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盘锦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25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314

 

 

 

 

 

 

盘锦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5

一、“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成效显著.......................................................................................5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与挑战................................................................................12

第二章  总体思路................................................................................................................................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4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15

第三章  市场环境建设........................................................................................................................17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7

(一)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17

(二)持续提高便利化服务水平................................................................................................18

(三)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19

(四)服务小微企业发展............................................................................................................20

二、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21   (一)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21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22

(三)强化重点领域综合监管......................................................................................................23

三、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27

(一)强化新兴消费市场监管......................................................................................................27

(二)开展系列消费维权活动......................................................................................................27

(三)健全消费维权机制.............................................................................................................27

(四)发挥信用约束的基础性作用.............................................................................................28

(五)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主体作用..............................................................................................29

(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共治.........................................................................................29

第四章  强化安全监管........................................................................................................................30

一、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 .................................................................................................30

(一)健全食品安全治理结构....................................................................................................31

(二)强化食品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31(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33

四)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34

(五)不断提高食品抽检效能......................................................................................................36

二、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37

(一)建立更加完备的药品监管制度..........................................................................................37

(二)对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38

(三)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39

  坚决保障特种设备安全....................................................................................................39

(一)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40(二)筑牢特种设备安全防控基础..............................................................................................40

(三)提升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水平..........................................................................................41

 四、坚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42

(一)加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2

二)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42

(三)创新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方式......................................................................................42(四)创新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43(五)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43

第五章  推进质量强市战略................................................................................................................43

一、科学统筹宏观质量管理.........................................................................................................43

(一)健全质量工作体制机制......................................................................................................43

(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44

(三)着力打造盘锦品牌.............................................................................................................44

(四)开展群众质量主题活动.....................................................................................................44

五)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45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45一)突出地方质量特色.............................................................................................................45(二)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45(三)开展质量监测评价..............................................................................................................46(四)“质量服务进万企”活动常态化........................................................................................46三、强化计量基础监管................................................................................................................46(一)强化计量管理...................................................................................................................46(二)加强质量认证管理.............................................................................................................47(三)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管理....................................................................................................48

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48

(一)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48

(二)突出标准引领,完善标准体系..........................................................................................49

第六章  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50

一、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50

(一)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50(二)全面提升信用监管效能....................................................................................................51

(三)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52四)实现差异化监管................................................................................................................52(五)完善协同监管体系............................................................................................................53

(六)推进智慧市场监管............................................................................................................54

二、完善行政综合执法改革........................................................................................................54

(一)深化监管执法改革措施....................................................................................................54

(二)加快行政执法体系融合.....................................................................................................55

(三)强化监管执法保障............................................................................................................55

三、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56

(一)完善市场监管执法制度体系建设......................................................................................56(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56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56

(四)加强市场监管法治宣传....................................................................................................57

(五)加强“行刑衔接”...........................................................................................................57

第七章  组织实施................................................................................................................................57

一、加强组织领导........................................................................................................................57

二、明确责任分工.........................................................................................................................57

三、强化督查考核........................................................................................................................58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成效显著

全市市场主体发展到12.18万户,比2015年底增长17.78%。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95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53.54户,微观主体活跃度明显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日趋成熟

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持续巩固“先照后证”改革成果,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现“三十二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第一批106项审批事项分别由市直各成员单位和县区分别认领,省政府规定的改革举措全部落实,有效的推进“照后减证”,促进市场主体便捷准入,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难题。登记便利化改革持续推进,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更多高频登记审批事项纳入“一网通办”,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率达到74.53%,其中设立登记达到了98.22%。深入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和住所登记改革,有效释放名称和场所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劣势企业的正常退出机制。推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企业登记自主权得到保障,市场准入效率明显提升。积极推进“个转企”和“百亿送贷行动”,以优化服务支持创业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持续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加强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数据录入和使用。

(二)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平稳向好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盘锦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全省首家市级政府出台《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强化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提高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风险管理能力和冷链食品疫情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以食品安全建设年为抓手,开展10项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盘锦市在全省食品安全建设年专项整治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检查、督导巡查、群众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自查评价,形成常态化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体系。探索性开展6项创新工作,实现重点难点问题6个新突破。全国首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新模式,实现食品安全兜底保障新突破。成立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产业联盟,实现产业振兴新突破。创新出台食堂主体资格认定标准,实现无主体资格食堂全面监管新突破。创新推进“明厨亮灶+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实现网络送餐可视监管新突破。创新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闭环监管新突破。创新“地摊经济”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夜经济”食品安全保障新突破。公众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提升43个百分点,达到了79.38%2020年一次性通过省级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考核。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有影响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

药品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整顿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扎实开展药品安全风险防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药品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升,药品安全监管责任有效落实,药品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处置率和药品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查处率均达到100%,全市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药品安全事件。

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治理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和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督导检验检测机构落实检验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环节安全风险防控,确保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资源条件持续有效运行。建设特种设备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电梯保险工作,充分发挥电梯责任保险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功能,落实电梯相关单位安全责任,促进电梯安全管理,减轻责任主体经济负担,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电梯事故赔付能力,完成省政府要求的工作目标。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扎实。围绕危险化学品、危化品包装物、电线电缆、化肥、建筑防水卷材、食品相关产品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做到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承诺率100%、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10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率100%。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

消费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组织参创企业签署《“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参创单位承诺书》,提升企业维护消费安全意识。持续有效地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预付卡、餐饮行业餐具收费整治等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优化消费环境。

(三)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基本形成

初步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积极督导各成员单位按时按要求完成内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政策措施库制度的建设,确保清理审查工作真实有效开展。审查清理以政府名义下发的存量文件602件,共废止44件,拟修改3件,对202011—615日各单位下发的增量政策文件40件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

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印发《盘锦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政策》,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五年间全市专利新授权超过5000件,截至202010月底有效发明专利量751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5.22件,居全省第四位;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万件大关达10735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盘锦大米是全省地理标志运用的典型,完成知识产权贷款18笔,总计1.96亿元。专利执法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在全国156个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中的排名由2018年的第114位提到了第49位,成功跻身全国前五十。推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拥有知识产权贯标达标认证企业17家,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5名。

重点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强化网络交易在线监测,督促网络经营主体落实法定责任义务,积极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和有关服务行为。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医疗广告、公交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广告市场秩序不断好转。组织开展全市旅游、汽车销售、房地产行业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行动,收集合同文本125份,对存在问题的36户企业责令改正。构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新格局,紧紧围绕“无传销网络平台”和“无传销社区(村)”的创建活动,开展打击传销专项执法行动,依法取缔黑窝点12个,在全市建立531个社区(村)协同共治点位,覆盖率100%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办理案件46件,销毁2236公斤的假冒伪劣食品,销毁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白酒199箱。全面开展公共服务、电信、供水、供电、医疗服务、教育六大领域收费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各领域违规收费行为,责令转供电主体退还多收电费4654万元,在全省治理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中名列前茅,切实降低了工商业用电成本,使电价降价政策切实传导到终端用户

(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效果

质量提升能力明显增强。构建完善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出台《盘锦市关于推进品牌提升的实施意见》《盘锦市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连续多年获B,率先开展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质量强县、区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等质量评价工作,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突出质量标杆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或组织应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4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11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推动企业和园区完善品牌发展规划,北燃公司品牌价值达到130.41亿元、盘锦大米区域品牌价值达到525.70亿元,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名,企业品牌价值和区域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知名度。 

质量基础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率先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指导推动全市19个重点领域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建成标准体系。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社会儿童福利管理标准化试点、瀚新物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先后获得国标委批准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评估。指导企业参与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专项提升行动,2019—2020年,共走访大米、水泥、电线电缆、涂料、熏烧烤肉制品、医用外科口罩等主导行业企业120余家,累计指导28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44个产品完成与国内先进标准的对标。五年里,新增国家标准25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38项。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0项。推进产业计量服务能力提升。全市新增认证证书 878张,现有3397张。省级质检中心3个,全市现有112个检验检测机构,全面夯实计量、合格评定等质量基础设施。

(五)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确立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实施市场监管机构和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181224日市市场监管局挂牌成立,20193月组建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作为市市场监管局所属事业单位。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改革文件精神,起草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20206月组建市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20207月组建盘山县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全市市场监管力量得到全面加强,为构建系统、科学、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十三五期间,企业年报率实现了逐年递增态势,全省站位排名一直靠前。全市列入经营异常企业1518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291户,初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全市涉企信息归集189.54万条,实现归集部门和归集信息全覆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实现双随机抽查检查全覆盖。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制度,严格限定和合理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梳理编制市场监管权责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稳步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法制审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本级机关和下级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法治建设评价监督机制,牢固法治政府建设准线。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体系带来多方面、深层次影响。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盘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面临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盘锦先行的重大历史机遇,具备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的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等重要指示,为盘锦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寄予了新期望、注入了新动力。把握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运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监管规律,找准“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职能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加快调整转变市场监管理念和手段方式,及时有效应对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和市场创新的更大挑战,在化解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依法行政为基本保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深改革、优环境,强监管、促竞争,保安全、提质量,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激发活力与规范秩序,统筹重点监管与综合监管,统筹质量基础设施和质量供给体系,着力推动统一、高效、有序、安全的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服务盘锦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数字盘锦、智造强市建设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彰显市场监管担当作为,力争到2025年建成体制比较定型、制度更加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基础,为盘锦建设成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增强战略意识,强化全局观念,更加自觉地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和把握,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心系人民。树立一切为了基层工作、一切为了市场主体发展、一切为了消费者的工作理念,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发展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创新思维推进各项改革。以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大幅提高监管效能,不断降低监管成本。

----坚持简约高效。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探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打造我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强战略意识,强化全局观念,更加自觉地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盘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把握,紧紧围绕盘锦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求,科学统筹监管职能,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创新创业、公平竞争、安全放心的市场营商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市体系,形成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市场治理格局,为建设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基础,为实现盘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市场准入更加便捷。商事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影响投资创业便利度的制度性障碍和隐性壁垒基本消除,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规则基本形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工作模式不断创新,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水平明显提升。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提升市场主体运行质量,扩大经营规模,企业生命周期有效延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高,高价值专利创造能力大幅度提升。

----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到位,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共治水平有效推进。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安全风险事件,安全形势持续保持稳中向好。

----监管效能持续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监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不断创新,现代化、智能化的“互联网+监管”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竞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市场效率明显提高,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

----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维权的便利度大幅提升,消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组织发展壮大,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消费维权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

----质量发展持续创新。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显著进展,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全面建立。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得到深化,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执法资源配置合理,执法职能相对集中,监管与执法职责全面厘清。市场监管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联动执法响应机制健全。药品监管派驻稽查工作模式更加成熟,药品监管制度体系、监管执法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信用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规划领域

量化发展目标

1

食品安全监管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大型冷库等(食品销售重点企业)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建设比例达到100%

2

校园食堂、规模以上社会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关键岗位规范化比例达到100%

3

对食品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比例达到100%

 

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公开承诺率要达到100%

4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抽查考核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5

规模以上社会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比例达到100%

6

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实现100%,质量安全公开承诺率实现100%

7

市场监管部门食品监督抽检达到3批次/千人,食用农产品抽检达到1批次/千人,评价性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8

药品安全监管

疫苗、特殊药品、血液制品、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9

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查处率达到100%,群众投诉举报问题处置率达到100%

10

特种设备

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24以下。

11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高,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保八争十”;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量进入到全省中等行列水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增至30%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增加3-5()

12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有效攀升,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中心,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力争我市进入示范培育阶段。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数量达30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成为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贷款额度超过5亿元。

13

着力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实现省级维权援助工作覆盖所有县区、经济园区,突出地理标志保护,探索小产区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

14

质量发展

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达到家次,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5以上

15

标准

每年新增国家标准5项。

16

计量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25项。

17

认证

“十四五”末,全市各类有效认证证书保有量达到3500张。

18

全市每年监督检查获证组织不少于40家,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不少于5家。

 

第三章  市场环境建设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按照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的相关要求,完善涉企审批部门统一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部署和调整完善“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措施、内容、要求,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滚动式、常态化推进改革全覆盖。持续在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和网上办等方面探索实践,实现办理审批许可的平均用时不超法定时限的二分之一。

----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 不得以地方文件、区域制度私设障碍,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登记注册。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投资的,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进行登记注册。

(二)持续提高便利化服务水平

----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按照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要求,持续简化企业开办手续,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将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申请当场办结率不低于90%,最终实现即来即办。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大力推行全程电子化申办、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公章刻制网上服务在线缴费、相关证照自助打印或下载、配套发件通过寄递获取等服务模式,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全程“不见面”。

----拓展“一网通办”应用功能。依托省政务平台数据交换的广泛应用,强化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将更多高频登记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实现多部门多事项一网申请、相关信息实时交互、多个环节同步办理、相关事项一次办结,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依托全省系统一体化行政许可审批平台的建设,全面推进行政许可事项“一网通办”。

----推进登记审批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的“四减”要求,细化量化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实行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落实“一网、一门、一次”要求,创新登记审批便利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打造规范便利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托全省市场监管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消除业务办理中的主观因素制约,提高登记注册智能化水平。

----持续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条例》,定期组织开展中介机构随机抽查,动态维护全市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动态管理全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统一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依法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业务数据、动态维护中介服务管理平台为主要着力点,强化社会监督。

(三)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构建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市场退出机制。切实落实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功能,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间,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充分运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清算组信息和发布注销公告,由网上自行免费发布替代报纸有偿发布,实现企业退出市场制度性成本的“零费用”。

----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按照国家、省市场监管局的关于简易注销的规定要求,不断扩大适用范围,压缩简易注销公告时间,支持无债权债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人民法院裁定强制清算或裁定宣告破产的市场主体,依法办理简易注销登记,进一步减少材料、减少环节。

(四)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加强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数据录入和使用。依托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提升扶持政策的知晓度、透明度。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下载应用小微企业名录数据,实现政府部门共享小微企业数据,推动扶持政策落地。通过扶持政策集中公示,及时录入地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对扶持政策分类、提炼,展示小微企业可享受的各类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通过企业享受扶持政策公示,公示企业享受扶持信息。

----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协调完善推动提升“个转企”质量,支持转型升级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培育目标管理,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目标任务管理,形成政府部门合力推进工作体系。根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个转企”的优惠政策,完善推动扶持“个转企”政策的落实,激发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推动提升转型升级服务效能的体系,优化“个转企”营商环境。

二、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打破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

---提高公平竞争审查效能。通过健全审查规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规则完备、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完善审查范围、细化审查标准、优化审查方式、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明确公平竞争审查责任分工,强化内部审查清理工作程序,严格遵循审查标准,切实把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到每一项政策措施的起草和决策过程中,保障公平竞争审查的实际效果。制度权威和效能显著提升、政策措施排除、限制竞争问题得到有效防范和制止,从源头上打破行政性垄断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提高公平竞争意识、发挥反垄断执法震慑作用。切实增强各级行政机关公平竞争意识和实施竞争政策的能力,促进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税政策等相协调。提高经营者和行业协会对垄断行为的认知、风险防范及处置能力。创新竞争政策宣传倡导方式,提高企业公平竞争意识、反垄断合规能力和法律保护意识。加强“政企互动”,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涉企政策措施制定过程,培育市场竞争文化。加强市场监管竞争执法能力建设,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业务培训,提升公平竞争审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利用5年时间,建立起能发现、善处置、会分析的市、县两级专业的公平竞争审查队伍。

----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区域内大要案件的统一指挥和督查督办,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等问题上,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贿赂、违法有奖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切实提高执法的公信力;有效规范、查处商业诋毁和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切实引导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在全市创建一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企业(单位),努力维护诚信市场经营秩序。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能、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推动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健全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动态跟踪和反馈机制。突出石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引导企业开展国际专利申请,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辽宁省专利奖,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从量的积累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大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培育力度和服务便利度。

----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通过实施专利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许可他人实施知识产权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完善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商标、专利质押贷款的力度。石油化工、大米等优势产业探索组建知识产权联盟,以共享互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严保护工作导向、大保护工作格局、快保护工作机制、同保护工作环境。拓宽社会共治渠道,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等机制。着力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加大侵权行为惩戒力度,有效规制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违规行为。加强品牌保护,务求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为重点的地理标志保护取得实效。实现省级维权援助工作站所有县区、经济园区实现全覆盖。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效能。形成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体系。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引导和监管,建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机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水平。引导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高企业防范侵权与被侵权风险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管理部门、执法机构人员素质提升工作,顺应新形势要求建设复合型管理、执法人才队伍。加强各类主体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和培养,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人员考取专利代理师资格,组织知识产权师职称评审,搭建平台针对不同群体展开培训。

(三)强化重点领域综合监管

----强化重点领域价格与收费监管。加大对粮油、肉菜蛋奶等重点民生领域商品价格监管力度,强化节假日价费市场和重要时段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市场违法行为的共治共惩;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切实稳定全市市场价格秩序;针对民生领域的收费热点问题,严厉查处投诉举报案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规范、整治转供电主体收费,依法查处重点行业涉企违规收费,助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督促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成果。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和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与资源优势,持续推进部门间执法协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提高综合治理效能,强化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形成党政主导、政法牵头、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综合治理的打传工作新格局;严厉打击直销违法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直销市场环境;加大对聚集式传销、网络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遏制传销蔓延势头;持续开展预防传销进社区、校园、企业等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无传销社区(村)和无传销网络平台创建工作,营造全社会防范、抵制、打击传销的浓厚氛围;强化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抓好延伸拓展,建立完善流通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业治乱长效监管机制,实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运行,针对市场流通领域存在的行业乱象和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行业乱象整治,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加强广告监管。充分发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广告监管合力。创新广告监管方式,构建广告监测、广告案件一体的广告监管体系,进一步维护广告市场秩序。强化广告导向监管,引导和维护广告宣传正确导向,严厉打击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和造成不良影响的广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围绕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重点商品和服务,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力度。结合3.15等活动,做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市场监管进社区,暖情护佑夕阳红”活动,宣讲保健食品等相关知识,打击保健市场“乱象”行为。持续规范互联网广告,针对互联网广告出现的新形式、新问题,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互联网广告监测监管,强化广告协同共治,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作用,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促进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广告人才培育,举办广告人才培训班,支持广告人才与高校联合做好人才储备,全面提升本市广告业策划、设计、制作等整体创意水平和管理水平。扶植培养新媒体公司。加强产业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广告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引领发展网络广告、移动广告、自媒体广告等新兴广告产业。加强广告业统计。建立广告行业数据库。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公益广告宣传渠道,对各大媒体公益广告实行备案登记,建立公益广告作品库,促进公益广告发展。

----加强网络市场和合同监管。全面贯彻落实《电子商务法》,规范电商平台经营行为,督促电商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持续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夯实监管数据基础。强化网络市场监测,提高在线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提高电子数据证据取证、分析能力,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对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的监管,引导电商新业态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电商领域政企协作机制,形成多元化共治局面。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打击网络市场突出违法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全面禁止和严惩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切实加强全市野生动物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对线上重点领域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加大社会参与度、影响面。对已经开展过专项整治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适时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检查督促整改到位。加强合同行政指导,创新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工作,鼓励基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合同范本,指导帮助依法规范订立合同、履行合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加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力度。落实市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作用和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坚持依法治理、打建结合、统筹协作、社会共治原则,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加强追根溯源、全链条监管,严厉查处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坚持日常执法检查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保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三、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坚持树立消费环境建设“全周期”管理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全链条”监管、“全覆盖”服务的消费环境治理体系。依靠改革创新解决消费环境建设的痛点难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强化新兴消费市场监管

及时掌握新兴消费领域发展状况,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新兴消费领域加强经营者教育培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支持和指导行业协会在新消费领域制定统一的经营规范,有效约束经营行为。

(二)开展系列消费维权活动

加强对旅游、快递、健身、教育等服务消费维权活动,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消费欺诈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广大消费者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新点问题,开展包括食品安全、防范虚假广告、保健品市场整治等内容的消费维权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消费维权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推动我市消费维权工作的发展。

(三)健全消费维权机制

----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8890平台设置12315专席,统一接听消费者电话投诉,统筹网络、电话、信件、来访等各类消费诉求,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维权服务体系。畅通舆论监督渠道,加强舆情监控、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及时通报消费舆情预警信息。完善12315平台与重点经营者的对接机制,引导经营者在线快速解决消费纠纷。

----推进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严格依据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规定,承担本辖区缺陷消费品信息收集、缺陷调查、召回实施与监督、消费者安全教育等工作,督促生产者履行主体责任,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效利用省缺陷消费品技术专家库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为科学实施召回活动提供技术保障。

(四)发挥信用约束的基础性作用

----落实经营者消费信用主体责任。广泛开展经营者对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承诺公示,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消费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诚信自律作用,发动广大群众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落实责任。

----鼓励开展消费后信用评价。引导平台企业建立餐饮、家政、售后服务等服务后评价制度,推动评价信息公开。通过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指引消费者选择重信誉、守信用的经营者进行消费,倒逼经营者诚信经营和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消费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实现产品抽检结果、缺陷产品召回等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探索建立消费者投诉及处理结果公示制度,公开产品和服务投诉信息及处理情况,逐步消除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推进消费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适当提高产品抽检、专项检查等监管频次,完善消费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提升违法成本。

(五)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主体作用

----完善消费者协会组织体系。依法设立市、县(区)消费者协会,建立健全消费维权工作机制。强化消协职能不断提高消费纠纷化解能力,有效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赋予的法定维权职责。

----充分履行消费者协会职责。各级消费者协会广泛参与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参与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推进区域消费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发挥消费维权志愿者作用,促进消费维权社会共治。引导消费者接受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发布消费纠纷典型案例、消费警示,畅通受理消费投诉渠道,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在经营场所建立消费纠纷和解通道,在行业协会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完善与人民法院建立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组建律师维权志愿团队,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援助。

(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共治

树立“大消保”理念,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推动建立部门间的消费维权协作机制,统筹解决消费维权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构建协调和解、行政调解、消协调解等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调解纠纷工作合力。不断推动消费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探索开展消费环境测评,提高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拓展消费者诉求渠道,推动社区(村)、市场、商场、景区等场所建立不同类型的消费维权服务站,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消费维权网络。强化消费教育引导,突出3·15”等特殊时间节点,以老年人、儿童、农民等特殊消费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引导。组织消费维权志愿者,构建社会化的消费教育引导网络。

 

第四章 强化安全监管

一、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把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查处,经济利益驱动型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明显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运行有效,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好转,全市创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确保不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一)健全食品安全治理结构

----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履行组织领导和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全面加强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导检查、考核评价作用,及时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问题。督促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责任和行业管理责任。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县区政府及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每年向省政府报告食品安全工作。

----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和民意征集制度,扩充市县乡三级社会监督员队伍,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健全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完善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预案培养选聘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法律宣传责任制,对各类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持续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每年培训不少于40学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强化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协管职责,通过开展师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协管员业务水平。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强化食品安全普法和科普宣传,建立常态化消费提示制度和案例警示制度,树立明白理性放心消费意识。

(二)强化食品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

----严把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严格食品(特殊食品)生产许可审批,综合运用日常监督检查、“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飞行检查等手段,督促企业生产过程持续合规。实行风险分级管理,组织修订《盘锦市食品生产风险分级监管指导意见》,优化风险分级标准、程序,合理确定监管频次。进一步明确监管事权划分,遵循属地管理、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级别管理、统一协调原则划分监管事权。扩大特殊食品领域体系检查范围,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不合规、非法添加等问题。大力推广食品生产企业投诉举报“吹哨人”制度,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内部职工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规范食品集中交易经营行为。对从事冷藏冷冻食品贮存业务的经营者,严格实施备案管理,严格执行全过程温控标准和规范,防止食物脱冷变质,日常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蔬菜批发市场实行入市批批检测和“一片票通”制度,农贸市场开办方(或管理者)建立电子档案,统一留存凭证信息、重点区域实现可视化管理。严厉打击经营无合法来源、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的冷藏冷冻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特殊食品经营环节关键风险点和销售主渠道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特殊食品专区专柜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

----严把特殊食品质量安全关。对特殊食品实施最严格的监管,严防特殊食品安全风险。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监管体系。提升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净化保健食品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监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对特殊食品消费市场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严把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督促企业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加工操作、清洗消毒、人员管理等规定。按照《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规定的检查频次,对高风险单位每年检查4次以上。全面推行《盘锦市关于明确部分领域食品经营行为市场主体资格的意见》,解决私立幼儿园、养老机构无食品经营许可证问题。集体用餐单位要建立稳定的食材供应渠道和追溯记录,保证购进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严格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与网络平台联合惩治办法》对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责令整改企业在整改期间实施网络平台“下架”。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所有提供网上订餐服务的餐饮单位必须有实体店经营资格,建立网络订餐在线投诉和售后维权机制,建立网络订餐平台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对入网食品经营者不低于10%开展检查。严格检查一次性餐具制品质量安全和网上订餐服务实体店经营资格。

(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内控制度。依法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自查、进货查验、出厂检验、食品销售记录、食品召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标签标识、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等各项制度。推进特殊食品企业、高风险大型食品企业率先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加强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结合实际设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对质量安全管理岗位人员开展法规知识抽查考核。推动实施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食品安全状况自查评价。推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产品功能声称真实。

----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追溯负责,依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行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扩大追溯产品种类和企业数量覆盖面,推动食品生产与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对接,实现全链条可追溯。探索推动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自觉接受监督,互通共享信息。

----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常态化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活动、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和示范店创建活动、小作坊规范化管理示范店创建活动、保健食品诚信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实现创建率逐年提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地方食品和餐饮品牌。

(四)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和手段

----加强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依法查处虚假承诺、违规经营等行为并记入信用记录,实行失信联合惩戒。对严重违法经营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撤销、吊销有关证照,实施市场禁入措施,增强监管威慑力。推进“互联网+信用”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意识和信用水平,不断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实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检验检测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重点突破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应用及数据溯源等关键技术,实施政府、部门、企业、百姓四维智慧监管,逐步实现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线索网上排查汇聚和案件网上移送、网上受理、网上监督,提升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食品生产追溯信息数据库,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督促、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公众可以通过系统手机客户端,了解相关产品生产信息,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推进食品生产企业“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对风险等级为A级的企业,在重点部位安装360度移动摄像头,通过网络将生产过程实时传输至信息中心,监管人员可随时查看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运行状态。同时,在实验室配置计算机设备和扫描设备,自动将原料检验和出厂检验记录录入电子台账,上传云监管平台,监管人员可以实时查看食品检验情况。实现食品生产过程阳光化、食品生产监管智能化。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的他律作用和风险分担机制,持续推进“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典型案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基本覆盖率达到98%以上,保障消费者依法得到赔偿。 

(五)不断提高食品抽检效能

统一制定中央转移支付、省、市、县四级抽检监测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数据报送、统一结果利用,确保抽检样品覆盖到所有食品企业、品种、项目,各有侧重、不重不漏。逐步将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与评价性抽检分离,提高监管的靶向性。通过食品抽检综合评价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完善抽检监测信息通报机制,依法及时公开抽检信息,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核查处置率要达到100%,确保不合格食品控制到位、原因排查到位、整改落实到位、行政处罚到位、信息公开到位,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专栏2统筹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专项行动

1)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防范发生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全面推行“明厨亮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校园周边餐饮门店及食品销售单位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

2)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主战场,全面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经营“三无”食品、假冒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净化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3)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明厨亮灶”覆盖面,实施“明厨亮灶+互联网”监管,进一步提升智慧监管和社会共治水平。坚持“以网管网”,全面落实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及入网商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食安封签”全域投放,促进网络餐饮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实施餐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

4)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提升行动。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全行业、全链条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属地监管责任体系,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负总责。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实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完善企业“批批全检”的检验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常态化机制。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标识标注。

5)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以老年人识骗、防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大力整治保健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保健食品行为,打击传销。完善保健食品标准和标签标识管理。做好消费者维权服务工作。

二、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

(一)建立更加完备的药品监管制度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和使用环节监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加强药品、化妆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提高药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风险防控管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采取“双随机”检查形式,强化药品、医疗器械事中事后监管,定期汇总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推动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督促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关键岗位人员主体责任清单,实现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可评估、可检查。

----加强法律法规宣贯培训。以《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结合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宣传月、化妆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

(二)对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监管。对特殊药品、疫苗、血液制品、无菌药品、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婴幼儿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重点品种及其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重点区域经营企业,以及药品购销渠道、委托储存配送、网络经营等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监督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高风险产品质量安全。

----着力解决药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针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监督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频次较高、群众投诉举报相对集中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部署开展专项整治或专项检查行动,逐步解决药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探索实施“互联网+药品流通”监管。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借助“互联网”手段对药学服务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逐步解决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以“互联网”等智慧监管手段强化执业药师在岗执业及单体药店购销渠道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同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三)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

——协同推进药物警戒制度建设,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强化药物警戒工作的技术支撑。加强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开展严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调查和评价,我市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数分别达到每百万人口400份、150 份、50份。

----加大药品质量抽检工作力度。坚持以有因抽检为主体,加大对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新批准上市药品、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重点品种,上年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群众多次投诉举报等重点企业的监督抽检力度,强化监督抽检的风险防范作用。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100%依法立案查处。

三、坚决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责任体系,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治理体系,坚决遏制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一)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

---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市政府建立各级安委会框架下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议事协调机制,有效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相关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和检验检测机构检验责任。完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指导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严格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主体责任,扎实开展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构建特种设备监管多元共治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系统治理,形成行业监管部门联动机制。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通过全过程、多层次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化解特种设备重大安全风险,进一步压实特种设备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 切实解决隐患排查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治理不彻底及屡查屡犯的问题。

(二)筑牢特种设备安全防控基础

----着力推进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充分发挥电梯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广电梯责任保险和“保险+服务”模式,推广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2021年实现全市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100%。推进电梯维保和检验检测改革,提升维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更好地发挥检测的技术诊断作用和检验的技术监督与兜底作用,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监察人员培训考核,按计划开展特种设备应急处置、现场监督检查等业务培训,壮大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多措并举服务石化产业发展。靠前服务,为特种设备安装、检验、注册登记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协调国家、省级特种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培训考试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人员培训和取证,完成人员储备。指导企业制定完善特种设备相关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提升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水平

建立全市特种设备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和全市电梯智慧服务监管平台,加强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特种设备数据集中管理,形成“平台支撑、资源共享、数据监管”的特种设备信息化监管新格局。逐步实现平台风险数据到期前预警,超期后责改的动态监管方式,有效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监管”支撑作用,实现监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构建电梯安全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电梯智慧监管服务平台统计分析功能,开展维保单位、检验检测单位过程监管和质量考核,督促使用单位及时报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社会参与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电梯应急救援层级体系,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电梯运行期间动态监管,保障电梯安全运行。

----构建气瓶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充分发挥气瓶制造单位、充装单位主体建设作用,检验机构技术服务作用,监察机构监管指导作用,有序推进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气瓶来源可查、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建立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充装信息追溯体系建设。监督指导气瓶充装单位建立气瓶充装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充装全流程监管。

四、坚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全面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突出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车载罐体、食品相关产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生产资料、消防产品、防疫物资等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督促企业抓好原材料入厂把关和出厂检验等生产过程关键环节,采取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宣贯、企业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教育培训等措施,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二)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

强化经营者诚信自律,落实质量自律制度。严格进货查验制度,提高经营者强化商品质量的源头管理意识,严把商品质量的第一防线,对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商品:电器、儿童用品、农资、电线电缆等商品建立购销台账,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以备溯源查头。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商品煤质量监管。

(三)创新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方式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社会关注焦点,科学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立盘锦市产品质量监督信息系统,通过与辽宁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全面实现市、县、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部署、实施、结果分析以及不合格后处理一张网,通过“一张网”对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和监管水平。

(四)创新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或遴选方式确定抽样和检验机构,强化监督抽查过程管理,探索盲样检测和抽检分离制度,对承检机构开展飞行检查评价,建立承检机构责任追究机制,保证监督抽查工作质量。探索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组织“靶向式”监督抽查,着力提高不合格产品发现及处置能力。

(五)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

监督抽查结果公开率达到100%,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坚决停产、下架。综合运用约谈、质量分析会、现场检查等措施,强化后处理工作对企业震慑作用和质量的帮扶作用。强化监督抽查工作的闭环管理,对监督抽查整改复查合格后的生产企业开展“回头看”,督促落实属地监管职责。

 

第五章  推进质量强市战略

一、科学统筹宏观质量管理

(一)健全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不断改善质量发展环境,增强质量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全市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积极弘扬“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全面强化社会质量意识。制定完善相关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充分发挥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作用,筹划解决全市质量工作重大事项。

(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引导企业和其他组织改进质量管理,应用卓越绩效等管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实力、科技创新活力、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相关质量主题活动、组织质量管理培训、示范先进质量标杆、开展质量技术攻关等活动。

(三)着力打造盘锦品牌

组织评定市长质量奖,突出市长质量奖评审过程的服务指导作用,为参评企业提供全方位质量诊断。面向重点企业开展针对性帮扶培育,支持优势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打造我市质量管理标杆企业梯队。到2025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达到1家、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达到8家、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达到15家。指导、推荐我市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通过“党建引领、智慧治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搭建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荣誉公示展示信息平台,宣传推介我市正在扶持并培育的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扩大盘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开展群众质量主题活动

提高社会公众质量意识,普及质量知识、传播质量文化。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质量月”等相关质量专题活动。围绕质量提升、质量整治、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开展质量主题活动。大力宣贯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突出盘锦地方特色,积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搭建社会公众、企业、检验机构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五)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推动形成创新、实效、科学的考评体系。协调落实省政府对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任务,认真查找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找准后续质量工作着力点。组织开展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及时通报考核结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质量责任,贯彻落实质量政策措施,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提升质量整体水平。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一)突出地方质量特色

结合盘锦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 “一市一域、一县一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形成辽东湾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 、盘山县盘锦河蟹、双台子区丁苯橡胶、兴隆台区马达镜头等光学电子产品、大洼区盘锦大米等区域特色鲜明的质量发展模式。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为促进盘锦优势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质量技术支持,力争获得国务院、省政府对质量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的激励支持。

(二)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

推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在规模以上企业推广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做好制度政策宣传解读,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首席质量官培训,建立盘锦市企业首席质量官人才库,发挥首席质量官的领导、智囊和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健全质量治理体系。

(三)开展质量监测评价

委托第三方开展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等工作,适时开展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测算,科学评价地区和行业质量发展水平,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加强部门之间联动配合,协调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突出问题,共同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四)“质量服务进万企”活动常态化

发挥质量安全监管既保底线又拉高线的作用,常态化推进“质量服务进万企”活动,强化寓管于服,以监管促质量提升。聘请第三方技术机构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质量帮扶。通过从严监管与精准帮扶有机结合,建立质量提升精准帮扶机制,实施“一企一书一策”。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质量服务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响应企业质量服务需求,免费向企业提供质量专业知识培训,促进企业与专业机构、技术专家交流活动。

三、强化计量基础监管

质量基础水平不断提升,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0项。推进产业计量服务能力提升。全市新增认证证书 878张,现有3397张。省级质检中心3个,全市现有112个检验检测机构,全面夯实计量、合格评定等质量基础设施。

(一)强化计量管理

----夯实计量基础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体系能力。统筹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实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力争新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项。为计量检测、计量器具检定和校准等市场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充分吸纳具备条件的技术机构有序进入计量校准市场,允许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开展校准,鼓励技术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帮助企业提高计量保证能力,支持企业研制高准确度等级的计量器具新产品。

----加强计量监管,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保证我市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结合我市实际,推动加油站、眼镜制配场所等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加大涉及民生领域计量的随机抽查力度,加强对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健康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计量监管。加强对“民用三表”、加油机、眼镜制配场所等民生领域计量监管,每年对加油机监督抽查不少于50家,眼镜配制场所不于20家,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监管,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抽取定量包装商品不少于20批次。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监督检查,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计量管理水平。

(二)加强质量认证管理

----积极培育认证市场,扩大认证覆盖面。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开展盘锦大米、盘锦河蟹有机产品认证。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质量认证帮扶活动,夯实质量提升基础,助力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每年帮扶中小微企业不少于50家。

----加强质量认证监督,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坚决治理伪证行业乱象,重点整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行业突出问题。做好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抽查工作。每年抽查质量认证企业不少于30家。

(三)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基础建设,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水平。积极组织检验检测机构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共享检验检测实验室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一站式服务。

----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监管,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秩序。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机动车检测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等行业开展监督检查。对重点领域环境监测机构和机动车检测机构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每年监督检查不少于35家,着力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效能。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一)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

----加强标准化工作机制体制建设。有效发挥盘锦市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议事协调机制建设,传达落实国家、省标准化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措施,协调推动相关领域标准化发展,努力营造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氛围。

----争取对标准化发展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联盟等)积极开展标准体系建设,踊跃参与各级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全域全领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

----发挥国家级试点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总结经验,大力宣传和推广大洼美丽乡村、政务服务、社会儿童福利、物业服务、机关事务综合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在产业转型、扶贫开发、社会服务、品牌提升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试点项目,引领本地区本行业加快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对标达标。对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对标达标,提高企业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持续推进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双随机、一公开”为原则,以“分类监管、重点监管”为补充,组织开展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监督检查,提高团体和企业标准的质量水平。

(二)突出标准引领,完善标准体系

----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围绕大米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产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工艺转化为国家标准,抢占技术标准话语权。针对具有地方优势、资源禀赋和民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研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围绕建设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成立标准制修订委员会,与市发展改革委和大米协会、盘锦北方稻作协会等单位协调沟通,制定实施盘锦大米的盘锦地方标准。

----夯实标准发展基础。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参与和组织加强标准化知识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省里组织的相关培训,广泛组织和发动本市范围内的标准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标准制修订知识培训、在职教育提升等活动,有效提升现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人才库建设,为各级各类标准的制定、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第六章  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

一、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扎实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原则上所有日常涉企行政检查都应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依托全省统一的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业务平台,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监管对象名录,坚持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将更多事项纳入多部门联合抽查检查范围。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模式,将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风险程度挂钩,对有不良信用记录、风险高的加大抽查力度,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可适当减少抽查。

专栏3 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2021年完成各监管部门抽查检查事项清单、监管对象名录的常态化管理、动态化更新;2022年完成特殊重点领域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的梳理和公示,做到严格依据清单监管,切实增强监管透明度和可质性。

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模式。2022年全面实现计划性抽查检查任务依据信用分类结果制定的比例不低于80%;抽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信用辽宁”网站等依法向社会公示比例达到90%以上,2024年实现除依法不应公示的外所有检查结果100%公示。

(二)全面提升信用监管效能

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依法依规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引导企业依法按时年报,推动企业年报率保持达到92%以上。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据企业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规范认定并设立市场主体信用“红白名单”,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探索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等机制。在保护涉及公共安全、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的前提下,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查询服务。

  专栏4全面提升信用监管效能

依法依规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进一步完善企业等营利组织信用档案,将自我承诺等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建立非营利组织信用档案,汇集各类信息进行记名。2023年完成其他组织、特定自然人信用档案的建设工作,做到信用记录可查询、可分析、可比对。

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实现与人民法院协同推进企业信用承诺制度的落实,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三)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

依托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将审批过程中形成的行政许可、备案确认、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信息以及司法判决、违法失信等信息进行关联整合,并归集到相关市场主体名下向社会公示。深入推进智慧监管广泛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风险的跟踪预警。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5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

依托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联通汇聚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重要监管平台数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社会投诉举报、第三方平台等数据,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2022年实现部门监管信息归集覆盖率100%

(四)实现差异化监管

依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充分参考企业信用情况,统筹分析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监管规则,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标准,分条线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做好审批与监管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形成许可审批、证后监管的闭合回路。加强宽进严管,对许可改备案和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涉企审批事项,从事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信用监管,系统监管。探索实施新兴领域包容审慎监管。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创新监管方法,找准宽严适度、包容审慎的着力点,分类制定包容审慎监管的具体措施办法,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蓬勃发展。

(五)完善协同监管体系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功能,实现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良性互动,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政府部门协同监管。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联动机制,形成职责明确、信息顺畅、密切协作的监管格局。实现违法线索互通、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各部门统筹使用监管资源。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促进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责任。继续加强普法宣传,组织开展经营者培训,积极引导经营者强化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对涉及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夯实非公党建工作基础。

----提升行业自治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业信用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制定行业规划和法规时,要征询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家的意见建议。鼓励行业协会商会针对行业产品和服务制定团体标准,参与制定地方标准。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消费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监督作用。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归集、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密切关注舆情,持续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行为。发挥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作用,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市场监管新格局。

(六)推进智慧市场监管

----推进智慧化监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建设和5G技术为支撑,以实施精准监管为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搭建5G+市场监管智慧平台”,利用平台集成功能,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整合监管,实现检查、统计、管理的智慧化。推动“互联网+监管”的智慧监管模式,提高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

----提升信息化监管效能。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检验检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重点突破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应用及数据溯源等关键技术,提升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

----促进智慧监管应用创新。强化智慧市场监管整体谋划,加强与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战略的统筹规划、有效衔接,推动市场监管智慧化的整体创新和优化升级。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整合完善各类监管信息,促进监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形成“严管”加“智管”的新局面。

二、完善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一)深化监管执法改革措施

利用统一的执法信息公示平台,依法向社会公示行政执法相关信息。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市县全覆盖。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准确公示执法信息、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追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压减重复或不必要的检查事项,解决涉企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检查等问题。在完成综合执法改革基础上,着力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形成规范统一、科学高效、公开公正的综合执法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探索建立各监管执法领域尽职免责办法,明确履职标准和评判界线。

(二)加快行政执法体系融合

理顺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纵向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界定市、县(区)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事权和监管职责,强化上下联动,形成监管系统合力。加强机构内部横向协同,推进业务职能整合,完善各业务领域问题会商、工作协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综合优势,强化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综合监管、综合执法最大效能,不断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能力,着力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

(三)强化监管执法保障

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对基层执法装备配备的相关标准,提升执法装备科技化水平,结合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统筹安排基层能力建设经费。加强系统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能力建设,强化政治及业务教育培训,持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突出干成事导向,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专业化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人才库。

三、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

(一)完善市场监管执法制度体系建设

科学优化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规则,完备各项配套制度,推进市场监管规则融合,着力保障市场秩序规范运行。落实行政执法负责人集体讨论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重大行政处罚备案等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制度。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严格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程序、法律适用和自由裁量等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证件管理。完善行政执法服务事项和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界定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事权。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建立市场监管法治人才库,发挥公职律师、法律顾问作用,建立重大立法、执法问题法律咨询制度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市场监管法律风险。加强法制培训和业务培训,提升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建设专业知识与法律素养“双过硬”的市场监管执法队伍。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建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常态化执法监督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采取执法评议考核、执法案卷评查、执法案例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水平。推进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开展专项执法监督,加强重点领域法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开展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发挥执法监督的重要作用,纠正不履职、违法履职和不当履职行为。探索市场监管法治建设评价制度,研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   

(四)加强市场监管法治宣传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建立常态化普法宣传工作机制,将普法宣传贯穿到执法和监管全过程。科学谋划市场监管“八五”普法规划,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抓住“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新颁布、新修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日常和专项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市场监管法治氛围。

(五)加强“行刑衔接”

完善案件查办工作机制,落实有案必查、查案必严要求,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强化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资格罚。强化“行刑衔接”工作,研究成立公安警务室,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严格落实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实现信息共享、线索互通、案件互移、执法互补,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加强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监管和违法犯罪打击工作衔接,全面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第七章  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作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切实抓实抓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定期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和改革部署,全面实现规划目标。

明确责任分工

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创新性思维、改革性举措创造性地落实好规划任务。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强化督查考核

各部门要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推动规划有效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总结,定期报送规划实施情况报告,总结规划实施进展,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