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以人才之笔精绘产业“丰收图”
核心提示:
翻开今年的“智汇盘锦 共促振兴”“1+9”系列活动时间表,从年初到年底,“盘聚人才 锦绣未来”入校宣讲、“聚才引资 共赢发展”域外人才对接、院士专家盘锦行等系列活动密集排列,盘锦求贤若渴,人才版图连接海内外。
谋划和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盘锦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截至去年,全市人才总量达23.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1/6,先后四次入选智联招聘全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聚焦全面振兴,加强高等教育,做深科研合作,加快人才引育,盘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人才版图引领产业蓝图赋能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插柳渐成荫”,从以石化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独撑到多点多元产业共擎,发展新局面豁然开朗。
凤栖梧桐,才聚盘锦。一座小城,何以迸发如此能量?记者截取盘锦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几个横断面,或可窥斑见豹。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D区已具备入驻条件,将推动更多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城市与人才“互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这句词颇能反映出盘锦的求贤之情:你若以“诚”相待,我当以“城”相许。
“在盘锦,您可以感受别样激昂的发展旋律。这里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蓬勃兴旺,盘锦是辽宁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两极’之一。这里粮油深加工产业迅速崛起,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初见雏形。这里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气试验站投入运行。相信厦大学子来到这座机遇之城,必定能够大显身手,成就最惊艳的自己!”盘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迎在厦门大学的演讲务实而又富有激情,打动了学子们的心。
发出“青春之约”,盘锦近3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近3万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逐年快速递增,近3年,新引进博士和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72名;高端人才自主培养实现破局,去年新增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打破了近年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零增长局面。
盘锦举办暑期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吸引众多学子参加。
一个人才选择一座城,出于信任;一座城留住一个人才,是底气。
这底气,来自于清晰产业图谱承接的人才“蓄水池”——重点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粮食集散及精深加工、能源装备制造3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光学电子4个特色产业,做精做优食品加工、防水材料、橡塑制品、家具制造4个消费品工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基因治疗2个未来产业,发力构建“3442” 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老产业”改造中提升实力,在“新动能”培育中厚植优势,在“新赛道”布局中拥抱未来。
这底气,来自于“真招实策”的创业环境——实施“盘锦英才计划”,设置产业领军人才、“带土移植”团队、产业高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10个子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和个人奖励资金,设立人才专项编制,实行职称异地互认互通。
这底气,来自于真金白银的厚礼回馈——设立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实施毕业生补贴资金兑现上不封顶,博士、硕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生分别可享受10.8万元、5.4万元、2.88万元的三年期生活补贴和房款金额8%、5%、3%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这底气,来自于“两情相悦”的相处体验——发放“五色盘锦人才服务卡”,全方位满足人才配偶安置、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需求,让高层次人才在盘锦安身、安心、安业。
人、城“互粉”,双向奔赴。 一批“过来人”向学弟学妹发出邀请:这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来吧,盘锦真的适合你!
“我在盘锦挺好的!”盘锦田介景观设计公司创始人王红军,对这座城市深情告白,“来盘锦10年,我找到了爱情、成了家、有了小孩,政府支持我,项目也越做越大,在这里生活很舒服。”
人才与产业“互哺”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缘分。在创业的风口遇到合适的城市,是一种机遇。
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就是其中一个。
8年前,张建国受命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来到盘锦,在盘锦市大力支持下筹建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前身),投身精细化工中试产业。
彼时的省内乃至国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尚不具备化工中试条件,这一领域成为事实上的“达尔文死海”。而“达尔文死海”又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项创新成果从发明再到产业化,需要长时间反复验证和大量资金投入,成为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不愿触碰的中间地带,犹如鱼虾水草都无法生存的“死海”。
而在盘锦,石化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底板和长板,既有补齐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等短板的愿望,也客观具备发展中试基地的明显场景应用优势,张建国团队的到来正逢其时。
跨越“达尔文死海”,2021年,全省第一家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挂牌,规划了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5个重点领域,采用“政府+院校”模式成立国有公司建设运营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迄今,中试基地已有12个项目落地产业化,16个中试项目正在实施,技术成果促成产业投资30余亿元,成功纳入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
产业升级路上,张建国并不孤独。招贤纳士的盘锦,引来了众多同路人,他们扎根各精细化工园区,埋首攻关,静待花开。
从山东“带土移植”而来的崔广军团队一炮打响。
“我们研发的降冰片烯纯度达到99.9%,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行。”8月27日,辽宁鲁华泓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阳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却在新材料领域引起震动。
降冰片烯(NBE)是环烯烃共聚物(COC)的关键单体,而环烯烃共聚物作为一种多功能非晶性透明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聚烯烃改性、光学、医疗和电子领域,此前中国的需求量占到全球1/4,且全部依赖国外高价进口。
在总经理崔广军博士的带领下,辽宁鲁华泓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攻克环烯烃共聚物技术难关,研发出具备高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易加工成型的化工新材料,投产后一举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和产品垄断,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市场潜力巨大。
人才蓄水池浇灌科技试验田。因势利导,盘锦市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减油增化、减油增特”,组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与科技人才协力攻关,建设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6个方面17条产业链,效果明显。3年前,盘锦市化工产业精细化率只有35%,如今这一数字上升至46.2%,今年年底有望达到48%。
盘锦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文春说,充分发挥“兴辽英才计划”和“盘锦英才计划”的牵引作用,盘锦市培育指导12个项目团队入选“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团队,9个项目团队获得“盘锦英才计划”“带土移植”团队项目支持,获批国家青年自然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16项。
产业与教育“互动”
8月27日,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十多只克氏原螯虾在养育池中自在游弋,看见有人靠近,这些家伙猛地张开大钳子做攻击状,倏忽间猛一转身又遁入水草中。
池边的公司总经理康福生一脸感慨:"这是我们培育的第三代种虾,一只能有六七钱重,将来推广养殖后就可大批量上市了,可算有盼头了!之前可把我折腾坏了。"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属南方水产,口味佳,经济价值高。
7年前,康福生就想在本地养殖克氏原螯虾,先后到江苏盱眙等地考察引育,放进本地池子里头几天还挺欢实,可不到10天就全死了。
"我是屡败屡战,前前后后赔了200多万元,和附近有的养殖大户相比,我还算是赔得少的。"说起过往,康福生一脸苦笑。
生性倔强的康福生不甘心。经盘锦市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家苏胜彦团队对接,通过群体遗传背景评估、耐寒和生长性能评价等,构建耐寒快长克氏原螯虾新品种选育技术,选育具有低温采食性能、适宜北方地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新品种。目前,新品系已完成了420亩养殖示范推广。
盘锦中录油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子舰近期宽心了许多,公司研发的录井系统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眼睛”和“参谋”,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
盘锦中录油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子舰(左二)和研发团队就录井仪器样机工艺改进进行讨论。
这一成绩源于之前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晨团队的一次合作,研发了录井资料随钻采集智能化集成系统,突破岩屑AI智能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录井行业从传统人工操作向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跨越,部分成果经院士、专家团队评价,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已在渤海、长庆等油田开展现场应用,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节约人工成本超1000万元,助力新增石油探明储量300万吨。
产教协同,渐入佳境。
盘锦市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对石化新材料、海洋装备和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研发,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9件、国际专利11件。研究院设计的有关气体分离膜等多项技术已在辽河石化成功应用。
向发展主战场精准聚焦,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盘锦市扩增校地合作范围,邀请到多名高校院士专家来盘为相关产业发展指引方向,邀请清华、北大等43所高校近百位嘉宾来盘考察、合作对接,推动与辽宁35所省属以上高校全覆盖建立紧密对接联系,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11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
清华大学学子暑期来盘锦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科研课题攻关。
发挥专家人才“原动力”、企业“主渠道”、政府部门“助推器”三方作用,今天的盘锦不断放大“1+1+1>3”融合效应,全市科技创新效能日益凸显,已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5家、各类科技“双创”孵化载体17家、在孵企业700余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强度均居全省第三。
产教衔接新增18个专业
本报讯 记者王刚报道 服务全市“344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密对接10个“三年行动计划”所需重点产业集群。近年来,盘锦市各院校新增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智慧康养等契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专业18个,缩减市场需求饱和专业7个。
盘锦市加大对石油化工、能源装备制造、数字商业等重点专业群的支持力度,2022年以来,共投入7180万元用于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现已建成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兴辽卓越”院校1所、“兴辽卓越”专业群4个;省级优秀职业学校3所,优质专业9个。通过开展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市高校已完成科研项目立项省级18项、市级25项,获批发明专利11项,服务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成交额300余万元。
促进产教融合,聚焦支柱产业,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联合华锦集团等21家重点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成功打造“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油化工”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校企共建省级石油化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扩大企业订单培养规模,培养人数已达500人。
71名高校学子盘锦行
本报讯 记者张霖报道 今年,盘锦市组织开展了“高校学子盘锦行”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71名学子来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专业优势助力科技攻关。
其中,清华大学的20名博士研究生,在盘锦市发展改革委、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等参与油气采掘、精细化工、生态环保等14个项目科研课题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13名学生,在盘锦市政协、客运公交集团有限公司等参与提案调研、服务群众、基层治理等政务实践。北京大学师生在湿地生态、非遗传承等19个点位走访观摩。
在科研实践中,清华大学博士团队主导研究的“一种井下随钻高温高压环境硫化氢检测装置”发明已申请专利上报。以盘锦红海滩景区为背景创作叙事绘本《红袖与芦生》,帮助检验检测中心构建放射性监测数据库,芦苇湿地碳汇研究架起学术研究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桥梁,有效帮助实践单位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在政务实践中,哈工大、大连理工学子在智慧城市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
精细化工中试基地D区
具备入驻条件
本报讯 记者刘永安报道 近日,总投资2.6亿元的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D区项目全面竣工并具备入驻条件。这一高标准中试平台的落成,标志着基地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国家级精细化工中试平台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D区作为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的新建核心区,占地70.3亩,其规划建设的8栋中试车间、2栋甲类仓库、1栋危废仓库、1栋高效动力车间及配套中央控制室已悉数建成。相关配套设备完成采购调试,消防验收顺利通过,各项参数均精准达到中试基地运营标准。
在建设D区的过程中,盘锦市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一老带三新”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与企业对接洽谈,将破解科技领域关键环节的中试项目、产业化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中试基地D区建设有助于更高效优质地完成中试环节,实现创新链上下游的有效连接。中试基地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聚力建链、补链、强链,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提高产品精深程度,确保更多精细化工科研成果顺利转化落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发展与转化。
北方粳稻全产业链创新
联合体项目启动
本报讯 记者费嘉维报道 近日,“全链协同?粳稻振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创新联合体项目在盘锦启动。
该项目在辽宁省粮油实验室群的指导下,由辽宁丰之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汇聚了沈阳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等5家高校院所、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北方粳稻全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业合力。承担北方粳稻全产业链提质减损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全方位整合技术资源、全链条贯通“产—储—加—销”各环节的集成创新,打通产业链关键堵点、强化各环节协同联动,最终实现北方粳稻产业价值提升。
北方粳稻全产业链创新联合体项目启动,是盘锦乃至全省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有望突破北方粳稻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