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风微动,盘锦的广袤田野上,稻浪随风起伏,宛如大地铺上一层厚重而璀璨的金色地毯。借助航拍机俯瞰,纵横于稻田间的乡路上,车流往复,游人流动。道路两侧,一个个河蟹售卖点彩旗招展,像似金地毯上镶嵌的朱红宝石。河蟹售卖点旁,热情的招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切,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丰收图。闻名遐迩的湿地之城盘锦,此刻正以另一种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它的丰饶与活力。

盘锦大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誉为盘锦“金色名片”,得益于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和科学化的田间管理。盘锦大米今年再度迎来丰收,其独特口感源于盐碱地特有的土壤条件与辽河水的滋养,颗粒饱满、晶莹剔透。10月5日,清晨的阳光洒向大洼区清水镇清河村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业,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少量早稻米上市,成为这个国庆假期的抢手货,一些外地游客不惜“重金”购买新米返程。
盘锦与稻浪共舞的,还有另一张“金色名片”——河蟹。盘锦河蟹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肉质鲜甜、膏黄饱满,得益于辽河湿地环境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味。稻田养蟹是盘锦农业的智慧结晶,稻蟹共生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效益。眼下正值河蟹最肥美的季节。售卖点上,一只只青壳白肚、螯足粗壮的河蟹置放于网箱中,引得过往游客纷纷驻足,或就地品尝,或买上两盒带走。大洼区新兴镇两棵树村王大姐国庆假期里忙的不亦乐乎,她的路边摊每天能卖出400多斤河蟹,王大姐不无说笑地念叨:“该轮到我掏上一回啦!”

丰收的背后,是盘锦多年来对生态农业的坚守与创新,确保了盘锦大米与盘锦河蟹的品质标准。同时,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融入,让传统农产品走出田间,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国庆期间,许多游客专程前来体验盘锦“稻蟹共作”的田园乐趣,亲手捕捞河蟹、品尝现蒸的稻田蟹,再带走几袋新米,成为假期里的别样记忆。
夕阳西下,余晖为稻田镀上一层金红,河蟹售卖点的彩旗仍在风中轻扬,农户们盘点着一天的收获,笑声与稻香交织。盘锦的秋天,不仅用稻浪与蟹肥描绘了自然的慷慨,更用农民的笑脸诠释了耕耘的回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稻米和每一只河蟹,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