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落地成驿站 巾帼聚力护平安
——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入驻市县(区)两级综治中心纪实
“以前遇到家庭矛盾不知道找谁,现在家门口就有了‘彩虹家’,问题解决得又快又贴心。”近日,在兴隆台区综治中心的彩虹家安工作站,家住兴隆台区兴盛街道的李女士签订完调解协议,感慨地告诉记者。
随着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市、县(区)两级综治中心,曾经的“空中热线”如今落地为“家门口的服务站”,标志着我市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与基层治理实现深度融合,为平安盘锦建设注入了坚实的“她力量”。
这一创新举措并非偶然。近年来,市妇联始终聚焦妇女儿童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维权服务新模式。2025年7月,依托全国十大优秀项目“彩虹家巾帼家安调解团”,市妇联启动专项工作,构建“培训-宣传-调解-赋能”四位一体工作闭环,为入驻综治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27日,市妇联联合市委政法委举行启动仪式,在全市设立5个“12338彩虹家安工作站”,实现了维权服务阵地实体化、全覆盖,此举走在了全省前列。
走进兴隆台区综治中心的彩虹家安工作站,统一设计的方圆形标识格外醒目。炽热的红色底色彰显“巾帼心向党”的赤诚,黄色渐变的“12338”数字如阳光般温暖,变形为双爱心的“8”字,既代表妇联的温情服务,也象征妇女儿童的殷切期盼。
入驻综治中心,妇联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的维权模式,将“热线咨询、现场接待、纠纷调解、紧急救助”整合为“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只进一扇门,能解万般愁”。
近日,怀孕分娩后未满一年的王女士来到工作站求助,她与丈夫因感情破裂、经济纠纷产生矛盾,男方提出离婚并要求返还30万元款项。工作站立即启动调解程序,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分别倾听双方诉求,疏导情绪建立信任。调解团队发现,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财产分割、房屋归属和孩子抚养权上,且涉及《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相关条款的适用问题。随后,工作站联动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组成调解专班,组织双方当面调解。调解员耐心解读《民法典》关于哺乳期离婚限制、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相关规定,结合“爱的五种语言”沟通工具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同意离婚,孩子抚养权归男方,女方支付抚养费,财产分割及房屋归属问题妥善解决,一场可能激化的家庭矛盾在多部门联动下圆满化解。
这起典型案例,正是工作站“红(高风险)、黄(中风险)、绿(低风险)三色分级管理+公检法司等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的生动实践。“入驻不是简单的物理聚合,而是治理效能的化学裂变。”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皓表示,工作站整合了综治中心平台资源,实现了来访人员案件、社区转介案件、12338热线、平台派单四类案件来源的全覆盖。
通过综治中心专门的数据端口,案件处置数据同步录入、统一研判、流转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日常咨询当天回复并普法,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
在12338热线接听方面,工作站严格执行六项工作制度,对离婚抚养费、校园欺凌、家暴求助等各类诉求详细记录、全程保密。针对家暴维权,开通“绿色通道”,联动公安部门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通过市妇儿工委“1+5”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家暴案件信息定期互通。
如今,我市“妇联+综治中心+社会志愿服务”的协同工作机制已初见成效。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一批基层妇联干部和志愿者通过培训与实践,实现了能力提升;部分受助女性从“求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形成了“女性互助共同体”的良好氛围。
从“空中热线”到“实体驿站”,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我市12338妇联维权服务中心的入驻,不仅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探索,更是将家庭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未来,市妇联将继续以“彩虹家”品牌为依托,锤炼专业队伍、创新服务载体,让12338成为群众信得过的“暖心热线”,让彩虹家安工作站成为守护权益的“坚强港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盘锦、法治盘锦注入源源不断的巾帼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