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上级媒体看盘锦

产城共荣启新“城”

发布时间:2025-10-13 信息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浏览次数:0

辽宁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辽滨经开区”)从“机器轰鸣”的工业高地,到“产城共荣”的活力新城,以“二次创业”为统领,在补齐服务业短板的征程中,书写着城市功能激活、产业结构重塑、民生福祉升级的时代答卷。

打开城市发展新维度

商贸服务业是辽滨经开区破解“工强商弱”困局的“源头活水”。作为连续6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的工业园区,辽滨经开区曾面临“产业孤岛”的尴尬: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补齐服务业短板,既是激活城市功能的当务之急,也是完善产业结构的应有之义,还是满足群众生活的迫切之需。今年2月,辽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发出发展商贸服务业的“动员令”,道出了发展的关键命题。

商贸服务业1.0版本的开启,首先让城市功能从“单一生产”转向“多元生活”。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旁的口袋公园里,凉亭、自行车棚和四季绿植,将路边地块转化为家长等候孩子的“温馨驿站”。由闲置地块改造的“微空间”,恰是“产业聚人、商贸留人”的生动注脚。

从“工作在辽滨”到“生活在辽滨”的转变,体现在商业配套,像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市肌理,曾经的“产业孤岛”便有了烟火气,成了“心灵的归宿”。

产业结构的完善,则在“补短板”中筑牢了经济大厦的根基。上半年,三家商贸企业成功入库,住宿业、餐饮业营收逆势增长18%和19.7%。这些数据说明,当商贸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共进,经济生态的抗风险能力便会不断增强。

编织高质量发展经纬

辽滨经开区商务部门挑灯夜战绘就的发展蓝图上,“没什么上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实理念格外清晰:学校周边建活力商街,医院附近配医疗服务,港口区域兴物流贸易,“双滩双岛双湖”则被打造成文旅“项链”。这种精准施策的智慧,恰是“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的生动实践。

政策的温度,是激活市场的“催化剂”。辽滨经开区将提升消费能级作为重中之重,税收优惠为企业减负,资金扶持帮项目破局,“绿色通道”让项目落地加速。辽滨经开区招商精锐尽出,与京津冀顶流商圈精准对接,同长三角企业合作洽谈,邀请区域餐饮连锁实地考察……这些忙碌的身影背后,是辽滨经开区用真诚招引商贸“金凤凰”,用服务换来市场信心。

城市功能的升级,展现“细节里的匠心”。兴港路绿化带里,国槐与丁香交错生长,既成生态屏障,又是景观长廊。这些“见缝插绿”的巧思,让“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从愿景变为现实。交通配套的优化同样贴心:增多的网约车、加密的公交线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更让商贸网点与居民区、产业区连成“活力网络”。

文旅融合的创新,则为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辽滨经开区以“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节奏,让“双滩辉映、双湖潋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动能。

上半年,辽滨经开区文旅市场收获颇丰,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实现了良好的营收业绩,文旅融合和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企业的点子、专家的方案碰撞出火花,共同编织着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经纬。

勾勒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从“工业高地”到“文旅热土”的转身,不仅是业态的丰富,还是城市气质的重塑:硬核的工业实力是“骨”,柔软的商贸服务是“肉”,人文自然的温度是“魂”,三者共生共荣,方能成就“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境界。

这种共生,体现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里。当“工业锈带”蜕变为“生活秀带”,当“化工园区”与“露营胜地”和谐共处,辽滨经开区证明:高质量发展,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向奔赴”。当商贸服务能满足“游、购、娱、居、业”的全链条需求,“过客”便会变“常客”,“游客”能成“居民”。

上一篇:没有了