地验收考评,国家验收考评组确定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验收合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受到表彰】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对国家验收考评中评价较好的盘山县给予表扬,在安排2007年度项目时增加财政资金指标100万元。同时盘山县、大洼被评为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优胜单位,在安排下年项目资金时予以适量增加。

 

农垦

    【概况】

    2006年,全市农垦实现社会总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地区生产总值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7%;第二产业实现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9亿元,比上年增长3.4%。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其中,粮食产量77万吨,比上年增长8.5%;肉蛋奶总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16%;水产品13.4万吨,比上年增长8.4%;蔬菜产量67万吨,比上年增长53%。农垦职工人均纯收入5 732元,比上年增加652元,增长12.8%,实现历史新高。

    【农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从2006年起,农工承担的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全部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村提留”的收费予以部分免除。农工只承担农场部分管理费和农工自身受益的费用。农工负担实行上限控制,按基本承包面积亩负担不超过30元。2006年国有农场农工人均负担73.4元,比改革前人均297.2元减少223.8元,减负率达75.3%。对因减轻农工负担而使国有农场减少的收入,由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全市国有农场享受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金9 351万元(省补助8 883万元,市配套468万元)。原由农场承担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全市享受分离中小学财政转移支付补助金3 028万元(省补2 098万元,市配套930万元),彻底解除了农场办教育负担。农垦土地管理模式探索实现新突破。根据国家农垦土地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不断探索土地管理模式的创新,积极推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着力提高土地收益率。重点调整农工承包土地的方式,活化土地管理。大洼县各农场对已享受养老金的退休职工所承包的土地承包费进行调整,以增加的收入来补充社保企业缴费的不足。盘山县的4个农场进行新一轮的土地承包,解决了土地承包不均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盘山县甜水农场采取积极灵活的经营管理方法,在确保农工基本生产生活前提下,实行“两田制”,用一部分土地保障农工的基本生活,其余土地由农场按市场机制统一组织经营,提高农场土地收益,用于偿还农场债务、发展生产和兴办农垦公益事业,促进农垦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发展。

    【推出惠农措施】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在税费改革政策落实中,围绕农垦税改实现“三个确保”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调查、测算、座谈等基础性工作,真实掌握全市国有农场负担和办社会支出情况,分析农场及农工负担重和制约农场发展根源,配合财政等部门积极向省及国家反映情况,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垦的认可和资金支持。2006年,全市国有农场得到税改和分离办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2 379万元,大幅度减轻农工负担,也使农场开始摆脱办社会沉重压力。国有农场土地确权和农垦职工及家属农转非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盘山县在2005年就已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和农转非政策落实。年末,大洼县土地确权全面推开,17个农场均完成分场权属界线勘察、权属界线协议、权属证明材料收集和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农垦职工社保工作步入正轨。年底,农垦职工养老保险上缴基金35 409.47万元,个人账户资金9 5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25 370.7万元。基金支出33 566.9万元。农垦社保政策的落实,极大地减轻了农垦企业养老压力,保障了农垦职工切身利益。

    【特色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

    初步建成百万亩水稻、4.67万公顷河蟹、60万头生猪、4.67万公顷苇田综合开发、1.33万公顷淡水鱼、20万只小皮毛动物、0.67万公顷蔬菜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县(区)两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0家,年实现产值6.8亿元,占全系统农业总产值的19%以上,带动农户近4万户。荣兴、新兴和太平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创建农垦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单位,西安振兴生态养殖场和太平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单位,利是米业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有机大米加工认证。

    【农垦重点项目建设】

    全年共争取国家及省专项18项,资金1 160万元。其中:国家项目2项,480万元;省级农垦专项16项,680万元。现代标准农业示范工程以奖代补项目1项,40万元。农垦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达6 181万元;农机具补贴达220万元。

    【农垦示范试点建设】

    按照国家及省农垦局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全市农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根据各农场发展状况,确定新兴、前进、太平、坝墙子、荣兴、王家、西安等农场为市级农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新兴、前进、太平、荣兴农场为辽宁省农垦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兴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具体工作中,采取面上工作整体推进,试点单位重点突破的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村屯绿化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加大生活区和生产区的整体布局改造,加快村屯道路、院墙、厕所、垃圾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开局良好的喜人局面。

 

水利

    【抗旱增收】

    2006年,盘锦市遭遇严重春旱和夏秋连旱。经过采取科学抗旱,开源节流并重等措施。到泡插前,全市水库蓄水、河道截流、沟渠储水达到1.6亿立方米。在供水上,全面落实高度集中供水、计划和合同供水等措施,通过科学调度,全市实现了半个月完成泡田、移栽和不丢一亩田的目标。在苇田供水上继续巧打时间差,调水1亿立方米,连续第三年实现苇田全面积春灌。通过采取综合抗旱措施,保障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

    【防汛】

    根据国家防总、省防的预测和部署,全面落实“防大汛、抗大洪、除大涝”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各项防汛方案、预案。重点加强度汛工程建设,对19项重点应急度汛工程进行治理,对4条中小河流进行重点整治,整治中小河流堤防22.1公里,建设穿堤建筑物24座。对绕阳河、西沙河等重点河流进行集中清障。采取政府储备、市场储备、群众储备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建立健全以民兵预备役为主的抢险队伍。建成市防汛异地会商系统,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挥保障能力。

    2006年,汛期没有发生大的外洪,但连续3次遭遇强降雨,且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城区和部分农田形成了较大的内涝。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除涝预案,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了城区积水,把农田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大禹杯”竞赛】

    重点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农业结构调整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春季和秋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共完成农建土石方2 23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2亿元,投入人工330万工日,改善灌溉面积1.27万公顷,治理涝区面积1.07万公顷,改造各类桥、涵、闸、站195座。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在全省率先采取“民办公助、公有私营”的办法,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建设,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的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铁锰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年内基本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城市防洪降滩工程。到4月末土方工程完成,降滩高程达到规划要求,形成人工湖蓄水。二是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红旗水库和疙瘩楼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项目先后得到国家水利部等部门批准,其中红旗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三是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按照受水工程的要求,积极开展替代上第三系地下水水源论证和规划等前期工作。

    【多渠道争取域外资金】

    采取建立项目库等办法,多渠道争取省及省以上项目发展资金,共争取到位省及省以上项目发展资金7 018万元,受到了市政府的奖励。

    【水利改革】

    继续进行水费改革直收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了运行机制,对用水户实行了计划、合同供水。推进了西部中小河流堤防管养分离的改革试点。这些试点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水利工程运行保障能力、提高水费收缴率、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下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经验。

    【依法治水】

    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大力实施地下水取水工程远程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加强水政监察的执法工作,加大河道清障工作力度,清理和阻止非法占河、占滩和乱打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落实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部署,盘锦市组建了市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调查摸底、制定扶持项目规划、组建管理机构等工作。

 

气象

    【气候概况】

    一、全年气候概述。2006年,年平均气温为9.5℃,较历年9.2℃偏高0.3℃,较上年9.3℃偏高0.2℃。降水量为629.5毫米,较历年651.0毫米偏少21.5毫米,与上年631.7毫米相近。日照时数为2 282.3小时,较历年2 725.9小时偏少443.6小时,较上年2 666.3小时偏少384.0小时。

    全年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稍高,热量条件好于常年,有明显的低温时段;降水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南多北少,夏多秋少;日照时数明显偏少。

    二、各季气候特点。(一)冬季气候特点。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变化起伏明显,存在显著低温时段;季内降水量多于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少于历年。冬季平均气温为-7.9℃,较历年平均值偏低1.4℃,是自1987年暖冬以来的第四个“冷冬”。(二)春季气候特点。春季总的气候特点:降水异常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平均气温为9.3℃,与历年平均值持平,但起伏变化明显,4月中旬出现历史极低时段为50年一遇,5月份气温明显偏高。日照总时数较历年偏少139.3小时。(三)夏季气候特点。夏季总的气候特点:季平均气温23.4℃与历年值持平,7月下旬气温偏低1.9℃,为气温明显偏低时段,降水南多北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季日照总时数较历年偏少194.9小时。(四)秋季气候特点。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季平均气温11.5℃较历年值偏高1.0℃,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存在明显多雨时段。日照总时数较历年偏少12.9小时。

    三、气候对各行业的专题影响评价。(一)气候与农业。春季降雨较历年偏少1/3,但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墒情尚好,4月出现的持续低温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5月降水明显偏少,盘山县全月降水量是历史同期次少月份(历史极少值出现在1999年5月,降水量仅为7.0毫米),降水偏少,致使盘山县1.53万公顷旱田均有旱情发生。夏季气温和降水条件匹配较为适宜,没有33℃以上高温天气出现,但低温冷害给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秋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热量较充足。初霜较晚,使作物在霜前充分成熟,未遭受到霜冻的危害,有利秋收秋储工作;10月份的暴雨给全市水稻的晾晒和脱运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整个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总影响是利多弊少,全市属平丰年景。

    气候与交通。年内,大雾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多次造成高速公路封闭,其中5月23日的浓雾天气造成京沈高速公路盘锦路段518公里处发生30多辆汽车相撞事故,9人死亡,16人重伤,72人轻伤,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另外,冬季降雪偏多,造成路面积雪、结冰现象严重,给交通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与电业。年内,雷电、大风、浓雾等灾害性天气对电业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气象原因造成线路中断、跳闸共计40余次,其中8月4日、5日的雷暴天气还造成较大范围的停电现象。

    四、主要气象灾害。2006年盘锦市气象灾害频发,主要灾害有雷暴、暴雨、大风、大雾、干旱、低温冷害。因气象灾害共计死亡16人,其中雷击死亡7人,大雾造成交通事故死亡9人。低温寡照天气造成水稻育苗生长缓慢,水稻插秧较历年推迟;5月份的干旱使盘山县1.53万公顷旱田有旱情发生。暴雨造成城区低洼地段出现严重积水,财产损失、农作物、水产养殖受灾合计经济损失1 000万元。

    雷暴。全年共出现6次雷暴灾害,共计死亡7人。5月13日下午,大洼县出现雷暴,1人在使用手机通话时,被雷击中死亡;5月31日14点~15点30分,盘山县陈家乡出现雷暴天气,有2人在水田里劳动时遭雷击死亡;6月3日11点17分~6月3日15点30分全市普降雷阵雨,盘山县太平镇仙水村因雷击死亡1人;6月7日15时45分,大洼县清水镇清河村出现雷阵雨天气,因雷击死亡1人;8月4日6时30分左右,大洼县新兴镇受副热带高压后部局地强对流云团影响,出现雷阵雨天气,新兴镇腰岗子村因雷击死亡1人;10月13日傍晚,盘山县陈家乡统一村1村民在田间割地时遭雷击身亡。

    暴雨。夏季全市共出现4次局地性暴雨天气,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暴雨造成城区低洼地段出现严重积水,部分居民家中进水,农作物、养殖业受到一定的损失。7月30日大洼站降水77.6毫米,盘山沙岭镇降水69.8毫米。大洼县城内及市区低洼地段出现积水深达50厘米;7月31日夜间至8月1日早08时全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的强降雨天气。城内大部分街道有积水,最深处达1米左右,部分居民家中进水,没有人员伤亡。水稻、棚菜、鱼塘、蟹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全市受灾人口4.48万人,房屋倒塌1 040间,农作物受淹8 000公顷,水产养殖533.33公顷,合计经济损失1 000万元,按照辽宁省气象局《洪涝评估等级标准》,属于二级暴雨洪涝。

    8月4日出现局部地强对流天气,双台子区降雨量达97毫米,城区低洼地段出现严重积水。8月5日1时至6时,兴隆台区、双台子区、盘山县、大洼县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造成城区低洼地段出现严重积水。其中,双台子区仅4小时降水量达125毫米,道路积水严重。8月26日4时至14时,盘锦地区普降暴雨。由于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但强度不大,无明显灾情。10月21日20时22日14时,受新疆冷空气和河套倒槽共同影响,盘锦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其中,盘山站降水量50.0毫米,大洼站降水量51.4毫米。本境10月份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小,大洼站1951年以来上只有1972年和1977年出现过,盘山站为有资料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大风。3月27日,大洼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风速达到8级,造成三岔河收费站棚顶损坏;5月3日,兴隆台区出现大风,瞬间风速达到8级以上,造成部分广告牌匾损坏。

    大雾。5月23日5时~7时出现浓雾天气。受大雾影响5月23日6时25分,京沈高速公路盘锦路段518公里处发生30余辆汽车相撞事故,9人死亡,16人重伤,72人轻伤。

    干旱。盘山县5月份总降水量10.5毫米,较历年同期(54.3毫米)偏少8成,按单站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达到中旱标准。盘山县1.53万公顷旱田均有旱情发生,其中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有萎蔫现象,长势较好的作物只有6片叶,一般5片叶,较差的只有3片叶,533.33公顷农作物出苗不齐或未出苗。7月2~17日和8月14~25日无降水,出现阶段性旱情,旱田作物受到影响,但未造成严重灾害。

    低温冷害。4月份育苗期,全市出现低温冷害,特别是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比历年值低3.7℃,出现本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极低值。整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低气温-2.3℃,4月15~19日空气相对湿度都超过70%,达到水稻秧苗期低温冷害标准。受低温冷害影响,个别地区稻种出现粉种、坏种现象,但受灾面积不大,能满足全市插秧需要。

    7月下旬盘锦市出现了阶段性低温天气,其中23~25日最低气温仅为15℃~17℃,此时正值水稻孕穗抽穗期,连续3天的低温天气给水稻的生长发育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气象服务】

    一、决策气象服务。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动及时提供气象服务。全年共为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信息》、《重要天气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天气公报》、《雨情》等重要服务材料900余份。4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创历史最低值,气象局连续制作《决策气象信息》3期,指出“近期气温持续偏低,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气象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市政府根据天气预测情况,及时召开会议,采取有力措施,推广水稻旱作育苗和苗床温度调控管理,把低温冷害对苗情影响尽量减小到最低程度。主汛期增加制作《一周天气快报》,汛期共制作发布了《盘锦市决策气象信息》24期,《盘锦气象灾情快报》13期。特别是7月31日下午制作发布24小时内本境将出现暴雨灾害天气的重要天气报告,提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排涝准备工作,报准入汛以后的第一场区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

    由于气象服务的积极主动,多次得到主管农业副市长的重要批示,并在全省决策服务材料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二、公共气象服务。树立“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气象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增加,除常规预报外,对外制作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城市洪涝风险等级预报、交通气象预报。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发布气候公报、气象灾害公报、农业气象分析等服务产品,积极为盘锦政府网站提供气象信息。为“三农”服务力度加大。市气象台紧密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做好水稻育苗期、插秧期、河蟹放苗期等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

    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制订《盘锦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纳入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盘锦市汛期气象服务应急预案》,认真组织落实。积极研制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通过电视、广播、“12121”电话等媒体发布了大风、大雾、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市气象台全年累计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20余次,发布大风降温消息多次,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开展了短时、临近预报,通过“12121”电话等发布;及时收集上报全市雨情、全省雨情分析信息;完善了灾情收集上报机制,全地区灾情上报工作良好。

    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性、加大增雨作业效果,市气象局重新调整了增雨作业队伍,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吸收有预报经验的专业预报员参加,认真分析天气条件,并商请邻近市局利用天气雷达代为监测,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作业。

    春夏两季出现阶段性旱情,旱田作物受到影响。盘锦市气象局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农业旱情、改善生态环境。市长陈淑珍给气象局致贺信,高度赞扬人影工作。年内,全市共组织火箭增雨作业8车次,发射增雨火箭弹22发,其中,取得明显增雨效果的有4次天气过程。全市累计增加农田用水约2 000万立方米。

    【业务现代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中“四个一流”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台站建设。大洼县气象站在整体搬迁后,不断进行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国家一流台站的标准和要求。市气象局办公楼扩充一层,并进行了整体改造和装修,办公环境得到改善。

    加强农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在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完成涵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建设,盘锦地区“一乡一站”加密自动站网在全省各市中率先完成。加密自动站网建设的完成实现了盘锦市所有乡镇及自然保护区、重点石油生产地点都有自动气象站,能够加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为提高乡镇天气预报预警质量,提高全市综合监测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制作发布了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充实完善了盘锦气象网站和兴农网站的页面和内容。

    二、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对盘锦市湿地生态监测站环境进行改造,设备不断更新,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布了《盘锦市湿地监测公报》,并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3批次。同时,盘山县、大洼县气象局也都开展了生态环境气象监测工作。适时发布主要作物适播期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及收获期预报等预测产品;每月、季初发布农业气象月报,对月(季)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评述及展望;不定期发布了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报告,分析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对农业影响;发布了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00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为唤起全社会对气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盘锦市气象局、盘锦市气象学会于3月22日召开题为“加快盘锦气象事业发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新闻发布会。

    3月23日,市气象学会组织会员走上街头,就气象日主题、气象科普知识和有关气象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宣传,共散发各类宣传品8 000份。同时市气象台长走进广播电台直播间,就世界气象日的由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进行讲解。气象日当天,盘山县、大洼县气象局也都以新闻发布会、组织上街宣传等形式开展纪念活动,市、县气象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部对公众开放,共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约500人次。

    【为“特色”农业保驾护航】

    为蟹农提供科学、方便、快捷的气象服务,市气象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养殖现场调研,确定科学合理的气象服务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盘锦市动物卫生监管系统的建立】

    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46号)精神,盘锦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5月组建完毕。新组建的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同时加挂盘锦市畜牧局牌子。局长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核定人员编制53名,其中行政编制18名,事业编制35名,全额列入市级财政拨款系列。局机关内设5个科室,下设3个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区先后成立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本级还设立兽药饲料监察所和畜牧发展中心。全市设立16个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其中盘山县7个,大洼县9个。全市357个行政村(包括涉农街道42个)设村级防疫员357名。盘锦市动物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基本健全。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做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奠定了基础。

    【畜牧业生产】

    2006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20万头,比上年增长3.4%;家禽饲养量4 200万只,比上年增长0.6%;牛饲养量7万头,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奶牛0.6万头,比上年增长15.4%;羊饲养量6.8万只,比上年增长6.3%;特种动物饲养量70万只,比上年增长9.3%。全市现有畜禽及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个,带动农户13 500户;现有养殖小区109个,其中2006年新建成24个。现有饲料生产企业42家,年单班生产能力24万吨。2006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实现22.5万吨,比上年增长10.6%;牧业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 080元,比上年增长5%。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现金收入的主渠道。

    【家禽饲养】

    2006年,全市家禽饲养量达4 200万只。其中,蛋鸡700万只,肉鸡3 000万只,鸭450万只,鹅48万只。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家禽业养殖场(户)10 351个,从事家禽业生产、加工的人员达3.5万人。家禽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获纯收入1.78亿元,养殖户户均纯收入1.73万元,饲养家禽者年人均获纯收入5 085元。

    【特种动物繁殖】

    特种动物饲养量70万只,比上年增长9.3%。全市现有狐狸(蓝狐、银狐)、貉子、貂、野猪、梅花鹿、鹌鹑等22个品种的特种畜禽,饲养量达70万只(万头),饲养户数达6 054户。特种养殖及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2.9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26.1%,实现利润1.2亿元,养殖户户均收入1.98万元。全市农民人均来自于特种养殖业的现金收入突破150元,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产业。

    【奶牛业】

    全市有奶牛6 000头,奶牛饲养户601户,其中存栏百头以上的5户。全市奶牛业创产值4 000万元,实现纯收入1 800万元,奶牛户户均收入2.9万元。

    【良种畜禽繁育】

    全市形成以西安振兴生态种畜场、盘山县生态种畜场、清水裕丰种猪场、石山种畜场、清水种鸭场、兴牧肉种鸡场、吉远种鹅场等为主体的良种畜禽繁育基地。2006年全市共引进良种猪800头,良种禽6万套,良种貂、狐、貉1 300只,良种牛冷冻精液9 200支。全市有良种二元母猪5.6万头,良种禽16万套,良种毛皮动物12万只,良种奶牛0.5万头。

    【畜禽加工企业】

    全市有畜禽及产品加工企业19个,其中肉鸡屠宰加工企业4个,肉鸭屠宰加工企业6个,生猪屠宰加工企业3个,畜禽熟食品大型加工企业1个,毛皮动物加工企业1个,畜禽粪便处理有机肥加工企业4个。其中年内新上生产线6条。兴牧集团投资2 500万元,按照出口企业标准,新建一座占地2万立方米,建筑面积1.1立方米,日屠宰肉鸡4万只的肉鸡屠宰生产线一条,设有2 500吨位冷库1座。投产后将带动周边1 000户发展肉鸡生产,延伸产业链,实现集肉鸡生产、孵化、饲料供应、肉鸡饲养、回收、加工于一体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市场前景看好。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全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了动物免疫工作。全市禽流感免疫1 452.15万只,规模饲养场免疫率达100%;口蹄疫免疫49.7万头(只),免疫率达100%;猪瘟免疫42.6万头,免疫率达100%;鸡新城疫免疫1 262.9万只,免疫率达100%。动物疫病检测工作有新突破,全市共完成检测任务44 645头(只)份。有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工作。

    【畜产品安全】

    2006年,以保证畜产品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正向管理抓审批、抓标准、抓行业指导,逆向管理抓监督、抓检测、抓专项整治,逐步建立起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监管体系。经省畜产品残留化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本市抽检的362个批次畜产品氯霉素、土霉素、金霉素、二甲硝咪唑等违禁药品都符合规定,在“瘦肉精”、“苏丹红”专项整治中,250余批次样品检出率均为零;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并加强认证后的监管,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安全。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2006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加大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市县共受理群众举报案件195次,查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46起,其中立案35起,结案35起,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防检疫工作的正常秩序。为加强兽药饲料监督管理工作,整顿兽药、饲料市场秩序,保证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兽药饲料市场的专项整治,全年共查处54起案件,其中立案21起、结案21起。没收不合格兽药3 485公斤,保证了畜牧投入药品的安全有效。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