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盘锦要闻

向海图强 潮头正劲

发布时间:2023-11-28 信息来源:盘锦日报 浏览次数:227


——我市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

盘锦港保税物流中心。

退养还湿清理现场。

为鱼贝置办“永久房产”,让大海变身“蓝色粮仓”。

海上作业平台。

蛤蜊岗海滩。

冰凌穿越。

群鸥逐浪。

“海上大熊猫”西太平洋斑海豹。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

渔获满满。

金帛滩海滩露营地。 金帛滩供图

扬波大海,逐梦深蓝。

盘锦,海岸线长124.15公里,海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滨海优势显著独特。“十二五”以来,我市逐渐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为主导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海洋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和无限潜力,成为拉动盘锦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聚力向前,发展蓝色产业

以港强市,向海图强。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自2012年起,我市依托海岸线建新城、开大港,从辽河时代步入了海洋时代,从因油而兴步入以港强市的发展新阶段。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盘锦如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市?首先要摸清家底。在资源禀赋上,盘锦海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24.15公里,滩涂面积392平方公里,丰富的海域资源为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近年来,盘锦不断迈出海洋发展的新步伐,已形成以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为主导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方面——

重点推进盘山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完成投放人工鱼礁9.13万空方立方米,支持辽河口海域海洋牧场数字化改造,利用5G、北斗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发展。

临港物流方面——

盘锦港10万吨级拓宽型深水航道建成投用,万吨级泊位总数达到29个,开通班轮航线15条、外贸线路23条,建成东北、内蒙古内陆干港7个,初步形成多式联运的区域性枢纽交通网络。

海洋生态旅游方面——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晋升5A级景区,金帛滩海滨浴场、二界沟渔业综合体等滨海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挑战赛两次入选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

海洋油气开采方面——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所属盘锦海域太阳岛、葵花岛、笔架岭等油气田生产稳定,葵东1平台3口油井于今年顺利开井,原油年产能力达到13万吨左右、天然气年产能力40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实施渤海湾海洋牧场生态建设工程,投放人工鱼礁3.5万空方、苗种近2000亩。全市海水产品产量4万吨,海洋渔业总产值5.1亿元;油气采掘生产稳定,海上区块油气当量达40.47万吨;滨海旅游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产值同比增长107.3%;临港物流稳步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3145.8万吨,集装箱34.1万标箱。

盘锦的向海之路,越走越宽阔。

创新引航,促进科技升级

向海图强,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依托创新驱动,不断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海洋相关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我市积极与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合作,建设了“产、学、研、用”技术平台,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施了碱蓬海洋经济生态科技全产业链项目、辽河口海域生态牡蛎礁资源养护区建设与示范项目、辽东湾蛤蜊岗原生优质海洋资源养护区建设等海洋优势产业项目。

通过海洋科技有效带动,我市海洋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我市立足蓝碳交易、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保障支撑角度,提出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支撑建设等措施。

加强海洋碳汇研究,深入开展辽河口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探索推进盘锦蓝碳交易先行先试工作、探索建立碳汇交易体系以及产业化应用。

依托领军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推进建设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合作模式,深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加快建设一批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推广中心和孵化基地。

加大涉海科技型人才引进力度,研究制定高端人才补贴政策,支持域内涉海企业开展人才技能培训,不断壮大涉海人才队伍,为海洋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市上下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引航作用。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特色海洋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帆,开辟出一条海洋经济发展新航道。

生态筑梦,做好海洋保护

辽东湾畔,日落时分,海鸟在红海滩上空飞翔,与红滩、碧海、蓝天构成一幅静谧、祥和的风景,成为盘锦一张亮丽的自然生态名片。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近年来,我市坚持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共进的格局。

我市统筹推进“退养还湿”,深入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2015年以来累计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自然岸线15.7公里,打造了全国最大“退养还湿”单体工程,有效解决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问题,黑嘴鸥、斑海豹等海洋珍稀物种栖息地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

今年3月以来,300余只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河口淡水和海水交汇处聚集栖息,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同时,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实现机制,编制形成《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大美辽河添“新绿”,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完工;辽河口候鸟栖息地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际专家实地评估。

我市还充分利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呼吁更多民众广泛参与到海洋文明实践中来,形成保护好海洋环境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厚植文明土壤,培育文明实践服务种子,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贡献力量。

如今,站在全省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节点,盘锦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御风破浪、向海图强、经略海洋、走向深蓝,以决战决胜姿态勾勒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