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大数据”赋能 织牢国有农场土地监督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26

在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监督工作中,大洼区积极探索“大数据”赋能路径,通过完善数据平台、优化分析模型、释放监督效能等举措,构建起全方位、智能化的土地监督网络,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保驾护航。

 

完善数据平台,筑牢监督数据基石。率先从完善数据平台入手,专门设立纪检监察大数据信息工作专班,该专班与区委巡察信息中心形成紧密的统筹联动机制。针对巡察过程中发现的国有农场土地问题数据,实行“双系统”录入模式,通过双重备份与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筑牢数据根基。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交流活动,推进监督模型、信息资源、算法成果的共享共用,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数据综合利用效率。此外,积极拓宽数据来源渠道,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调取涉农补贴发放记录、土地确权登记信息、国有经济田经营管理数据等多类关键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梳理与比对分析,成功排查出田亩面积异常变化、公职人员违规领取补贴、应退未退等疑点问题145个,为精准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优化分析模型,提升智能监督水平。聚焦国有农场经济田管理领域的核心要素,围绕“人、钱、事、权”4个关键维度,精准锁定吃拿卡要、侵占截留等国有土地领域易发多发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以此为导向构建针对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采用“协作区+纪检监察室”的联动工作模式,整合各方面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种粮补贴发放监管、国有经济田收缴管理、国有农垦职工退休台账核查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模型建立与完善工作。在模型初步构建完成后,先在部分国有农场进行试点应用,通过实践检验模型的运行效果。组织不同协作区和纪检监察室开展交叉互查,从不同角度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收集改进建议。根据试点反馈和交叉互查结果,对模型算法进行反复调整优化,显著提升了“大数据”监督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使监督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释放监督效能,强化问题查纠问责。聚焦日常监督中的风险防控关键环节,针对公职人员涉农补贴申报可能存在的违规问题,建立公职人员申报涉农补贴模型2个。通过模型的自动筛查与预警功能,成功拦截违规重复申报等问题12个,从源头上防范了补贴资金流失风险。树立鲜明的成案思维,对“大数据”排查出的疑点问题进行深入核查,深挖彻查疑点背后隐藏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今年以来,依托“大数据”监督平台,共向相关部门推送国有农场“三资”领域预警信息42条。根据预警信息和疑点线索,精准转办问题线索22件,对涉嫌违纪违法的行为严肃查处,已立案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进行组织处理6人,对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采取留置措施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